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崔凯 《中国保健营养》2012,(10):1534-1535
目的自2000年8月-2011年8月我院内科共收治急性非ST段抬高性低危组(无其他合并症、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反复胸痛)心肌梗死患者130例,根据β-受体阻滞剂相应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选取其中120人,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60人及对照组60人,两组病人在给予卧床休息、吸氧、阿司匹林口服、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单硝酸异山梨酯静脉滴注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实验组根据病情口服美托洛尔25-50mg,每12h一次。对照组给予相应的安慰剂口服。结果实验组口服美托洛尔后,患者心率明显下降(P<0.05);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ST段抬高性低危组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美托洛尔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后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心肌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欣莉 《职业与健康》2004,20(10):162-163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病程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时检出和正确处理心律失常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笔者对72 h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90例进行分析,探讨梗死早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平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可达到较好的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实验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复发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复发情况以及护理满意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当中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因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随机在我院选取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选取时间控制在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实验组以循证护理法,对照组以常规护理法开展研究,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效果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而言,施以循证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疗效,稳定病情.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学工程》2017,(7):893-894
目的研究缺血分级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术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96例行PCI术的急性STEMI患者,根据Birnbaum的缺血分级标准,分为Ⅱ级缺血组(75例)和Ⅲ级缺血组(121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术后的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Ⅲ级缺血组术前术后的CK-MB值均明显高于Ⅱ级缺血组(P<0.05),LVEF均明显低于Ⅱ级缺血组(P<0.05);Ⅲ级缺血组的心源性猝死、恶性心律失常、Ⅱ~Ⅲ度传导阻滞、心力衰竭发生率均明显高于Ⅱ级缺血组(P<0.05)。结论缺血分级对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有预测价值,在相同的手术条件下,Ⅲ级缺血提示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杨乙荣 《现代保健》2014,(17):102-10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8月期间住院就治的90例符合WHO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指导临床护理的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平均卧床及住院时间、平均医疗费用、心功能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患者健康知识达标率以及患者满意程度等。结果:循证护理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08±1.05)d、平均卧床时间为(2.98±0.76)d,平均住院费用为(5175.85±613.4)d,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12.22%)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健康知识达标率(95.56%)和患者满意度(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在给予循证护理后能够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患者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时间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00例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治疗期间进行心电图相应导联定期测定,分析研究住院治疗期间患者的心电图ST回落时间对预后及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并进行跟踪随访。结果心电图ST段回落时间在(3.4±0.3)小时的,住院治疗1周内发生死亡的病例为2例(2.0%);ST段回落时间在(6.7±0.6)小时的,住院治疗1周内发生死亡的病例为12例(12.0%)。根据ST段回落时间与死亡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跟踪随访发现,ST回落时间越早的患者,预后及远期生活质量越高。结论 ST段回落时间的早晚,意味着心脏储备功能的强弱,决定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及远期生活质量,临床治疗过程中可通过缩短患者ST段回落时间,进一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早期应用美托洛尔片治疗的早期临床效果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服用美托洛尔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reperfusion arrhythmia,RA)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AMI伴有RA并发症的早期患者8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使用一般常规治疗AMI的早期对症治疗,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密切监测患者的脉搏、呼吸、血压及心电图动态变化,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每次100 mg,每天2次,辛伐他汀片每次10 mg,每天1次,实验组治疗基础上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每次25 mg,每天1次;两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18%高于对照组的69.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65,P<0.05);实验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100.00%优于对照组的7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51,P<0.05);用药后72 h内实验组心率频次(70.33±5.89)次/min,低于对照组的(78.67±8.73)次/min,(P<0.0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5,P<0.05)。结论早期AMI患者在基本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美托洛尔的临床治疗效果更满意,在患者AMI早期使用美托洛尔可降低RA的概率。  相似文献   

10.
刘清梅 《现代养生》2014,(14):214-21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监护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心电监护及全方位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有95.0%的总有效率,对照组有80.0%的总有效率,观察组相比较于对照组,具有一定的优势,p<0.05,则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积极进行严密的心电监护和全方位护理,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病情,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王淑琴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316-4317,4319
[目的]分析急性高血糖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STEMI患者175例,分为A组:既往糖尿病史+急性高血糖组,B组:急性高血糖组,C组:无急性高血糖组;对3组患者入院时的各项指标和院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C组患者血糖值和心肌酶明显低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Killip分级构成比与A、B两组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心肌酶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无院内不良事件的比例明显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血糖、心肌酶、Killip分级与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结论]STEMI急性高血糖患者院内发生不良事件及死亡的危险性显著高于入院时血糖正常者。  相似文献   

12.
陶文庄 《中国保健营养》2013,(11):6183-6183
目的:本研究主要就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所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有5例患者死亡,其中有2例患者死于心源性休克,1例患者死于心衰合并室颤,1例患者死于房室传导阻滞,1例患者死于急性泵衰竭,其余患者经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以此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其预后情况,提高患者在治疗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术(PCI)设置心肌梗死后处理方式,将10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组:缺血后处理组(46例)和常规PCI组(55例),比较2组术后2 h、6 h、12 h、24 h、2 d、4 d及7 d血浆BNP值及术后2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局部室壁运动指数(RWMI),比较2组术后30 d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常规PCI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血浆BNP水平在术后2 d[(270.3±82.4)ng/L vs(315.4±90.6)ng/L,P0.05]、4 d[(370.7±89.5)ng/L vs(419.5±94.1)ng/L,P0.01]及7 d[(120.2±43.5)ng/L vs(178.6±54.8)ng/L,P0.01]低,术后2周LVEF高[(50.6±4.2)%vs(47.5±5.3)%,P0.01],LVESVI[(31.3±5.1)ml/m2 vs(35.7±7.2)ml/m2,P0.01]、LVEDVI[(57.5±5.3)ml/m2vs(61.8±5.9)ml/m2,P0.01]及RWMI[(1.51±0.46)vs(1.73±0.52),P0.05]低。术后30 d内缺血后处理组心脏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PCI组(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降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2 d、4 d、7 d血浆BNP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心室重构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辛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氧化应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3天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的影响。方法将9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0mg/d(48例)辛伐他汀治疗组和40mg/d(44例)辛伐他汀治疗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天测定oxLDL。结果两组患者于辛伐他汀治疗后其oxLDL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值分别<0.05和<0.01),40mg/d辛伐他汀组较20mg/d辛伐他汀组有继续降低oxLDL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短期应用辛伐他汀即可降低oxLDL水平,显示出抗氧化应激的调脂外作用。  相似文献   

15.
闫红 《现代保健》2009,(23):122-122
心肌梗死是一种威胁生命的临床常见病,常并发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速、室颤等,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患者心脏骤停。及早的发现、及早的诊断、及时的药物治疗和适时的电除颤是救治的关键,抢救是否及时合理与预后密切相关。现将临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非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心电图ST段抬高的原因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相鉴别的心电图特征。方法183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电图演变,注意ST段抬高的程度、动态、持续时间与症状的关系。根据患者情况做心肌酶、肌钙蛋白、心脏超声等其他相关性检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并明确其非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的其他原因。结果183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ST段抬高的病历资料中,正常ST段抬高、早期复极综合征和迷走神经高张力共97例,占53.0%,而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心包炎、左室室壁瘤、肺栓塞等共86例,占47.0%,心电图有其各自的特征。结论心电图ST段抬高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但急性心肌梗死并不是引起ST段抬高的惟一原因,其他常见原因依次是正常ST段抬高、早期复极、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室壁瘤和变异型心绞痛等,这些非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ST段抬高在心电图演变、范围、ST段特征、T波等方面均不同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分析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 对明确诊断的 2 5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 35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造影 ,对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T段抬高心肌梗死单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44 %vs 14 % ,P =0 .0 0 6 ) ,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三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 (5 4 %vs 2 0 % ,P =0 .0 0 9) ;并发症比较发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室壁运动减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6 4 %vs 2 2 % ,P =0 .0 0 3) ,余未见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病人的预后较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病人差。  相似文献   

18.
姜鑫 《智慧健康》2022,(36):217-22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实施意义及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以摸球法随机将2017年9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行常规护理,研究组(51例)行常规护理与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身心健康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身心健康状况评分及护理总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川芎嗪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简称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339例符合溶栓标准的AMI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川芎嗪12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观察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171例,再通131例,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56.1%(74/131)。对照组168例,再通120例,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73.1%(87/120)。治疗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981,P<0.01)。结论川芎嗪对AMI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在无心电监护仪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统计为22%~30%,目前,随着冠心病监护病房的成立和连续心电监护的普及,其检出率为75%~95%[2-3].本文对以心律失常为首发心电图特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