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献血反应是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一定时间内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局部或全身反应,如能预防和控制献血反应的发生,可大大提高再次献血的比率,特别是捐献成分血,采集时间长,需双臂穿刺,易导致枸缘酸钠中毒症状,献血者极不易接受。为此,我们在献成分血前或献成分血中给献血者服用2支10ml 10%的葡萄糖酸钙对预防和降低献血反应,特别献二个治疗单位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预防和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398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47人的情况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PLT〈170×10^9/L,体重50~55kg的献血者和初次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易发生献血反应。结论:选择体重高,血小板计数高,多次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在无偿献血过程中,经常遇到献血反应的发生,在我单位组织的20215人次献血中,出现献血反应501人次,其症状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慌、胸闷,出冷汗、嗜睡、脉膊细弱等.如何提高服务水平,减少或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对这501名献血反应者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献血反应的诱发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振英  毕绮辉 《新医学》1999,30(12):731-732
1引言在公民献血过程中,由于部分献血者对血液生理及献血知识缺乏认识,或因精神、身体状况不佳以及环境因素等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北京市红十字会血液中心1997年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3353名献血者中有8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6%。另一项调查结果(199年)则显示在536例献血反应中轻度者占90%,中度者占7%,重度者占3%。由此可见,预防献血反应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就献血反应的绣发因素、临床表现及其预防措施进行阐述。2献血反应的诱发因素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1997年对80例出现献血反应的献血…  相似文献   

5.
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献血反应指献血过程中由于生理或心理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其主要症状是晕厥、大汗淋漓、恶心、呕吐、一过性的意识丧失等。献血反应的发生给采血工作带来了不便,甚至会造成血液浪费,也给献血者身心蒙上了一层阴影。分析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保证献血者献血积极性,确保献血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献血反应是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采血护士、巡视医生的工作和采血、初筛操作技术等各种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献血后发生呼吸、心跳加快、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眩晕等症状,发生惊厥等现象,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反应。尤其近年来提倡献血向400 ml转变后,1次献血  相似文献   

7.
献血全身反应是由于献血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及采血护士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降低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本站自1994年1月~1995年12月共接待献血17630人次,发生献血全身反应35人次,占献血人次的0.2%,经对症处理和必要的护理,献血均恢复常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建立献血反应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适量献血通常对人体不会造成损害.但是在献血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献血者自身的精神因素、体质因素,献血环境、采血者的服务态度和技术因素,少数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者献血前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献血反应是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采血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各种因素造成对献血者身体的局部损伤或引起以血容量急剧下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机采献血反应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07例机采献血反应进行了观察分析并对手工采集全血和机器采集成分血进行了献血反应率的比较。结果:精神、饮食及机器因素是影响机采献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应针对原因积极采取措施,把献血反应率降到最低点,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机采献血的行列中。  相似文献   

10.
献血反应是在献血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 ,它的发生直接损害了献血者的身心健康 ,影响了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 ,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 ,对反应者做到及时周到的护理 ,对保证献血者的身心健康和献血工作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 6 16例献  相似文献   

11.
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因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采血护士、巡视医生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献血反应,不仅关系无偿献血者的健康,而且关系到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笔者分析12240名无偿献血者中92人次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探讨献血反应预防和护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无偿献血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献血晕厥反应。主要表现为面包苍白、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四肢无力、出冷汗,严重的尚有意识障碍、抽搐、血压下降等。献血反应的发生,在献血人群中容易造成恐惧,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出现连锁反应,对无偿献血工作造成影响。笔者对305例献血晕厥反应者进行了调查,探讨分析其原因,发现主要是心理因素导致迷走性晕厥,空腹、环境因素、疼痛、疲劳也是诱因,预防从这几方面着手,采取措施减少献血晕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机器单采血小板是采用血细胞分离机一次性提取 1次治疗剂量的血小板 ,其他血液成分即刻输给献血者本人。机器单采血小板较传统手工制备的血小板浓缩液具有纯度高 ,浓度高 ,红细胞、白细胞污染少 ,受血者产生HLA和血小板抗体的机会减少 ,保存时间长等优点。随着成分输血的普及 ,临床对机器单采血小板的需求大量增多 ,但由于机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配合的时间长 ,在操作中为防止血液凝结而须不断加入抗凝剂 (多用枸橼酸盐 ) ,除了常见的献血反应外 ,还有些特殊的反应 ,特别是在女性献血者中更易发生 ,可使献血者产生畏惧心理 ,导致机器单采血…  相似文献   

14.
献血者因精神紧张、疼痛刺激及饥饿、疲劳等因素会引起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和出汗,严重者可出现失去知觉、晕厥、抽搐等症状,统称为献血反应.现将其预防及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岑美珍 《护理学报》2002,9(4):29-30
笔报道在采血15593人次中发生重度献血反应15例的诱因及预防护理,分析其原因有:精神紧张,空腹,疲劳,饥饿,重复采血间隔时间短,阐述其发生的预防护理措施有;加强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献血环境,做好对意识障碍,肌肉痉挛或抽搐,饥饿发生反应的护理。  相似文献   

16.
献血反应     
献血反应是由于精神因素或是对输血的神经生理反应,发生率约为1-2%。其症状轻则仅感发热和/或出汗,重者抽搐和失去知觉,正常成人在4-7分钟内失血450ml对循环系统常无不良影响,也无明显的血压和脉搏变化,静脉压常有轻微下降,多在半小时左右恢复正常。血管迷走神经反应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可能因精神或事先的一些生理因素,或两者相互作用所致。主要的精神因素是忧虑、激动、焦虑,并伴有生理反应,如心动心速。在反应早期,心率和心输出量成倍增加。有些人仅因看到别人的血液即可触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应。该反应的控制中心为下丘脑自主神经,通过血管减压感受器的反射作用,减慢心率(甚至30次/分钟),皮肤血管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的调查显示,首次献血的年轻人是献血不适等献血反应的高发人群~([1,2]) ,尤其是单采成分献血反应,绝大多数是由血管迷走神经和枸橼酸引起的功能性反应~([3]),有2%-5%的献血者有血管迷走神经症状,有0.08%-3%发展为献血晕厥~([1,2]).  相似文献   

18.
郑明 《天津护理》2009,17(2):88-89
献血反应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生理应激反应,当机体不能适应时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体征。恐惧是一种应激反应,采血护士若不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当刺激超过个人忍受限值(阈值),就会发生献血反应。因此,在采血过程中护士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因素的影响,帮助献血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促进无偿献血活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机采血小板具有浓度高、纯度高、红细胞及白细胞污染少,受血者产生HLA抗体和血小板抗体的机会少等优点,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笔者对1009人次献血者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的反应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献血法》实施 3a年 ,我站组织无偿献血 370 81例 ,献血4 1398例次 ,出现 114 3例献血反应。因献血反应使 2 0 0 ml血袋采集血量分别为 5 0 ml、10 0 ml、15 0 ml,血袋内血液与保养液配比不衡 ,血液理化及 RBC生理发生变化 ,常导致临床发生输血反应 ,一般不应用于临床 ,而作报废血处理 [1 ]。为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笔者调查了 1998- 10~2 0 0 1- 0 94 1398例次无偿献血及 114 3例献血反应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4 3例献血反应者均为无偿献血 ,因献血反应而使采集血量分别为 5 0 ml、10 0 ml、15 0 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