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小儿年龄较小、好动、不易配合、血管较细,故采血较成人困难。小儿血液标本采集可根据采血量大小选用股静脉、颈外静脉、头皮静脉、桡静脉、踝静脉。采血量较大,头皮静脉不明显者或体型较胖、颈部粗短的患儿一般采取股静脉采血。  相似文献   

2.
实行新生儿手背静脉血液标本采集,在临床上是难度较大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也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2008年5月至2009年3月我们对89例新生儿采取手背静脉采取血液标本,成功率达98%,通过对新生儿采血数量及质量的研究探讨,在实行股静脉及头皮静脉穿刺基础上,对手背静脉进行采血的尝试,临床反馈效果好,操作简便易行,患儿痛苦小,更能有效的保护新生儿血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临床生化检验准确性影响因素,旨在为加强生化检验质量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前瞻性选取浙江省宁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2014年接收的520例患者生化检验血液标本,分析采血部位、采血时间、送检时间、标本容量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据此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结果:520份血液标本中,检验结果出现误差主要因素为采血部位、送检时间1小时、溶血标本,且和检验结果准确性存在明确相关性(P0.05)。结论:合理选择血液采集部位、控制采血和送检时间及标本容量,能有效提高血液标本质量,提高生化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新生儿股静脉斜刺法采血的成功率。方法:新生儿股静脉采血采用斜刺法,观察成功率、采血标本的质量、所用时间及局部并发症。结果:斜刺法一次采血成功率显著高于传统采血法,所用时间及局部瘀斑显著低于传统采血法。结论:新生儿股静脉斜刺法采血具有安全性高,成功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分析前,对采血标本质量控制中易出现的问题,以及针对性应对策略。方法:收集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近一年来有分析误差的血液标本及其血常规检验资料102例来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检验结果进行系统分析,观察在不同采血部位和不同检测时间,对血常规的最后检验结果有何影响。结果:不同部位采血及不同检测时间,是影响血常规检验分析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性因素,且应根据问题实施质量控制的应对措施。结论:提高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的质量控制,减少标本误差,对检验准确度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分析临床血液标本采集过程的各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错误如采血时间、采血部位及方法、采血体位、标本放置时间、抗凝剂及溶血,提出改正方法。结果:不同的采血方法及多种因素对结果的准确性都可能产生影响。结论:血液标本采集过程的不同对临床检验结果产生明显影响,应注意采取正确的采血方法,以减少试验误差。  相似文献   

7.
生化检验用的血液标本可来自于静脉、动脉或毛细血管。静脉血是最常用的标本,静脉穿刺是最常用的采血方法。毛细血管采血主要用于儿童,血气分析多使用动脉血。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诊疗技术日益增多,婴幼儿静脉采血也越来越普及到每一位住院患儿。然而,婴幼儿因四肢静脉血管细、血液分布少、充盈度差且临床上肥胖儿较多,患儿因恐惧、疼痛等因素造成不合作等原因,致使婴幼儿静脉采血穿刺技术难度大、要求高。而标本采集的质量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前提,所以,婴幼儿静脉采血方法是值得儿科护理工作者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静脉采血是采集血液标本最主要的手段之一。采血拔针按压方式不当,常会导致拔针后穿刺部位皮肤出血、皮下瘀血、血肿、疼痛剧烈等不良反应。现就静脉采血拔针按压方式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改善新生儿采集血标本的操作难度,提高穿刺成功率,确保血标本的质量.方法:将300例足月新生儿分为150例观察组行股静脉斜穿刺采血,150例对照组行股静脉垂直穿刺采血.结果:两种方法的首次穿刺成功率,经统计学处理X2=21.49,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新生儿股静脉斜穿刺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股静脉垂直穿刺采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前臂桡动脉、肘正中静脉和左手指末梢三项不同采血方法所取得标本的测量结果的比较验证采用静脉血做血常规检测比其他两种方法都准确.方法:筛选我院健康志愿职工35名,对每个人分别采取动脉、静脉和手指末梢血标本各1份,采用BCC-3000B全自动血球计数仪(长春迪瑞实业有限公司生产)检测血常规,然后将标本分别于室温放置10分钟、15分钟、30分钟、1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后重新测定,检测结果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静脉血采血的标本在放置30分钟到12个小时之间检测的结果相似.末梢采血标本和动脉采血标本在放置时间变化时检测得到的白细胞和血红蛋白结果有所变化.结论:动脉和静脉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较末梢血能准确反映机体实际情况,静脉采血的检测结果比较不受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股静脉一次性蝶翼采血针真空管采血法,简便、易行,有利于婴幼儿大量血液标本的采集,提高了采血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减少护患纠纷,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分析不同的采血时间、采血部位、标本溶血以及送检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有:标本采集的时间、部位以及标本溶血、送检时间等。结论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在采集标本上控制误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文主要是对新生儿血标本容易发生的溶血原因进行探讨,从而减少静脉的穿刺次数。方法:在2008年到2011年之间随机选择80例新生儿股静脉或者是外周静脉采血标本作为观察组,而将80例年长儿股静脉或者是外周静脉采血标本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年长儿的血标本溶血现象要比新生儿的高很多(P〈0.05)。结论:该原因主要和新生儿在不同年龄阶段以及采血所出现的操作不当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与颈外静脉穿刺采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血液标本采集在临床上是难度较大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而在临床治疗中又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操作。我院儿科2005年2月以来对8个月~3岁以下小儿股静脉穿刺采血与颈外静脉穿刺采血的采血时间及血样情况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一次性注射器与真空采血针在新生儿股静脉采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3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400例需采血的新生儿作比较,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实验组用真空采血针采血。比较一次性注射器与真空采血针采血的一次采血成功率及标本合格率,找出较好的采血法。结果: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法一次采血成功率为86%,标本合格率为90.5%,真空采血针采血一次采血成功率为93.5%,标本合格率为97%。结论真空采血针采血法是新生儿股静脉采血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从河南省职工医院收集的40份临床血液生化检验资料纳入本研究工作,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系统分析影响临床生化检验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结果:经分析,影响血液生化标本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包括采集方法不合理、采血部位、采血技术、不满足血液标本保存要求、血液量和抗凝剂比例不合格、服用影响检验结果的药物。结论: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在检验过程中,会受诸多因素影响而出现结果准确性下降的问题,作为检测工作人员需对标本进行严格保存,在检验期间遵循规范要求开展,以确保标本质量的提高,以优化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在许多新生儿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常需静脉采取血标本进行临床生化检查或细菌培养等,以便明确诊断,及时对因治疗。以往临床上普遍采用股静脉、颈外静脉及后囟门穿刺采血法,由于操作难度较大,拔针后针眼易出血,标本易溶血,一般不易连接输液器,且严重心肺疾病禁用颈外静脉穿刺法,有时因操作的反复失败而延误患儿的诊断和抢救,甚至因静脉穿刺时患儿体表的大面积暴露而受凉,发生感染性肺炎、新生儿硬种症等疾患。自1991年以来,我们对550例新生儿用头皮静脉穿刺采血,克服了上述缺点,成功率达98%(539/550)。采血完毕穿刺针头与输…  相似文献   

19.
杨影 《内蒙古中医药》2014,(21):169-170
本文通过探讨血标本的采集过程对检验结果的可能产生的影响,分析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发现对被采血者实施合理有效的护理,可显著降低采血过程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股静脉采血与头皮静脉采血对婴幼儿采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需采集血液标本的患儿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行股静脉采血,观察组行头皮静脉采血,比较两组采血效果及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采血整体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婴幼儿采血时行头皮静脉采血的效果优于股静脉采血,可减轻患儿疼痛,提高采血的有效性,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