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邢丹  毕岩 《校园心理》2011,9(6):393-395
探讨大学生被试2周内体验到的情绪(积极、消极)及情绪表达方式。采用问卷法对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统计情绪计数、情绪表达。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出现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3,P=0.004);积极情绪表达、消极情绪表达数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积极情绪不表达与消极情绪不表达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8,P=0.007);消极情绪采取消极表达的方式显著多于积极情绪(Z=-3.245,P=0.001)。结论:①大学生消极情绪显著多于积极情绪;②在情绪表达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积极情绪不表达与消极情绪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消极情绪采取消极表达的方式也显著多于积极情绪;④需引导大学生更多采用认知重评等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依恋类型下,积极情绪与成人创造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与安全基地启动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随机选取60名大学生被试,探究不同启动条件下个体创造性的差异。进一步随机选取120名大学生被试,使用情绪启动技术探究不同依恋类型下积极情绪与成人创造性的关系。结果:1依恋启动组个体创造性显著高于认识启动组(t=11.647,P0.001);2安全型个体创造性显著高于非安全型(F=26.647,P0.001);3积极情绪下个体创造性显著高于中性情绪(F=13.744,P0.001);4依恋类型与情绪交互作用显著(F=5.074,P0.05)。结论:不同依恋类型下,积极情绪都能够提高个体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驾驶员的情绪特征对驾驶决策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爱荷华赌博任务对驾驶员进行决策类型的分类,情绪状态量表测量驾驶员的情绪状态,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情绪状态对不同决策类型驾驶员的影响。结果①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对不同类型的驾驶决策具有预测作用(χ2=50.639,df=2,P0.05);②驾龄、性别作为调节变量对不同类型驾驶决策具有预测作用(χ2=23.811,df=8,P0.01)。结论①在情绪状态量表中,积极情绪状态得分越高,消极情绪状态得分越低的驾驶员,决策类型是勇于冒险的可能性更大;②当考虑到性别与驾龄时,决策类型更多的受到新手消极情绪状态和女性积极情绪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雾霾的视觉刺激是否会激发人们的消极情绪并进一步对其攻击性产生影响。方法:通过呈现不同类型的图片来研究被试的情绪状态和攻击性水平。结果:实验一结果呈现晴空图片具有积极情绪属性,雾霾图片具有消极情绪属性;实验二结果表明,在不同图片类型的刺激下,受试者对攻击性词语的反应时是显著的(F=24.67,P0.001)。其中晴空图片刺激下的反应时显著小于雾霾图片刺激下的反应时(P0.05),前测和雾霾图片刺激下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图片类型刺激下,被试对非攻击性词汇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雾霾的天空图片可以诱发个体的负性情绪,晴朗的天空图片可以诱发个体的正性情绪。雾霾的天空图片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并不显著,但这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驾驶员的情绪状态。方法采用情绪状态量表(POMS)对218名驾驶员开展问卷调查。结果①POMS在驾驶员群体中有很好的信度与效度;②紧张、疲劳与抑郁3个维度的性别、驾龄与违章情况主效应与交互作用均不显著;③精力维度的违章情况主效应非常显著(F=7.469,P<0.01)、慌乱维度的违章情况主效应显著(F=4.726,P<0.05)、自尊维度的违章情况主效应非常显著(F=9.552,P<0.01)、TMD的违章情况主效应显著(F=6.203,P<0.05);④愤怒的驾龄与违章情况交互作用显著(F=3.896,P<0.05),自尊的性别与驾龄交互作用显著(F=3.033,P<0.05)。结论①POMS可以作为测量驾驶员情绪状态的可靠和有效的工具;②消极情绪更容易引起驾驶员的违章行为;③驾龄在5年以下的驾驶员更容易表现出愤怒情绪;④驾龄在5年以下的男性驾驶员在驾驶中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不同情绪启动状态下手机依赖者的决策特点,以期正视手机依赖问题以及为教育干预实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从203名大学生中筛选出高、低手机依赖者各30人,要求在不同情绪启动状态下完成爱荷华赌博任务(IGT)。结果:①主效应显著。被试在消极情绪下(F=3.95,P0.05)或者高手机依赖者(F=5.86,P0.01)更倾向于风险偏好;②交互作用显著(F=3.14,P0.05),低手机依赖者的决策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不存在显著差异,而高手机依赖者在消极情绪下的IGT得分显著低于无情绪和积极情绪状态[F(2,174)=7.68,P0.01],表示高手机依赖者在消极情绪下更倾向于风险偏好。结论:高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在消极情绪状态下会做更多的不利选择,在决策进程中更倾向于风险偏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正念、情绪和自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及情绪在正念与自尊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五因素正念量表中文版(FFMQ)、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PANAS)和自尊量表(SES)对391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正念、积极情绪和自尊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421,0.528,0.507;P0.01),正念与消极情绪显著负相关(r=-0.362,P0.01),消极情绪和自尊间也显著负相关(r=-0.396,P0.01);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正念对自尊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13,P0.01);③情绪在正念和自尊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总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33.17%、22.03%、55.20%。结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正念与自尊间存在并行多重中介效应。正念能够通过改善个体的情绪,进而提升个体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8.
探讨大学生被试2周内体验到的情绪(积极、消极)及情绪表达方式。采用问卷法对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统计情绪计数、情绪表达。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出现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3,P=0.004);积极情绪表达、消极情绪表达数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积极情绪不表达与消极情绪不表达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8,P=0.007);消极情绪采取消极表达的方式显著多于积极情绪(Z=-3.245,P=0.001)。结论:①大学生消极情绪显著多于积极情绪;②在情绪表达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积极情绪不表达与消极情绪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消极情绪采取消极表达的方式也显著多于积极情绪;④需引导大学生更多采用认知重评等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旨在考察微信使用中的情绪感染,并研究用户与发帖者之间关系紧密度在预测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方法:研究采用问卷法对143名微信用户朋友圈帖子浏览行为中的情绪体验进行了考察,并分析关系紧密度对情绪的预测作用。结果:①帖子效价可以显著的预测人们浏览之后的积极情绪(β=0.118,P0.01)和消极情绪(β=0.244,P0.001);②关系紧密度可以显著的正向预测浏览微信朋友圈之后的积极情绪(β=0.213,P0.001)和消极情绪(β=0.311,P0.001)。结论:微信使用中存在情绪感染现象,感染后的情绪强度受关系紧密程度的调节,关系越紧密,情绪越强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对状态共情与助人行为的影响,以及状态共情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与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通过视频诱发情绪,采用情绪自评问卷、共情反应量表、同伴评定量表和助人行为题目对9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通过视频诱发情绪有效,观看正性电影的个体其积极情绪反应显著高于观看负性电影的个体(F=24.17,P0.001),其负性情绪反应显著低于观看负性电影的个体(F=93.36,P0.001);(2)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得分与状态共情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助人时间呈边缘显著负相关(P0.08),与助人金钱相关不显著;(3)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正向预测状态共情(β=10.80,P0.001),负向预测助人时间(β=-0.64,P0.05)。状态共情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与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论:个体消极情绪水平越高,越容易引起共情;个体积极情绪水平越高,越愿意花费时间帮助他人。状态共情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与助人行为之间不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所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及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为提高其情绪调控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标准化量表对浙南地区595名4~6年级儿童的生活事件、情绪调节策略进行了调查;语文老师或班主任对语文成绩排名后10%的儿童进行汉语阅读障碍评估,结合智力测验结果筛查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采用方差分析,探索正常儿童与阅读障碍儿童在生活事件、情绪调节方面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探索阅读障碍儿童生活事件与情绪调节策略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从总样本来看,除理性分析外,儿童生活事件、情绪调节总分及各维度在性别和年级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2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发生率为6.55%。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更容易遭遇受惩罚和学习压力两种负性生活事件(F=11.18,19.30;P0.001);较多采用表达抑制(F=5.28,P0.05)、自我责备(F=12.70,P0.001)、沉思(F=4.71,P0.05)、灾难化(F=15.72,P0.001)、责备他人(F=15.95,P0.001)等消极情绪调节策略,较少采用接纳(F=4.10,P0.05)、重新关注计划(F=6.10,P0.05)、积极重新评价(F=17.99,P0.001)等积极情绪调节策略;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阅读障碍儿童的生活事件与自我责备、消极认知情绪调节显著相关(r=0.320,0.630;P0.05)。结论: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容易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更倾向于采用消极情绪调节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科80名住院老年糖尿病患者,将其分成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人,对实验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半年后采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 S V 1.0)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生理健康比较,实验组在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生理健康子量表总分3个维度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6,5.860,3.111,P<0.05,P<0.001,P<0.05);②心理健康比较,实验组在负向情绪、正向情绪、认知功能、心理健康子量表总分4个维度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65,1.563,3.935,2.689,P均<0.05或0.001);③社会健康比较,实验组在角色活动、社会健康子量表总分2个维度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69,2.822,P均<0.05)。结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能明显提高患者积极治疗疾病的信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年人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应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与中文版心理健康类型诊断量表(MHP)对243名城镇中年人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研究。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①除TSCS的自我批评之外,自我概念各维度及总分与MHP的心理性应激、社会性应激、躯体性应激和应激程度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P<0.05~P<0.001),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P均为<0.001);②自我批评与心理性应激、社会性应激、躯体性应激和应激程度呈显著性正相关(P均为<0.001)。多元回归结果显示,①生理自我对心理性、社会性和躯体性应激具有不同程度的负向影响(β=-0.13~-0.53,t=-2.507~-9.870,P<0.05~P<0.001);②家庭自我对心理性应激(β=-0.21,t=-3.650,P<0.001)具有负向影响;③自我批评对心理性、社会性和躯体性应激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β=0.19~0.34,t=3.406~3.614,P<0.01~P<0.001),对生活质量具有负向影响(β=-0.14,t=-2.577,P<0.05);④社会自我(β=0.31,t=4.943,P<0.001)和心理自我(β=0.28,t=4.484,P<0.001)对生活质量具有正向影响。结论中年人的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我概念清晰性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生活满意度问卷和积极/消极情绪问卷对624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大学生的生活事件、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消极应对能够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F=17.55,P0.001),在控制了生活事件后,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消极应对也能够显著预测消极情绪(F=65.37,P0.001);(2)生活事件、自我概念清晰性对消极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显著(F=72.59,P0.001);(3)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对自我概念清晰性的预测作用显著(F=29.81,P0.001)。结论: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和消极应对在生活事件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并且在生活事件和消极情绪之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自我概念清晰性对大学生的幸福感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积极情绪对短时记忆的影响。方法通过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情绪,以医学英语单词为记忆材料,对积极情绪与医学生短时记忆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①再认正确率结果,积极情绪组为72.5%,对照组为59.1%,消极情绪组为56.7%;②积极情绪组与对照组比较时,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χ2=25.263,P<0.001);③消极情绪组与对照组比较时,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χ2=0.789,P=0.374);④积极情绪组与消极情绪组比较时,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χ2=32.792,P<0.001)。积极情绪下较对照组和消极情绪下的再认正确率显著提高。结论积极情绪对医学生短时记忆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为积极情绪在短时记忆中发挥有益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研究生的学业拖延和自我同一性状态及其各维度的关系。方法采用研究生学业拖延量表和自我同一性问卷对全国5所大学的283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77.0%的学生达到了中等以上的拖延;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在6种任务情境:学期论文撰写(F=10.469,P<0.001)、论文发表(F=8.97,P<0.001)、阅读资料(F=4.539,P<0.05)、导师布置任务(F=9.104,P<0.001)、参与任务(F=9.104,P<0.001)和学业管理任务(F=3.108,P<0.05)中学业拖延程度都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②自认达成型(14.1%)和自认扩散型(17.1%)的研究生相对较少;③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在自我同一性的时间分裂(F=4.524,P<0.01)、自我意识过强(F=3.295,P<0.05)和定向迷失(F=8.768,P<0.001)3个维度之间差异显著;④学业拖延与自我同一性的各个维度:时间分裂(r=-0.219,P<0.01)、精力涣散(r=-0.257,P<0.001)、认同扩散(r=-0.248,P<0.001)、权威混乱(r=-0.1,P<0.05)和定向迷失(r=-3.03,P<0.001)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⑤定向迷失(F=28.484,P<0.001)和精力涣散(F=17.177,P<0.001)对学业拖延程度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结论研究生学业拖延与自我同一性各个维度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定向迷失和精力涣散对学业拖延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应对方式、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干预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广州某5所高校的30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应对方式量表、大学生自我疏离感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他们的应对方式、疏离感和心理健康进行模型设定和验证。结果:1应对方式对自我疏离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245,F=15.92,P0.001);2自我疏离感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275,F=115.11,P0.001);3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137,F=20.12,P0.001);4自我疏离感在工具性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效应(χ~2/df=3.63,RMSEA=0.093,CFI0.900,IFI0.900);5自我疏离感在防御性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效应(χ~2/df=3.70,RMSEA=0.094,CFI0.900,IFI0.900)。结论:大学生自我疏离感是应对方式作用于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18.
儿童被忽视、心理韧性与孤独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儿童被忽视、心理韧性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被忽视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UCLA孤独量表,调查了225名初中生.结果:①回归分析表明,被忽视正向预测儿童的孤独程度(β=0.614.P<0.001),心理韧性负向预测儿童的孤独程度(β=-0.582,P<0.001);交流忽视、安全忽视、人际协助、情绪控制进入回归方程(P<0.001);②在孤独程度上,心理韧性高忽视阳性组的儿童显著低于心理韧性低忽视阳性组的儿童,心理韧性低忽视阴性组的儿童显著低于心理韧性低忽视阳性组的儿童(P<0.01).结论:被忽视使儿童产生孤独感.心理韧性可能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流动儿童的人格特征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并与非流动儿童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儿童14种人格因素问卷(CPQ)、快乐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南京市1所民工子弟学校、1所混合小学和1所公办小学的479名小学高年级儿童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类型儿童拥有不同的典型人格且在人格特征的大多数因素上差异显著;②不同类型儿童在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5.39,P0.01;F=19.621,P0.001),在消极情绪上无显著差异;民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好于其他3类学校的儿童。结论流动儿童的人格特征总体良好、主观幸福感高,与非流动儿童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