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西百色乐业县参加黔桂两省灭疟联防区后1995-2008年疟疾防治效果及流行动态。方法收集该县各乡镇卫生院近14年当地居民、流动人口和疟疾临床诊断病例资料,采用采用Excel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近14年全县的人群发热病人血检占当地总人口的8.79%,1995年疟疾人群发病率为9.16/万随后逐年下降,2007年后当地居民中未发现疟疾病例,当地居民及流动人口疟疾病人中均未发现恶性疟病例。结论 14年中该县疟疾病例呈逐年下降趋势,疟疾病例数在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中有所波动,但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荔浦县疟疾防治效果。[方法]对1950~2009年荔浦县疟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50~2009年累计疟疾发病7 879例,年均发病率为4.36/万。全部病例中,本地居民7 718例,流动人口161例。合计血检213 903人,阳性的292例(本地居民131例,流动人口161例),平均阳性率为0.002%。20世纪50~60年代以临床诊断为主,80年代以显微镜检查确诊为主,1975年以后当地居民中未发现疟疾患者,2008年以后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均未发现疟疾病例。当地居民疟疾患者检出的疟原虫均为间日疟疟原虫,20世纪90年代从到外省返回的病人中检出3例恶性疟患者,2006年从缅甸感染的1例患者检出恶性疟原虫。[结论]目前荔浦县疟疾流行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榕江县2000-2012年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该县消除疟疾行动计划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县2000-2012年疟疾防治资料,包括疟疾疫情报告、各乡镇卫生院疟疾诊断和治疗等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0-2012年该县疟疾病人群年均发病率为1.70/万,2000-2006年期间人群年发病率在0.09~1.48/万之间。2007-2010年疟疾病例数有所增加,人群年发病率在I.83—6.91/万之间,除1例为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外,全部为当地居民疟疾病例。发病高峰期在6—10月份之间。疟疾病例以农民为主,分布于各种职业及各年龄组。全县19个乡镇仅2个乡镇未发现疟疾病例,未发现恶性疟病例及疟疾死亡病例。自2010年开展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疟疾病例逐年减少,2012年当地居民及流动人口中均未发现疟疾病例。结论该县近几年疟疾防治效果明显,但仍需加强当地居民及流动人口的疟疾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天等县基本消灭疟疾前后疟疾在当地流行状况。[方法]收集和整理该县1980~2008年该县当地居民及流动人口疟疾病例监测资料,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基本消灭疟疾前后29年中发现疟疾病人共1128例,其中灭疟前有48.32%的为当地的疟疾病人,51.68%为流动人口病人,灭疟后所发现的116例疟疾病人全部为流动人口病例。流动人口疟疾病人被感染的地方分别为海南省65.25%、广东10.80%、缅甸2.66%、云南2.19%,并有恶性疟和混合感染病例。[结论]1994年该县基本消灭疟疾后未发现内源性疟疾病例,流动人口中的疟疾病例在当地未发现继发病人,抗疟效果得到有效巩固。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黔桂两省灭疟联防区24县2010-2011年疟疾流行动态,为联防区疟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黔桂两省灭疟联防区24县2010-2011年疟疾流行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黔桂两省灭疟联防区24县两年疟疾发病率控制在0.62/万,贵州为1.12/万,广西为0.03/万,当地居民未发现恶性疟病例,无疟疾暴发点。贵州以当地居民疟疾病例为主,两年在当地居民中发现疟疾病例共473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387例,血检疟原虫阳性病例86例。广西以外出回归及流动人口疟疾病例为主,两年在流动人口中发现疟疾病例共8例,其中恶性疟2例,均为在东南亚国家感染后带回当地。结论该区域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各省在该区域的疟疾防治重点应有所侧重,贵州省应以当地居民病例为防控重点,外来流动人口病例也不能忽视;广西省应以外来流动人口病例为今后防控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巴马瑶族自治县1956-2009年的疟疾防治效果。方法收集全县各乡镇卫生院1956-2009年疟疾防治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该县1956年疟疾发病率为318.62/万,并有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流行。1970年下降为152.39/万,1971年后未发现三日疟病例,1978年后未发现当地恶性疟病例。1980年下降为4.33/万,1990年为0.36/万,以流动人口疟疾患者为主,1995年以后全县均无内外源疟疾患者发现,2000年疟疾发病率为0.17/万,2006年后该县未发现疟疾病例。结论该县通过长期的疟疾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龙胜县疟疾防治效果,为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对1951~2010年龙胜县疟疾防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疟疾年均发病率,1951~1959年为2 918.49/10万,1960~1969年为720.95/10万,1970~1979年为33.15/10万,1980~1989年为60.99/10万,1990~1999年为1.50/10万,2000~2010年仅为0.32/10万(病人均为流动人口)。1951~1969年病原学诊断的1 516例疟疾中,恶性疟739例,间日疟777例;1965年以后未再发现恶性疟病例。[结论]龙胜县疟疾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当地疟疾已经基本消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西的西北山区而且地广人群稀少的边远县城原为疟疾高度流行区资料,评价经长期抗疟以后到本世纪以来的防治效果。方法收集查阅全县历年疟疾防治资料,包括历年疟疾疫情报告、防治方案、各乡镇卫生院疟疾病人诊断和治疗资料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50年代疟疾是该县的主要传染病,存在着感染人类的4个种类疟原虫流行,当地居民人群疟疾阳性率为1583.33/10万,其中1954年为3286.22/10万,60年代为349.65/10万,70年代为1525.82/10万,80年代为71.57/10万,90年代为4.78/10万,本世纪为1.56/10万。三日疟病例于1961年后未发现,恶性疟及卵形疟病例分别于70年代初期在当地居民中未发现。90年代55.29%的疟疾病例来自流动人口,本世纪以来的33例疟疾病例均在流动人口中发现。结论该县自1992年经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在当地居民中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存在流动人口将疟疾输入传播的威胁,因此,应继续加强流动人口疟疾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龙胜县疟疾防治效果,为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对1951-2010年龙胜县疟疾防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疟疾年均发病率,1951~1959年为2918.49/10万,1960~1969年为720,95/10万,1970~1979年为33.15/10万,1980~1989年为60.99/10万,1990-1999年为1.50/10万,2000-2010年仅为0.32/10万(病人均为流动人口)。1951~1969年病原学诊断的1516例疟疾中,恶性疟739例,间日疟777例;1965年以后未再发现恶性疟病例。[结论]龙胜县疟疾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当地疟疾已经基本消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该县疟疾基本控制在1/万以后,监测15年血检阳性疟疾病人来源、疟原虫种类和发病情况。[方法]对1995~2009年全县血检阳性病人资料进行收集统计比较分析。[结果]该县15年所检出的疟疾病人,内源性病人仅占3.91(9/230),无恶性疟病例;流动人口的疟疾病人占96.09(221/230),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疟疾病人大多数在海南省感染后带回本地,占流动人口疟疾病人的55.20(122/221),恶性疟疾病例占1.36(3/221)。[结论]该县疟疾发病率控制到目前的1/10万以下,疟疾病人来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以外出回归输入性病例为主,是今后监测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西最北部全州县历年疟疾流行状况,分析不同时期疟疾流行特点,评价本世纪以来的疟疾防治效果。方法收集查阅全县历年疟疾防治资料,包括历年疟疾疫情报告、防治方案、各乡镇卫生院疟疾病人诊断和治疗资料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该县50年代疟疾是当地的主要传染病,存在多种疟原虫传播流行,当地居民人群疟疾阳性率为284.25/10万,其中1955年为722.84/万,60年代为70.05/10万,70年代为12.74/10万,80年代为22.43/10万,90年代为18.67/10万,本世纪为1.56/10万。1962年后未发现三日疟及恶性疟病例。自1990年经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后,该县的疟疾病例均来自流动人口。结论该县疟疾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存在流动人口将疟疾输入传播的威胁,因此,应继续加强流动人口疟疾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紧邻越南的县基本消除疟疾后对流动人口中疟疾病例的监测情况和防治效果.[方法]收集和整理该县1996~2008年外出回归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疟疾监测资料,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年血检流动人口共4798人份血样,发现疟疾阳性病人237例,其中有226例病人是到缅甸务工期间被感染疟疾带回当地,并有恶性疟和混合感染病例.但没有发现有从越南感染疟疾的病例.[结论]该县连续12年没有发现当地疟疾病人,疟疾病例主要来自流动人口带回并主要是在缅甸感染,但在当地没有出现继发疟疾病人.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广西天等县1994年基本消灭疟疾后对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中疟疾病例的监测情况和防治效果。方法收集和整理该县县、乡、村1995~2008年当地常住居民和流动人口(外出回归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疟疾监测资料,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年共血检170945人份,在流动人口中发现疟疾病人116例,疟疾病人中从海南省回来的为62.93%、缅甸为14.66%、广东省为10.35%、云南省为5.17%,为恶性疟和混合感染病例。结论该县连续14年没有发现当地常住居民感染疟疾病例,疟疾病例主要来自流动人口,及东南亚国家感染的病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荣成市疟疾流行态势,为进一步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2010年荣成市疟疾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10年累计发生疟疾21例,年均发病率为0.31/10万;死亡1例。21例中,当地居民当地感染1例,外出感染8例,外来流动人口12例;2001年3例,2005年4例,2006年2例,2007年3例,2008年5例,2009年1例,2010年3例;分布在9个乡镇(街道)的21个村(居民委员会);间日疟14例,恶性疟7例。[结论]2001~2010年荣成市疟疾疫情呈高度散发态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粤、桂、琼三省(区)流动人口疟疾联合管理11年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方法依据三省(区)疟疾联防市县疟疾疫情报告和疟疾监测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建立流动人口疟疾联合管理后,1992~2002年联防区疟疾发病率从5.69/万下降至2.04/万,常住户口居民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从2.72%下降至1.37%,流动人口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从7.93%下降至2.49%。两广控制了本地传播的恶性疟和输入性恶性疟病例传播扩散。结论实施流动人口疟疾联合管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疟疾流行及基本消灭疟疾后的防治效果 ,为进一步巩固灭疟成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历年疟疾防治资料 ,进行疟疾病原学、免疫学和昆虫学监测 ,处理疟疾疫点。结果  2 0世纪 5 0年代居民原虫率最高达83 .8% ,发病率达 82 98.92 /10万。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查治 ,疟疾年发病率逐年下降 ,1977年降至 6.3 6/10万。 1987年经湖南省卫生厅考核 ,确认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1987~ 2 0 0 2年发热病人血检 5 742 6例 ,查出疟原虫阳性 15 63例 ,其中间日疟 15 3 8例 ,恶性疟 2 3例 ,间日疟与恶性疟混合感染 1例 ,三日疟 1例。 1987~ 2 0 0 2年疟疾年发病率 0 .0 4/10万~6.72 /10万 ,并呈逐年下降趋势 ,输入性疟疾占总病例数的 94.2 8% (15 15 /160 7)。通过对现症病人根治 ,结合流行季节周围人群预防服药和灭蚊工作 ,未发现二代病例和健康带虫者。结论 郴州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病例以输入性为主 ,但不能排除本地还有疟疾传播。在今后的疟疾防治工作中 ,应加强对进入高疟区回归人群的监测 ,巩固灭疟成果。  相似文献   

17.
1997-2006年广西疟疾防治措施与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疟疾防治效果和流行特征,为评估和修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全区疟疾疫情资料和各种疟疾监测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全区疟疾发病率、居民疟原虫阳性率从1997年的0.96/10万和0.006%下降至2006年0.22/10万和0.000 4%,2004-2006年未发现本地传播的恶性疟和输入恶性疟继发病例.结论 疟疾防治措施有效,落实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措施是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0年广西疟疾流行特征,为广西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西2010年网报系统数据及各市县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广西境内发现疟疾病人共66例,人群发病率0.13/10万,其中在非洲感染病例占34.85%(23/66),东南亚国家感染病例占53.03%(35/66),国内外省感染病例占12.12%(8/66).全年发现24例恶性疟病例,有19例在非洲感染.疟疾患者全部为流动人口.结论 2010年广西首次未发现本地感染疟疾和输入性疟疾继发感染,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是我区当前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凤山县疟疾流行状况,制定并实施防治方案,最终达到消灭疟疾的标准.[方法]对凤山县1951~2005年疟疾发病与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凤山县9个乡镇均为疟疾流行区,年均发病率1951~1970年为1 91.42/10万,1993~2005年为5.47/10万; 1972年消灭内源性恶性疟,1989年常住居民发病率降至4.10/10万,1992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86/10万),1998年后未检出内源性疟疾.传播媒介以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为主.1980~2005年合计血检常住人口发热病人214 836人次,阳性率为0.35%;1995~2005年血检流动人口5 396人次,阳性率为1.06%.1999~2005年疟疾抗体检测定点居民3 714人,阳性率为0.13%.[结论]疟疾疫情逐步下降,已达到基本消灭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广西玉林市疟疾监测结果,评价联防联控措施效果。方法收集1992~2008年广西玉林市辖7县(区)当地居民发热病人、病灶点居民和流动人口及重点人群疟疾间接荧光抗体(IFAT)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17年间玉林市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75.84万人次,重点居民9.13万人次,流动人口发热病人10.17万人次,流动人口非发热人群6.71万人次,四类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4%、0.001%、0.704%和0.003%,共检出疟疾病例747例,本地感染病例占总病例的3.75%(28/747),输入性病例占96.25%(719/747),重点人群IFAT抗体阳性率为0.06%(211/368746)。玉林市参加三省疟疾联防17年来,疟疾年带虫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万以下,1999年起至今无当地感染疟疾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发生,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从1992年的3.230%降至2008年的0.036%。结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措施得当,联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