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像组学是集多模态医学影像处理分析技术与影像资料于一体,早期被定义为医学影像(如CT、PET、MRI、超声等)对病变表型特征的提取。这些特征包括病变的形状、体积、纹理、衰减,以及许多不明显或数量过多的特征,通过对提取的有价值的影像学特征来进行分析,进而在疾病的早期诊断、良恶性肿瘤鉴别、后期精准治疗以及疗效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基于PET/CT、MRI、CT等多种影像学方法的影像组学逐渐应用于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疗效与预后的评估。本文对多模态影像组学在肺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在颅脑肿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接受诊疗且经术后病理证实的62例颅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有常规MRI检查及多模态MRI检查[弥散加权成像(DWI)、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DW...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讨多模态脑功能定位在胶质瘤的诊断和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47例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分级方法分为低级别脑胶质瘤和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前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波谱(MRS)、动脉自旋成像(ASL)检查。结果病理分级低级别(Ⅰ~Ⅱ级)和高级别(Ⅲ~Ⅳ级)瘤周水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胶质瘤灌注明显升高,肿瘤实性部分CBF、患侧/健侧CBF比值均显著高于低级别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和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健侧CBF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和低级别患者Cho/NAA、Cho/Cr、NAA/Cr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和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ADC、ADC比值、FA、FA比值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MRS功能成像分析,正确分级胶质瘤的正确率为82.98%(39/47);仅以DTI功能成像分析,正确分级胶质瘤的诊断正确率为68.09%(32/47);仅以ASL功能成像分析,正确分级胶质瘤的诊断正确率为76.60%(36/47);综合3种功能成像分析,正确分级胶质瘤的诊断正确率为97.87%(46/47),显著高于3种功能成像单独应用(χ2=6.021、14.763、9.553,P均<0.05)。结论联合三种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多模态脑功能定位可优势互补,提高脑胶质瘤分级准确性,有助于手术方式的确定。 相似文献
6.
摘要: 二叶式主动脉瓣(bicuspidaorticvalve,BAV)是临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瓣膜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增加趋势。BAV 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难以准确诊断和及时干预,晚期易伴发瓣膜功能障碍及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早期准确评估BAV 形态及功能从而对其进行及时有效干预是临床诊治BAV 疾病的重点。近年来,多模态影像技术在 BAV 患者的早期诊断、临床治疗指导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将重点论述超声心动图、计算机断层扫描和心脏磁共振技术在 BAV 瓣膜形态学及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在水母中发现的新型报告分子,该蛋白及其衍生物能在多种生物体内表达并发出荧光,是目前在生物学中研究和开发应用得最广泛的蛋白质之一。尤其是在肿瘤的研究中,荧光蛋白的分子影像可为深入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的机制,以及对其治疗进行实时、动态、细致、无创、靶向性的探测和跟踪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正现今,将各种医学成像模式相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能够更好的诊断疾病的发生,进而针对病症进行治疗和疗效监控[1-3]。MRI和PET相结合的成像模式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两者互相补充,所获得图像兼有MRI高空间分辨率,高对比度的优势,又有PET成像高灵敏性,分子水 相似文献
9.
10.
现代医学影像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影像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根据其发展过程,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主要包括X线平片、脑室及气脑造影。脑血管造影(经颈部动脉穿刺法)、椎管造影。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MRI(磁共振成像)等。目前脑室及气脑造影由于具有损伤性及危险性,已不再使用。DSA、CT、MRI则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椎管造影仍具有临床使用和诊断价值。此外,核医学检查方法和超声技术也已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为了使临床医师更加了解这些高科技的检查手段,在临床实 相似文献
11.
李婷鲍海华 《中国CT和MRI杂志》2022,(7):104-106
目的探讨超声、CT、MRI在肝囊型包虫病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同时用超声、CT、MRI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囊型包虫病患者50例81个病灶,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并比较其差异性。结果以WHO分型为标椎,50例患者中,超声、CT分别检出CE1型21例、CE2型16例、CE3型19例、CE4型16例、CE5型9例,MRI检出CE1型15例、CE2型18例、CE3型27例、CE4型15例、CE5型6例。超声和CT的敏感度、特异度一致,CE1-CE5分别为:100%90%、88%100%、70%100%、100%100%、100%100%;MRI对CE1-CE4型的敏感度、特异度为100%,对CE5型敏感度、特异度为6.6%100%.;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41,P>005)。其中,9例病灶合并胆管扩张并胆瘘形成,8例病灶内含有点状类圆形的脂滴成分,3例患者合并内外囊直接性破裂。结论通过比较各型的敏感度、特异度,CT、MRI对肝囊型包虫各型病灶的特征性征象显示上更加清晰,以及MRI对分型诊断更加准确,对胆管扩张及胆瘘形成上,有其特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纳米技术(Nano-Technique)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在0.1nm~100nm空间尺度内操纵原子和分子,对材料进行加工,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或对某物进行研究,掌握其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和特征的崭新高技术学科。利用纳米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目前生物技术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课题,显示出其巨大的优势。1分子生物芯片近年来,以DNA芯片为代表的生物芯片(Biochip)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生物芯片技术正在向纳米化、高度集中化和多功能化方向发展。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在后基因组研究、新药研究、生物物种改良、疑难疾病… 相似文献
13.
纳米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技术(Nano-Technique)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在0.1nm~100nm空间尺度内操纵原子和分子,对材料进行加工,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或对某物进行研究,掌握其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和特征的崭新高技术学科。利用纳米技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目前生物技术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课题,显示出其巨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15.
16.
声动力疗法(SDT)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微创疗法,利用声敏剂的特性在超声波(US)的激发下诱导活性氧(ROS)的产生以杀伤肿瘤细胞。多模态成像能够可视化声敏剂在体内的代谢行为以及优化图像质量,提高SDT治疗肿瘤的效果。本文作者就多模态成像引导SDT治疗肿瘤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18.
20.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8,(1)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脑肿瘤,起因于大脑和脊髓胶质细胞的癌变,目前仍难以治疗,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无法准确描绘肿瘤的边界,难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精确参考信息。随着磁共振多模态先进技术的发展,如何有效利用多模态MRI成像技术以区分胶质瘤正常组织与瘤体边界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多模态磁共振影像区分脑胶质瘤边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