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凝血指标、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联合检测对骨折病人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200例骨折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2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凝血指标及D-D、FDP,分析其价值.结果 观察组凝血酶时间(TT)水平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娩前孕妇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待分娩的孕妇60例(排除异常病历)和40例非孕健康妇女进行血浆D-D和FDP在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STA-R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待分娩孕妇血浆D-D和FD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前孕妇进行凝血功能和血浆D-D和FDP的水平联合检测,为早期预防产后并发症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测定FDP和D-二聚体的血标本保存条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测定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的血标本的保存条件(温度、时间)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由于FDP试剂盒中提供的标本管中含有抑肽酶,故其测定结果受时间和温度的影响很小。随着血浆保存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其中D-二聚体的测定结果出现阳性。本文为上述两纤溶指标检测的实验前质控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DD)及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检测对骨折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骨折病人57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8名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和DD、FDP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不同类型骨折病人Fg、DD、FDP阳性率,以及发生深静脉血栓(DVT)与未发生DVT病人的Fg、DD、FDP水平。结果观察组Fg、DD、FD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TT低于对照组(P < 0.05),2组PT和AP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同类型骨折病人Fg、DD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D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1 d,观察组中发生DVT与未发生DVT病人的Fg、DD、FD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发生DVT病人Fg、DD和FDP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发生DVT病人(P < 0.01),且发生DVT病人Fg、DD、FDP水平均较术前1 d明显升高(P < 0.01)。结论凝血指标和DD、FDP水平可有效反映骨折病人凝血功能,灵敏度较高,对预防病人DVT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定量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单体(FM)和其他常规凝血指标的含量,研究其在早期DIC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重症医学科住院的45例早期D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期住院的30例非DIC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的D-D、FDP、FM和常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早期DIC组与对照组比较,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结果APTT、PT、TT时间缩短,FIb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早期DIC组血浆中的D-D、FDP、FM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分别为(9.52±3.63)vs.(1.31±0.56);(23.12±6.24)vs.(3.69±0.60);(46.21±12.28)vs.(4.15±1.2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早期DIC的诊断中,D-D、FDP、FM定量检测比常规凝血功能更有价值.为DIC的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肝病患者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D-D)、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用法国STA-R(Evolution)全自动血凝仪检测89例肝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群(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D和FDP水平。结果不同类型肝病患者PT、aPTT、TT较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0.05);Fbg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及肝功能衰竭患者D-D、FDP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慢性肝炎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型肝病患者D-二聚体、Fbg水平呈现肝硬化失代偿或肝功能衰竭肝硬化慢性肝炎。结论凝血四项和D-D、FDP水平的联合检测可评估肝病患者的体内出凝血的状况,并根据Fbg、D-D和FDP综合判断是否继发纤溶亢进,可以为临床肝脏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动态观察以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在临床不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6-11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病人257例作为疾病组,健康对照组34例,用酶联免疫荧光法、胶乳免疫比浊法对不同疾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进行检测.结果 过敏性紫癜、脑梗死、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有助于临床对患者高凝和纤溶状态的判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8.
手术后血栓形成与手术的类型、范围、过程密切相关.动脉血栓常见于心脏、心瓣膜置换术;普通外科手术、各种矫形手术、妇产科手术、恶性肿瘤手术易发生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体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孕25~30周妊娠妇女160例,其中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75例,正常妊娠妇女85例,选择健康人群75例作为对照组。入院或体检时即采集静脉血,进行血浆D-D、FDP检测。结果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浆D-D、FDP水平与正常妊娠妇女及健康体检人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妊娠妇女血浆D-D、FDP水平与健康体检人群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D、FDP水平与妊娠合并高血压密切相关,监测D-D、FDP水平有助于提示妊娠合并高血压的可能,对于妊娠合并高血压的及时发现、治疗和预防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及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联合诊断肝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分别对所有受检者进行FDP、D-D及γ-GT等检测,判断以上指标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FDP、D-D及γ-GT等各项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P、D-D及γ-GT的单项检测灵敏度分别为62.50%、66.25%和68.75%,特异度分别为72.50%、76.25%和77.50%,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1.25%、9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DP、D-D及γ-GT联合进行肝硬化诊断具有显著价值,可作为临床观察肝硬化病情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化疗期间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随化疗变化的趋势和特点,为排除肿瘤并发的静脉血栓提供依据.方法 将101例化疗患者分为胃癌、肠癌、肺癌三组,以自动化乳胶比浊法定量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并以广义线性模型进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判断肿瘤类型和化疗时间对D-二聚体浓度的影响.结果 胃癌与肠癌、肺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一病种化疗的不同时期D-二聚体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58,P>0.05),肿瘤类型与化疗时间对D-二聚体变化无联合作用(F=0.565,P>0.05).结论 肿瘤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不受化疗因素影响;不同肿瘤类型之间D-二聚体的差异提示可建立各组临界值,作为预后参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4项、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检测在产后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46例产后出血(出血量大于或等于500 mL)孕妇作为产后出血组,另外50例出血量正常(出血量小于500 mL)孕妇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Beckman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此两组产前产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4项指标和D-Dimer、FDP的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产后出血组凝血功能4项及D-Dimer,FDP检测值异常率产前及产后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产后出血组PT、APTT、D-Dimer、FDP在产前及产后两个时期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产后出血组PT、APTT、D-Dimer、FDP产后高于产前(P<0.01),但是FIB产后低于产前(P<0.05),TT产前、产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时积极对孕产妇进行产前凝血功能4项、FDP、D-Dimer检测有助于提前预防产后大出血的发生及降低孕妇产后出血的病死率,产前和产后血浆FDP、D-Dimer水平变化对产后出血更具有临床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LT)计数、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DD)的变化与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6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就诊的108例EOC患者作为观察组,依据临床病理分期分为早期组(FIGOⅠ期和Ⅱ期,33例)和晚期组(FIGO Ⅲ期和Ⅳ期,75例),另选取同期手术治疗的卵巢良性肿瘤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检测外周静脉血PLT计数、FDP和DD,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PLT计数、FDP和DD分别为(271.49±97.21)×10.9/L、(15.05±14.78)mg/L和(5.21±5.31)mg/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组患者的PLT计数、FDP和DD分别为(291.92±103.54)×10.9/L、(19.05±15.53)mg/L和(6.65±5.62)mg/L,均高于早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OC患者外周血的PLT计数、FDP和DD水平高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且临床病理分期越高,升高水平也越显著,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4.
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D-Dimer、Fg和FDP水平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中D -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阵发性房颤组患者22例 ,对照组14例 ,均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水平。 结果 阵发性房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 (251.4±62.3)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205.1±49.2)ng/ml(t=2.349,P<0.05) ;而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 (268.1±50.2)mg/dl、(3.01±1.12)mg/L与对照组 (242.7±42.8)mg/L、(2.55±1.24)mg/L相比无明显变化 (t=1.813、1.153 ,P>0.05)。 结论提示阵发性房颤患者可能存在血栓前状态 ,必要时应给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外周微循环白色微血栓和血浆D -二聚体水平与肾病综合征 (NS)并发肾静脉血栓形成 (RVT)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螺旋CT肾静脉连续薄层增强扫描 (扫描层厚 2mm) ,将 10 0例NS患儿分为Ⅰ组 (无肾静脉血栓组 ,88例 )和Ⅱ组 (合并RVT组 ,12例 )。甲皱微循环下观察白色微血栓 ;ELISA法测定血浆D -二聚体水平。并以 5 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组。结果 Ⅱ组甲皱微循环白色微血栓阳性率明显高于Ⅰ组 (P <0 .0 0 5 )。Ⅱ组血浆D -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Ⅰ组和对照组 (P <0 .0 1,P <0 .0 0 1) ;Ⅰ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NS患儿外周微循环白色微血栓阳性和血浆D -二聚体水平升高和RVT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东菱迪芙治疗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后血浆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方法:将120例腔梗患者随机分为东菱迪芙组和常规治疗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细胞营养药和常规药物,而东菱迪芙组在第1,第3,第5,第7天加用东菱迪芙治疗;同时设有急性脑梗塞(ACI)组30例,并设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结果:治疗前腔梗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急性脑梗塞患者(P〈0.05);东菱迪芙治疗后第7天,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FIB明显降低(P〈0.05);第14天,D-二聚体与治疗前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东菱迪芙使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纤溶活性增强,凝血活性相对减弱,促进微血栓溶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创伤骨科病房收治的687例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通过多普勒超声对下肢DVT进行初筛,可疑或阳性的患者行静脉造影确诊DVT。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前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DVT发生率为12.4%(85/687)。经过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受伤至入院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DVT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DVT的发生率高,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后延迟入院以及APTT缩短的患者术前下肢DVT的发生率增加,对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前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观察了44例四组不同烧伤面积患者的尿FDP(fibrin degradation)、尿LZM(Lysozyme),并分析了与伤情、败血症或死亡的关系。测试结果显示:随着伤情的增重尿FDP、LZM上升幅度逐渐增高,10%以下烧伤面积尿FDP、LzM均在正常范围,分别为0.24μg/ml、4.61μg/ml,而C、D组尿FDP上升为1.65μg/ml、3.5μg/ml;尿LZM30.5μg/ml、99.24ug/ml,两者呈正相关,而且与尿蛋白、尿素氮的上升水平也呈正相关。尿FDP上升1.248ug/ml,尿LZM上升51μg/ml以上提示肾功能有衰竭情况,特别是尿FDP上升4.992,尿LZM上升91μg/ml以上标志予后不佳。本检测对判断病情,评价治疗效果,予示肾功情况、败血症的发生与病情转归有一定临床价值,而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术前C反应蛋白(CRP)值对重症创伤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329例重症创伤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确定CRP最佳临界值,分析在众多可能影响重症创伤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中(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冠心病、是否开放性损伤及CPR值)CRP是否为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确定CRP的最佳临界值为33.95 mg/L,将患者分为高CRP组(CRP≥33.95 mg/L)与低CPR组(CRP <33.95 mg/L).经单因素分析,年龄、糖尿病、冠心病、体重指数及CRP是重症创伤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糖尿病、冠心病、体重指数及CRP均是影响重症创伤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因素.结论 术前CRP值是重症创伤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对重症创伤骨折患者术后是否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科老年髋部骨折后手术治疗患者169例(年龄> 60岁),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将患者分为无血栓组157例(男43例、女114例,平均年龄78岁)和血栓组12例(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76岁).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制动时间、手术时间、基础疾病,术前、术后1~5 d、术后6~ 10d的血浆D-D值及FIB值.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绘制ROC曲线,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制动时间、术前和术后6~10d D-D和FIB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基础疾病、术后1~5dD-D和FIB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单独检测D-D和FIB时,术后1~5 d的D-D值和FIB曲线下最大面积分别为0.801和0.746,位于ROC曲线左上角的值为截断值,血浆D-D>1 587μg/L和FIB>4.69g/L,D-D和FIB联合检测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联合检测时的敏感性和准确度较单独诊断时高.结论 根据ROC曲线,髋部骨折术后1~5d,D-D>1 587μg/L和FIB>4.69 g/L的患者发生DVT的风险较大,应尽早进行相关检查,积极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