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卫气失常为百病之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卫气失常为百病之母的观点出自于《灵枢·禁服》篇 ,原文如下 :“凡刺之理 ,经脉为始 ,营其所行 ,知其度量 ,内刺五脏 ,外刺六腑 ,审查卫气 ,为百病母 ,调诸虚实 ,虚实乃止 ,泻其血络 ,血尽不殆矣。”卫气失常是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这是中医经典医籍《黄帝内经》中的基本论点 ,是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 ,惜数千年来 ,湮没久矣。另外《内经》关于卫气与疾病关系的论述亦散见于各章节 ,有进一步总结阐发的必要 ,故不揣浅陋 ,述之于次。1 外感六淫 ,首先犯卫《灵枢·百病始生》篇云 :“夫百病之始生也 ,皆生于风雨寒暑 ,清湿喜… 相似文献
2.
卫气主要由水谷精气所化生,其性懔疾滑利,不受脉管约束,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目前认为其功能有三: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内经》中有关卫气论述作了归纳整理,认为卫气的病理变化不仅关系到外感病的发病,而且在许多内伤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中也有重要意义。并结合经文,较具体地论述了外感病、偏枯、痹证、疟疾、胀证、汗出异常、睡眠异常、痈痤疿铍等病证及疾病预后中的卫气病理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对中医理论继承与创新的思考——以卫气内涵研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气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对于卫气的理解必须根植于其传统文化的土壤,并依据《黄帝内经》经文解析才能挖掘其真义。运用传统中医思维,通过对经文分析可知,卫气之名因用而得之,其体可变,其用不变。即凡是体现卫气功能的气或任何物质,都可为卫气之体,行卫气之功。论述卫气在中医体系中的重要价值,进而提出中医理论以中医传统思维、中医语言才能正确地解读。 相似文献
5.
索琅滃悫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8(8):145-146
中医学把能抵御外邪入侵的正气称为卫气."卫气"出自<内经>.<灵枢·木藏篇>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脍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滕理致密矣."<素问·痹论>讲:"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性膘悍滑疾,活动能力强,行动迅速,行于经脉之外,外达皮肤肌肉,内至胸腹脏腑,遍及全身.说明卫气不但具有温养组织器官的作用,而且还有保卫肌表、抗拒外邪的功能,其功能为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制汗孔开合,调节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 相似文献
6.
7.
虽然《黄帝内经》《难经》对于“营气、卫气、宗气”的论述十分明晰,但是内容相对分散,导致现代中医理论中的“营气、卫气、宗气”均处于概念模糊、细节缺失的状态。文章通过整理分析散在条文,重新梳理营卫之气的生成、分布、运行与功能,并厘清宗气的本质。在此过程中,提出了“营气即经气”“卫气亦夜行于身”“宗气即营卫之气”等观点,为中医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借助“一气周流”学说和营卫气化理论对卫气营血各层面气机的交互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营卫一气”的整体气机循环思想,揭示了卫气营血辨证所蕴含的人体气化规律,并对其在温病和杂病论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最后附以案例说明应用卫气营血辨证指导临床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丁学平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16):763
气是体内能量物质的综合名称。卫气是气的一种形式,卫气与津液相合充斥于每个肌束间的筋膜及每个肌纤维、每束肌群间的所有筋膜,并布散于各脏腑组织的细胞之间,一身上下内外无处不在。被吸收的能量物质主要储备骨髓中,髓属肾系统的物质,脾胃能正常消化吸收才会有能量的来源。因此就有了“卫气源于中焦而根于下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试论卫气在人体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与外界环境息息相通。生命活动的过程,总是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中。正常生理过程的进行,必须不断地调节自身功能,以适应环境变化,从而达到和保持生理活动所必须的协调平衡状态。卫气为水谷之悍气,其在人身分布运行范围最广,通行全身,多动易变,内联外达,无所不至。这样,通过卫气的运动调节,使人体各部,各种生理活动变量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相互沟通协调,从而使各种功能活动状态保持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并且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以维持人体的整体性以及与外界的统一性。因此可以说,卫气的运动出入是协调内外环境的 相似文献
14.
16.
17.
18.
19.
通过对《黄帝内经》相关论述进行分析,认为经脉是卫气通散全身的重要通道,卫气是经脉发挥作用的基础,两者在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且相互影响.因此审察卫气,为百病母的同时需全面考虑,不可忽视经脉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从经脉分析辨证时,务必辨析卫气的状态;调治卫气失常时,必须配合调畅经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