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应用内镜美蓝染色法对早期浅小胃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 3月以来我院应用电子胃镜直视下喷洒美蓝染色目标活检 ,经病理手术证实为浅表微小型胃癌 5例。病例 对内镜下肉眼可视浅小糜烂、粘膜缺损等病变 ,尤其单个弧立性病灶视为高度可疑。选择性经内镜直视下喷洒美蓝于病变处染色 ,并常规活检。本组癌灶分布胃窦小弯 2例、胃窦大弯、胃体小弯、胃体后壁各 1例。镜下特征均为弧立单个小片状、点样浅表糜烂灶 ,苔簿洁 ,边缘大多规整 ,2例似有红晕。其中浅表微凹型 4例、浅表平坦型 1例。癌灶目测直径0 .2~ 0 .7cm ,其中 <0 .5cm 2例。 1例未手术患者坚持自服草药 ,期间两次复查胃镜病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胃癌的内镜下形态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电子胃镜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并在病灶部位活检。结果 确诊进展型胃癌486例,病理以腺癌多见,部位以胃窦部最多,其次是胃体,且以BorrmannⅢ型和Ⅱ型多见。结论 胃鲜癌一般表现为结节状或半球型隆起,表面有糜烂或出血坏死并与深大溃疡交错存在,恶性度较高的胃癌多不规则。广泛浸润。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研究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与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GA)临床及病理特征,以期增进对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方法 对49例原发性胃淋巴瘤和200例胃癌患者比较其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肿块部位、内镜及大体分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及组织病理学等临床资料,并详细分析12例早期胃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49例PGL和200例GA组患者,均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和上消化道出血等非特异性症状.PGL多发于胃体及胃窦,病灶常为多发溃疡或巨大结节,GA组病灶以胃窦部为主,常呈单发溃疡;PGL组的Hp感染率显著高于胃癌组(P<0.05);PGL术前诊断率显著低于GA组(P<0.05).12例早期PGL患者中,8例为Ⅱc型病变,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内镜检查示胃黏膜有多发糜烂溃疡时,应考虑PGL可能.早期PGL确诊后通过手术、化疗或根除Hp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上海、洛阳两地胃癌的发生部位、年龄分布有何异同。方法 选择上海市新华医院和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1998年到 1999年门诊胃镜检查病人为统计对象。胃镜影像和病理细胞学结合诊断胃癌 ,按胃癌发生部位分为 :贲门胃底部癌、胃体部癌、幽门窦部癌。同时用HE银染法检查胃癌病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在选择时间段内 ,检出胃癌 115例 ,贲门癌 47例 ,胃体部癌 43例 ,胃窦部癌 19例 ,其它 6例 ;上海新华医院查出胃癌 91例 ,贲门癌 18例 ,胃体部癌 3 4例 ,胃窦部癌3 3例 ,其它 6例。两地胃癌发生部位比较 ,有显著差异 ,P <0 0 5。随年龄增长贲门胃底部癌所占比例从 15 %上升到 3 6 7% ,而胃窦部癌所占比例从 5 5 %下降到 2 5 %左右。两地胃癌病人HP感染情况相似 ,胃窦 -胃体部癌HP阳性率明显高于贲门部癌。结论 胃癌的发生部位有显著的地区特点、年龄特点、时期特点。上海市胃窦部癌较贲门部多见 ,洛阳地区贲门部癌较胃窦部多见 ;随年龄增长 ,贲门部癌比例增高 ,胃窦部癌比例减少 ;在过去 2 0年到 3 0年之间 ,贲门部癌呈上升趋势 ,胃窦部癌呈下降趋势。HP感染与胃窦 -胃体部癌关系密切相关。不同部位胃癌发生病因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33例胃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或腹部隐痛者24例,消化道出血3例,健康体检发现4例,腹部肿块2例.肿瘤位于胃体17例,胃窦9例,胃窦体交界4例,胃底2例,胃角1例.8例行内镜下胃黏膜下肿瘤剥离术或全层切除术;25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病理检查提...  相似文献   

6.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4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半年于1991年2月5日就诊,行胃镜检查见:胃窦部后壁距幽门孔1.5处见一直径1.0cm半球形隆起。境界清楚,表面光滑,广基无蒂。活检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同年8月20日复查胃镜仍见胃窦部有一半球形息肉,其部位、大小与前次相仿。另在胃体小弯侧见一1.5cm×1.0cm不规则浅溃疡,覆盖少许血痂,边缘轻微隆起、潮红,活检病理诊断为胃窦部腺瘤性息肉癌变、胃体小弯腺癌。同年9月5日行胃癌根治术。术中见胃窦部一直径1.0cm半球形隆起,质硬;胃体小弯有1.5cm×1.0cm×0.3cm溃疡灶。术后病理诊断:胃窦部腺瘤性息肉癌变,癌细胞浸润粘膜下层;胃体小弯原位癌,Ⅱ_c型。两处癌灶之间粘膜呈慢性炎症表现,未见癌,未见淋巴结转移,术后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7.
胃“一点癌”1例王宏琳,孙学军,潘龙文患者男,26岁,战士。上腹部隐病1年余,胃镜检查:胃粘膜红、白相同,可见片状糜烂及少许陈旧性出血,胃窦部小弯侧取活检4块,其中1块病理报告:胃粘膜原位癌。胃大部切除术后病理示:重度糜烂性胃炎,部分上皮呈非典型性增...  相似文献   

8.
目的 胃癌手术时胃壁切除范围大小将直接关系着癌灶是否残留,术后能否局部复发,是否达到了根治目的,也就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方法 以往很多学者大多是从病理学角度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本文将就此问题从胃淋巴流向动态规律的结果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希望对临床有所帮助。结果 通过对138具尸体胃壁淋巴流向动态观察,得出胃底与胃窦的淋巴回流是以胃左、右动脉交汇处与胃网膜左、右动脉文汇处连线为分界,胃体的淋巴回流分别向胃底和胃窦两个方向。结论 提议胃窦、底癌行根治性手术时,胃壁的切除范围不应少于此连线,而胃体癌行根治术时,则应行全胃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5岁。因上腹不适2周,于1995年6月20日就诊。行胃镜检查,示胃窦前壁见一0,2×0.3cm的糜烂区,周围不充血,在糜烂处予以活检。病理报告为腺癌。6月23日行胃癌根治术,术中胃窦未触及肿块。查标本,胃窦未见肿块,作系列切片未找到癌残留,标本周边网膜组织内2枚淋巴结也未见癌细胞浸润。复查术前活检,病理学诊断为胃窦一点癌。术后12个月内两次胃镜复查均示胃炎。讨论:有关“一点癌”的定义,目前国内尚无确切统一意见。张萌昌等人提出,当粘膜活检钳夹取此病变之后于切除之胃标本上,虽经全部粘膜取材仔细寻找,但再也找不见…  相似文献   

10.
胃平滑肌瘤临床较少见,因部分肿瘤较小且无症状,约30%在尸检或手术时无意发现。好发于胃体部,其次为胃窦部,幽门部,较少见于贲门或底部。本组胃体部4例,胃窦部1例,幽门部1例。底部3例,底部近贲门1例。镜下应与平滑肌肉瘤鉴别,核分裂象是鉴别两者的重要标志。术前进行细致的 X 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极有帮助。手术切除予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贲门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贲门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贲门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6例正常人和良性胃十二脂肠疾病患者的贲门区、胃体小弯和胃窦部的粘膜活检组织和17例贲门癌患者的癌灶、癌旁、胃体小弯和胃窦部的活检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并用PCR的方法对贲门癌标本中多种Hp基因进行扩增.结果:①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贲门癌患者胃内Hp的感染率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②贲门癌灶及癌旁组织内Hp的感染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分别为70.6%和88.2%;③癌灶Hp-PCR阳性率为75.8%.结论Hp的持续感染与慢性活动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贲门癌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河北省食管癌和胃癌高发区居民胃癌发生部位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2006年河北省食管癌高发区磁县和胃癌高发区赞争县伞部首诊为胃癌的43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M性别和不同年龄患者贲门、胃体和胃窦部位胃癌的构成比,分析当地胃癌发生部位的变化及趋势.结果 两地伞部旨诊胃癌患者巾,贲门癌占68.0%,明显高于胃体痛(24.2%)和胃窦癌(7.9%;X2=124.396,P<0.0001).1993-2006年间,贲门痛在胃癌中所占的比例呈逐渐增高的趋势.磁县患者中,贲门癌所占的比例为71.2%,明显高于赞皇县(51.2%;X2=109.648,P<0.0001).磁县贲门癌比例逐渐增多的同时,胃体癌比例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赞争县胃癌构成比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胃窦癌逐渐减少.性别对胃癌发生部位的变化无明显影响;但不同部位胃癌患者的年龄构成比存在着差异(X2=58.380,P<0.0001),其中<50岁组胃体癌所占的比例在所有年龄组中最高,为34.2%,而贲门癌在61~70岁组中所占的比例最高,为71.6%.结论 贲门是河北省胃癌高发区磁县和食管癌高发区赞皇县居民胃癌发生的主要部位.在流行病学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磁县胃癌患者中,贲门痛的构成比将继续上升,胃体癌的构成比将继续下降;而赞皇县患者中,胃窦癌的构成比将继续下降.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39岁。黑便两天住院。上腹部胀痛三月,恶心、呕吐与纳差半月,半月前曾胃肠钡餐透视为“慢性胃炎”。既往无明显的上腹痛史。体检:消瘦,上腹部膨胀有振水声。血红蛋白8.5g,红细胞285万,大便隐血试验强阳性。次日胃镜检查:发现胃角正中有一直径2cm圆形溃疡,较深,周围粘膜红肿,胃角畸形,胃窦小弯侧及后壁稍隆起,粘膜粗糙,充血,轻度糜烂,胃壁蠕动明显减弱,幽门星状,不开,胃镜无法进入球部。胃窦小弯病变部位粘膜活检为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男性,68岁。2021年9月因“胸闷气喘1个月”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CT示:双侧胸腔积液,贲门部胃壁增厚。双侧胸水涂片检查见癌细胞(图1A)。完善胃镜示:距离门齿40 cm处贲门见不规则隆起,表面糜烂、坏死;胃体小弯侧、胃角、胃窦大弯侧见多处不规则溃疡,伴瘢痕形成。胃镜病理示:贲门、胃角及胃窦低分化腺癌,部分印戒细胞癌(图1B)。免疫组织化学示:癌细胞表达Her2 (2+),FISH未见扩增,PD-L1(肿瘤细胞-,间质免疫细胞-),MLH1(+),MSH2(+),MSH6(+),PMS2(+)。原位杂交:EBER(-)。全身骨ECT示:全身多发的骨转移。  相似文献   

15.
胃癌根治性切除术3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1985年1月—1994年12月382例胃癌根治性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贲门胃底癌144例,胃体癌52例,胃窦癌168例,皮革样胃癌和胃内多原发癌13例,残胃癌5例。占同期胃癌手术的69.8%(382/547)。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72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135例,全胃切除术75例。联合脏器切除术42例。术后获随访329例,随访率86.1%。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7%、62.9%、50.3%。提出早期胃底贲门癌(I_A期)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未浸出浆膜层胃底贲门癌(I_B期)5、6组淋巴结无转移者行保留幽门全胃切除间置空肠代胃术,可有效防止返流性食管炎延长食物在代“胃”内停留时间,符合生理;胃窦癌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浸出浆膜层贲胃底癌,皮革样胃癌、胃体癌、胃内多发癌、残胃癌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  相似文献   

16.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2岁,2015年2月底因戒烟后出现恶心、厌食、乏力等不适,肝区疼痛并加重1d,于2015年4月3日至当地医院就诊.胃镜示:高位胃体小弯见1.8 cm×1.8 cm溃疡,表面覆白苔,周围黏膜隆起;胃窦前壁见0.8 cm×0.8 cm溃疡,表面覆白苔及血痂.诊断:多发性胃溃疡?浅表性胃炎伴隆起糜烂,十二指肠球炎.病理诊断:(胃体)低分化腺癌伴神经内分泌表达.免疫组化检测标志物:CAM5.2(+)、Villin(+)、P53(40%) CK20(-)、Syn(-/+)、Ki-67 (50%)、Muc-2(-)、CgA(+)、CD20(-)、Muc-5(-)、Cer-bB-2(-)、CDX2(+)、TopoⅡ(50%).2015年4月5日胸腹部CT:(1)右肺水平裂胸膜下小结节灶,性质待查;(2)胃窦占位?(3)肝脏占位、剑突前方软组织包块、小网膜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并考虑转移灶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犯岁。因上腹胀痛暖气半年余,前来我院就诊。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B超查肝。牌正常,上腹们右有压病感,未触及到包块。胃镜检查,发现贲门前壁片状糜烂,上有小颗粒状不平,活俭对质硬易出血。在冒窦小弯处有变形,见黄豆大小溃疡面。内镇诊断:胃贲门、胃窦双原发癌。取活俭,涂片送验病理。病理诊断:①责门涂片见核异型,切片示胃贲门乳头状腺癌。②胃窦切片示低分化腺癌,癌旁上皮有重度杨化。经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胃窦W3为阳性,贸门为阴性,而EGF在贵门,胃窦均显示阴性见附表。讨论根据Waren多原发癌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8.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65岁,以"腹胀8 d"之主诉入院.8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以上腹部为主,呈间断性,进食后加重,活动后可缓解.偶感恶心,未呕吐,感口干、口苦、反酸,无嗳气、烧心,食欲、食纳欠佳,饭量较前减少约1/3,体重无明显变化.至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门诊行胃镜检查示:于胃角后角见一片状充血糜烂灶,约0.5 cm×0.4 cm,窄带成像内镜(NBI)+放大内镜下观察,病灶无明显边界,局部腺管及血管结构略不规则,活检稍脆;胃窦(图1A)形态正常,皱襞细小,蠕动稍减慢,黏膜欠光滑,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诊断:①胃角部糜烂性质待定;②慢性胃炎(胃窦萎缩性).病理诊断:(胃角部)黏膜慢性炎,局部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患者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窦部)10余年.入院治疗半个月后行超声内镜检查示:胃角粗糙、充血,蠕动尚可;超声下见黏膜层层次融合,黏膜下层清晰完整;胃窦(图1B)形态正常,皱襞细小,蠕动稍减慢,黏膜菲薄欠光滑,呈颗粒样感,色泽灰暗,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下血管网透见,分泌物较少,大弯侧近后壁可见一1.5 cm × 1.8 cm扁平隆起,中央凹陷,黏膜充血水肿欠光滑,活检质韧;超声下(图1C)见隆起处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呈中低回声,欠均匀,边界不清,内似可见腺管样结构,最大切面9.3 cm×7.6 cm.诊断:胃窦部隆起考虑异位胰腺.病理诊断:胃窦部表浅幽门型黏膜慢性炎,局部腺体轻度不典型增生伴肠化(图2A).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胃癌患者55例按部位分为贲门,胃底癌组,胃体癌组,胃窦癌组,以非胃癌33例作为对照。胃癌组及非胃癌组化疗前及化疗后1,3,5,7天进行血清胃泌素测定。结果表明;化疗前贲门,胃底癌组及胃体癌组血清胃泌素显著升高,胃窦癌组及非胃癌组血清胃泌素基本在正常范围;化疗后胃癌各组血清胃泌素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第3天后为著;非胃癌组化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GL)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治情况.结果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多发于胃窦、胃体部,低度恶性和早期的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预后较好.结论 重视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手术治疗和术后化疗是治疗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