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老年性骨质疏松90例X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性骨质疏松的x线表现,以利于对本病的诊断。方法对90例老年患者进行胸(腰)椎的正侧位X摄片,并进行分析。结果老年性骨质疏松在x线表现上有一定特征。可以表现为1骨质疏松,9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2椎体双凹样改变,72例占77.7%;3椎体压缩骨折,21例占23.3%;4许氏结节形成,2例占2.2%;5合并症。结论X线检查对老性性骨质疏松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医一附院收治的68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种术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P<0.05);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伤椎中线高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后凸角(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VAS、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9%低于对照组的29.4%(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各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能改善病情,提升其生活质量,此治疗方案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开放手术加椎体成型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方法。方法对21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取经后路椎弓根短节段复位固定,伤椎灌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羟基磷灰石组成的复合活性骨水泥。结果21例患者随访11-24个月,术后疼痛消失16例,缓解5例;F ranke1分级:神经功能恢复1级13例,2级1例。结论在老年性合并有骨质疏松的椎体骨折时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伤椎椎体成形,能迅速缓解疼痛,有效恢复伤椎强度和刚度,减少了后路内固定的应力,可矫正后凸畸形,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9年4月至2014年7月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93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56例,年龄在61岁到9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70.4岁。所选患者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T91例、T103例、T117例、T1229例、L143例、L28例、L32例。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测量X线片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综合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平均随访10个月,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68.54±5.45)恢复至术后(83.44±3.37),Cobb角由术前(27.84±1.57)恢复至(10.71±1.73),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VAS评分、ODI分别为(8.53±0.47)、(65.71±4.27),术后3d分别为(2.46±0.62)、(22.71±3.12),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只要掌握手术适应症、经皮穿刺及骨水泥灌注技术,能有效缓解疼痛,能完全或部分矫正畸形,创伤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32例老年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患者施行经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观察其疗效.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手术,脊髓神经损伤症状恢复满意.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内固定术后腰背疼痛缓解明显,末次随访显示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为B级2例,C级2例,D级6例,E级22例.结论 椎体成形术联合脊柱后路椎板减压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是一种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31例(41椎)新鲜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PKP治疗,记录并测量手术前后VAS疼痛评分和伤椎高度压缩率及恢复率。结果31例41椎全部穿刺成功,3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2例透过终板向椎间盘渗漏,1例透过椎体前缘渗漏,但无症状出现;1例术后8h发生肺栓塞,考虑为骨水泥栓塞,经内科治疗3d后好转。术前VAS疼痛评分平均为8.86±0.49,术后为1.53±0.62,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前壁与中壁高度恢复较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6~12个月,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PKP能有效缓解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引起的疼痛并矫正后凸畸形,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MRI表现(附2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椎骨折MRI表现,为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椎骨折的MRI资料。结果21例中有67个椎体骨折。骨折椎体呈双凹形32个,占47.78%、呈单侧凹陷形11个,占16.42%、呈扁平形9个,占13.43%、呈楔形的15个,占22.39%。椎体后上或后下角向后突出16个(占23.88%)。骨折椎体信号异常33个(占49.25%),表现为较长T1、较长T2信号共18个椎体(占26.87%),较短T1、较长T2信号共9个椎体(占13.43%),较长T1、较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共6个椎体(占8.96%)。骨折椎体相邻椎间盘增厚65个(48.51%)。结论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椎骨折的病理改变能在MRI上得到较客观地反映,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选择性与个体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的选择性与手术的个体化.方法选取2002年4月~2004年6月术前核磁共振各序列存在信号改变的17例22椎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并根据X线片及CT分析各病例骨折的特点,个体化地进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在C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经皮双侧椎弓根穿刺建立工作通道,放置两枚可扩张球囊于塌陷终板下方,扩张球囊抬升终板以恢复椎体高度,并在持续透视监控下注入骨水泥强化椎体.观察术后症状改善、骨折复位及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4 h内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前伤椎前缘、中部高度丢失率分别为(35.32±13.15)%、(27.53±12.61)%,术后伤椎前缘、中部高度丢失率分别为(14.21±12.43)%,(16.2±7.5)%,骨折椎体高度基本恢复,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后凸畸形Cobb角由术前的(25.3±4.2)°矫正至术后的(8.6±5.1)°,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患者均能于术后次日下地行走,未发现并发症.结论选择性地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进行个体化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治疗能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且有利于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杨利斌 《中外医疗》2010,29(3):42-42,4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人的21个椎体,经皮椎弓根向椎体内穿针并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结果17例病人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2.5~5mL,X线检查骨水泥充盈满意。术后6h~3d,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5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至椎间、椎旁或椎体前沿。病人随访5~8个月,疼痛未复发,椎体形态未见改变。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增加骨强度,避免椎体继续压缩,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后壁不完整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EF)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0年1月起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笔者医院后壁不完整但无神经损伤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24例,观察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骨水泥渗漏情况、Oswesn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临床影像学的改变。结果 8例后壁不完整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时间范围为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6个月,3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有2例经椎旁渗漏,1例椎弓根穿刺通道渗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的Oswesn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Cobb角和病椎楔形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椎体后壁不完整的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在掌握严格适应证和手术注意事项的情况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KP)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肩胛下高位经胸腔入路治疗上胸椎病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肩胛下高位经胸腔入路行上胸椎前方减压内固定的显露效果.方法 本组3例患者,其中结核2例,骨折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肩胛下高位经胸腔入路,结核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骨折行侧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结果 3例病人均成功的显露出胸3~5椎体;2例结核患者病灶清除彻底,术后结核中毒症状明显好转,1例爆裂性骨折病人行椎体次全切、侧前方减压,植骨内固定,恢复了脊柱的稳定性和正常序列,无1例出现纵膈内神经,大血管及胸导管损伤和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6个月,2例结核患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肩胛下高位经胸腔入路手术视野开阔,病变节段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椎体序列恢复好,并发症少,是处理上胸椎病变的较理想入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人工椎体治疗胸腰椎椎体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3年12月至2005年9月,对14例胸腰椎肿瘤患者行胸腰椎前路椎体切除、复合人工椎体植入、前路钉板内固定术。男性9例,女性5例,年龄32~68岁,平均50岁。T112例;T122例;L15例;L25例。病理学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血管瘤5例,骨巨细胞瘤2例,转移瘤3例。结果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复合人工椎体植骨融合率85.7%,无内固定松动及螺钉断裂,所有病例存活至今。结论彻底切除胸腰椎肿瘤,通过椎体间人工椎植入内固定重建脊柱的稳定性,疗效满意。复合人工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植入融合率高,牢固可靠,是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3.
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总结1999年4月-2006年6月上海市胸科医院住院治疗的174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1、2年生存率,单因素分析(Log-rank检验)筛选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COX逐步回归模型)进一步确认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好发部位依次为胸部(38.1%)、脊柱(32.8%)、骨盆(16.3%)、四肢(8.7%)和颅骨(4.1%),其中肋骨(30.7%)、腰椎(17.3%)、胸椎(13.1%)分列前3位。中位生存时间为10.73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47.1%、17.8%。单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骨痛、单纯骨转移、单发骨转移、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血清乳酸酶(LDH)、CEA水平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单纯骨转移、单发骨转移为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好发于胸部(肋骨)、脊柱(腰椎/胸椎)、骨盆(髂骨)等;PS评分、单纯骨转移、单发骨转移可能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椎体前手术入路方法治疗上胸段脊柱椎体肿瘤的疗。方法:选择侵犯椎体的上胸段脊柱肿瘤21例。经前路切除肿瘤减压、植骨及前路钢板或钉棒系统固定。4例患者术中辅以局部氯甲蝶呤治疗。随访1~44个月。结果:21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1例术后发生乳糜请;4例出现喉返神经牵拉伤所致一过性声音嘶哑;2例出现一过性膈神经刺激引起的呃逆症状。18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3例无明显改善。随访期间1例于1月后双侧肺炎死亡;2例局部复发;1例癌细胞全身转移死亡。均无断钉及内固定脱落。结论:对上胸段脊柱体椎肿瘤应用椎前入路手术。可直接暴露椎体肿瘤病变部位,肿瘤切除和椎管减压彻底,术后脊柱的稳定性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主要目的 在于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查阅近20年内关于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国内外文献,将其进行比较分析,对该治疗方法 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总结,术后X线片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的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内固定物松动、无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因此,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较传统跨伤椎内固定术式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及数字X线成像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单纯新鲜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1月至2012年3月经PKP治疗OVCF患者47例,其中22例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3~6个月摄椎体正侧位平片,术前及术后3~6个月MRI检查。比较术前、术后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末次随访椎体高度丢失情况;术中在C型臂X线透视下监测及术后椎体正侧位片上观察骨水泥渗漏及分布情况;末次随访时MRI及DR共同诊断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率。结果 22名患者均表现为单纯新鲜性压缩骨折,术前、术后椎体前缘、中央高度比较及Cobb角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椎体前缘、中央高度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椎有3椎出现骨水泥渗漏;在随访中发现有两名患者出现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结论影像学检查在PKP治疗OVCF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Ventrofix内固定系统在外科治疗胸腰椎疾患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年间,对有前路手术适应证的22例胸腰椎疾患者进行前路伤病椎切除、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及Ventrofix内固定,术后进行跟踪随访,了解脊柱的融合、矫正后凸畸形及术后损失、脊髓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8个月,平均15个月,经影像学观察及Frankel分级评定脊髓功能,22例胸腰椎术后均获得良好的固定,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或损伤脊髓神经,无植骨块移位或塌陷及高度丢失,全部病例植骨呈骨性融合,未见畸形复发或加重,脊髓神经功能绝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局部无肿瘤、结核复发,术后出现1例肺不张。结论:Ventrofix内固定系统具有固定牢固、稳定性高、操作简单安全、合并症少、生物相容性好、无磁性等优点,是目前胸腰椎前路手术中良好的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36例颈椎手术麻醉处置。方法:术前依据颈椎病变压迫脊髓程度及全身状况等变化,给予颅骨牵引,颈托固定,抗炎、脱水等治疗。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气管插管控制呼吸,给颈前或颈后入路行病变椎体次全切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术。21例术中行短潜伏期感觉诱发电位(SLSEP)监测。结果:SLSEP监测 3例 P25潜伏期在术中略有延长,33例术毕15min内苏醒,术后 3例留置气管导管 2h~5h,36例均愈后良好,无麻醉并发症。结论:完善的术前准备,气管插管轻柔操作,密切监测SLSEP,可安全完成该类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9.
目 的 通过对脊柱结核患者自身及健康人群骨密度的比较,探究脊柱结核与全身及病椎邻近椎体骨密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方 法 选取48例脊柱结核患者和48例健康人,行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定两组样本脊柱正位(L1-L4)、双侧髋部骨密度;双螺旋CT对脊柱结核患者病变椎体(病椎)及其邻近的椎体(邻椎及远位椎体)进行骨密度测定,对照组也检测相应节段椎体骨密度,结果进行组间及椎体间比较。 结 果 (1)全身骨密度测定:两组间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腰椎正位(L1-L4)、双侧髋部骨密度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3)对两组局部骨密度测定:实验组病椎骨密度明显低于其邻近椎体及对照组同节段椎体,(P<0.05);且实验组邻近椎体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同节段椎体,(P<0.05);(4)样本中病椎自身骨密度降低的程度(百分数)高于邻近椎体及远位椎体骨密度降低程度(百分数),(P<0.05);而邻近椎体骨小梁骨密度降低程度(百分数)又高于远位椎体骨相应参数,(P<0.05); 结 论 (1)脊柱结核可以导致全身骨密度降低,这与结核杆菌感染引起骨代谢异常从而导致骨密度降低有一定关系;(2)脊柱结核可以导致病椎及其邻近椎体骨密度减低,且邻近椎体(未被侵袭)骨密度降低程度高于远位椎体骨密度降低程度,可以总结出离病椎越远的椎体,骨密度降低程度越低,即骨密度变化越小、受影响越弱;而且部分病变椎体病灶周围可出现骨硬化、死骨形成而导致局部骨密度增高。  相似文献   

20.
邱志刚  魏波 《海南医学》2012,23(10):34-36
目的 观察椎管减压结合病椎骨水泥注射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脊柱转移癌行后路手术,切除受侵犯的椎板、椎弓根、小关节突,解除椎管内占位,同时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做相邻正常脊椎内固定,残存病椎直视下注射骨水泥进行强化,对患者治疗后受累的神经功能、疼痛及脊柱稳定等情况进行观察,分析该方法的治疗脊柱转移性骨肿瘤的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0%,疼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手术后脊柱稳定.结论 脊柱转移癌病灶位于附件及椎体后缘的病例,该方法手术损伤较小,手术时间短,可有效缓解局部疼痛及脊髓压迫症状,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