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易晓芳;郑韵熹;常凯凯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4,(5):503-506
子宫内膜异位症从病理性、医源性以及特发性因素等多方面降低女性生育力,采用适宜方法(结合患者年龄、病情、抗米勒管激素及窦卵泡计数等)评估女性卵巢储备功能、预测受孕与妊娠维持能力以及分娩风险,可以帮助有生育意愿的患者充分了解生育力现状,从而有利于选择最佳诊疗策略,尽可能实现生育意愿。 相似文献
3.
冷金花;史精华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4,(5):481-484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EM)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女性的常见疾病,全世界预计约1亿7600万女性患有内异症[1],其中以25~45岁育龄期女性为主体,约占72.27%[2]。内异症可通过多种机制对生育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包括生殖道解剖扭曲、卵巢储备功能降低、卵母细胞和胚胎质量下降以及手术相关医源性损伤等。内异症发病机制不明,非根治性手术难以治愈,对生育的影响持久。在临床工作中要重视内异症患者生育力的保护,并将贯穿整个青春期和育龄期。 相似文献
4.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功能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腔被覆面以外的地方生长繁殖的一种妇科疾病。此病的确切病因至今尚不明确,过去主要有种植、播散、化生、免疫等多种学说,近年逐渐形成了在位内膜决定论;发病机制也仍然是神秘复杂,可能与遗传基因、免疫、炎症等有关。内异症的发病率约占生育期妇女的5%~20%,而且由于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影响,近年来发病率尤其是青少年患病率有升高趋势。虽然本症在病理学上属于良性,却有浸润、复发、增殖及转移等恶性行为。不 相似文献
5.
裴天骄;黄薇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4,(5):506-509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常见的良性妇科疾病,威胁女性生殖健康,降低患者生育力。因此,对于严重的内异症或者复发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进行生育力保存意义重大。文章回顾内异症患者的生育力保存策略及现状,旨在为内异症的临床诊治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可从病理性和医源性两个方面影响育龄期女性的卵巢储备功能,降低患者的生育力.且该疾病对卵巢储备功能的损害是进行性发展的,可导致不孕或卵巢功能衰竭.因此,注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卵巢功能保护,制定合适的生育力保护策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7,(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力指数(endometriosis fertility index,EFI)评分系统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的腹腔镜术后自然妊娠概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56例进行腹腔镜联合宫腔镜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并进行EFI评分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其术后2年的自然妊娠情况。并对患者的不同EFI得分、临床特征、术后妊娠时间及妊娠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56例患者中,230例(89.9%)完成2年的随访,其中自然妊娠128例(55.7%),其余未孕。各EFI得分组妊娠率分别为:EFI 10分组81.0%(17/21),EFI 9分组70.0%(35/50),EFI 8分组49.0%(24/49),EFI 7分组52.6%(30/57),EFI 6分组52.0%(13/25),EFI 5分组35.0%(7/20),EFI≤4分组25.0(2/8),可见随着EFI得分的升高妊娠率呈升高趋势。ROC曲线分析得出的EFI临界点为8.5分,EFI得分8.5分者妊娠率为73.2%(52/71),得分8.5分者妊娠率为47.8%(76/1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一年内妊娠率(43.5%,100/230)与一年后妊娠率(21.5%,28/1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力指数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自然妊娠概率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力指数(endometriosis fertility index, EFI)评分系统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的腹腔镜术后自然妊娠概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56例进行腹腔镜联合宫腔镜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并进行EFI评分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其术后2年的自然妊娠情况。并对患者的不同EFI得分、临床特征、术后妊娠时间及妊娠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56例患者中,230例(89.8%)完成2年的随访,其中自然妊娠128例(55.7%)。其余未孕。各EFI得分组妊娠率分别为: EFI 10分组81.0%(17/21),EFI 9分组70.0%(35/50),EFI 8分组49.0%(24/49),EFI 7分组52.6%(30/57),EFI 6分组52.0%(13/25),EFI 5分组35.0%(7/20),EFI≤4分组25.0(2/8),可见随着EFI得分的升高妊娠率呈升高趋势。ROC曲线分析得出的EFI临界点为8.5分,EFI得分>8.5分者妊娠率为73.2%(52/71),得分<8.5分者妊娠率为47.8%(76/1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一年内妊娠率(43.5%,100/230)与一年后妊娠率(21.5%,28/1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力指数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自然妊娠概率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由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于子宫体腔内壁以外部位引起的疾患,多见于不孕妇女。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患病人群日趋年轻化,对社会和患者均造成沉重的负担。内异症主要表现为疼痛和不孕,但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疾病期别无关。据统计,不孕的内异症患者中,仅有32%为中~重度内异症,其余68%则为轻度内异症。提示轻度内异症已超越中~重度内异症,成为困扰育龄期妇女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0.
11.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5,(7)
目的分析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12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法,比对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治愈状况,观察其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26例,妊娠13例,对照组痊愈20例,妊娠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比常规服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张淑静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1984,(2)
子宫内膜异位症应用外科治疗已多年,在保守性外科治疗后,妊娠率一般在37~78%,本文按Acosta分类和各种因素(包括男性因素)对术后生育力预后的影响进行了回顾性研究。1975~1977年间对经组织学证实为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并进行外科治疗的189例原发或继发不孕患者在术后2~4年进行访问,129人符合要求标准。即有一年以上的不孕,夫妇双方不孕症的估价,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组织学检查和完整的随访。术时年龄超过35岁者除外。不孕症调查内容包括基础体温、激素测定、细胞学检查、子宫内膜活检、子宫输卵管造影、性交后宫颈粘液检查及精液检查。外科治疗包括病 相似文献
13.
张惜阴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87,(4)
腹腔镜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用于诊断在使用腹腔镜以前,子宫内膜异位症常是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而作出诊断,结论往往是推断的。自从引用了腹腔镜已发现了很多无明显症状或症状明显而体征不典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已往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年龄较大、未生育过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生育年龄较迟的妇女,但腹腔镜应用以后上述观点已有了改变,现在已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常见于20岁左右、社会经济地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导致女性生育力下降的常见疾病。如何全程贯穿生育力保护的概念,并以此为抓手,为内异症患者制定合适的个体化综合治疗策略,从而最大限度改善治疗结局,一直是内异症治疗的难点和重点。文章就内异症的治疗困境、治疗模式的变迁进行总结分析,考量内异症治疗的核心价值,分析不同阶段的最优策略。提出内异症治疗应以年龄分层,以症状为导向,进行三级预防,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核心,实施精准化的慢病全程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对精子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对精子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去透明带地鼠卵穿透试为检测方法,以精子穿卵率及受精卵外精子附着数为指标,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及正常对照组在腹腔镜直视下收集腹腔液,将正常人精子按1:1的比例稀释,观察腹腔液对精子穿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常规治疗后在位内膜的白细胞介素8(IL-8)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变化,证实其参与了EMs的发生和发展。方法:检测EMs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的IL-8 mRNA,MMP-9和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EMs组治疗前在位内膜IL-8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高,治疗后IL-8 mRNA的表达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EMs组治疗前MMP-9和VEGF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EMs组治疗后的MMP-9和VEGF阳性表达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IL-8 mRNA、MMP-9蛋白与VEGF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s分别为0.842,0.851,均P<0.05)。结论:手术彻底切除EMs病灶联合药物治疗可以改善EMs患者在位内膜的微环境,延迟复发。在位内膜的IL-8、MMP-9和VEGF在EM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腹腔镜手术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当前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在生育年龄妇女中的发病率达 10 %~ 15 %。长期以来 ,这种性质良性而行为却类似恶性的疾病一直使临床医生困惑不解。尽管有多种方法可以治疗异位症 ,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但结果却并不满意 ,特别是中年患者 ,药物治疗和开腹手术均有不足之处 ,复发及再次手术机率均较高 ,一般认为其 5年以内的复发率在40 %左右。因此最近多主张将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 ,以减少其复发率。目前 ,腹腔镜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可以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进行临床分期并给予适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19.
20.
《现代妇产科进展》2014,(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生育指数(EFI)对EMs合并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生育能力的评估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96例EMs合并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按EMs EFI的评分标准计算EFI,计算不同分值患者的累积妊娠率。结果:296例患者术后3年的累积妊娠率为46.62%,患者EFI指数为8~10分、5~7分、≤4分的术后36个月的累积妊娠率分别为71.67%、42.86%和12.82%,不同分值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相同EFI评分的患者,术后时间越长妊娠率越低,差异显著(P0.01)。术后应用GnRH-a与不用GnRH-a治疗组比较,相同EFI评分患者的累积妊娠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相同EFI评分患者的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显著高于促排卵指导同房及期待自然妊娠者(χ2=0.0826,P0.05)。EFI评分≤4分与5~7分患者中,宫腔内人工授精自然周期组的妊娠率均显著低于促排卵周期组(χ2=0.0624,P0.05);8~10分患者中,两组的妊娠率则无显著差异(χ2=0.3488,P=0.5548)。结论:EFI评分可用于评估EMs合并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的生育能力,指导患者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