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浅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虚和实两方面论述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点。指出虚为脾胃气虚、胃阴不足,实为胃气壅滞、湿热中阻、胃热内蕴、胃络瘀血等。虚和实之间常相互影响,导致中焦痞滞,胃失和降之职。  相似文献   

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本病属于中医"胃痞""胃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历史悠久、方法多样。现基于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进行论治本病,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的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指脾虚,标实主要是指湿热和血瘀等致病因素,本虚标实相互交织,导致本病症状复杂、病程缠绵、久治难愈,最终形成虚实夹杂之证。针对其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病情运用健脾益气法、清化湿热法、化瘀通络法等进行治疗,或单法应用、或多法联用,随证治之。通过从本虚标实病机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络病理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于胃络病范畴,从络病学角度出发阐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为"胃络瘀阻,胃阴亏虚"。胃络瘀阻为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之根本,病程后期脏腑失于濡养,胃阴亏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由痞至积、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导师姜树氏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基于络病理论,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特点及微观辨证学具体情况辨证论理,以"散瘀通络、畅达中焦,滋阴补虚、和胃宁络,开瘀散结、消坚化积"为基本治疗原则,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为慢性萎缩新胃炎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捷虹教授一直从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多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其致病多因湿热之邪,蕴结于胃,灼伤胃阴,阴液不足,胃黏膜腺体失养,故出现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气阴两虚日久致胃络瘀阻,瘀久则出现肠化、增生,临床主张用辛开苦降之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CAG,往往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胃腺体萎缩,分泌胃酸减少而产生.在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王教授主要贯穿着"分型明晰、虚实必辨、痰瘀细审、汤丸结合"的主导思想,在临床辨治中,其将萎缩性胃炎分为4型,即中虚气滞型、脾胃阴虚型、湿热阻络型、肝胃不和型.同时王教授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本虚标实,痰瘀互阻"的新观点,从敦煌医学文献中发掘出萎胃灵号系列秘方,配合运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王道坤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应存 《中医药学刊》2005,23(9):1571-157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胃腺体萎缩,分泌胃酸减少而产生。在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王教授主要贯穿着“分型明晰、虚实必辨、痰瘀细审、汤丸结合”的主导思想,在临床辨治中,其将萎缩性胃炎分为4型,即中虚气滞型、脾胃阴虚型、湿热阻络型、肝胃不和型。同时王教授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本虚标实,痰瘀互阻”的新观点,从敦煌医学文献中发掘出萎胃灵号系列秘方,配合运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介绍名中医谭永东主任应用欣胃化肠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临床经验。跟随谭永东主任临证学习。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发病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主要是气滞、湿热、血瘀,自拟欣胃化肠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势缠绵,迁延难愈。李汉文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强调立足于脾胃气阴两虚,胃络瘀阻,气滞痰凝的本虚标实的病理机制,病证结合,圆机活法,通过采用和中消痞、宣畅气血、寒热并用、祛瘀生新等治疗大法,以和为圣度,奏扶正祛邪之功。举隅典型病案,以反映李汉文主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9.
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枢纽、辨证要点、治法特点、分型论治和护理要务等方面入手分析总结王道坤教授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思路与方法,阐释其关于萎缩性胃炎"脾胃失调,气机失常,本虚标实,痰瘀互阻"的病机观点以及运用"虚实必辨、分型明晰、痰瘀细审、病证结合"的辨治理念。  相似文献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腺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属于癌前病变,应该对此高度重视。刘华一教授从事中医脾胃病临床工作三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形成机制,提出“因滞致虚,因虚夹瘀”的理论,并力倡“脾胃气血升降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成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寒)、寒热错杂、湿热蕴阻四个证型,并提出调畅升降、泻实补虚以及补血活血、通络祛瘀的基本治疗,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很好的学术及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1.
沈舒文教授从毒瘀交阻治疗胃癌前病变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宇文亚 《陕西中医》2005,26(11):1198-1199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度以上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被称为胃癌前病变(PLGC)。多数医家认为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相兼。本虚以脾胃气阴两虚为主,标实有气滞、湿阻、血瘀、热毒蕴胃等。治疗标本兼治。沈舒文教授治疗本病则立足于毒瘀交阻,游刃于虚实变化。笔者有幸随师三载,对其。治疗论点心领神会之二斑,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痞"范畴.我们通过对3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患者的病机分析,认为本病的病机具有虚实错杂、本虚标实的特点,病变以脾胃为中心,脾胃虚弱、气阴不足为本,痰湿热毒、气滞血瘀为标.  相似文献   

13.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的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张杰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为虚、毒、瘀,脾胃亏虚为其本,内外合毒为其因,胃络瘀阻为其标,虚、毒、瘀互为因果,合而为患。治疗以扶正解毒化瘀为大法,以其经验方胃痞汤随证加味,在临床上将辨证、辨病相结合,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4.
黄骏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学验俱丰。黄师治疗萎缩性胃炎用药灵活,疗效显著。现简介如下。1 从虚与瘀探查病机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每因情志不调、进生冷不洁饮食、嗜烟酒浓茶等,导致胃粘膜损伤,使胃腑通降失和而发病。若胃炎反复发作,久病不愈,则久病必虚,久痛入络,出现胃阴不足,胃络瘀塞,或脾胃虚寒,瘀血阻络,故虚和瘀是其基本病机。临床上多表现为虚中夹实、寒热错杂之证。2 以育和通降为法 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  相似文献   

15.
据《中国中医药报》1992年1月6日报道:“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李振华,集40多年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提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交错”的病机理论和“脾宜健、肝宜疏、胃宜和”的治疗原则,划分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脾胃气(阳)虚和脾胃阴虚两证,自创了分别适应两证的香砂温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位在胃,涉及病变脏腑为肝脾。脾胃亏虚、肝失疏泄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基础,其中脾胃亏虚是基础,肝失疏泄是关键,痰、瘀、热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因素。运脾疏肝和胃法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方法,化痰、祛瘀、清热为其协治之法。  相似文献   

17.
王欢  李学军 《光明中医》2012,27(1):73-74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伴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属胃癌前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难治病。属于中医"胃痞"和"胃脘痛"等范畴,主要病机为正气亏虚,胃络瘀阻。现代医学对该病治疗尚无良策,为此,我们采用扶正祛瘀中药圣和散(SHP)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50例,并与西医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 ,不外饮食不节 ,损伤中州 ;或外邪内侵 ,累及脾胃 ;或忧思郁怒 ,肝失疏泄 ,横逆犯胃 ;以及禀赋不足 ,脾胃虚弱等。其病位在“胃” ,但与“脾”、“肝”、“肾”关系密切。病机特点是虚中夹实。笔者根据 2 0多年临床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实践经验 ,针对该病虚中夹实的病机特点 ,在辨证处方用药中 ,多施以活血化瘀法配伍补益药、养阴药、行气药、清热药、祛痰药等 ,疗效较好。诚如《医学心悟》所谓 :“盖一法之中 ,八法备焉 ;八法之中 ,百法备焉。”现就临床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体会举例介绍如下。1 补气活…  相似文献   

19.
姜莉云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及研究30余年,在治疗脾胃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方面有独到的诊治经验,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肾阳虚型者十之八九,"水寒土湿"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致病之根本,气机阻滞、瘀血胃络、痰湿中阻为发病之源,为本虚标实之疾。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补火生土法治其本,配以调畅气机、化瘀通络、燥湿化痰治其标,提倡治本为主兼除其标,主张以扶阳之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予吴萸四逆汤扶阳固本,从而阻断或延缓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因其迁延难愈 ,往往以虚实相兼的证候特点表现于临床。虚指脾胃气阴亏虚 ,胃膜失养 ;实指瘀血内停 ,胃络痹阻。笔者从事消化内科多年 ,对其辨治略有心得。现试就 CAG从血瘀论治 ,谈一点肤浅认识和体会。1 血瘀的成因及其转归CAG大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演变而成。胃粘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后导致粘膜固有腺体萎缩 ,甚至消失 ,是一个由气及血 ,由经入络的渐变过程 ,脾胃虚弱与瘀血阻络是其基本的病理改变。气为血帅 ,血随气行 ,而气之源头在于脾。CAG患者脾胃本弱 ,加之调养失当 ,外邪侵袭等因素 ,致使中气更虚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