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剂量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哮喘中重度发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孙建新  赵红 《河北医药》2000,22(6):430-431
目的 观察在常规治疗哮喘发作基础上加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吸入疗法对中重度哮喘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配对法将56例患者分两组,比较常规治疗组与加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组间的临床疗效与最大呼气峰流速值(PEFR)的变化。结果 A、B两组在停用静脉滴注激素时疗效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观察结束后,A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停用激素时(P〈0.05),B组疗效显著降低(P〈0.01),B组临床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与口服小剂量氨茶碱治疗中度哮喘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吸入小剂量二丙酸倍氯米松(BDP)配合小剂量氨茶碱控释剂,对照组只吸入小剂量BDP,疗程6个月。结果:治疗前后哮喘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有明显差异;用药3个月后治疗组峰值流量值(PEF)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配合口服小剂量氨茶碱,两者有协调作用,控制哮喘疗效满意,且肺功能得以改善。同时,避免长期使用大剂量糖皮质引起仝身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吸入法治疗哮喘发展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入治疗法是当代治疗哮喘的基本疗法,吸入治疗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吸入糖皮质激素引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综述回顾了从1956年首次使用压力定量吸入剂(pDMI)至今50年来吸入法治疗哮喘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4.
陈华佳  HU Ting 《中南药学》2008,6(4):485-487
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的变化并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在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后对血清中IL-6、IL-8和TNF-α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的方法,分别检测62例哮喘患儿采用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治疗3、6、12个月后及3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结果哮喘患儿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后哮喘患儿血清中IL-6、IL-8和TNF-α浓度与治疗前比较下降(P值均〈0.05);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哮喘患儿血清中IL-6、IL-8和TNF-α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P值均〈0.01),且治疗12个月后各个炎症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重要手段,其治疗作用与下调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普米克联合免疫疗法控制儿童哮喘远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勤 《中国医药》2006,1(12):757-758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调节剂和免疫增强剂治疗儿童哮喘的疗效。方法83例哮喘惠儿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吸八糖皮质激素(普米克)联合口服免疫调节剂(转移因子)和免疫增强剂(参芪汤),对照组行单纯激素(普米克)吸入治疗,对其疗效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率(69.05%)明显较对照组(43.90%)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哮喘缓解期,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治疗较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能较好的控制并改善哮喘症状。  相似文献   

6.
布地奈德甲泼尼松龙治疗哮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危重哮喘的一线药物。危重哮喘时大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有一定的帮助,而糖皮质激素气雾剂应借助各种辅助工具(如筒式吸舒、储雾罐、吸药器)吸入。本文应用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54例与应用甲泼尼松龙静脉滴注治疗58例进行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王彤  殷凯生 《江苏医药》2006,32(3):253-254
支气管哮喘新近的治疗方法包括长效岛受体兴奋剂(LABA)、吸入糖皮质激素以及吸入糖皮质激素与吸入LABA的联合疗法、白三烯受体拈抗剂等。将来,长效岛受体兴奋剂和抗胆碱能支气管扩张剂的联合制剂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累加效果,免疫治疗的进展可能最终达到治愈哮喘。虽然哮喘通过已知治疗方法的联合使用可以得到改善和控制,但需要进一步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的分子、病理生理学研究,以发现更好的新疗法和发展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与β2-受体激动剂小剂量吸入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哮喘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与β2-受体激动剂(特布他林)小剂量吸入治疗;对照组单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常规剂量维持治疗;对两组基本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8.0%;观察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出现率为6.0%。结论糖皮质激素与β2-受体激动剂小剂量吸入治疗哮喘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孟鲁司特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中度持续哮喘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孟鲁司特的抗炎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0例2~5岁的中度持续哮喘患儿分为两组:孟鲁司特4mg/d口服联合吸入布地奈德200ug/d为A组(n=30)、单纯吸入布地奈德200ug/d为B组(n=30)进行3个月的治疗,于治疗开始、治疗第4周和第3个月进行临床评估,同时检测血清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和IL-5水平。结果 治疗前,中度持续哮喘患儿血清CysLTs、IL-5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3个月后,A组的患儿哮喘的症状评分、每次发作持续的天数、发作次数和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总量均明显低于B组(P〈0.01),同时A组患儿血清CysLTs、IL-5水平较B组显著下降(P〈0.05,P〈0.01),而B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CysLT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孟鲁司特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可佩著提高中度持续哮喘患儿的疗效,同时减少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总量。孟鲁司特能降低中度持续哮喘患儿血清CysLTs、IL-5水平,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抑制效应可能是孟鲁司特抗哮喘呼吸道炎症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咳嗽变异性哮喘78例患者均使用糖皮质激素(普米克都保100μg,2次/d)吸入4周。结果72例症状明显缓解:用药后1周15例,2周22例,3周26例,4周9例,4例失访,5例用药4周仍有咳嗽症状,予以哮喘常规治疗,症状改善,1例为支气管内膜结核。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取得较好疗效,而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本病可以防治哮喘,保护肺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糖皮质激素局部雾化吸入、全身使用及两者序贯应用在治疗老年哮喘患者中的疗效。方法老年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63例随机均分为3组,A组给予全程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B组全程局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C组先全身应用再局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疗程结束后,评估患者临床疗效,测定患者诱导痰EOS、ECP值及肺功能。结果 C组临床疗效高于其他治疗组(P〈0.05),肺功能的改善程度高于其他组(P〈0.05),诱导痰EOS、ECP水平降低,与其它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治疗老年人哮喘序贯性使用糖皮质激素较单一局部雾化吸入或全身应用疗法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舒利迭(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对120例确诊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分为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的复方制剂舒利迭(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组60例,吸入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对照组60例。治疗后对临床疗效、肺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舒利迭治疗组用药后临床疗效和肺功能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舒利迭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改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明显,较单纯吸入糖皮质激素能更好控制及改善的哮喘症状。  相似文献   

13.
白三烯包括半胱氨酰白三烯(cysteinyl leukotrienes, CysLT)和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 LTB4)等,是哮喘的主要炎症介质,参与哮喘发病的多种病理生理机制。白三烯调节剂已用于哮喘治疗,其中CysLT受体-1(CysLT receptor-1, CysLT1)拮抗剂可口服、单药治疗轻度持续性哮喘,但疗效通常不如吸入糖皮质激素。重症哮喘患者联合使用CysLT1拮抗剂和吸入糖皮质激素既能有效控制哮喘,又能减少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剂量。确定对CysLT1拮抗剂治疗反应良好的哮喘患者亚群有助于更好地发挥CysLT1拮抗剂的作用。CysLT1拮抗剂还有抗重塑作用,可防止哮喘患者的气道结构改变。本文主要就白三烯调节剂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方法152位被诊断为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和对照组74例。治疗组用孟鲁司特和吸入糖皮质激素,而对照组仅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并观察呼吸峰流速(PEF),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呼吸峰流速(PEF)变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孟鲁司特联合吸入激素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单用扎鲁司特、扎鲁司特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及单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对肺功能、IL-12和IL—13的影响有无差别。方法将121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单用扎鲁司特组(A组):扎鲁司特(安可来)20mg,2次/d;扎鲁司特联合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组(B组):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必可酮)吸入250μg,3次/d,口服扎鲁司特20mg,2次/d;单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组(C组):必可酮吸入250μg,3次/d。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测量一秒用力呼出量(FEV1%)和呼气峰流速(PEF%),并检测血清中自细胞介素12、13(IL-12、13)的水平。结果三组治疗后的FEV1%及PEF%均高于治疗前(P〈0.05)。而治疗后B组肺功能高于A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三组哮喘患者血清中的IL-12升高而IL-13降低(P〈0.05)。治疗后B组的IL-12高于A组和C组,B组的IL-13低于A组和C组,且C组的IL-13低于A组。结论扎鲁司特联合吸入型糖皮质激素能有效地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调节IL-12/IL-13失衡,且效果优于单用扎鲁司特及单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16.
布地奈德(budesonide)干粉剂(商品名:普米克都保。pulmicort turbuhaler)是目前最新一代防治哮喘的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目前应用布地奈德干粉剂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已有报道,但未引起医务工作广泛的重视。特别是在基层医院。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仍只是停留在发作时的院内救治。而忽略了长期小剂量吸入药物防止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预防性治疗.随着病程进展,患的肺功能逐渐受到损害。我们应用布地奈德干粉剂吸入治疗36例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观察治疗1、2年后其临床症状、肺功能和哮喘发作程度的变化.以评估布地奈德干粉剂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气雾剂(MDI)吸入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时肺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以肺功能仪及简易峰流速(FEP)仪分别测定发作期CVA患儿通气功能共47例,发作控制后予以持续吸入必可酮100~300ug/日,6~12个月并随访肺功能及临床表现。结果:CVA患儿存在有通气功能的异常,特别是小气道功能,持续吸入糖皮质激素可以明显减少CVA的发作次数及程度,升高FEP。结论:持续吸入糖皮质激素可以控制CVA发作并改善其预后,肺功能及FEP可以作为判断药物CVA疗效的客观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分别联合缓释茶碱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治疗中度持续性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4年10月诊治的中度持续性支气管哮喘患者70例。A组35例患者采用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为对照组,B组35例患者采用吸入激素联合口服缓释茶碱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疗效、肺功能改善情况及抗炎作用。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的PEFR、FEV1、FEV1%、哮喘控制评分(A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吸入糖皮质激素联用茶碱和联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中度持续性支气管哮喘,疗效相近,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很有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春媛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7):1213-1214
随着哮喘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哮喘的治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更强调吸入糖皮质激素在哮喘治疗中的首要地位,对于中、重度持续哮喘患者,近年来推荐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本文介绍了该两类药物在哮喘吸入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对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并应用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患者8周后诱导痰上清液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的变化及肺功能改善情况.方法 30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平均年龄(25.6±3.5)岁]在治疗期间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应用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并收集痰液上清液,用于检测VEGF和血管生成素水平.使用肺功能仪测定FEV1%.治疗8周后再次测定VEGF、血管生成素和FEV1%.结果 在哮喘急性发作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并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后,哮喘患者的VEGF和血管生成素水平降至(39.75±16.36) ng/ml、(4.83±1.6) ng/ml,FEV1%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并应用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8周后,两种血管生成因子的水平显著下降,肺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