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Ⅱ期乳腺癌外科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我院自1973年1月到1983年12月共手术治疗765例Ⅱ期乳腺癌,占经治可手术女性乳腺癌2665例的28.7%。其中肿瘤≤2cm者(T1N1b)50例,2.1~3cm者362例,3.1~4cm者238例,4.1~5cm者115例。行扩大根治术仅2例,传统根治术434例,改良根治术280例和全乳切除术49例。按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以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临床为N0者病理检查31%见淋巴结转移,T1N1b者59.2%阳性,T2N1者56.9%阳性。本组病例的3年复发率为4.2%;5年生存率、健在率分别为77.4%及70.0%;10年生存率、健在率分别为62.4%及60.2%。其中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浸润性特殊型癌及浸润性非特殊型癌3年复发率分别为0%、2.1%、2.0%及4.8%;5年生存率和5年健在率分别为93.3%、90.0%,80.9%、78.7%,86.0%、82.0%及75.6%、67.4%;10年生存率和10年健在率分别为89.7%、89.7%,75.6%、75.6%,78.0%、72.0%及58.8%、56.7%。原发癌≤2cm(T1N1b)、2.1~3cm、3.1~4cm及4.1~5cm者的3年复发率分别为10.0%、2.8%、4.3%及6.3%;5年生存率和5年健在率分别为60.0%、50.0%,82.1%、74.4%,75.4%、68.5%及74.5%、68.2%;10年生存率和10年健在率分别为46.9%、42.9%,68.3%、66.0%,57.1%、54.9%及61.7%、60.7%。结论:Ⅱ期乳腺癌治疗结果与术式无明显相关,降低3年复发率,提高5年、10年生存率、健在率的关键是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2.
男性乳腺癌5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院自1954年到1989年底共手术治疗50例男性乳腺癌,占同期经治可手术全部乳腺癌7050例的0.71%。其中Ⅰ期8例,Ⅱ期21例,Ⅲ期20例及原发双侧者1例(右侧Ⅱ期,左侧Ⅲ期)。行扩大根治手术者6例,传统根治手术者31例,改良根治术者6例,全乳切除者5例(原发双侧者两侧均行全乳切除术,按1例计算)及局部切除术者2例。本组病例的5年生存率为78.7%,10年生存率为31.6%。本研究同时对男性乳腺癌的发病及预后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腋淋巴结情况是乳腺癌分期及判定其预后的重要指标。腋淋巴结转移数目多是乳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高危险因素之一。为了进一步探讨乳癌的腋淋巴结转移分布特点,以便能正确分期,指导治疗,现将我院1985年3月至1988年6月间手术治疗的452例浸润性乳癌的腋淋巴结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能否准确反映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对36例例早期乳腺癌,常规HE染色检测腋窝淋巴结,对HE染色阴性的前哨淋巴结及所属非前啉巴结,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肿瘤的转移情况,结果常规病理检测36例中,10例腋窝有转移,其中2例仅哨淋巴结有肿瘤转移,连续切片,组化检测26例阴性的前哨淋巴结共61例,非前哨淋巴结406枚,2例(2枚)仅前哨淋巴结发现有肿瘤转移,余245例前哨淋巴结及非前哨淋巴结无肿瘤转移,HE染色的检测阴性的前哨淋巴结患者假阴性率为7.7%(2/26)。结论早期腺癌前哨淋巴结可以准确反映腋窝巴结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与淋巴结转移及ER、PR表达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浸润性导管癌24例、单纯癌30例,其余12例为其他较少见的病理类型。发病平均年龄51岁,41-50岁为高峰期;单纯癌和浸润导管癌两种病理类型的淋巴结转移率和ER、PR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的发病趋向年轻化,不同病理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率和ER、PR阳性率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1973至1983年底,收治I期原发女性乳腺癌253例,均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均随访10年以上,术后生存不足10年者56例,其中死于其他疾病5例,余51例治疗失败的原因全部血行转移。治疗失败率为21.5%(51/248)。影响I期乳腺癌治疗失败的因素为: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状况及二期手术。与肿瘤大小、年龄、病程长短、月经状况及术式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99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经临床病理确诊乳腺癌患者104例,其中腋窝淋巴结转移48例,分析肿瘤大小、粉刺样坏死、核分裂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和分级的关系。结果乳腺癌发病的高峰年龄在40~50岁之间。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随肿瘤增大而增高,肿瘤≤2 cm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25.7%,2.1~5 cm者为50.0%,>5 cm者为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肿瘤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出现粉刺样坏死的肿瘤也逐渐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粉刺样坏死发生率(52.1%)高于未转移患者(5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1)。细胞核分裂像≥10个组比0~9个组的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乳腺癌的肿瘤大小、核分裂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预测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高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初诊Ⅳ期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以期对临床诊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一定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24例初诊Ⅳ期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并对可能影响预后的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亚组分析手术治疗对不同亚组人群预后的影响。结果 124例初诊Ⅳ期乳腺癌患者中位年龄为53(26~7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29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中位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14(10.6~17.4)和35(29.1~40.9)月,ER状态及原发肿瘤T分期为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初诊Ⅳ期乳腺癌患者肿瘤负荷较大,并有较高的进展风险,姑息性手术治疗有可能改善HR+/HER2-、原发肿瘤较大的患者的预后,因此,根据需要进行积极的个体化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10.
Ⅰ期乳腺癌患者虽然预后良好,但仍有20%患者最终死于本病[1]。在手术时这些失败的患者可能已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但由于病灶太小而常规检查难以发现[1]。通常在连续切片或免疫组化染色时才能检测到极小转移灶,常常以单个或2~3个细胞组成的肿瘤团形式存在。我们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对52例Ⅰ期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进行检测,对微小转移进行研究并对其与预后因素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均取自于我院1997~1999年间52例手术切除Ⅰ期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74岁,平均52岁。其中单纯癌21例,浸润性导管癌14例,髓样癌11例,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总结1800例乳腺癌中36例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病因、诊断、病理、治疗及预的的差异。结果:本组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为1.2%,临床分期I期6例(16.7%),Ⅱ期5例(13.9%),Ⅲ期21例(58.3%),Ⅳ期4例(11.1%)。32例手术治疗,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68.8%。淋巴结转移程度为16.4%。病理类型以浸润性非特殊型癌为主。5年生存率为76  相似文献   

12.
男性乳腺癌3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的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总结 180 0例乳腺癌中 36例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病因、诊断、病理、治疗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本组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为 1.2 %。临床分期Ⅰ期 6例 (16 .7% ) ,Ⅱ期 5例 (13.9% ) ,Ⅲ期 2 1例 (58 3% ) ,Ⅳ期 4例 (11 1% )。 32例手术治疗 ,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 6 8 8%。淋巴结转移程度为 16 4 %。病理类型以浸润性非特殊型癌为主。 5年生存率为 76 5% ,10年生存率为 30 0 % ,明显低于女性。结论 :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低 ,临床分期较晚。癌组织细胞分化较低 ,预后较差 ,易早期转移。治疗上应以根治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Objective to retrospectively review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procedure of 5 cases of male breast cancer.Methods To select 5 cases of male breast carcinoma of 1057 patient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1992 and 2002 who suffered breast cancer.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breast cancer is low,ages of patients, are old,The major pathological type was infiltrative ductal cancer.Radical mastectomy is the primary treatment,accompanied,accompanied with adjuvant therapy such as chemotherapy,radiotherapy and antiestrogen therapy,Conclusion Male breast cancer has low incidence,low differentiation,and early metastasis,Patients should accept systemic treatment,and the primary treatment is radical mastectomy.  相似文献   

15.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eng Z  Pan TC  Li J  Chen T  Song DW  Yi J 《癌症》2004,23(2):185-188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而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有何影响,各研究机构报道不一。本研究将有关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文献进行综合,以探讨两者间的联系。方法: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国内外1980~2002年关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文献。结果:符合要求纳入分析的文献共8篇,累计病例536例。常规病检阴性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率为3.4%~28.9%,阳性病例的比例高达20%~70%。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患者与非微转移患者的3、5年生存率比较,其合并ORs值分别为4.16(95%CI=2.32~7.46)和3.57(95%CI=2.30~5.53)(P<0.01)。结论:淋巴结微转移是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青年乳腺癌病理特点-附60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振囡  胡杨 《实用肿瘤学杂志》2007,21(4):338-339,341
目的探讨35岁以下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青年乳腺癌病例的临床特点、肿瘤大小、病例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部分病例雌、孕激素受体(ER、PR)蛋白表达情况。并随机抽取同期非青年乳腺癌60例作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青年乳腺癌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49例,占81%),其次为浸润性小叶癌(17例,占28%)。腋下淋巴结转移阳性者42例,占总数的7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6)。C-erbB2及VEGF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ER、P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5岁以下青年乳腺癌在病理学特征上表现独特。且误诊率高,进展快,转移早,提示预后差。早期诊断是提高其生存率的唯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胸肌间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乳腺癌中胸肌间淋巴结(IPNs)的检出率、转移率,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作者对2004年9月-2006年9月收治的171例行胸肌间淋巴结病理检查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PNs的栓出率为25.7%,转移率为9.9%。IPNs转移患者肿瘤原发灶较大,临床分期较晚,腋尖群淋巴结转移率高,ER阳性率较低。结论 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对IPNs进行常规清扫,单列送病理检查,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对于乳腺癌治疗方案的制定、预后的估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根治术后仍有一部分病人因复发或转移而死亡,因此作为辅助手术之一的放射治疗,在乳腺癌术后治疗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文对我科1988年6月~1992年2月乳腺癌术后放疗的130例的五年生存率与病期、区域淋巴结转移数(T、N)的关系以及放疗并发症进行分析。材料和方法一 ...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与病理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结是好发转移瘤的器官。淋巴结的转移、肿瘤的大小及全身系统的转移是乳腺癌最重要的预后因素,其中,引流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存在与否是最重要的;而且,受侵的淋巴结越多,预后越差。淋巴结清除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是目前外科针对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的主要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隐匿性乳腺癌发病隐匿,诊断困难,治疗策略不确定,是乳腺癌领域的难点和热点。本研究探讨了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对56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在术前采用乳腺彩超、钼靶、磁共振及PET/CT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方法对隐匿性乳腺癌可疑原发灶检出率及病理符合率的差异。治疗方案采用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行化疗+放疗。结果:乳腺超声、X线、MRI、PET/CT对乳腺可疑原发灶的检出率分别为7.14%(4/56)、29.41%(15/51)、37.50%(18/48)和16.28%(7/43);结合术后病理学检查发现其病理符合率分别为66.67%(2/3)、50.00%(7/14)、50.00%(9/18)和50.00%(3/6);26例患者乳腺超声、X线及MRI均未发现可疑原发灶,其中21例接受病理学检查,阳性率为14.29%(3/21);对39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标本行乳腺病理切片检查,检出原发灶15例,检出率38.46%。根据St. Gallen指南分子分型标准,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和三阴性型比例分别为7.14%、46.43%、12.50%和33.93%。术后随访52例,随访时间10~104个月,中位时间35个月,复发转移4例,死亡0例。检出原发灶的15例患者中,复发或转移2例;未检出原发灶的24例患者中,无复发或转移;行新辅助化疗17例,达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2例,复发或转移2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39例,复发或转移2例;行保乳+腋窝清扫8例,复发或转移2例;腋窝清扫9例,无复发或转移。结论:乳腺MRI检查在隐匿性乳腺癌的排除性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乳腺超声、X线及MRI均未发现可疑原发灶的患者其乳腺病理原发灶检出率较低;隐匿性乳腺癌的治疗策略可选择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腋窝清扫术、腋窝清扫术;乳腺病理学未检出原发灶的患者复发转移率低于检出原发灶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