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们调查了化纤厂女工接触丙烯腈与丙烯酸甲酯后与自然流产发生的关系。196名接触者为暴露组,151名未接触者为对照组。自然流产发生率各为13.2%与2.96%,P<0.001,RR=4.5。夫妻双方均暴露于毒物者,自然流产率为20.8%,明显高于单方暴露者。如女方暴露,其丈夫吸烟,可增加自然流产发生的危险性,呈现一个正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儿童急性白血病的环境危险因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环境因素对儿童白血病的影响,了解儿童白血病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在Fox Pro 6.0中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族遗传病史、X射线照射史、近1年内感冒史、出生时的胎次(第1胎与第2胎及以上)、鱼肝油服用史、居室装修史、居室与高压电线的距离均与儿童白血病有关。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除鱼肝油服用史(比值比OR=0.3,95%的可信区间CI=0.2~0.7)外,家族遗传病史(OR=4.4,95%CI=1.2~16.5)、X线照射史(OR=3.2,95% CI=1.6~6.1)、近1年内感冒史(OR=2.6,95% CI=1.2~5.5)和居室装修史(OR=2.0,95% CI=1.0~3.9)是儿童白血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居室装修史与儿童白血病之间的关系是首次报道,而服用鱼肝油具有保护作用。结论:家族遗传病史、X射线照射史、近1年内感冒史和居室装修史是儿童白血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北京西城区育龄妇女不良生育史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在西城区7个街道调查2 977例已分娩妇女的不良生育史及孕妇个人史、生活习惯、接触危险因素等情况,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不良生育史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人群的不良生育史发生率为4.3%。经单因素卡方检验,孕前偏食、孕前患有糖尿病及孕次多者不良生育史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孕前偏食(OR=1.736)、孕次≥3次(OR=8.876)者发生不良生育史的风险高。结论:不良生育史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与母亲孕次、孕前不良生活习惯及孕前患有糖尿病等有关,应尽早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孕症妇女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接触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于2012年10月8日—2013年1月8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诊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个人生活习惯、环境中接触到的可疑危险因素等情况。确诊不孕症为不孕组,回收有效问卷352例;同期自然妊娠孕妇为对照组,回收有效问卷413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被动吸烟、吃油炸食品、用塑料制品饭盒、不经常体育锻炼、经常使用香水、指甲油、染发、烫发、熬夜、肥胖、有毒有害化学物、噪声接触、粉尘接触、长期在空调环境中工作、居室不常通风、居住地环境不佳对不孕有影响;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文化程度高、失眠(OR=2.6,95%CI:1.7~4.O)、吃油炸食品(OR=2.0,95%CI:1.2—3.3)、月经不规律(OR=3.1,95%CI:1.8~5.3)、有粉尘接触史(OR=2.4,95% CI:1.0~5.6)、居住地环境质量差(OR=1.9,95%CI:1.4~2.7)为不孕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女性不孕症的发生与自身疾病、生活习惯和环境接触的危险因素有关。对育龄女性加强宣教针对性,减少上述危险因素的接触,可预防不孕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ML)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以医院病例为基础的1: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从江苏省南通市4家医院收集的72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恶性淋巴瘤(ML)患者及144例其他肿瘤和非肿瘤对照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分类结局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拟合的方法,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ML的相关因素。结果住所周围环境污染(OR=2.747,90%CI:1.216~6.204)、经常接触有机溶剂(OR=4.310,90%CI=1.079~17.219)、经常接触化肥农药(OR=2.648,90%CI=1.188~5.903)、本人其他肿瘤史(OR=7.586,90%CI=1.202~47.890)、家族肿瘤史(OR=5.268,90%CI=2.054~13.515)等5个因素可能增加ML的危险性;而经常吃淡水鱼虾(OR=0.456,90%CI=0.246~0.842)可降低ML的危险性。结论恶性淋巴瘤影响因素较为复杂,环境污染、化学毒物接触及家族史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尿道下裂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尿道下裂病因。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统一的调查表及调查方式对107倒尿道下裂及214例对照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应用SAS 6.12软件对所有调查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胎儿尿道下裂的发生与母亲孕前自然流产史(OR=3.87,95%CI:1.60~9.39)、孕期发生先兆流产(OR=3.57,95%CI:1.31~9.64)、孕早期感冒伴发热(OR=7.63,95%CI:2.50~23.24)、孕中期用抗感染和/或解热止痛药(OR=16.46,95%CI;3.46~78.21)、父亲职业性接触农药(OR=3.70,95%CI:1.49~9.16)及胎儿低出生体重(OR=12.62,95%CI:2.97~53.67)呈正相关,与母亲孕早期增加蛋白质类营养(OR=0.33,95%CI:O.15~0.74)呈负相关。结论 母亲孕前自然流产史、孕期发生先兆流产、孕早期感冒伴发热、孕中期用抗感染和/或解热止痛药、父亲职业性接触农药、胎儿低出生体重等可能增加胎儿发生尿道下裂的危险,而母亲孕早期增加蛋白质类营养可能降低胎儿发生尿道下裂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南通地区引起成人白血病的可疑危险因素,为预防白血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就诊于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南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69例确诊白血病患者(病例组)及138例非血液病患者(对照组)进行回顾性调查。对所有的病例和对照采用统一问卷调查。调查受试者的一般情况、吸烟饮酒史、家庭周围居住环境、居室装修史、有害物质接触史、疾病史和家族遗传史等,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资料进行分析。分析过程遵循先单因素后多因素的原则,对单因素分析结果有意义(P〈0.2)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2病例一对照研究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血病的危险因素有:肥胖(OR=0.811,95%CI:0.646~1.017)、经常吸烟(OR=3.344,95%CI:1.395~8.016)、住所周围有“三废”污染(OR=2.545,95%CI:1.156~5.607)、农药接触史(OR:2.262,95%C1:1.093—4.680)、苯接触史(OR=2.380,95%CI:1.949—5.970)、其他有机溶剂接触史(OR=2.944,95%CI:0.952~9.101)、电磁辐射(OR=3.779,95%CI:1.410~10.131)、居室装修史(OR=3.465,95%CI:1.443~8.317)、家族癌症史(OR=2.333,95%C1:0.784~6.9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危险因素为:住所周围有“三废”污染(OR=2.594,95%CI:1.050—6.409)、农药接触史(OR=3.304,95%CI:1.388~7.865)、苯(OR=4.558,95%CI:1.510~13.752)及其他有机溶剂接触史(OR=3.319,95%CI:1.084~10.159)、电磁辐射(OR=3.103,95%CI:1.156—8.332)、家庭装修史(OR=3.964,95%CI:1.512—10.395)。结论住所周围有“三废”污染、接触农药、苯和其他有机溶剂、暴露于电磁辐射、家庭装修后〈3个月入住可能是南通地区成人白血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白血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防治工作应从多方面立体展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女性继发性不孕的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山东省部分地区1408例20-44岁育龄妇女进行继发不孕影响因素调查。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人均年收入、月经规律情况、月经周期、月经量、痛经情况、继发性闭经情况、流引产次数,生殖道情况、生殖系统感染、宫外孕情况、接触毒物和噪音、工作强度、重大不良生活史、精神压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OR=1.094,95%CI为1.065-1.125)、月经不规律(OR=2.977,95%CI为1.467—6.041)、月经量少(OR=0.494,95%CI为0.317—0.769)、痛经(OR=1.623,95%CI为1.030—2.557)、子宫炎症(OR=1.261,95%CI为1.042-1.525)、宫颈炎症(OR=2.129,95%CI为1.751—2.591)、精神压力大(OR=1.642,95%CI为1.214-2.221)等因素为影响山东女性继发不孕的因素。结论年龄、职业、月经规律情况、月经量、是否痛经、子宫炎症、宫颈炎症、精神压力因素为影响继发性不孕的因素。加强生殖健康及不孕不育知识宣传,可降低不孕症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产妇一般情况、既往生育史、孕期异常状况及患病等资料,使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产妇高龄、职业为农民、不良妊娠史、早孕期异常、胎位异常、妊娠合并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529、13.512、10.134、4.465、11.586、31.562,均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职业为农民( OR=2.298,95%CI:1.202~4.396)、不良妊娠史(OR=1.612,95%CI:1.150~2.260)、早孕期异常(OR=1.897,95%CI:1.142~3.152)、胎位不正(OR=3.067,95%CI:1.536~6.126)、妊娠合并症(OR=2.539,95%CI:1.764~3.656)为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鼓励育龄期妇女优生优育,加强围孕期健康教育,孕妇应定期产检,发现异常及时就诊,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比胎儿染色体正常孕妇与胎儿染色体核型为标准三体孕妇在妊娠方式、盆腔手术史、月经是否规律、正常生育次数、自然流产次数、人工流产次数、毒物接触史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了解三体妊娠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从2011年1月至2018年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行羊水穿刺的1 098例患者中,选取标准三体妊娠孕妇77例作为研究组,为每位孕妇选择1名与其年龄相同,胎儿染色体正常的孕妇做对照组。通过条件逻辑回归分析,比较两组间是否在妊娠方式、盆腔手术史、月经是否规律、正常生育次数、自然流产次数、人工流产次数、毒物接触史方面存在差异。结果条件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经不规律与三体妊娠发生存在关联(OR=5.596;95%CI 1.921-17.196,P=0.003);在三体妊娠组中,有盆腔手术史者的比例(11.7%)高于对照组(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结论月经不规律是三体妊娠发生的高危因素,有盆腔手术史较无盆腔手术史易发生三体妊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国中西部4省(自治区)农村已婚育龄妇女自述生殖道感染症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生殖道感染综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中西部4省(自治区)农村已婚育龄妇女2174例进行问卷调查。所得资料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自述在过去2周内至少有1种生殖道感染的症状占24.7%。单因素分析显示省(自治区)、民族、文化程度、家庭年总收入、怀孕次数、月经不规律、痛经、经常在月经期同房、丈夫或性伴侣性生活前后不清洗生殖器、丈夫/性伴侣生殖道不适与生殖道感染发生有统计学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OR=1.458,95%CI:1.147~1.855)、怀孕次数多(OR=1.432,95%CI:1.161~1.765)、痛经(OR=1.605,95%CI:1.308~1.969)、丈夫或性伴侣生殖道不舒服(OR=2.028,95%CI:1.569~2.622)是生殖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月经规律(OR=0.632,95%CI:0.488~0.818)、家庭年总收入3001~5000元相对于家庭年总收入≤3000元(OR=0.658,95%CI:0.491~0.880)、山西相对于青海(OR=0.356,95%CI:0.253~0.500)是生殖道感染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中西部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中生殖道感染症状较低,可能与"农村社区健康促进"项目实施干预有关。应继续深入开展健康教育,针对影响因素开展生殖健康服务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妇女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与自然流产、稽留流产发生关联。方法:检索自然流产和稽留流产文献数据并进行整理,用Mantel-Haenszel法合并OR值,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妇女孕早期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发生自然流产的合并OR值为4.72(95%CI:3.77~5.92),发生稽留流产的合并OR值为4.31(95%CI:2.68~6.94);在有解脲支原体感染史妇女中,自然流产和稽留流产的发生危险随着其复发次数的增加而升高。结论:妇女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是自然流产和稽留流产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有效诊断解脲支原体感染,可避免妇女生殖道感染中滥用或误用抗生素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孕早期妇女的自然流产状况与维生素A、E营养状况的关系,为指导孕妇健康膳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0年10月~2011年4月在广州市收集进行流产刮宫术的孕妇绒毛组织共258例(自然流产组63例,对照组195例).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及24h膳食调查,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绒毛组织中的维生素A、E含量.结果 自然流产组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年龄、体质指数、婚姻状况、流产史、孕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然流产的危险因素为年龄(与≤22岁相比,23~岁组:OR=3.903,95%CI:1.533~9.937;≥29岁组:OR=2.896,95%CI:1.116 ~7.519)、流产史(OR=2.174,95% CI:1.105 ~4.278)和孕周≥8周(OR=3.532,95%CI:1.813 ~6.883).自然流产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维生素E的摄入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自然流产组绒毛组织中维生素A、E含量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 年龄、流产史是自然流产的危险因素;未见自然流产者膳食维生素A、E摄入量及绒毛组织中维生素A、E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流动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乌鲁木齐市六区一县流动人口较集中的社区对18~50岁的流动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婚育史、人工流产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回收合格的问卷106568例,既往人工流产占16.2%。既往发生流产的次数和民族、年龄、学历、职业、月收入、婚姻状况、首次性生活年龄、目前未避孕措施和产次均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首次性生活年龄30岁及以上者人工流产的风险降低(OR=0.83,95% CI:0.80~0.86);未避孕(OR=1.21,95%CI:1.16~1.26)或再婚(OR=1.55,95%CI:1.38~1.75)者人工流产的风险升高。结论应加强对流动育龄妇女的避孕方法宣教、指导及流产后服务,特别是对未婚或再婚、未避孕的对象,应加大服务的强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我国鼻咽癌低发地区吸烟、饮酒与鼻咽癌致病的关系。方法使用标准化的调查表收集2005年1月~2008年10月湖北省内的245例鼻咽癌及245名与之性别、年龄(±5岁)配对的健康人群的相关信息,并比较他们的吸烟及饮酒习惯。结果本研究发现吸烟可增加鼻咽癌的致病危险性(OR调整=2.22;95%CI:1.42~3.49)。吸烟累积量与鼻咽癌致病危险性有剂量效应关系。吸烟累积量(每天吸烟的支数×烟龄)为300~600支的人患病的危险性是300支以下的人的7.19倍(OR调整=7.19;95%CI:3.02~17.11),而当吸烟累积量达600支以上,患病危险性则提高到11.89倍(OR调整=11.89;95%CI:4.14~34.13)。重度饮酒能够导致鼻咽癌致病危险性提高,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吸烟是鼻咽癌致病的危险因素,吸烟的累积量与鼻咽癌致病风险有剂量效应关系;重度饮酒可导致鼻咽癌发病危险性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合分析职业性铅暴露与女性生殖功能之间的关系,为制订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收集国内发表的关于职业性铅暴露与女工生殖功能关系的文献,按纳入和剔除标准严格筛选,采用Meta分析合并文献效应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及发表偏倚检验。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职业性铅暴露与女性痛经关系的合并OR值(95% CI)为3.38(1.45,7.87)、周期异常的合并OR值(95%CI)为2.37(1.95,2.88),先兆流产的合并OR值(95% CI)为4.24(2.19,8.22),妊娠高血压的合并OR值(95%CI)为3.37(1.09—10.44),死产死胎的合并OR值(95%CI)为3.90(2.43,6.56),自然流产的合并OR值(95%CI)为3.10(2.17,4.43),新生儿低体重的合并OR值(95%CI)为4.47(2.78,7.21),畸形的合并OR值(95%CI)为3.63(2.12,6.22)。结论:女工职业性铅暴露可影响其生殖功能,应对其进一步采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由医学专业人员参与的对上海市高中、职校学生进行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综合性干预的效果,为有效降低青少年的生殖健康风险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上海市两个区的4所高级中学、2所职业学校作为研究现场,将研究对象按1:1比例分层(高中和职校)随机分配入干预组(419例)和对照组(688例),对干预组进行为期1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综合性干预,分析干预组和对照组生殖健康行为的差异。结果基线调查时干预组和对照组生殖健康行为无明显差别(P〉0.05),但干预后干预组向父亲、母亲、老师、同性朋友、医学专业人员以及其他途径求助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考虑了研究对象生殖健康知识和态度的情况下,在两性问题的求助方面,干预组较对照组更愿意寻求帮助(OR=2.881,95%CI:1.972~4.209),在求助对象和方式上,更愿意倾向父亲(OR=2.548,95%CI:1.672-3.883)、母亲(OR=2.094,95%CI:1.496~2.932)、老师(OR=2.378,95%CI:1.397~4.081)、专业人员(OR=2.247,95%CI:1.459~3.460)、热线电话(OR=2.185,95%CI:1.132~4.217)、书刊杂志(OR=1.165,95%CI:0.632~2.147)。干预组较对照组有恋爱关系或正在恋爱者,以及发生性行为可能性者较少(OR=0.628,95%CI:0.445—0.883)。结论“医教结合”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综合性干预模式对改变学生生殖健康行为具有一定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北京市重复人工流产妇女的避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北京市城、近郊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005年1月~2010年9月期间接受过人工流产手术,2010年1月1日~2011年10月31日期间再次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育龄妇女问卷调查,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56.40%被调查妇女本次流产前已有过重复人工流产。本次人工流产90.47%属非意愿妊娠,12.44%本次流产后不避孕或未明确表示避孕。在准备实施避孕的妇女中,80.0%计划采用安全套、口服避孕药等避孕方法,而仍有6.83%的妇女准备采用安全期避孕、体外排精等避孕方法。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丈夫(性伴)积极避孕(OR=2.078,P=0.033)以及医生告知妇女流产后应避孕(OR=4.492,P<0.01)是重复流产妇女流产后有避孕意愿的保护因素。结论:开展规范的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增加男性的避孕参与率是落实流产后避孕措施率及使用质量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蒙古中部地区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方法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选取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的胆囊结石患者并行胆囊切除术18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住院的非肝胆疾病的患者200例为对照组。调查内容涉及一般情况、生活行为、疾病史和家族史,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脂等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1.7±13.2)岁和(54.6±12.1)岁。病例组中女性130例,男性50例,女性所占比例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52,P〈0.05)。调整年龄、性别混杂因素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OR=7.05,95%CI:1.28-38.85)、食用内脏(OR=12.75,95%CI:4.67-34.82)、食用油炸食品(每周食用1次及每周食用2次及以上的OR值分别为9.04、5.39,95%CI:4.67~17.51、1.60~18.21)、血脂异常(OR=2.81,95%CI:1.49~5.30)与胆囊结石的发生呈显著正关联;食用蔬菜(每周2~3次、4~5次及每天1次的OR值分别为0.28、0.09、0.02,95%CI:0.03—2.65、0.01~0.80、0.002—0.19)呈负关联。不同性别的胆囊结石危险因素存在差异。结论喜食内脏、油炸食品,血脂异常可能增加当地人群胆囊结石的发病风险,多食用蔬菜可能降低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