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是儿科常见的致残性疾病,明确脑性瘫痪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并发症等情况对降低脑性瘫痪发生率,改善患儿预后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分析139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特点,探讨脑性瘫痪的围生期高危因素并。方法:对139例脑性瘫痪患儿的围生期高危因素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脑性瘫痪的诊断年龄、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CT)或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改变以及并发癫痫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39例脑性瘫痪患儿以痉挛型(66.2%)最多见,其次为手足徐动型(18.0%)和共济失调型(5.8%)。111例脑性瘫痪患儿存在围生期高危因素,常见的高危因素依次为新生儿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77.5%的脑性瘫痪患儿具有2种或2种以上的围生期高危因素。64.8%的脑性瘫痪在6月龄前确诊,22.3%的在3月龄前确诊。84.7%的脑性瘫痪患儿头颅CT和/或MRI异常,常见改变包括脑发育不良(30.5%)、脑积水(21.0%)、脑萎缩(15.2%)等。35.7%的脑性瘫痪患儿脑电图异常,合并癫痫的脑性瘫痪患儿脑电图异常率高达84.4%,并且以典型痫样波出现的比例较高(54.2%);未合并者以背景慢活动为主(61.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11,P<0.05)。结论:脑性瘫痪的发生与围生期高危因素密切相关,多个高危因素提高脑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的围生期高危因素。方法 对118例脑瘫患儿的围生期高危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脑瘫的诊断年龄、头颅CT及MRI进行分析。结果 118例脑瘫患儿中96例存在围生期高危因素。常见的高危因素依次为:围生期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等。76.4%脑瘫患儿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围生期高危因素。其中52.5%的脑瘫患儿在6月龄前确诊,15.3%在3月龄前确诊。77.1%的脑瘫患儿头颅CT和/或MRI异常。常见的改变包括脑发育不良(37.3%)、脑积水(18.6%)、脑萎缩(13.6%)。结论 脑性瘫痪的发生与围生期高危因素密切相关,多数脑瘫可在6月前确诊,脑瘫患儿头颅CT或MRI异常率较高,对脑瘫的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儿脑性瘫痪高危因素与神经功能障碍特征:265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了解小儿脑性瘫痪(脑瘫)的高危因素致病率,脑瘫分型及其并发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与神经功能检查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度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门诊的265例脑性瘫痪患儿。结果:其中高危因素中早产、窒息、异常分娩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3.0%,36.6%,30.2%。具有2个以上高危因素的患儿占60.4%,有12.1%的脑性瘫痪患儿没有发现明显的高危因素。临床分型:以痉挛型双瘫和四肢瘫最多,分别占33.2%和37.0%,偏瘫占17.4%。合并症:232例(87.5%)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12例(4.5%)有听力障碍;20例(7.5%)有癫痫;15例(5.7%)有视觉障碍。脑电图异常率为57.6%(34/59)、头颅CT的异常率为89.1%(164/184),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异常率为40%(12/30)。结论:早产、窒息、异常分娩、颅内出血和双胎等在脑性瘫痪患儿中比较多见。脑性瘫痪患儿的智力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并可有CT、脑电图的异常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小儿脑性瘫痪癫痫亚临床发作76例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静  吴丽  马彩云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2):2231-2231
目的 了解和分析小儿脑性瘫痪的癫痫亚临床发作特点。方法 对1108例脑性瘫痪有癫痫亚临床发作的76例患儿进行高危因素、并发症、头颅CT、脑电图及其随访结果分析。结果 脑性瘫痪癫痫亚临床发作100%有高危因素及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小头、皮质盲等并发症。头颅CT异常89%。脑电图表现以轻度弥散性异常为多见。随访0.5-3.0年,有12例分别出现了临床发作,多为中度弥散性异常脑电图并与脑活素、针灸的兴奋性有关,抗癫痫治疗有效。结论脑损伤、脑器质性病变是小儿脑性瘫痪癫痫亚临床发作的病理基础,脑活素、针灸、电刺激等方法可诱发临床发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和分析小儿脑性瘫痪的癫痫亚临床发作特点。方法对1108例脑性瘫痪有癫痫亚临床发作的76例患儿进行高危因素、并发症、头颅CT、脑电图及其随访结果分析。结果脑性瘫痪癫痫亚临床发作100%有高危因素及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小头、皮质盲等并发症。头颅CT异常89%。脑电图表现以轻度弥散性异常为多见。随访0.5~3.0年,有12例分别出现了临床发作,多为中度弥散性异常脑电图并与脑活素、针灸的兴奋性有关,抗癫痫治疗有效。结论脑损伤、脑器质性病变是小儿脑性瘫痪癫痫亚临床发作的病理基础,脑活素、针灸、电刺激等方法可诱发临床发作。  相似文献   

6.
脑性瘫痪合并癫痫43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致残原因,癫痫是脑瘫常见并发症。脑瘫合并癫痫有可能使患儿运动障碍加重,同时给康复治疗带来一定困难。为减少发生率对458例脑瘫患儿中合并癫痫的43例进行病因分析从脑瘫合并癫痫的发生率及所引起脑瘫高危因素和脑瘫类型的关系3方面入手,结果表明458例脑瘫患儿中合并癫痫的发生率是9.4%,合并癫痫患儿以痉挛型和混合型为主,单纯手足徐动型及共济失调型未见合并癫痫。合并癫痫的43例患儿有明确高危因素占77%(33/43),其中以窒息、早产、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多见,同时进行头颅CT或/和MRI检查28例异常24例,其中18例有高危因素,这说明做好周产期保健工作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智力低下、脑性瘫痪危险因素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 stem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BAEP)与脑CT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分析137例智力低下和/或脑性瘫痪患儿围生期危险因素、BAEP及脑CT的异常率。结果:54.8%的患儿出生前有异常,25.6%的患儿出生时有异常,16.1%的患儿曾有新生儿期异常;4.4%的患儿有家族史;62.0%的患儿有BAEP异常,52.3%的患儿有脑CT异常。结论:围生期危险因素与智力低下和/或脑性瘫痪发病相关;BAEF及脑CT为早期发现智力低下和/或脑性瘫痪患儿提供有益的辅助帮助。应加强孕期保健及健康教育、提高接产质量及新生儿期急重症的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了解小儿脑性瘫痪(脑瘫)的高危因素致病率,脑瘫分型及其并发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与神经功能检查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度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门诊的265例脑性瘫痪患儿。结果:其中高危因素中早产、窒息、异常分娩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43.0%,36.6%,30.2%。具有2个以上高危因素的患儿占60.4%,有12.1%的脑性瘫痪患儿没有发现明显的高危因素。临床分型:以痉挛型双瘫和四肢瘫最多,分别占33.2%和37.0%,偏瘫占17.4%。合并症:232例(87.5%)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12例(4.5%)有听力障碍;20例(7.5%)有癫痫;15例(5.7%)有视觉障碍。脑电图异常率为57.6%(34/59)、头颅CT的异常率为89.1%(164/184),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异常率为40%(12/30)。结论:早产、窒息、异常分娩、颅内出血和双胎等在脑性瘫痪患儿中比较多见。脑性瘫痪患儿的智力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并可有CT、脑电图的异常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9.
340例脑瘫患儿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脑电图与脑瘫型别、合并损伤及高危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国际10/20导系统电极放置法对340例脑瘫患儿行脑电图检查和分析。结果:340例患儿中脑电图异常率为81.5%,伴有智力低下和癫痫发作患儿脑电图异常率明显增高,分别为82.4%(P〈0.05)和96.6%(P〈0.05);高危因素中颅内出血、早产、出生低体重、颅内感染与脑电图异常发生有密切关系,但各高危因素对脑电图异常发生的影响均没达到显著差异。结论:脑瘫患儿脑电图异常率高,且脑功能障碍越明显,脑电图异常率越高。  相似文献   

10.
小儿脑性瘫痪100例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小儿脑性瘫痪的高危因素致病率,脑瘫分型及其并发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和实验室检查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联合小儿康复中心收治的100例脑瘫患儿的病例资料。结果高危因素中窒息、早产、低体重儿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51%、42%和39%,具有两个以上高危因素者占72%;合并症为:智力低下(85.7%)、听力减退(12%)、视力异常(7%);头颅CT异常率88%、脑电图异常率46.1%、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50%。结论本组患儿窒息、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多见,智力低下发生率较高,并有CT、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脑性瘫痪(CP)肌张力低下型和婴儿脊髓性肌萎缩(SMAⅠ型)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和影像学特点,加深临床医师对两种疾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对21例脑性瘫痪肌张力低下型及11例SMAⅠ型患儿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头颅影像学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并对部分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CP患儿围生期异常率较SMAⅠ型患儿高,肌无力常较轻微且随年龄增长而好转,肌张力降低轻于SMAⅠ型患儿且腱反射可以引出,病理征可以阳性,部分患儿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及癫痫;CP患儿可伴有脑电图(EEG)及头颅MRI/CT异常,神经传导功能检测及肌电图(EMG)正常;而SMAⅠ型患儿神经传导功能检测及EMG异常。15例CP患儿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好转,7例SMAⅠ型患儿病情恶化,4例已死亡。结论围生期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EEG、MRI/CT、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EMG检查有助于CP、SMAⅠ型的鉴别诊断,远期预后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耿香菊  孔峰  马彩云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1):147-147,157
目的 探讨动态脑电图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脑性瘫痪儿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及其敏感性。方法 选择1998-08/2003-12郑州市儿童医院住院和门诊就的脑性瘫痪患儿97例,男67例,女30例。监护人同意参加此项目。通过对97例脑性瘫痪患儿动态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的分析,了解动态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在脑性瘫痪患儿早期诊断中的变化。结果 动态脑电图正常35例(36%),异常62例(64%)。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正常19例(20%),异常78例(80%)。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较动态脑电图异常率高,但无明显差异(χ^2=1.065,P&;gt;0.05)。结论 动态脑电图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诊断脑性瘫痪方面具有相同作用,其图型变化表现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3.
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致残原因,癫痫是脑瘫常见并发症。脑瘫合并癫痫有可能使患儿运动障碍加重,同时给康复治疗带来一定困难。为减少发生率对458例脑瘫患儿中合并癫痫的43例进行病因分析从脑瘫合并癫痫的发生率及所引起脑瘫高危因素和脑瘫类型的关系3方面入手,结果表明458例脑瘫患儿中合并癫痫的发生率是9.4%,合并癫痫患儿以痉挛型和混合型为主,单纯手足徐动型及共济失调型未见合并癫痫。合并癫痫的43例患儿有明确高危因素者占77%(33/43),其中以窒息、早产、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多见,同时进行头颅CT或/和MRI检查28例异常者24例,其中18例有高危因素,这说明做好周产期保健工作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脑性瘫痪合并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的合并症原因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1999年间资料完整的385例住院脑瘫患儿。结果:合并癫痫58例(15.06%)、智力低下291例(75.58%)、语言障碍(2岁以上)139例(73.55%)、听觉异常43例(31.6%)、斜视79例(20.5%);主要原因为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高胆红素血症、妊娠期感染、颅内出血;痉挛型四肢瘫合并症最多。结论:脑性瘫痪是一种脑损伤引起的多重表现的复合征,其诊治需临床多学科合作。  相似文献   

15.
背景:24h动态脑电图是在常规脑电图基础上延长描记时间,以便对各个状态下的脑电活动进行监测,从而大大提高了癫痫患儿的检出率。目的:通过对癫痫和可疑癫痫患者进行24h动态脑电图监测,探讨其对儿童发作性脑疾病的评估价值。设计:病例分析。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07/2004—10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的发作性脑疾病患儿151例,其中男99例,女52例,年龄3个月~14岁。根据临床诊断分为两组:癫痫组85例,可疑癫痫组66例。151例患儿中有39例曾行脑电图检查,21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方法:对参加者详细询间病史、神经科查体,进行24h动态脑电图监测(凡在监测期间出现棘波、尖波、棘(尖)慢综合波、爆发性高幅慢波、高度失律波、新生儿单一节律爆发波者,以及过度换气早期突破或局限性爆发性慢波者均为痫样放电;背景波异常,儿童期枕部阵发性慢波,睡眠期极度纺缍波及新生儿散发性一过性尖波,偶见不典型尖-慢波综合均属非特异性异常),并收集常规脑电图、CT或MRI检查结果。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24h动态脑电图对儿童发作性疾病的异常率、痫样放电率。②痫样放电时间、部位、临床发作与异常发作的关系。⑧将24h动态脑电图对儿童发作性疾病的异常率、痫样放电率与常规脑电图、CT或MR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51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151例患儿动态脑电图监测结果异常122例,其中痫样放电97例。癫痫组痫样放电率明显高于可疑癫痫组[79%(67/85),45%(30/66),(X^2=18.008,P〈0.005)]。②癫痫组中动态脑电图痫性放电以一侧半球或局限性一侧偏胜以及双侧大脑半球为主,可疑癫痫组中以双侧大脑半球痫样放电出现率最高。⑧痫样放电时间以睡眠时期为主,占74%(72/97),其中68%(44/97)见于浅睡期。④癫痫组临床发作14例,痈样放电出现率93%(13/14),明显高于可疑癫痫组[临床发作25例,痫样放电出现率12%(12/25),(X^2=6.741,P〈0.01)]。⑤151例患儿中有39例曾行常规脑电图检查,其中非特异性异常19例,痫样放电7例;动态脑电图中非特异性异常5例,痫样放电29例,两组患儿的常规脑电图以非特异性异常为主,动态脑电图以痫样放电为主。结论:24h动态脑电图用于诊断儿童发作性脑疾病的痫样放电率明显增高,并能确定放电部位及时间,充分体现了动态脑电图对儿童发作性脑疾病评估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视频脑电图(VEEG)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康复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对84例脑瘫患儿清醒、睡眠及活动等状态下进行视频脑电图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脑电图正常15例(占18%),异常69例(占82%),合并癫痫及智力低下患儿脑电图异常率较高。结论:脑瘫临床类型不同、合并症不同,脑电图异常率不同,视频脑电图对脑瘫合并症诊断及康复预后判断有益。  相似文献   

17.
田杰  张凤珍  袁会珍 《临床荟萃》2004,19(23):1369-1369
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癫痫、智力地下、行为及感知觉障碍。为探讨脑电图(EEG)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价值.现将我院132例脑性瘫痪患儿脑地形图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李淑敏  施荣富  袁会珍  王克玲 《临床荟萃》2010,25(4):F0002-F0002
脑性瘫痪是出生前至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部分患儿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或感知觉障碍。为了解脑性瘫痪患儿脑电图表现,我们将368例脑性瘫痪患儿的脑电图与临床资料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慢性核黄疸所致脑性瘫痪的磁共振成像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慢性期核黄疸所致脑性瘫痪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慢性核黄疸所致脑性瘫痪患儿的头颅MRI图像,并以同期6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小儿头颅MRI作对照.该13例患儿临床诊断为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结果 在MRI T2WI上,13例患儿双侧苍白球呈对称性高信号,在T1WI未见明显病变.结论 双侧苍白球对称性T2WI高信号是慢性核黄疸引起脑性瘫痪的MRI特征性表现,有助于判断脑性瘫瘫的类型.  相似文献   

20.
脑性瘫痪儿786例高危因素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追溯出脑性瘫痪的高危因素,通过问卷形式进行家庭、母体、新生儿因素调查。认为多项围生期高危因素与脑性瘫痪有明显偏相关。围生期的各种高危因素往往是脑性瘫痪的重要病因,这些因素可能多个重叠,也是脑性瘫痪早期诊断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