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献血反应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适量献血通常对人体不会造成损害.但是在献血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献血者自身的精神因素、体质因素,献血环境、采血者的服务态度和技术因素,少数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者献血前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献血反应是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采血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各种因素造成对献血者身体的局部损伤或引起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献血反应是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一定时间内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局部或全身反应,如能预防和控制献血反应的发生,可大大提高再次献血的比率,特别是捐献成分血,采集时间长,需双臂穿刺,易导致枸缘酸钠中毒症状,献血者极不易接受。为此,我们在献成分血前或献成分血中给献血者服用2支10ml 10%的葡萄糖酸钙对预防和降低献血反应,特别献二个治疗单位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有些献血者在献血中或献血后1-2 s内会突感头晕、头昏,继而暂时意识丧失数秒至数分钟,这种献血反应系由一时性大脑广泛供血不足所致的一组暂短性临床综合征,在平卧数秒至数分钟症状可自行缓解,预后良好.献血反应在献血屋或流动采血车上均有发生.为杜绝此种情况发生,我们在流动采血车上对不同体位献血的献血者进行了观察与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献血反应发生的原因与预防措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超  王蕾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6):2714-2716
自开展无偿献血以来,在日常采血过程中,我们发现献血者由于各种原因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了一些献血不良反应,这不仅给献血者增加了心理负担,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再次献血的勇气和热情,为了提高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的比例,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本文对献血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并对献血过程中的护理程序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5.
心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次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率显著高于2次及以上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率[1],而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反应最重要的因素.据报道,在献血不良反应当中,绝大多数是由于献血者精神过于紧张造成的,其中的多数又发生在初次献血者[2].  相似文献   

6.
长沙市无偿献血者中献血反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源 《当代护士》2006,(1):105-106
目的寻求降低献血反应率的有效措施.方法观察长沙市无偿献血者36400名,用广州华南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和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出品的ACD-B采血袋,按操作规程采集300ml或400ml全血.结果初次献血者的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2次以上献血者的反应发生率(p<0.01),献血400ml者的反应率高于献血300ml者的反应率(p<0.01).结论加强无偿献血人群的献血知识宣传和心理疏导工作,提高采血工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减轻疼痛,劝告初次献血者最好只献300ml,将有效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有效监控献血风险,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献血反应的发生,除引起献血者的恐惧、产生负面心理、影响再次献血,也容易导致献血现场其他献血者连锁反应,不利于献血工作的深入开展.所以,对献血的风险进行经常性的监控,并采取措施将献血反应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保护好献血者是我们血站工作者共同的目标.为有效监控献血反应的发生,我们统计分析了本站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军人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探讨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的措施。方法对219例部队军人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类型及原因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军人献血者献血反应主要发生在献血过程中,以轻中度为主;在各种影响因素中,环境因素与精神因素可明显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并且献血反应的发生与献血次数有关。结论在部队采血时,应尽可能选择舒适宽敞的室内环境;对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做积极的心理干预可明显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捐献全血出现献血反应高风险人群的特征和献血者保留相关因素分析,为制定献血反应的预防措施以及最大限度地保留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统计2012—2017年全血献血者以及发生不良反应人群的捐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首先采用卡方检验识别献血反应的高风险人群,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献血反应者保留相关因素。结果 2012—2017年本站所有全血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率为0. 28%(220/77 385):其中男性发生率为0. 18%(70/77 385),女性发生率为0. 41%(150/77 385);初次献血者发生率为0. 56%(170/30 411),重复献血者发生率为0. 11%(50/44 974);年龄范围18—24岁的献血者发生率较高0. 45%(80/17 071);体重范围45—55 kg的献血者发生率较高0. 58%(81/14 071)。献血者献血频次、年龄以及体重对献血反应的影响P<0. 05。此外,220名献血反应人群中返回者为36人(占16. 4%),其中年龄范围18—24岁出现献血反应的献血者返回率较低10. 0%(8/80),≥45岁返回率较高40. 9%(9/22),初次献血者返回率11. 8%(20/170),再次献血者返回率32%(16/50)。献血者献血频次和年龄对献血返回的影响P<0. 05。结论女性、年龄阶段为18—24岁、初次献血者以及体重45—55 kg是捐献全血出现献血反应高风险人群的主要特征。此外,年轻、初次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与献血者返回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初次献血者因对献血知识或血液生理知识了解少,惧怕打针或看到别的献血者献血时发生献血不良反应而晕血,尤其是军中、校中组织的集体献血,这种"传染"作用更加明显,一旦发生连锁晕血反应,不但占用了工作人员时间去进行护理,还影响了采血工作的进行,此时正确观察、及时处理晕血、降低晕血反应程度及人数无论是对于献血者的心理影响、保护无偿献血者热情,还是提高采血效率都具有实际意义.现将降低献血时发生晕血反应严重程度、预防及处理晕血的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相关因素进行调查,查找献血反应发生原因和解决方法.方法 对献血反应组和无献血反应组献血者的性别、年龄、献血量、体重、身高、献血史、献血前心理状态、献血前饮食量、献血前休息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31名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有289例,比例为1.44%,不同性别和饮食献血反应情况无差...  相似文献   

12.
对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心理反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了献血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了无偿献血队伍的保留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影响献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方法 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于东营市中心血站献血的45 628例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献血者一般资料,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无偿献血人群之间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本组45 628例无偿献血者中,共954例发生献血反应,总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09%.男性与女性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5%(525/25 548)和2.15%(431/20 08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4,P>0.05);不同年龄段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8.99,P<0.01),其中18~25岁年龄段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最高,达3.58%(545/15 209);不同职业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46.20,P<0.01),其中学生献血反应发生率最高,达5.87%(520/8 854),军人献血反应发生率最低,为0.24%(10/4 120);不同学历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43,P<0.01),其中低学历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最高,达3.75%(92/2 454).结论 18~25岁年龄段、学生、低学历无偿献血人群发生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采血时应引起注意,给予减慢采血速度、心理疏导、口服葡萄糖酸钙、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等干预措施,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和分析枣庄市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以期为探求更为全面的预防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期间枣庄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1680例为调查对象,并依据献血地点、献血次数、献血方式、献血量等变化的特点,对诱发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与在流动献血车上献血者相比,在血站内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23%vs2.02%,P<0.05)。与首次献血者相比,2次及以上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0.61%vs2.11%,P<0.05)。与集体献血者相比,个体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50%vs1.94%,P<0.05)。与献血量为400ml献血者相比,献血量为200ml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05%vs1.94%,P<0.05)。同时,精神紧张以及饥饿和疲劳等因素是导致献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和讲解,积极改善献血者焦虑和紧张的负性心理,在对献血者进行献血征询和信息采集时,应重点筛查相关信息,以便在献血过程中积极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大学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收集本站2006年1月~2010年12月12703名大学生无偿献血者献血体检表及献血反应记录,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学生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女性656人,占5.16%,男性596人,占4.63%,女性反应率大于男性;首次献血者766人,占6.03%,2次以上献血者486人,占3.83%,首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率明显高于2次以上献血者;体重小于60 kg的献血者789人,占6.21%,体重大于60 kg 的献血者463人,占3.64%,体重越重,发生率越低;随献血者年龄增加而献血不良反应逐渐减少.结论 大学生献血发生不良反应与性别、体重、献血次数、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6.
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献血反应指献血过程中由于生理或心理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其主要症状是晕厥、大汗淋漓、恶心、呕吐、一过性的意识丧失等。献血反应的发生给采血工作带来了不便,甚至会造成血液浪费,也给献血者身心蒙上了一层阴影。分析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保证献血者献血积极性,确保献血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或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方法对2008-2012年本站73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736名单采血小板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108例。总反应率14.7%,其中轻度37例(34.3%),中度8例(7.4%),重度1例(0.93%),枸橼酸盐中毒占62例(57.4%)。结论献血者性别、体重、处理抗凝全血量、献血次数、空腹献血等因素是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且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一个综合影响因素。因此,我们要从源头开始,要注重每一个环节,从最大程度上减少或预防单采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献血反应是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采血护士、巡视医生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各种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绝大多数献血者不会发生献血反应,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反应持续时间虽不长,却有一定的危害,给献血者带来痛苦,对献血产生恐惧和担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献血者体重与献血反应发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481名献血反应者的体重资料,对各个体重区间发生献血反应的人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随体重的增加献血反应的发生率呈下降的趋势,低体重献血者因献血反应致采血不足量人数随体重增加亦呈下降趋势.结论 对于体重相对较轻的献血者,降低预采血量能有效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并能减少不足量血液的报废,节约血源.  相似文献   

20.
张轩英 《护理研究》2012,26(15):1417-1418
机采血小板具有浓度高、纯度高、红细胞及白细胞少、疗效肯定等优点,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及病人的欢迎.但机采血小板同样也存在献血反应的问题,由于采集方法不同,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与献全血者的献血者反应不完全相同.本研究通过观察和比较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及献全血者的不同的临床症状,探讨机采献血者与全血献血者献血反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