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胰岛细胞瘤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涛  韦炜  韩萍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11):869-872
目的:探讨CT在胰岛细胞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胰岛细胞瘤CT表现并对CT检查方法进行比较。其中常规CT扫描并增强6例,螺旋CT扫描并双期增强扫描4例。结果:胰岛素瘤5例,大小为0.9-2.0cm。3例常规CT平扫并增强扫描未发现肿瘤,2例螺旋CT平扫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在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5例,大小为2.0-6.0cm,其中3例常规CT平扫,1例未发现肿瘤,2例呈不均匀密度,均匀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呈周边明显强化,中心稍强化、均匀强化;2例螺旋CT平扫呈不均匀密度,双期增强呈周边强化,不均匀强化。结论:CT检查对于>2cm的胰岛细胞瘤有较大的诊断价值,而对于<2cm的肿瘤检查方法直接影响病变的检出。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笔者收集1989年来经我院手术诊治的甲状腺肿瘤137例,其中甲状腺癌120例,甲状腺瘤16例和甲状腺淋巴瘤1例,就其CT表现与鉴别作回顾性分析。材料和方法:本组甲状腺扫描层厚层距各5—8cm.其中平扫6例,平扫加增强扫描5例.余125例均为直接增强扫描。结果:甲状腺肿瘤CT表现无特征性,伴有囊性变时甲状腺癌可见瘤壁和瘤结节不均匀增强.壁厚薄不均;而腺瘤则瘤壁呈环状均匀增强,壁厚薄较均匀.57.5%甲状腺癌颈深下淋巴结转移,多为等高密度,尤以高密度为其特征.颈总动脉部位对鉴别肿瘤与伴结外浸润的淋巴结有意义.60.74%甲状腺肿瘤出现钙化。结论:CT为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手术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3.
鞍旁病变的MR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总结 5 9例鞍旁病变的MR表现 ,探讨鞍旁病变的MR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5 9例鞍旁病变 ,均行MR平扫检查 ,41例行MR增强扫描。 3 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2 4例经临床证实。结果 鞍旁脑膜瘤信号和强化表现与其他部位脑膜瘤类似 ,累及垂体时需要与垂体瘤侵犯海绵窦鉴别。肿瘤从桥小脑角延伸到鞍旁是三叉神经瘤的特点。转移瘤常见于鼻咽癌颅内侵犯。痛性眼肌麻痹表现为海绵窦增大和动眼神经强化。海绵状血管瘤可以呈长T1 长T2 信号 ,显著强化。动脉瘤呈流空低信号 ,可以有血栓形成。结论 多数鞍旁病变MR表现有特点 ,少数需要结合临床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肝细胞癌与肝转移瘤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12例巨块型肝癌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明显不均匀强化,特点为肿瘤供血血管强化,结节型8例表现为病灶斑片状及边缘强化,肿瘤供血血管不明显,小肝癌5例为动脉期全瘤强化.强化后CT值可增加40HU以上,肝转移瘤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呈环形轻度强化,呈现典型“牛眼征”。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明确肿瘤血供和肿瘤生长方式与小肝癌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鞍区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学军 《西南军医》2007,9(3):18-19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CT、MRI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鞍区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CT、MRI平扫及其增强扫描影像表现,并与手术证实和病理结果对照。结果不同病变在生长部位、信号或密度上各有特点,大部分病例影像检查能做出正确定性、定位诊断,部分病例信号或密度相似,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结论MRI是鞍区病变首选检查方法,能很好显示病变大小、形态及邻近解剖关系,显示血管及血管病变也明显优于CT,但CT在显示病变有无钙化及骨质破坏程度方面是MRI不能替代的,对鞍区病变做出正确诊断还应结合增强扫描及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颅底脊索瘤的CT表现和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分析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小儿颅底脊索瘤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表现。结果:发现肿瘤均起源于蝶枕软骨结合区,破坏斜坡和蝶骨,形成颅底鼻咽部肿块,肿块密度不均,内有散在营养不良性钙化。增强后肿块呈轻度非均匀性强化。结论:CT检查能够准确地发现肿块的起源,了解骨破坏和肿块内的钙化情况,从而能够作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单发转移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的颅内单发转移瘤CT表现。结果病灶位于皮质及皮质下区34例,小脑5例,松果体区2例,桥脑1例。 CT平扫表现为:囊实性23例,实性12例,囊性7例;增强扫描表现为4种类型:囊实形强化17例,不规则环形强化12例,结节形强化9例,均匀强化4例;38例瘤周水肿较明显。误诊为胶质瘤13例,脑膜瘤4例,生殖细胞瘤例2例,脑脓肿2例。结论颅内单发转移瘤多位于大脑灰白质交界区,CT表现多样,可表现为结节、环形及囊实性不规则形,多伴有明显水肿,水肿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晰,当缺乏原发病史时,易与颅内其他单发病变混淆,年龄、发生部位、边界、增强形态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SCT对颌下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的43例颌下腺肿瘤的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资料,详细分析其CT表现,并与同期行CT扫描的40例颌下腺正常者进行比较.结果 34例混合瘤呈圆形、椭圆形或结节状,6例见包膜,1例钙化;增强扫描后界限清楚,实性区呈均匀性强化,囊变出血区无强化.1例腺脂肪瘤呈均一脂肪密度,无强化.恶性肿瘤有8例,典型的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形态不规则,3例钙化,增强扫描后界限模糊,不均匀渐进性强化.颌下腺肿瘤致患侧颌下腺较健侧及正常者颌下腺明显增大,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颌下腺良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对颌下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小儿腹部内胚窦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提高对小儿腹部内胚窦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腹部内胚窦瘤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 23例CT平扫均表现为实性肿块,18例肿块表现为不均质密度,5例表现为均质密度。19例增强CT扫描表现为中~高度不均匀强化,其中9例表现为周边部的不规则条状及网状强化。结论 CT对小儿腹部内胚窦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合血清甲胎蛋白测定有助于与其他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肿瘤的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总结分析经影像学及手术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肿瘤共33例。其中听神经瘤14例,三叉神经瘤8例,脑膜瘤2例,胆脂瘤3例,蛛网膜囊肿4例,恶性肉芽肿1例,颈静脉球瘤1例。所有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部分病例结合CT扫描。总结分析肿瘤的形态、大小、生长方式、信号特征及强化方式。结果桥小脑角区的肿瘤以听神经瘤占首位,其次为三叉神经瘤、胆脂瘤、蛛网膜囊肿、脑膜瘤。还有一些少见的肿瘤,诸如恶性肉芽肿、颈静脉球瘤等。结论桥小脑角区肿瘤MRI表现各具有不同特性,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临床治疗及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肾上腺血肿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CT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9例因外伤致肾上腺血肿患,分别于1周、1月内、1月以上至6个月追踪随访CT扫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肿早期即1周内病变平扫呈均匀的圆形或椭圆形稍高密度灶,增强扫描无强化,其中有4例见残留正常肾上腺组织且强化明显,血肿1周以上至1个月,血肿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全部病例血肿密度不均,呈厚环状强化;血肿吸收及囊变期1个月至6个月内,大部血肿显示机化缩小为强化明显的结节状,部分吸收消失,少数囊变。结论:外伤性肾上腺血肿各个时期CT有一定特征性,动态随访扫描可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的分类以及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文探讨腹膜后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血液动力学特征及其与病理的关系,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43例,12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31例经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注射流率2~3ml/s。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43个病例中神经鞘膜来源肿瘤28例(良性神经鞘瘤19例,恶性神经鞘瘤7例,神经纤维瘤2例);副神经节瘤9例(良性8例,恶性1例);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6例(节细胞神经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4例)。神经鞘膜来源肿瘤由低密度的细胞稀疏区和中等密度的细胞密集区构成,两种结构强化程度不同;神经鞘瘤多呈圆形,神经纤维瘤呈丛状或不规则形;良性肿瘤境界清楚,恶性神经鞘瘤境界不清,可见晕样结构和毛刺。副神经节瘤实体部分密度偏高,密度与腹主动脉相仿,变性明显,强化显著;良性和恶性难以鉴别。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富含水分,形态不规则,密度低;节细胞神经瘤密度较均匀,境界清楚,容易铸型并形成伪足样突起,强化轻微;神经母细胞瘤密度不均匀,境界不清,容易包绕血管和脏器,钙化显著,分叶明显,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影像表现介于节细胞神经瘤和神经母细胞瘤之间。结论: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包括神经鞘膜来源肿瘤,副神经节瘤和交感神经节细胞来源肿瘤。不同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表现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区别,结合肿瘤的病理基础,突出其根本征象并与其他征象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结核的CT和MR I表现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结核的CT和MR表现特点,并作文献复习。2例肝结核行CT平扫及CT动态增强扫描,1例行MR平扫。结果CT平扫1例呈不均质性低密度,病变内伴有更低密度坏死区,1例接近等密度;CT增强扫描动脉期2例病变均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平衡期2例病变轻度强化,其中1例伴有坏死囊变区周边轻微环形强化。1例MR平扫,T1W I呈低信号,T2W I呈等高混杂信号。结论肝结核少见,易误诊,CT及MR I能显示肝结核的一些特征,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瘤在CT上的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部位肿瘤的认识。方法:收集46例肾上腺肿瘤,回顾分析CT特征,对照病理结果进行讨论。结果:46例中,皮质腺瘤21例,多数较小,边缘光滑,轻度强化;转移瘤7例,单侧或双侧,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嗜铬细胞瘤6例,肿块一般较大,密度不均,增强后实质部分强化明显;髓性脂肪瘤6例,瘤内脂肪组织为其特征;皮质腺癌3例,较大肿块,直径一般大于7 cm,密度不均;肾上腺囊肿2例,边缘光滑,均匀水样密度的囊性占位,增强扫描无强化;非何杰金淋巴瘤1例,双侧发生,软组织密度肿块,强化较均匀。结论:肾上腺肿瘤CT表现各有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可作出较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脾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肿瘤CT表现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2例脾肿瘤均行CT平扫 增强检查,其中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27例,征象典型及病史明确25例。结果脾良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34例。良性肿瘤表现为脾脏内单发或多发,多数大小不等低密度结节病变,1例血管瘤为等密度。血管瘤及淋巴管瘤可显示点状或小片状钙化。增强扫描,血管瘤显示延迟均匀强化特点,淋巴管瘤内间隔可轻度强化。脾囊肿无强化。脾脏恶性肿瘤多较大,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脾淋巴瘤表现为脾肿大或多发结节样低密度病变,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CT是诊断脾肿瘤的主要检查方法,结合临床及B超检查,多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6.
陈平有  陈文  仇俊华  徐霖   《放射学实践》2012,(5):516-519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结果:1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cm,平均11.0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其中1例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诊断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为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动态增强 CT 扫描对肾嫌色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嫌色细胞癌的 CT 影像资料,包括瘤体平扫、增强各期 CT 值的测量,强化程度及方式(均匀、不均匀或周边强化)的判断,并观察肿瘤有无钙化、囊变、外侵及转移(肾周改变、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结果13例肾嫌色细胞癌中,6例肿瘤呈均匀软组织密度,5例肿瘤显示钙化,2例肿瘤出现囊变.动态增强 CT 扫描皮髓期(CMP)和肾实质期(NP)肿瘤平均 CT 值分别为(70.23±16.55)Hu、(80.38±21.85)Hu,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所有病灶密度均明显低于肾皮质(P <0.05);NP 瘤体强化程度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肾实质(P <0.05).6例瘤体可见均匀强化,5例可见中心瘢痕,其中1例可见轮辐状强化.结论肾嫌色细胞癌的动态增强 CT 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均匀强化结合钙化及瘢痕表现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上纵隔区域肿瘤的CT征象,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42例经病理证实的上纵隔常见肿瘤的CT表现,包括胸腺瘤、胸内甲状腺肿、恶性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及神经源肿瘤。所有患者均经CT平扫检查,35例增强扫描。结果定位正确者40例(95%),定性正确者37例(88%)。结论上纵隔内肿瘤种类较多,CT诊断定位定性的准确率均较高,可作为上纵隔肿瘤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孤立性脑转移瘤的CT表现。方法36例经病理证实的孤立性脑转移瘤患者均经头颅CT平扫,其中,12例又经对比增强CT扫描。对全部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CT平扫显示,36例孤立性脑转移瘤中表现为不规则形或囊状低密度影8例(22.2%),结节状等密度影13例(36.1%),肿块形高密度影4例(11.1%),以及结节状混杂密度影11例(30.6%),对比增强扫描见边缘强化。多数孤立性脑转移瘤位于皮髓交界处,周围有大小不等的水肿带。甲状腺癌脑转移表现为高密度影,周围无或仅有轻度水肿。结论孤立性脑转移瘤随其原发肿瘤的不同,CT表现多种多样,对不明原因的脑孤立性病灶,应仔细筛查颅外肿瘤,特别是应判定肺部、乳腺及甲状腺等有无原发肿瘤,以便尽早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