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胃肠道间质肿瘤 (GIST)是一类发生在消化道腔壁的成分复杂的间叶性肿瘤 ,其组织发生尚未完全明了 [1 ]。我院外科于 1996~ 2 0 0 0年共收治 4例 ,均行手术治疗 ,但术前均未确诊。本文对本病的特点及诊断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性 3例 ,女性 1例 ,年龄 5 0~ 5 8岁。有隐约的腹痛、上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等症状和体征。肿瘤部位 :胃体 2例 ,十二指肠球后 1例 ,网膜下与胃大弯侧后壁1例。肿瘤直径 2~ 10 cm。肿块境界清楚 ,但无明显的纤维性包膜 ,切面多为灰白色 ,病理诊断均为胃肠道间质肿瘤。1.2 方法… 相似文献
3.
报告胃肠道间质肿瘤21例中平滑肌瘤13例,上皮样平滑机瘤1例,平滑肌肉瘤7例。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12例(57.1%)、腹痛7例(33.3%)、贫血6例(28.6%);1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内镜检查和消化道造影术前基本确诊;21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行肿瘤局部切除7例(33.3%),行肿瘤及相应部位脏器部分切除14例(66.7%),平滑肌肉瘤7例中4例突破浆膜,2例向腔内生长,1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收集20例GIST临床相关资料.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GIST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均类似于胃肠道肿瘤,病理形态学类似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或平滑肌肉瘤.免疫组化有其特征CD117、CD34阳性表达.结论 GIST是消化道较少见肿瘤,临床病理形态类似于平滑肌肿瘤,诊断依据:CD117、CD34等免疫组化检测,预后治疗不同于平滑肌肿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收集70例GISTs的临床相关资料,观察病理组织学特征,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70例GIST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类似于其他胃肠道肿瘤,病理形态学特点类似平滑肌肌源性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免疫组化染色CD117阳性率为100%(70/70),CD34阳性率为75.7%(53/70),S-100阳性率为40%(40/70),Desmin,Aetin,MBP,CK均为阴性。结论 GISTs是消化道较少见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与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类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依据。其预后治疗不同于其他类型胃肠道间叶性肿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方法:对38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17、CD34、Actin、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GIST发生于胃部24例(63.2%),小肠11例(28.9%),结直肠3例(7.9%)。良性16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18例,CD117阳性表达率94.7%(36/38)、CD34阳性率50.0%(19/38)、Actin7.9%(3/38)、S-1002.6%(1/38),且均通过手术治疗。结论:CD117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仍是GIST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中较为普遍的间叶组织肿瘤,可见于胃肠道的每个部位。长期以来,临床的诊断水平不是很高。医学上将该瘤看成平滑肌瘤,或是称其为平滑肌肉瘤,有些地方也叫做神经源性肿瘤。医学取得突破性发展之后,本病为众人所熟知。多是由梭形细胞以及上皮样细胞组成,在发病机理、生物学行为、病理形态以及临床预后上均不一样~([1])。本文研究了30例患有胃肠道间质瘤的病患,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病理特点,同时分析了免疫表型,以期对胃肠道间质瘤有更深了解。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发生于胃肠道的非定向分化的一类间质肿瘤,Mazur等[1]在1983年首次明确GISTs的概念.GISTs与消化道出血关系密切,部分GISTs以消化道出血甚至贫血为首发症状或主要临床表现.本文对GISTs伴发消化道出血的特点、诊断治疗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原发于胃的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总结2005~2009年胃GIST25例临床资料和病理特点.结果:胃镜检查20例可见糜烂溃疡、息肉样包块,3例见黏膜平滑、皱消失,2例未见异常;活裣18例可见肿瘤组织.肿瘤危险性极低1例,低4例,中等8例,高12例.结论:胃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镜检查及活检有诊断意义,术后病理学检查为确诊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病理形态学与免疫组化的抗体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最佳诊断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107例胃肠道间质肿瘤患者,均给予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107例患者中,病灶在胃部59例,在小肠13例,肠系膜13例,结肠124,直肠10例;恶性40例,潜在性恶性31例,良性36例。胃肠道间质肿瘤较常见于50-70岁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多属潜在恶性或者恶性,其组织学形态具有特殊性,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在诊断方面具有显著作用,CD117、CD34在诊断胃肠道是否存在间质瘤方面存在特异性,但不能作为判别良恶性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姜建国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1):70-7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2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肿瘤无特异性临床征象,66.67%胃肠道间质肿瘤发生在胃,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胞浆嗜酸性较弱,免疫组化表型为CD34+、CD117+。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术前难以确诊,有较独特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有助明确诊断。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15.
患者,女,36岁。因右上腹隐痛不适1个月于2005年2月28日入院。入院时T36.3℃,P100次/min,R20次/min,BP14/9kPa。心肺(-)。腹平软,右上腹压痛,无反应跳痛及肌紧张。血常规:RBC2.9×1012/L,Hb96g/L。大便常规:OB(+)。CT示右上腹实质性包块,大小5.5cm×4.0cm×6.0cm。于2005年3月7日持硬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①肝、胆、胰、脾、双肾、胃、空回肠、结肠均未见异常,腹腔内无肿大淋巴结;②肿瘤发自十二指肠,向外生长,位于腹膜后,大小为10m×8cm×8cm,表面血管怒张,后方与下腔静脉粘连,并回流入下腔静脉,术中行保留十二指肠乳头的十二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s)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光镜观察42例GISTs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kit,CD34SMA和S-100蛋白在GISTs中的表达情况。结果:GISTs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大部分GISTsc-kit和CD34阳性,小部分病例可表现灶性或个别细胞SMA和/或S-100蛋白阳性。结论: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联合检测c-kit,CD344,SMA和S-100蛋白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转移性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预后进行总结,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水平。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转移性恶性GIST患者2例,对上述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临床预后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转移性恶性GIST肿块均较大,肉眼观质地嫩;镜下见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区域,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相多见;Dog-1、CD117和CD34均(+),Ki-67高表达,均大于10%(+),SMA、Des和S-100均(-)。结论转移性恶性GIST镜检及免疫组化指标与原发性GIST相似,病理医师需加强诊断意识并结合患者病史,避免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传统,胃肠道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几乎都归为平滑肌肿瘤,包括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及它们的各种亚型,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大多数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既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瘤,也不同于雪旺瘤,而是一组具有不同特征的肿瘤,称为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恶性间质肿瘤的病理诊断.方法通过1例胃恶性间质肿瘤患者的病史,体检,辅助检查及病理检查,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该病例手术标本作镜检和免疫组化染色,诊断为胃恶性间质肿瘤.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有良恶性之分,恶性诊断标准主要为瘤体大、细胞密度高及核分裂5/50HPF;病理上需与平滑肌、神经来源的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恶性间质肿瘤的病理诊断。方法 通过1例胃恶性间质肿瘤患者的病史,体检,辅助检查及病理检查,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该病例手术标本作镜检和免疫组化染色,诊断为胃恶性间质肿瘤。结论 胃肠道间质肿瘤有良恶性之分,恶性诊断标准主要为瘤体大、细胞密度高及核分裂>5/50HPE;病理上需与平滑肌、神经来源的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