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人男 16岁因结素试验阴性于1988年4月27日皮内接种冻干BCG 0.1ml(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8810-11)。注射后第2天感双膝关节疼痛,第3天双下肢出现大小不等鲜红色斑疹,逐渐向全身扩散。经当地卫生所予以抗过敏及中药治疗,未见好转。5月4日(第7天)出现腹痛、少尿、全身紫斑增多,于5月5日住当地县医院。入院检查:WBC 10.4×10~9/L,血小板15.0×10~9/L,出凝血  相似文献   

2.
病人女 23岁病历号212 咳嗽6月余,近1周加重,咯少量白痰,周身乏力,胸痛,午后发热,夜间盗汗,自服中药病情未见好转。经结防所检查诊为肺结核,于1990年4月19日转入我院治疗。检查:体温36.8℃、呼吸20次、脉搏80次、血压14.7/9.3kPa。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右下肺湿罗音。心率80次,无杂音,律整。化验:白细胞18.6×10~9/L、中性0.96、  相似文献   

3.
病人女 26岁农民 X 线号87-759 1987年9月3日因咳嗽、胸痛、发热、盗汗2年余就诊,诊断为浸润型肺结核进展期。1985年4月曾用 SM、INH治疗一月,出现耳鸣停用。既往有支气管哮喘病史,近7年来未发作。检查:体温36.4℃、脉搏88次、血压0.9×14kPa。一般情况尚可,双肺有少量细湿罗音、肝、脾未触及。化验:血红蛋白85g/L,白细胞0.9×10~9/L、中性0.80、淋巴0.20,肝功能及转氨酶正常。9月4日开始每晚顿服,INH0.3g、RFP0.45g、PZA1.25g,第三日(9月6日)晚服PZA 后,感腹胀、胸闷、气喘、喉鸣、大汗,不能平  相似文献   

4.
利福平致皮肤过敏反应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男 59岁反复咳嗽1月,于1987年7月门诊检查:BP 16.8/10.7kPa,WBC 9.6×10~9/L、N0.76、L0.24,肝功正常,胸片示两上中肺浸润型肺结核,痰涂片( ),予以1SHR/11HRE方案治疗。SM0.75、INH0.3、RFP0.45(四川制药厂生产批号890709)、EMB0.75,每日顿服。服药58天后,感皮肤发痒、体温36.8℃,痰菌(-),复查肝功  相似文献   

5.
例1 男 38岁农民病人头痛、发热25天,尿潴留、双下肢截瘫3周。经当地医院行腰穿压力正常,脑脊液:白细胞0.236×10~9/L、分叶0.24、单核0.76、蛋白2.57g/L、糖0.53g/L、氯化物118mmol/L。予以对症、脱水、激素等治疗,体温下降。于1987年12月13日诊为结脑转本院。既往体健,无疫苗接种史及传染病接触史。入院检查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男性,45岁。因"发热、皮疹进行性加重10余天"于2016年9月12日入院。体温波动于38~39.5℃,发热前感畏寒、寒战,逐渐出现全身鲜红色皮疹,高起于皮面,瘙痒不适,于当地中医院住院,查肝功能ALT631.7 U/L,AST408.2 U/L,TBil 55μmol/L;血常规WBC18.7×10~9/L,NEU16.3×10~9/L,EOS 0.8×10~9/L,Hb 150 g/L,RBC 4.67×10~(12)/L,PLT  相似文献   

7.
病人男 68岁农民因胸痛、发热、咳嗽1月,经抗炎对症治疗无效,于1989年10月12日来我科就诊,诊为浸润型肺结核痰菌阳性,以3HRS/9H_2R_2方案治疗。用药第3天,感上腹不适。第7天出现胃痛、恶心、呕吐。第8日晚10时突出现意识朦胧、烦躁、多言,言语不清,行动蹒跚,扑击样震颤。询问家属以往曾用INH、SM,均无不良反应,此次用RFP为第1次。故停RFP,改用3HES/9H_2E_2方案,并用镇静剂。第10日晚7时病人精神安定,神志转清经治疗观察数月未再出现类似现象。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0岁。因头昏、乏力4个月,发热及皮肤出血点4天,于1997年12月23日入院。化验血象:血红蛋白70g/L,血小板97×10~9g/L、白细胞7.8×10~9g/L。行骨髓穿刺,诊断结果: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体温37.5℃。脉搏8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4/10KPa,心界不大,心率82次/min,心律不齐。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20岁,因持续发热、周身酸痛、恶心、频吐、腰痛4天,周身出现鞭击样出血点1天,以流行性出血热收入院。白细胞20.4×10~9/L,中性35%,淋巴65%,血小板130×10~9/L。尿蛋白( ),可见3×3cm膜样物。血尿素氮19.7mmol/L,血清特异免疫荧光抗体( )。入院后按出血热治疗,于第7日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女性,26岁,因"发热、皮疹9个月余,反复胸闷、胸痛3个月余"于2016年4月12日入我院。患者于9个月余前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当晚出现发热,最高体温40℃,伴寒战、乏力,并逐渐出现全身弥漫充血性斑丘疹,有瘙痒,伴双眼结膜充血、肌肉酸痛、四肢肿胀,无胸痛、胸闷和喘憋。多次就诊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10.39~25.65×10~9/L,中性粒细胞9.34~23.18×10~9/L,血红蛋白138~116 g/L,血小板225~244×10~9/L;血生化:白蛋白24 g/L,谷丙转氨酶86.1 U/L,余阴性;C反应蛋白37.50~237.66 mg/L,血沉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38岁。因持续性发热,体温在38~40℃,畏寒伴头痛、乏力、纳差、四肢关节酸痛6天,于1984年10月30日入院。无伤寒或外伤史。查体:急性病容,体温40℃,血压80/60mmHg,肝肋下1.0cm,脾肋下0.5cm。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4×10~9/L,中性60%,淋巴40%,血小板100×10~9/L。尿及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及血清电解质均正常。肥达氏反应“H”1/320,“O”1/160。入院考虑伤寒,即采血从骨髓培养,并给予氨苄青霉素及对症处理。第  相似文献   

12.
病人男 40岁干部病历号90-20 因低热、咳嗽、胸部不适于1990年5月8日就诊,X线胸片示右肺第2前肋间斑片模糊阴影,诊为右上肺浸润型肺结核,予以9HR方案治疗,INH 0.3、RFP 0.45空顿服,用药第6天(5月15日),病人感头晕、恶心,双下肢活动无力、疼痛,不能站立。当日门诊检查:体温、脉搏、呼吸正常,血压17.0/10.0k 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36岁,因发热、头痛、腰痛7天,头晕、视力模糊1天入院。查体:T37.2℃,P98次/min,R24次/min,Bp10/6kPa。双腋下及软腭均见出血点,球结膜水肿,双肾区叩痛。WBC67.8×10~9/L,N0.42,L0.58,其中异淋0.14,血小板115×10~9/L,尿蛋白(卌),出血热荧光抗体阳性。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住院后第12天,病人全身浮肿,治疗后浮肿减轻。于住院第20天出院。出院时仍感腰痛。出院后10天复诊,腰痛逐渐加重,并出现双肩部痛、左下肢麻木。检体:T37℃,双上肢、左下肢脉搏和血压测不到,右下肢P78次/min,Bp30/17kPa,心尖部闻及Ⅲ/6SM,向左腋下传导,四肢肌力肌张力尚正常。WBC15.3×10~9/L,N0.78,L0.22,ASO<250U,RF(—),CRP(—),IgG20.72g/L。拟  相似文献   

14.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23岁,因"乏力、发热、头晕1个月余"于2016年9月入院。患者于2016年7月中旬无诱因出现面色苍白、乏力、间断发热(体温最高达38.5℃)。上述症状逐渐加重,伴咽痛、牙龈肿痛。7月19日当地医院血常规示:WBC 87.56×10~9/L,HGB 71g/L,PLT 17×10~9/L。骨髓形态示:粒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30岁,因贫血、间断发热2年,加重1个月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患者发热始终波动于37.5℃~40.0℃之间,体温多于午后上升。追问病史,患者2003年6月曾因发热、肺部阴影收入“非典”疑似病房,因无流行病学史,排除“非典”诊断,但白细胞一直维持在1.9×10~9~2.9×10~9/L之间,在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多次骨髓穿刺,未见异常。2003年12月受凉后  相似文献   

16.
病人女 32岁住院号7270 因间断小量咯血9天,于1987年8月3日入院。入院诊断为双侧浸润型肺结核,痰集菌( ),予以每日1次 INH0.3、RFP0.45口服。SM0.75肌注。治疗第41天,即9月13日。病人觉头晕、口周麻木而停用 SM,改口服EMB0.75,每日1次。第3天全身皮肤搔痒并灼热感,体温上升至38.7℃,第4天出现全身麻疹样及猩红热样红斑,颜面及眼睑浮肿,不能睁眼,继而全身泛发性红色丘疹,融合成片,颈、腋窝、眼睑皱襞处  相似文献   

17.
正患儿,女, 2岁,汉族,贵州威宁县人。2017年7月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发热,体温最高39~40℃,发现左侧小腿外侧包块半月,于六盘水市某医院住院治疗11 d。血常规检查结果:白细胞3.05×10~9/L、血红蛋白54 g/L、血小板35×10~9/L。给予"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丙种球蛋白、甲强龙、头孢哌酮舒巴坦、泰能及输  相似文献   

18.
<正>1病历资料患者女,44岁,因"全身皮疹近2年,间断发热1年余"于2013年1月就诊于我院。患者2011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自颈部蔓延至全身的红色斑丘疹,伴瘙痒和色素沉着。2011年11月受凉后发热,最高体温42℃,伴畏寒、寒战和干咳。外院查血白细胞(WBC)(7.77~19.02)×10~9/L[中性粒细胞(N)(7.02~14.26)×10~9/L],血红蛋白(Hb)77~1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3岁以下婴幼儿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SITP)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为该年龄段SITP患儿临床联合应用rhTPO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3岁以下联合应用rhTPO治疗的SITP患儿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①共有55例3岁以下SITP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男37例,女18例;中位月龄为19(1.37~34.50)个月;中位病程为0.67(0~12)个月;41例(74.5%)为新诊断的ITP,11例(20.0%)为持续性ITP,3例(5.5%)为慢性ITP。患儿基线血小板计数为6(1~9)×10~9/L。出血情况:Ⅱ级42例,Ⅲ级11例,Ⅳ级2例。②患儿均为联合用药,其中10例rhTPO单独联合丙种球蛋白,45例同时联合激素及丙种球蛋白。③给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及停药后第7天,血小板中位计数分别为17(0~121)×10~9/L、63(1~349)×10~9/L、91(4~996)×10~9/L、176(11~1 687)×10~9/L及129(1~697)×10~9/L。在给药第7天、第14天及停药后第7天,患儿总有效率分别达76.0%、90.2%、73.9%。④在联合应用rhTPO第3天有6例患儿出血评分降为0级,第7天有11例患儿出血降为0级,其余患儿在停药7天出血降为0级。⑤未观察到发热、皮疹等与rhTPO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结论:rhTPO可协同免疫治疗,迅速有效提高婴幼儿SITP患儿血小板水平,帮助其度过危险期,有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病例1,男,55 岁,因"左下肢胀痛10 天伴发热2 天"于2018年9月13日入院.患者10天前劳累后出现左下肢肿胀,伴疼痛,2天前出现乏力,左下肢胀痛加重,自觉发热,体温未测,遂来我院门诊就诊,血常规示:WBC 计数 27. 61 × 109/L (3. 50~9. 50 × 109/L,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