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内与静脉溶栓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胜文  于微 《河北医药》2000,22(3):177-178
目的 评价尿激酶(UK)冠脉内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冠脉溶栓组(A组)及静脉溶栓组(B组)各29例,分别给予UK治疗。结果 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A组82.8%与B组62.1%比较,P〈0.05。但出血并发症B组10.3%与A组3.5%相比较,P〈0.05。结论 冠脉内溶栓治疗AMI安全有效的,可明显改善病人近期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治愈率,改善预后。方法:在发病年龄,性别2,心梗部位,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监测手术接近,应用国产尿激酶,对早溶组和晚溶组两组78例AMI患者,者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早溶组和晚溶组,冠脉再通率72.5%和395.5%;病死率5%和15.8%,并发症早溶组明显低于晚溶组;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的临床疗效与心脏舒张功能关系。方法 选择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50例,用HP2500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二尖瓣血流A峰/E峰面积(VA/VE)、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以及应用KilliP分级判定心功能。结果①36例血管再通组与14例未溶通组之间,在年龄、性别、AMI部位、临床心功能、LVEF、FS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陈旧心肌梗塞病史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 0.05)。②溶通组与未通组相比,VA/VE比值明显低于未通组(1.0129±0.3427比1.3335± 0.4077,P<0.01);VA/VE>1出现率少于未通组(47.2%比85.7%,P < 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 AMI使梗塞相关血管再灌注后,对左室舒张功能的保护作用可能会更大些。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疗效果,采用全自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4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D-二聚体血浆浓度变化。结果,所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于发病后D-二聚体浓度在(187±032)~(199±031)m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20±009)mg/L(P<001)。15例AMI溶栓再通的D-二聚体于溶栓后6小时高达(2211±496)mg/L,24小时后降至治疗前(242±078)mg/L水平。而溶栓未通组D-二聚体于溶栓治疗后第5天达高峰,15天降至治疗前水平。未溶栓组D-二聚体无明显升高(P>005)。提示检测D-二聚体对AMI溶栓疗效具有一定的判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10名健康男性受试者连续6d多剂量交叉poIS5MN缓释片和普通片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和相对生物利用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S5MN缓释片和普通片的Tmax分别为50h和14h(P<005),前者的缓释效果十分明显;AUC经对数转换后的多种统计分析表明,IS5MN缓释片(40mg)与IS5MN普通片(20mg×2)生物等效;IS5MN缓释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895%;IS5MN缓释片和普通片的Cmin分别为7420ng·ml-1和13442ng·ml-1(P<005),而两种制剂的其他药代动力学参数如Cmax,AUC240,AUC∞0,Ke,T1/2以及波动系数(FI)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次给药后两种制剂都无明显的蓄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溶栓新药重组链激酶(r-SK)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平行随机单盲对照的研究方法,以尿激酶(UK)为对照比较r-SK对AMI的溶栓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r-SK150万U对AMI的溶栓再通率为84.4%,而UK150万U仅为56.7%(P<0.05)。不良反应除发冷外其他方面两组无差异。结论:国产r-SK是一个血管再通率高,不良反应及出血并发症低,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观察女性急性心肌梗死( A M I) 与男性 A M I,探讨绝经前、围绝经期、绝经后及老年期等不同年龄段女性 A M I临床特点。方法:对64 例女性 A M I和154 例男性 A M I分别统计住院期间梗死部位、并发症、病死率,卡方检验。结果:①女性较男性晚6 年发生 A M I;② Q波梗死与性别之间无差异( P> 005) ,女性随年龄增加,非 Q 波梗死发生率增加;③女性 A M I并发症略高于男性,但无差异( P> 005) ;④女性 A M I病死率显著高于男性( P< 005) 。提示:随年龄增加, A M I中女性发生率及 Q 波梗死增加,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激素替代疗法可能降低女性冠心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黄体钢  张梅 《天津医药》1999,27(6):333-335
为了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预后的影响,对我院1989年8月 ̄1997年7月收治的7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尿激酶溶栓者297例,未溶栓者485便,对他们住院死率及有关影响因素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溶栓组与未溶栓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8.4%和11.8%(P〉0.05)。但溶栓再通组住院病死率(2.5%)明显低于未通组(15.2%)(P〈0.01)。合并严重快速心律失常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延髓腹外侧头端(RVLM)注射莫索尼定(Mox)对麻醉大鼠血压(BP)、心率(HR)及肾交感神经放电(RSNA)的影响.方法:麻醉大鼠RVLM注射1μLMox1,10,100μmol·L-1,同步记录BP,HR及RSNA.结果:Mox1,10,100μmol·L-1分别使BP从139±10kPa降至130±17kPa(P<005),138±18kPa至114±15kPa(P<001),and139±19kPa至94±17kPa(P<001).Mox不影响HR.Mox1μmol·L-1增加RSNA50%(P<005),10μmol·L-1对RSNA无影响(P>005),100μmol·L-1则降低RSNA23%(P<005).在缓冲神经切断大鼠,Mox10μmol·L-1抑制RSNA50%(P<005),明显不同于缓冲神经完整的动物(P<001).结论:麻醉大鼠RVLM注射Mox可降低BP,但不影响HR,且RSNA变化与其降压作用并不平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β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老年病人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将200例AMI病人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组(110例)和对照组(90例):对117例出院存活者进行为期24个月的随访。结果:住院30天期间美托洛尔组的再梗死、心力衰竭(killip Ⅲ/Ⅳ级)、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发生率分别为3.7%.6.6%,12%,7.5%,3.7%,均低于对照组(8%,15%,24%,17%,8%,P<0.05)。随访期间美托洛尔组的再梗死、心力衰竭(KillipⅢ/Ⅳ级)、心绞痛、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分别为4%,7%,15%,4%,均低于对照组(10%,18%,29%,10%,P<0.05);而美托洛尔组的LV ED D、LVE SD、LVEF远期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美托洛尔可提高老年AMI病人的住院存活率,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加强溶栓疗效;长期应用亦可改善老年AMI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尿激酶(uk)是一种高效血栓溶解剂能使纤溶酶原转化成纤溶酶。临床用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69例,其中溶栓血管再通49例,再通率71.0%,病死率7.2%。溶栓再能组与溶栓未通组心肌酶活力峰值时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溶栓前后血液流变不各项指标均下降。疗效观察uk是静脉溶栓流变学各项指标均下降。疗 效观察uk是静脉溶栓治疗AMI高效安全的溶栓剂。静脉溶栓应做为急诊常规治疗之一。  相似文献   

12.
粒细胞发光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柏年  张我素 《天津医药》2000,28(4):199-203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前后的中性粒细胞(PMN)氧化代谢活性的变化,并探讨其作为冠脉再通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选择发病在6小时以内的AMI患者80例,给予静脉溶栓,按溶栓后冠脉是否现通分为溶栓再通组(I组)5例及溶栓未通组(Ⅱ组)26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粉防己碱(Tet)对monocrotaline(Mon)引起的肺血管收缩和肺血管增生性改变的影响.方法:应用Mon引起的炎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结果:每日igTet50,100及150mg·kg-1,三周后肺动脉压分别比Mon组低238%(P>005),349%(P<005)和420%(P<005);右心指数分别比Mon组低20%(P>005),250%(P>005)和300%(P<005).应用Verhoef弹性染色表明Tet明显抑制肺小动脉中膜肥厚.Tet(100mg·kg-1)组肺小动脉中膜厚度及横截面积分别较模型组低578%和546%(P值均小于005).结论:Tet对野百合碱引起的“炎性”肺动脉高压模型的肺血管收缩和肺血管增生性改变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仪征市1991-1999年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发病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对AMI的发病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梗塞部位的特点,不同年龄,不同梗塞部位与死亡率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①AMI患者中男:女为3.2:1,50-60岁发病率为27.8%,60-70岁为44%;②梗塞部位以前壁最高占46.6%,下壁30.5%,前壁加下壁14.0%,非穿壁AMI8.9%;③死亡率:溶栓疗法为12.7%,非溶栓疗法为25.9%,P<0.05。结论:AMI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AMI发病率逐年增加,溶栓疗法效果优于非溶栓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N甲基小檗胺(NMB)对大鼠肝细胞外向钾电流的影响.方法:应用膜片箝技术和全细胞记录方法,箝制电位-50mV,指令电位+30至+140mV,持续时间900ms.结果:NMB以浓度依赖方式降低外向钾电流.电流幅值在20,50,400nmol·L-1和50μmol·L-1时分别从44±10(n=4),25±18(n=4),58±21(n=5),46±13(n=6)nA降到36±04(P>005),21±16(P>005),37±16(P<005),23±13(P<001)nA.抑制率分别为10%,15%,37%,51%.结论:NMB是一种钾通道阻断剂.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冠脉再通后QT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于圣永燕苹(江苏省丰县人民医院丰县221700)QT离散度在评估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分析了自19945~199610收治的资料完整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尿激酶溶栓冠脉再通前后QT...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时域法研究AMI溶栓治疗再通组、未通组、及AMI未作溶栓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心梗后24小时内的心率变异性(HRV)。结果 溶栓再通组24小时全部窦性RR间期(NJN)均值的标准差(SDNN)、24小时所有5分钟窦性RR间期均值的准确差(SDANN),24小时相邻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平方根(rMSSD)、逐次的窦性RR间期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心肌断层显像方法动态观察静脉用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效果。方法:将4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Ⅰ组)和常规治疗+尿激酶治疗组(Ⅱ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4天、15天进行静息-小剂量多巴酚丁胺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显像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Ⅱ组于治疗第4天有75%(15/20)患者心肌显像缺血图像改善,与Ⅰ组35%(7/20)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第15天两组患者的心肌显像缺血图像改善率均为45%(9/20)。随访1年两组间心脏事件发生率无差异。结论:心肌断层显像是评价UAP静脉溶栓疗效的有价值方法,UAP静脉溶栓部分病例早期可能有益,后期并未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氟美松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价值。方法:将住院的SAH患者106例随机开放式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44例,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行腰穿放脑脊液6~10ml后鞘内注入氟美松5~10mg,每24~72h重复1次,共4~6次。结果:治疗组头痛消失时间426±232,对照组610±302天(P<005);治疗组发生脑血管痉挛者22例,对照组25例(P<005),治疗组治愈显效率为9677%(60/62),对照组为7955%(35/44)(P<005);3周内治疗组发生再出血1例,对照组3例。结论:鞘内注射氟美松治疗SAH可提高治愈显效率,缩短头痛持续时间,减少脑血管痉挛及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巴曲抗栓酶对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病人的纤溶作用。方法:所有肺心病病人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吸氧、抗生素及平喘药物),治疗组20例(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57±s7a)静脉滴注巴曲抗栓酶5B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2次/wk,共2wk.对照组10例(男性9例、女性1例;年龄55±3a)不用巴曲抗栓酶。结果:巴曲抗栓酶组治疗后PLG,PAI比治疗前下降(P<0.05).TPA,D-dimer比治疗前增加(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PLG比治疗前降低(P<0.05)。2组病人TPA、PAI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巴曲抗栓酶对肺心病病人血栓前状态运用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