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 CRB1突变型Leber先天性黑矇(LCA)和早发视网膜萎缩(EOSRD)患儿基因型与表型关系特征。 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临床及基因诊断的 CRB1突变LCA和EOSRD患儿10例纳入研究。二代测序及致病...  相似文献   

2.
王亮  田莹  程钰  赵俊宏  曹燕  郭建强 《眼科新进展》2018,(11):1037-1040
目的 研究甘草查尔酮A(licochalcone A,LCA)对过氧化氢(H2O2)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损伤的保护作用,为LCA在青光眼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初步的实验依据。方法 体外培养RGC-5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基培养)、H2O2组(培养基中加入200 μmol·L-1 H2O2)、LCA组(培养基中除加入200 μmol·L-1 H2O2外,还分别加入10 μmol·L-1、20 μmol·L-1、40 μmol·L-1的LCA溶液),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中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 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10 μmol·L-1、20 μmol·L-1和40 μmol·L-1LCA组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3.7±5.4)%、(78.8±6.3)%和(72.3±6.9)%,与H2O2组的(54.3±3.9)%相比,20 μmol·L-1 LCA组增殖最显著(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10 μmol·L-1、20 μmol·L-1和40 μmol·L-1LCA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1±1.9)%、(12.3±1.3)%和(14.8±2.0)%,与H2O2组的(29.3±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H2O2组比较,不同浓度LCA组Bcl-2蛋白的表达均增加,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与H2O2组比较,不同浓度LCA组RGC-5的丙二醛含量均降低,但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增加(均为P<0.05)。结论 LCA能缓解H2O2诱导的RGC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我国一个散发的Leber先天性黑矇(LCA)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位点及其临床表型。方法实验研究。收集嘉兴市妇幼保健院一个散发LCA家系共7名家庭成员的临床资料,其中1名LCA患者,6名正常家属。完善该家系内所有成员的眼科检查,采集该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运用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来筛查患者的283个视网膜疾病相关的基因,测序结果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候选基因,最后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临床检查结果表明患者呈现典型的LCA临床症状。遗传学筛查结果证实患者在NMNAT1基因上存在2个复合杂合变异和1个纯合变异:具体为杂合的错义变异(c.634G>A,p.V212M),杂合的内含子变异(c.-57+7T>G)和纯合的错义变异(c.764G>A,p.S255N)。结论本例患者的NMNAT1基因上存在3个不同的变异,很可能是导致其患有Leber 先天性黑矇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Leber先天性黑嚎(LCA)是导致先天性盲的主要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具有遗传异质性与临床表型多样性的特点。近年来其分子遗传学研究成为国内外热点,相继明确了20个与LCA相关的致病基因。多项研究表明LCA的基因型和临床表型之间存在关联,了解不同致病基因对应的临床表型特点有助于致病基因的筛查。就当前发现的LCA致病基因、可能的发病机制以及特定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有助于临床诊断和咨询。  相似文献   

5.
李娟娟  马璇  胡竹林 《眼科研究》2011,29(11):1002-1004
背景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其临床表现多样,并与遗传学有着密切联系。目的探讨云南省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在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眼科诊断和治疗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116例184跟,裂隙灯下检查患眼前后节,根据晶状体混浊的部位、形态等进行分类,分析晶状体混浊的形态学特点及各类型的发病情况,并探讨先天性白内障表现型和遗传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16例患者按晶状体混浊的临床形态特点分为10种类型,包括全白内障、核性白内障、后极性白内障、前极性白内障、缝性白内障、珊瑚状白内障、花冠状白内障、粉尘状白内障、板层白内障和蓝色白内障。所有患眼中核性白内障最多(双眼16例32眼,单眼4例4眼),蓝色白内障(单眼1例1眼)、珊瑚状白内障(双眼2例4眼,单眼4例4眼)这两型少见。双眼发病者以核性白内障最多见(16例32眼),单眼发病者全白内障最为多见(8例8眼)。116例患者中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者44例,散发病例72例。结论具有遗传性的先天性白内障的位置、大小、形态都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型,这些表现型的分析可以为溃侍类型的确宗槔供线索.并有针对件地讲行致病基因筛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Leber先天性黑矇(LCA)致病基因类型及临床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基因检测确诊的LCA患者6例及其家系成员18名纳入研究。患者分别来自6个无血缘关系家系。采集所有受检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包含463个致病基因的遗传眼病捕获芯片进行靶向捕获富集高通量测序,对 TUL...  相似文献   

7.
Leber先天性黑蒙(LCA)是导致婴幼儿先天性盲的严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近年发现数种与LCA相关的致病基因,主要包括GUCY2D、RPE6 5、CRX、AIPL1、RPGRIP1和CRB1,其功能涉及视网膜光电信号的传导、维生素A在视网膜的代谢、光感受器细胞的分化和形态发育、蛋白的转运和分布等。针对RPE6 5的基因治疗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将是未来LCA临床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就当前LCA的致病基因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Leber先天性黑蒙(LCA)是导致婴幼儿先天性盲的严重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近年发现,数种与LCA相关的致病基因,主要包括GUCY2D、RPE65、CRX、AIPL1、RPGRIP1和CRB1,其功能涉及视网膜光电信号的传导、维生素A在视网膜的代谢、光感受器细胞的分化和形态发育、蛋白的转运和分布等。针对RPE65的基因治疗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将是未来LCA临床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本就当前LCA的致病基因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法筛选Leber先天性黑矇(LCA)一个家系的候选致病基因,为补充或验证LCA致病基因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一个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中国汉族LCA家系的临床资料。详细询问并记录全部家系成员的疾病史、家族史及婚育史,并对全部家系成员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其中,眼部检查项目包括视力、眼位、眼压、验光、眼球运动情况、眼前段、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视网膜电图检查等。提取先证者、另外1例患者及其父母的静脉血基因组DNA,采用磁珠提取法对DNA进行提纯。使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对质量检测通过的DNA文库进行测序。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时,对采集的数据行标准信息分析流程处理,同时对数据进行质控检测。采用GATK基因组分析网络工具库检索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和缺失标记位点的数量。测序结果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Seattle Seq Annotation138注释后,与人类HAPMAP、db SNP138、Exome Sequencing Project及Exome Aggregation Consortium数据库进行比对。过滤掉已报道的常见变异后,再过滤掉位于非编码区的变异和同义突变,并进一步筛选出该LCA家系的候选致病基因。结果该家系成员共有3代16人。其中,3名LCA患者均为第Ⅱ代成员,第Ⅰ代及第Ⅲ代成员均无发病者,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经测序及分析后,得到17个LCA的候选致病基因,分别为ACTN1、C1QTNF3、FAN1、MMP28、MYO9B、NAV1、NUP62、PHLDB3、PRDM12、SLC24A4、ST3GAL3、TCIRG1、TP53、USP54、YIF1B、ZDHHC17及ZNF107。这些基因均与目前已报道的24个LCA相关的致病基因不同。结论对该家系的DNA进行分析后,发现了17个新的LCA候选致病基因,可为进一步明确该家系LCA致病基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赵儒意  罗学廷  谭薇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0):1700-1703

Leber先天性黑矇(Leber''s congenital amaurosis,LCA)是一种遗传性致盲性眼病,在婴儿早期出现严重的视力低下或丧失丧失。该疾病的LCA2型与RPE65的突变相关。既往对于LCA2在内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无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进步,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治疗进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其中最成功的便是LCA2的基因治疗。本文简要介绍了LCA2基因治疗的发展,并对既往LCA2临床试验中的注射剂型、剂量、注射方式、测量方法、治疗效果与年龄的相关性和治疗效果的稳定性进行综述,为LCA2基因治疗进入我国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及临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