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8月共收治13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入院初始均采用降压、止痛、镇静为主的药物治疗,通过CT血管造影(CTA)严密观察,对于病情发展者选择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结果药物治疗过程中,5例患者血肿均较稳定,经药物治疗后缓解出院;2例10 d后血肿增大而进行腔内修复术;6例伴发有主动脉溃疡而选择腔内手术。5例药物治疗患者随访3~14个月,CTA示壁间血肿均有不同程度吸收,未再次出现胸背部疼痛症状。8例腔内治疗者随访6个月,血肿大部分已吸收,未发生内漏、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对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可在CTA严密观察下,首先进行降压、止痛、镇静为主的药物治疗,若血肿增大或伴发主动脉溃疡等情况,则应及时行腔内修复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不同手术时机对手术效果、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血管外科符合标准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亚急性期(>14 d)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照组患者在急性期(≤14 d)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疗效、住院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病死率、坠积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夹层逆撕率、二次干预率、Ⅰ型内漏发生率、住院时间及2周时血肿吸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亚急性期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行腔内修复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二次干预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造影(MSCTA)对主动脉壁间血肿(AIH)的诊断及随访评价价值。方法对14例AIH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AIH患者诊断及随访时的MSCTA影像特点。结果 14例AIH患者StanfordA型3例(21.43%),Stanford B型11例(78.57%);主动脉壁新月型增厚12例(85.71%),环形增厚2例(14.29%);可见主动脉壁钙化斑块10例(71.43%),钙化斑块内移9例(64.29%);可见主动脉壁溃疡龛影11例(78.57%),其中位于壁间血肿部位9例(64.29%),位于壁间血肿部位外2例(14.29%);可见内膜渗漏1例(7.14%);并发胸腔积液6例(42.86%),胸腔积液合并心包积液1例(7.14%)。12周时随访血肿完全吸收11例(78.57%),基本吸收2例(14.29%),明显吸收1例(7.14%),吸收好转0例(0.00%),无改善0例(0.00%)。结论MSCTA可全面、直观地显示AIH的各种影像学征像,且为无创检查,重复性好,可及时反映AIH治疗情况,对AIH的诊断及随访检查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手术回顾及中期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总结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2000~2007年7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其回顾性研究,结合术前影像学、术中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术后门诊影像学随访资料。观察夹层病变的急性期解剖学数据,在随后的随访过程中观察有无内漏、移位和人工血管内支架塌陷等术后并发症,寻找并发症出现的一些高危因素。结果 70例患者平均有2.66个破口,第一破口平均距离左锁骨下动脉27.61mm。3例同期进行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以及2例二期进行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旁路术。16例支架型人工血管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而未做血管旁路手术。70例患者即刻I型内漏发生率为14.3%(10/70)。无移植物错放、移位、瘤体破裂和中转手术等并发症,本组技术成功率为85.7%(60/70)。随访2周~72个月后,5例发生I型内漏,3例再次接受手术。本研究表明内漏的发生同夹层病变内膜裂口数量多、术前主动脉最大直径大以及近端破口在小弯侧有关。结论 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具有安全、可行、有效的特点。临床的开拓性工作成功突破短瘤颈、内脏动脉假腔累及、破口位置较低和入路动脉过细等解剖学限制,在保证手术安全的情况下拓宽了手术适应症。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28例,使用螺旋CT机对患者行增强扫描,然后行三维重建,获得多平面重建、三维容积再现、曲面重组和最大密度投影图像。结果所有患者均显示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且≥5 mm,无内膜破裂。钙化内移8例,穿透性溃疡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21例,内膜渗漏3例。心包积液5例,胸腔积液15例,纵隔血肿1例,主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结论螺旋CT可清晰显示主动脉的形态、管壁增厚的程度、患者并发症的情况,可用来诊断主动脉壁间血肿。  相似文献   

6.
7.
8.
王汝良  魏秀芳  包权 《医学综述》2009,15(13):2066-206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经64层螺旋CT扫描证实为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均可见主动脉管腔扩张,管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管腔未见受压变形。主动脉内膜完整,未见内膜破口。最大密度投影重建显示主动脉管腔增宽,边缘光滑,管壁内血肿未见增强;多平面重建显示胸主动脉管壁上有局限性溃疡样病变形成。结论CT是诊断主动脉壁间血肿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174-176
产褥期妇女合并主动脉夹层是十分罕见但却危及产妇生命的急危重症之一,主动脉夹层可发生于妊娠的各个时期,其中大约5%发生于妊娠早期,10%发生于妊娠中期,50%发生于妊娠晚期,20%发生于产褥期。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实施,产褥期妇女合并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该病死亡风险较高,预后较差。本文就产褥期妇女合并急性主动脉夹层1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中期随访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腔内隔绝术治疗 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中期疗效 ,探索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前景。 方法 :对1998年 9月至 2 0 0 1年 12月间在本中心接受腔内隔绝术的 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 116例 ,按照术后 2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以后每年 1次的方案进行随访 ,观察并发症及瘤体形态学变化。结果 :10 0例患者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15 .4± 11.2 )个月 ,围手术期死亡 6例 ,随访中死亡 2例 ,2例术后再发 Stanford A型夹层行 Bentall手术后治愈。其余患者生存质量良好 ,无与 TAD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6 7例术后随访 12个月以上者 CTA随访表明 ,夹层动脉瘤最大直径明显缩小 ,移植物位置、形态良好 ,瘤颈无显著扩张。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新方法 ,中期的随访结果表明该技术安全、有效 ,内漏是该方法的主要并发症并可能导致术后患者死亡 ,该方法的远期疗效有待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TBAD患者,均接受TEVAR介入治疗,根据介入治疗时间分为急性组(起病<14 d,65例)和非急性组(起病≥14 d,47例)。比较2组患者发病至TEVAR治疗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观察手术前后主动脉真腔/主动脉直径比(TLi)、假腔/主动脉直径比(FLi)变化情况,随访2年,分析2组患者生存情况。 结果 急性组患者发病至TEVAR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非急性组,住院费用低于非急性组(t=20.686、8.090、3.071,P<0.05),假腔内血栓完全吸收率高于非急性组(χ2=5.993,P<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TLi较术前升高,FLi较术前降低,且急性组改善幅度高于非急性组(t=5.268、14.098,P<0.05);急性组患者总生存率(92.31%)高于非急性组患者(85.11%),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1.479,P>0.05)。 结论 急性TBAD患行TEVAR治疗的假腔内血栓完全吸收率较高,术后主动脉重塑效果较好,且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是更佳的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方法与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15年8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35例Stanford B型AD,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结果术后住院期间无患者死亡,术后并发症:脑梗死1例(2.9%)、肺不张1例(2.9%)、肾功能不全1例(2.9%)、内漏1例(2.9%)、再发夹层4例(11.4%)。结论密切观察病情、合理地护理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不中断脑供血弓部优先重建技术行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其脑保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20年6月到2023年3月,17例患者首先横断无名动脉或左颈总动脉,将动脉管逆插入主动脉弓部后,通过“自循环”行弓部分支血管与四分支人工血管吻合完成全脑灌注,后在体外循环下完成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术式包括: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植入和/或主动脉根部处理17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术3例)。结果 全组1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死亡、无胸骨哆开及人造血管感染,经胸骨上段小切口手术无中转延长切口情况。术后清醒时间(4.23±0.73)h,1例患者因术后脑梗死、感染性休克死亡,其余患者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均痊愈出院。对其余16例患者分别在出院后3月、6月、1年进行了电话随访,随访率100%。无患者出现死亡、心脑血管系统并发症、再次手术干预、新发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破裂、近端逆行撕裂、肾脏、脑部疾病情况。结论 采用不中断脑供血弓部优先重建技术行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可优先保证脑部灌注,减少术后...  相似文献   

14.
降主动脉支架血管置入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降主动脉人工支架血管置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治疗经验,并评价近期治疗效果.方法 对112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利用无名动脉插管、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实施降主动脉真腔人工支架血管置入术.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平均(89.3±5.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5.9±4.7 )min,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时间(14.7±2.1)min.1例76岁患者于术后1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11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系统并发症23例,至出院时全部恢复正常;未发生截瘫病例;随访74例,6~52月,全部患者支架血管无移位和滑脱;47例患者降主动脉远端夹层假腔明显缩小、血栓形成.另外27例患者假腔没有明显变化,或仅有部分血栓形成.结论 降主动脉支架血管置入术治疗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能够有效准确的封闭血管内膜破口,实现血管壁重建.  相似文献   

15.
<正>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是临床上最凶险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急,自然预后差,外科手术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1]。我科2006年2月至2013年1月共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16例,现对其诊断、治疗及近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间血肿(AIH)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排MSCT诊断、并经临床/或DSA证实的13例AI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AIH64排MSCT表现特点。结果 13例AIH中,64排MSCT轴面平扫4例主动脉壁呈新月型增厚,9例环形增厚,其中7例增厚动脉壁密度不均,可见内膜钙化并钙化片内移;CT增强所有病例动脉管腔直径变小,均未发现内膜撕裂破口,增厚主动脉壁不强化。结合三维重建后表现,本组病例按Stanford法分型,B型12例,A型1例。9例合并胸腔积液、2例合并心包积液。结论 64排MSCT平扫和增强可以反映AIH的特点,并能准确区分主动脉夹层与AIH,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后生存质量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6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3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优质护理。统计两组护理前后生存质量(SF-36)分值、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两组护理后SF-36分值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工作满意度(93.75%)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期间接受优质护理,利于改善术后生存质量,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犬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建立犬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方法9只健康杂种犬,全麻下开胸在左头臂干动脉开口以远降主动脉壁分离中膜后,经腹膜后入路结扎左肾动脉一支以形成肾性高血压。3~6周饲养后,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处死后解剖验证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否形成。结果手术过程中和术后各有2只犬死亡,其中术后死亡的1只经解剖发现死于主动脉夹层破裂.另1只未形成主动脉夹层;3只犬被成功地建立了主动脉夹层模型;存活的另外2只在术后6周处死时仍未形成主动脉夹层。结论通过破坏主动脉中膜、诱发肾性高血压可建立犬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张鹏  彭民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7):609-610
患者为50岁中年男性,入院14d前在家中大便后,突发剧烈上腹部疼痛,持续约10h后有所缓解,于就近医院就诊,予对症治疗。在诊治过程中查腹部CT提示腹主动脉夹层形成,拟进一步诊治转至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外科住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覆膜支架植入术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对1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覆膜支架植入术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均采取密切监护病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等护理措施。结果:14例患者病情均好转,术后恢复满意。结论:覆膜支架植入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严格的术中监护和完善的术后护理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保证治疗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