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煎药机煎药与传统方法煎药的煎出率比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考察煎药机对中药的煎出率。方法:比较4个传统方剂的两种煎药方法的煎出率。结果:传统方法煎液比煎药机煎液的有效成分的得率高。结论:煎药机煎药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传统煎药方法与自动煎药机两种不同煎药模式煎药获取的浸出物总量计算浸出率,比较传统煎药和煎药机优缺点。方法:选取9份相同药材,随机抽取3份互相构成对照组,共组成3个对照组。每组分别采用传统煎药法、煎药机常压二煎模式、煎药机高压密闭单煎模式煎煮,对三组药物药液浸出物总量进行测定,计算三组的浸出率。结果:通过对三组药液浸出物浸出率相比,采用煎药机常压二煎模式和传统煎药方法所得的浸出物浸出率均达到18. 5%,而采用煎药机高压密闭单煎模式所得浸出物浸出率低于煎药机常压二煎模式和传统煎药方法所得浸出率。结论:煎药机常压二煎煎药法和传统煎药法煎煮所得的浸出物浸出率无明显别,而采用煎药机高压密闭单煎模式所得的浸出物浸出率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3.
董燕 《陕西中医》2013,34(4):469-470
目的:探讨和比较传统煎药方法和煎药机对中药复方汤剂煎出率和有效成分的煎出率影响。方法:以六味地黄汤为实验模型,将传统方法煎药的设为对照组,采用煎药机煎药的设为实验组,对药物煎出率和其中主要有效成分丹皮酚的煎出率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六味地黄汤总浸出物含量155g,煎出率11.5%,丹皮酚含量0.0049g/L。实验组六味地黄汤总浸出物含量137g,煎出率10.3%,丹皮酚含量0.0188g/L。实验组总浸出物含量和煎出率高于对照组,丹皮酚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传统煎药方法在药物煎出率有一定优势,煎药机可以更有效地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342-2344
目的:针对全国各大中医院煎药机使用越来越广泛并逐渐取消传统煎药方法的现状,以及机器煎药和传统煎药方法优缺点的争议,通过实验对两种不同煎药方法有效成分煎出率进行比较,进而评价两种煎药方法的差异。方法:选用主要成分明确、不同质地的3种中药饮片,采用本院目前应用的煎药机和传统煎药方法,对煎出液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等进行含量测定。结论:两种煎药方法差异不大,本院采用的传统二次煎煮略好于煎药机单煎。  相似文献   

5.
煎药机煎药与传统方法煎药的煎出率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对19种中药饮片进行了煎药机煎药与传统方法煎药的煎出率的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器具煎煮对四物汤煎出率的影响,观察比较不同煎煮器具对四物汤的煎药效果,选用最佳的煎煮器具和科学的煎煮方法。方法:将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分别传统采用煤气灶煎煮、现代化采用全自动煎药机煎煮;进行煎出水溶液性煎出物的测定。结果:从水溶性煎出物的测定可以看出,就现代化全自动煎药机与传统煤气灶其煎出率结果相似,但不同的煎法其煎出率不同,而现代化中药汤剂煎出率较好。结论:因煎煮时间增加而含量提高,这可能与其工艺设计的科学合理、先进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煎药机和传统煎药法所得清热除湿汤剂的质量。方法用煎药机煎煮和传统煎药方法制备清热除湿汤药液,比较2种方法所得药液的干浸膏得率,以及龙胆苦苷和黄芩苷的转移率。结果煎药机制备药液干浸膏得率9.84%,传统煎药法制备药液干浸膏得率17.42%;煎药机制备药液中龙胆苦苷转移率67.42%,黄芩苷转移率34.26%;传统煎药法制备药液中龙胆苦苷转移率89.16%,黄芩苷转移率43.55%。2种方法制备煎剂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煎药法制备的清热除湿汤质量优于煎药机制备的汤剂质量。  相似文献   

8.
煎药机煎药与传统方法煎药煎出率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汤剂是中医应用最早,最广泛的剂型,由于应用灵活,且药效显著,汤剂始终处于重要的地位.笔者选取用量较大,有代表性的18种中药饮片进行了煎药机煎药与传统方法煎药的煎出率的比较.以比较传统煎法和煎药机煎药孰优孰劣.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煎药次数及器具对煎药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3个中药处方,以其有效成分为指标,选择砂锅和高温高压煎药机两种器具,比较对不同煎药次数及器具下各处方有效成分煎出率。结果:与一煎相比,高温高压煎药机两煎后的有效成分煎出率高出47.2%~65.8%,其一煎、两煎的有效成分煎出率分别为砂锅两煎的63.4%~92.2%、111.2%~137.4%,砂锅两煎的有效成分煎出率与高温高压煎药机一煎、两煎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且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砂锅两煎相比,高温高压煎药机一煎的有效成分煎出率相对较低,而两煎的有效成分煎出率则更高,因此在煎出药物有效成分方面,采用高温高压煎药机两煎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煎药次数及器具对煎药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煎药次数及器具对煎药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5个处方中的有效成分为指标,对高温高压煎药机和砂锅不同煎药次数下制得的汤剂有效成分煎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高温高压煎药机两煎煎出率比一煎高47.1%~65.9%.与砂锅两煎煎出率比较,其一煎、两煎煎出率分别为砂锅的63.5%~92.1%、111.1%~137.5%.高温高压煎药机一煎、两煎与砂锅两煎煎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高温高压煎药机一煎煎出率略低于砂锅两煎,其两煎煎出率则高于砂锅两煎,故采用高温高压煎药机两煎更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从历史渊源、煎药方法、汤剂质量三个方面比较煎药机与传统制备汤剂的方法,探析二者的差异,以帮助临床治疗时尽可能在药物煎煮的环节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从而使汤剂的药效得到最大的发挥。对比显示,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现有研究较薄弱,急需加大二者的综合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手工与机器煎煮对八珍汤中化学成分的影响,寻找这2种不同煎药方式之间的差异性化学成分。方法:以规范化手工煎药与机器煎药2种方式对八珍汤进行煎煮,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方法,结合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及t检验分析2种煎药方式对该复方中化学成分的影响。通过UPLC-LTQ-Orbitrap MS对差异性化合物进行分析,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3 min,5%A; 3~7 min,5%~8%A; 7~9 min,8%~15%A; 9~17 min,15%~25%A; 17~27 min,25%~35%A; 27~29 min,35%~40%A; 29~35 min,40%~95%A),柱温30℃,流速0.4 m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和正、负离子模式,扫描范围m/z 50~1 500。结果:在正、负离子监测模式下,共发现87个差异性成分,通过质谱数据结合文献报道,共识别并鉴定了其中的40个成分,包括洋川芎内酯A,甘草素,阿魏酸等。结论:手工与机器煎药获得的八珍汤煎煮液在色泽及化学成分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若将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在保持手工煎药优势的基础上,借鉴机器煎药包装药液的方式,建立规范的煎药流程,将使中药汤剂的药效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薄荷、徐长卿、肉桂、丁香、牡丹皮5种含挥发性成分饮片在不同煎药时间点、使用3种不同煎药方式(传统砂锅后下、中药煎药机后下及中药煎药机正常煎煮)时汤液中的挥发性成分煎出量大小,明确使用中药煎药机煎煮含挥发性成分饮片的煎药方法。方法:利用HPLC-GC测定汤液中挥发性成分含量,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煎药方式下挥发性成分煎出量的差异性。结果:汤液中挥发性成分的含量中药煎药机大于传统煎药工具,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中药煎药机后下与正常煎煮2种煎药方法对挥发性成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中药煎药机煎煮含挥发性成分饮片时可随复方其他饮片一起煎煮而不必采用"后下"方法;传统煎药方法煎煮此类饮片时"后下"是必要的、科学的。  相似文献   

14.
不同煎煮条件下黄连解毒汤有效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黄连解毒汤为例说明不同煎煮条件对中药汤剂有效成分的影响。方法首先建立黄连解毒汤中多种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对不同煎煮条件下(时间、煎煮次数)中药汤剂中有效成分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水溶性苷类成分(黄芩苷、栀子苷)煎煮20min溶出基本达到平衡,溶出率分别达到82%和60%左右;水溶性生物碱类(小檗碱、巴马汀碱)煎煮30min溶出基本达到平衡,溶出率为45%左右;脂溶性汉黄芩素的溶出较慢,煎煮60min其溶出率仅为31%;西红花苷-Ⅰ煎煮20min含量达到最大,继续煎煮则含量降低。煎煮次数对水溶性成分溶出影响不大,而对脂溶性成分的溶出影响较大。结论煎煮条件对黄连解毒汤中各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及稳定性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顾根网 《西部中医药》2011,24(12):21-22
探讨中药煎煮方法与汤剂疗效的关系.从煎煮的容器、中药饮片浸泡,加水量、煎煮火候、时间、煎煮次数、先煎、后煎、包煎、烊化、贵重药材用法等多方面分析了中药的煎煮方法.说明服用中药汤剂要掌握好煎煮方法,才能保证疗效.  相似文献   

16.
选用传统水煎及袋泡两种方法制备大黄药材单味药汤剂,探讨了不同粒度、不同浸泡时间对大黄主要成分之一大黄素煎(浸)出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系统回顾了目前中药煎药机的煎煮压力、煎煮加水量、煎煮次数、煎煮时间和煎煮温度等5个参数的研究现状,通过3个现状的比较分析了煎药机和传统煎煮方法的优劣不同,旨在从中药的有效成分、质地、服药人群和实际工作情况等4个方面提出对中药煎煮规范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旋覆代赭汤中人参和甘草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高压中药煎煮机,初步探索复方中人参和甘草在高压煎煮时浸泡时间对主要成分溶出的影响。方法浸泡时间:0、10、20、30、40、50、60、120分钟。煎煮时间:30分钟。加水量:6倍。煎煮次数:1次。用简单对比实验法确定煎煮工艺。每种工艺取旋覆代赭汤(人参6g、旋覆花9g、代赭石9g、炙甘草6g、清半夏9g、大枣4枚、干姜10g)10剂,使用高压煎药机进行煎煮,重复3次。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其煎煮液中所含5种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甘草酸铵、绿原酸含量,计算、比较不同煎煮工艺下煎出液中各有效成分的溶出量并绘制溶出曲线。结果在煎煮时间30分钟,加水量6倍药重条件下,不同浸泡时间对旋覆代赭汤中人参、甘草等主要成分的含量没有明显影响。结论在煎煮时间30分钟,加水量6倍药重的高压煎煮条件下,煎煮前的浸泡时间对药材中部分成分的溶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4种煎药器皿对白芥子煎液中芥子碱含量及煎液特征图谱的影响,为经典名方的开发优选最佳的煎煮容器。方法:选择传统砂锅、陶瓷锅、圆底烧瓶、不锈钢锅4种煎煮器皿,以白芥子煎液中芥子碱含量及煎液的特征图谱为指标,探究不同煎煮器皿对白芥子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和煎液特征图谱的影响。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对特征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传统砂锅、陶瓷锅、圆底烧瓶、不锈钢锅提取的芥子碱质量分数分别为0. 04%,0. 07%,0. 84%,0. 97%。传统砂锅与陶瓷锅、圆底烧瓶、不锈钢锅所制煎液的特征图谱相似度分别为0. 98,0. 82,0. 68;陶瓷锅与圆底烧瓶、不锈钢锅所制煎液的特征图谱的相似度分别为0. 79,0. 62;圆底烧瓶与不锈钢锅所制煎液的特征图谱的相似度0. 97。结论:不同煎煮容器所得白芥子煎液中芥子碱的含量有较大差异,传统砂锅与圆底烧瓶、不锈钢锅所得煎液的特征图谱的相似度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中大黄后下时间对阳明腑实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自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门诊或住院部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阳明腑实证便秘患者150例。按照口服大承气汤大黄后下时间的不同,随机分10 min组,20 min组,30 min组,每组50例,每组均煎煮10 min、20 min、30 min、60 min、90 min。各组给药1次/d,至排出大便通气时止。观察各组用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计算不同大承气汤煎液中各游离、结合、总蒽醌类衍生物的含量。统计分析后下大黄最佳煎煮时间,从而为大承气汤临床提供用药指导。结果:1)大黄后下时间相同,煎煮时间不同会对大承气汤中总蒽醌含量有影响,2)大黄中有效成分的回归方程分别为:芦荟大黄素Y=104 681X-39 806(r=0.999 9);大黄酸Y=54967X-23 089(r=0.999 9);大黄素Y=298 764X-90 874(r=0.999 9);大黄酚Y=188 096X-38 046(r=0.999 9);大黄素甲醚Y=83 997X-28 765(r=0.999 9);3)研究表明,20 min大黄后下,共煎煮30 min时大承气汤中结合蒽醌含量最高,结合蒽醌的泻下效应较强;4)20 min煎煮30 min时,大承气汤排便时间、次数、排气时间以及肛门直肠压力与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承气汤在煎煮20 min后加入大黄后共煎煮30 min的药液中结合蒽醌的含量高于其他后下时间,为其致泻作用提供物质基础,避免了中药煎煮时间过短或过长,防止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