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洛帕酮的临床应用及其联合用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洛帕酮(心律平,Propafenone)是Ⅰ型C组抗心律失常药,作用强,疗效好、副作用小。治疗主动性异位性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很好。特别适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Ⅰa、Ⅰb、Ⅱ、Ⅲ型抗心律失常药并用的疗效尤佳,是当前最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2.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已广泛用于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患者.临床资料表明,ICD能降低致命性室常急性期病死率,疗效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1].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抗心律失常药发展迅速,许多新药不断问世,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效果也同时得到较大提高。但随着抗心律失常药广泛的临床应用,其在心脏方面的不良反应也日渐突出。研究发现,许多抗心律失常药本身也具有促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表现为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或出现新的心律失常。Torsade de Pointes(TdP)意为“尖端扭转型室速”,即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是一致命的心律失常,常于患者接受药物(尤其是抗心  相似文献   

4.
心力衰竭患者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易发各类心律失常,其中,以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为最常见。对于心衰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而言,胺碘酮和β受体阻滞剂是既有效、又安全的药物选择,Ⅰ类抗心律失常药不宜使用。其他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如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对心衰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和存活率均降低。心力衰竭经常伴发的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持续性室速,是心脏猝死的独立预后指标。心力衰竭中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机理,在给予抗心律失常药前必须将泵衰竭和心肌缺血控制在最佳状态。至于抗心律失常药预防心力衰竭病例心脏猝死的效果,尚待证实。  相似文献   

6.
可达龙(胺碘酮),又名安律酮,是一种苯丙呋喃衍生物。近年来。它被广泛应用于抗心律失常,普遍认为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对室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均有效,药物作用快、副作用轻,可长期应用。我们用小剂量可达龙治疗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其中58例发现心律失常后即用可达龙,28例发现心律失常后,曾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因疗效不显著,而改用可达龙,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临床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的联合疗法,包括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之间的相互联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与β阻滞剂及胺碘酮的联用;钙通道阻滞剂与β阻滞剂、奎尼丁及胺碘酮的联用及其利弊。控制心律失常用药总的趋向是联合疗法优于单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法。临床选择抗心律失常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慢性心衰可伴发频发、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并可能导致猝死,特别是伴有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少时,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将显著增加。临床应用的抗心律失常药几乎均有负性肌力作用,可增加病死率。近年来,一些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用胺碘酮治疗心衰的患者,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率和心脏性病死率。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发表了著名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结果后,人们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有了新的认识,不仅要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而且还要降低病死率。因此,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逐渐被Ⅲ类心律失常药物所取代。本文应用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2例,疗效较满意,现介绍资料如下。  相似文献   

9.
胺碘酮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各种心脏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心律失常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步骤之一,胺碘酮是一种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本文对我院急诊和住院应用胺碘酮抢救心肺复苏过程中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的直接并发症和死亡预兆.梗塞后1年内心脏性死亡危险,与室性心律失常的恶性程度正相关.因而,越是恶性心律失常,越需要积极治疗.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可预防血流动力学恶化和心脏猝死,延长寿命,并提高生活质量.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法的主要问题是致心律失常作用和负性肌力作用.致心律失常作用多见于治疗早期,一般与剂量无关.  相似文献   

11.
室性心律失常被认为是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常见,指经2~3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恶化,除外电解质紊乱与药物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除积极的病因治疗及诱因处置外,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非常重要。应用胺碘酮与硫酸镁联合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及安全性较好,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充血性心力衰竭与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很常见,80%合并复杂的室性早搏,40%以上合并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合并非持续性室性心过速患者的猝死率增高,对这类患者的治疗应努力纠正各种可逆因素,慎用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13.
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过早搏动(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室颤)等。目前,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有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仍是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之一。药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与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4.
胺碘酮和心律平治疗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对比观察胺碘酮、心律平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8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抗心力衰竭治疗相同,观察组应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对照组应用心律平抗心律失常,疗程4周,观察临床疗效、室性心律失常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室性心律失常减少高于对照组(P<0.05),LVEF值增加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6例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停用心律平后恢复.结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必须长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首选胺碘酮治疗而不宜使用心律平.  相似文献   

15.
Dibi.  R.  胡琛 《心血管病学进展》1989,10(4):49-51
治疗慢性室性心律失常,当今已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已被应用多年的所谓“第一代”药,如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及双异丙毗胺,(Disopyramrde),药效学和药动学现已清楚。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近2年来批准的“第二代”抗心律失常药,如室安卡因(T■ocainde)、慢心律(Mexiletine)、氟卡胺(Flecainide)、胺碘酮(Amiodarone)及英卡胺(Encainide)等,许多重要问题尚待最后澄清.一般原则对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首先应确定病因及诱因,然后作特效治疗.例如缺血、缺  相似文献   

16.
抗心律失常药的数量和种类有限,尤其是药物的副作用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利多卡因防治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作用已被公认,但存在不能口服、半衰期短、需颁繁给药等缺点.Pirmenol(CI-845)水  相似文献   

17.
抗心律失常药实际上可引起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称为“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多见于心肌电不稳定程度较严重的患者接受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后。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强度,与药效成正比.药效愈强(例如氟卡胺),致心律失常作用也就愈大。Sellers和DiMarco指出,抗心律失常药治疗中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可能是药物中毒的第一个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8.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普遍重视。为了探讨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我们对 1 995~ 1 999年 1 1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观察。1 临床资料1 995~ 1 999年收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1 1例 ,男 8例 ,女 3例 ,年龄 1 6~ 72(53.5± 1 6.9)岁 ,室性期前收缩 (PVD) 8例 [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VT) 5例 ],VT 1例 ,心房颤动(AF) 2例。其中冠心病 3例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 (ARVD)、原发性高血压、风湿性心瓣膜病各 1例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5例 ,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急…  相似文献   

19.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徐楚材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ythmia)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恶化。如室性早搏的频度增加,室性心动过速的速率加快,由非持续性室速变为持续性,由单形性...  相似文献   

20.
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均是发生心源性猝死(suddencardiac death,SCD)的主要原因,且多发生在院外,约占心源性猝死的87%。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及时识别并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SCD的发生率,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现已成为临床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最终的目的是降低死亡率,已成为SCD一二级预防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