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E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3例LESS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分析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HE光镜下,13例LESS均显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呈弥漫性增生,并呈浸润性生长,平滑肌组织间隙内可见瘤组织灶状分布,子宫内膜螺旋小动脉血管清晰可见,其中5例伴不同程度的平滑肌分化。免疫组化显示,13例标本中肿瘤细胞的CD10及V im en-tin均强烈表达,PR阳性者9例,ER阳性者10例,SMA阳性者4例,CD34和Desm in均阴性。结论 LESS具有多向分化特点,因其组织形态多变,需结合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和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LES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本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为低度恶性,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及下腹部胀痛,病理形态学见肿瘤细胞呈不规则形舌状及岛状浸润,瘤细胞突入淋巴管、血管内生长.免疫组化CD10,Vim,ER,PR 阳性.结论:内膜间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特点,使LGESS呈现多样的组织形态,要结合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进行探讨分析,为临床诊疗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5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患者,通过肉眼观察、镜检和免疫组化标记等方法对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肉眼观察发现6例发生于子宫黏膜下,肿瘤直径为2.4~5.0cm,4例位于子宫肌壁间,直径为5.0~8.0cm,25例位于子宫体,直径为3~18cm;镜检结果显示24例表现为低度子宫内膜间质肉瘤,5例为子宫内膜间质结节,此两者由近增生期肿瘤细胞构成,伴较为丰富螺旋小动脉,6例为未分化的子宫内膜瘤,该类缺乏螺旋动脉,具有明显的细胞异型性;免疫组化显示CD10和Vim的阳性率均为100.00%,ER的阳性率为31.43%,PR阳性率为37.14%,inhibin的阳性率为25.71%。结论: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具有多成分化表现,临床上可以通过其病理组织和免疫组化分析来进行确诊,需与其它诸如平滑肌肿瘤、上皮样肿瘤相区别。  相似文献   

4.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对ESS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ESS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部分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4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子宫占位和阴道出血,ESS由类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的肿瘤细胞构成,并伴有丰富的螺旋小动脉,浸润子宫肌层。11例辅以免疫组化标记的病例中11例CD10阳性,8例ER阳性,6例PR阳性,3例SMA局灶阳性,2例desmin局灶阳性。结论 ESS是一组诊断困难的子宫间叶肿瘤,肿瘤有无浸润及肿瘤细胞异型程度、核分裂数量是确定本瘤性质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48例GIST的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生于胃30例,小肠12例,结肠4例,直肠2例,根据核分裂象及肿瘤大小分为良性5例,交界性或低度恶性31例,恶性12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43例,CD34阳性34例,SMA阳性13例,S-100阳性4例,Desmin阳性5例。结论GIST是一种富于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间叶源性肿瘤,CD117、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GIST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瘤患者生存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4月就诊确诊为子宫内膜间质瘤的94例患者资料,其中低度恶性69例,高度恶性25例。术后随访5年,截止至2017年5月,分析患者3年、5年的生存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利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瘤患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1.3%,85.5%,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瘤患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2.0%,24.0%,经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后,年龄、FIGO分期是影响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瘤患者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年龄、FIGO分期、绝经状态、术后辅助放化疗是影响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FIGO分期、绝经状态、术后辅助放化疗是影响不同危险度分级子宫内膜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免疫组化研究及光镜观察(视野直径在1mm以上),并对部分病例进行随访,观察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详细分析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结果:46例诊刮子宫内膜组织标本经镜检提示子宫内膜腺体异常增生拥挤,呈不规则状,间质分布区域小于增生腺体分布区域,腺上皮细胞呈非典型性,核及核浆比大,伴有核仁,核染色质粗颗粒状分布具有不均性。46例均行PTEN、ER、p53、PR免疫组化标记检测,其中p53(+)占8.69%,ER(+)与PR(+)占43.47%。10例随访病例中发现4例伴有子宫内膜样腺癌。结论:结合子宫内膜癌前病变诊断标准,重视子宫内膜组织结构异常改变,可提高诊断可重复性,并趋于组织病理诊断标准,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面颊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病理形态,进一步探讨其组织起源、流行病学、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面颊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1)患儿,男,3岁6个月。(2)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不同分化阶段的横纹肌母细胞呈疏密不均的排列。(3)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与其他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多切片、免疫组化、特染可以鉴别。结论:(1)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起源于胚胎间叶组织。(2)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罕见,容易发生误诊,多切片,特染,免疫组化可帮助诊断。(3)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恶性度高,预后差,临床宜早发现,早治疗,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右侧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病理形态,进一步探讨其组织起源,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一例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①患者女,20岁;②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卵黄囊瘤和精原细胞瘤结构。卵黄囊瘤结构复杂,细胞异型性明显,基本结构为网状结构、实性结构、内胚窦样结构、透明小体。无性细胞瘤瘤细胞大小较一致,有纤细纤维组织分隔及淋巴样细胞浸润。③卵巢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常规组织学与未分化癌、颗粒细胞瘤、透明细胞癌、未成熟畸胎瘤有时易混淆,患者年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结论:①卵巢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起源于生殖细胞。②卵巢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可发生误诊,免疫组化检查、年龄、组织学形态等有助于鉴别诊断。③卵巢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具有高度浸润性,易复发。治疗上采取手术治疗加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病理学检查对于临床上判断宫内孕与宫外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是临床上诊断官外孕不可缺少的环节。宫外孕时性激素水平与宫内孕有明显差异,宫外孕患者子宫内膜的组织形态结构可以发生多种不同变化。笔者对术前诊断宫外孕进行诊断性刮宫的病理检查及术后确诊为宫外孕的208例病例的子宫内膜组织形态、结构变化及不同类型进行病理学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胰腺囊实性假乳头状肿瘤(CSTP)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及预后的关系。方法:6例CSTP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结果:6例术后无复发,肿瘤较大,大部有包膜,由实性与囊性坏死组织组成。镜下见肿瘤细胞形态大小较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可见肿瘤细胞绕血管成乳头状排列。免疫组化:6例AACT(+)、Vimentin(+),4例NSE(+),SMA、S-100,均阴性。结论:胰腺囊实性假乳头状肿瘤(CSTP)是好发生于年轻女性的低度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有较高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45例胃肠道间质瘤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查CD117、CD34、SMA和S-100。结果:45例GIST中良性10例,交界性15例,恶性20例。细胞梭形或上皮样形或者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是91.1%和80%。结论: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CD117和CD34联合应用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子宫肉瘤与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子宫肉瘤患者40例及子宫肌瘤患者42例的超声影像资料,分别为子宫肉瘤组(40例)与子宫肌瘤组(42例)。观察比较两组肿块超声影像边界清晰度、回声类型以及内部结构,总结子宫肉瘤与子宫肌瘤的超声影像特点。结果:子宫肉瘤组边界清晰3例,边界模糊37例,清晰率为7.5%;子宫肌瘤组边界清晰32例,边界模糊10例,清晰率为76.2%,子宫肌瘤组肿块边界清晰率明显高于子宫肉瘤组(P<0.05)。子宫肌瘤超声影像大多表现为中强回声,内部多为实性结构,而子宫肉瘤多表现为蜂窝状回声、内部结构呈蜂窝状。子宫肉瘤组血流征象显示肿瘤病灶内及周边可见大量形态不规则血管,血流方向紊乱,可见镶嵌样彩色血流;子宫肌瘤患者影像显示彩色血流多分布于肿瘤周边,血流方向规则。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子宫肉瘤与子宫肌瘤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46例ESS瘤体标本,并用SP法标记Vim、CK、Des、SMA、EMA、S-100、LCA、CD34、ER和PR。结果光镜下ESS组织由浸润性、弥漫性增生的单一性圆形或短梭形细胞组成,核分裂数<10个/10HP,间质小血管丰富,存在泡沫细胞浸润;电镜观察显示,瘤细胞超微结构近似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具有纤维母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分化特点。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CD10、ER(22/46)、PR(33/46)、EMA(22/46)和Des(22/46)阳性,CK、SMA、S-100、CD34和LCA均阴性。结论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表达特征提示ESS来自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并具有向平滑肌、纤维母细胞和上皮细胞分化的特点。ESS对激素的敏感性可能与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肾助孕方对肾虚薄型大鼠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造模组20只,通过羟基脲灌胃建立肾虚合并着床障碍型子宫内膜大鼠模型。随后将20只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补肾助孕方组,每组10只。对照组、模型组均灌服蒸馏水10 mL/kg;补肾助孕方组灌服中药0.3 mg/kg,均1次/d,持续3个动情周期(15 d)。在第3个动情期后处死大鼠,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动脉血中雌二醇、孕酮的水平。取子宫标本,光镜下观察子宫内膜形态,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子宫间质厚度、子宫腺体数、子宫血管数。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内膜组织中整合素β3和白血病抑制因子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动脉血雌二醇、孕酮的水平减少;子宫内膜腺体稀少,上皮变薄,间质致密,血管少;子宫内膜厚度、子宫间质厚度、子宫腺体数、子宫血管数均减少;整合素β3和白血病抑制因子的表达减少。补肾助孕方组较之模型组,有明显的改善。结论:补肾助孕方可改善肾虚合并着床障碍型状态大鼠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可能与提高血中激素水平,增加内膜中整合素aβ3和白血病抑制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并腺肌症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通过光镜、免疫组化方法对2例子宫腺瘤样瘤并腺肌症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分析误诊原因。结果:肿瘤主要啦于宫底、宫角区浆膜下,肿瘤有大小不等的囊腔构成。镜下由腺腔样结构组成,内衬扁平或立方细胞,间质为纤维组织和增生的平滑肌。子宫肌层可见散在分布的增殖性子宫内膜组织。免疫组化CKL、Vimentin、抗间皮细胞抗体(Mc和Calretinin)阳性。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对该病认识不足是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子宫腺瘤样瘤并腺肌症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有助于减少术前的误诊,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患有胃肠道间质瘤患的临床症状、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征,为临床经验积累提供基础,以利于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治愈率.方法 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所收治的63例患有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根据肿瘤良性、恶性及交界性,将其平均分为3组,分析回顾其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症状、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间质瘤性质不同(良性、恶性及交界性),其肿瘤平均直径存在明显差异(P<0.05);免疫组化的阳性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随着间质瘤性质的改变,其肿瘤直径会发生变化;免疫组化特征中的CD34及CD117可能是胃肠道间质瘤诊断的特异性抗体,其临床诊断价值高.但是在诊断时,不能依靠其阳性概率来对间质瘤的性质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左足拇指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形态,进一步探讨其组织起源,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①患者甲,女,74岁。②左拇指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上皮样细胞呈巢团样分布,梭行细胞呈束状及不规则排列,分布于真皮层及真皮与表皮连接处,侵及表皮。细胞有明显异型性,侵袭性。③恶性黑色素瘤与良性痣、其他恶性肿瘤的鉴别,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结论:①恶性黑色素瘤起源于外胚层。②恶性黑色素瘤容易发生误诊,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⑧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较高,易转移,治疗上宜旱发现,早治疗,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安胎合剂对GnRHa超排卵小鼠子宫内膜形态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药安胎合剂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长周期辅助超排卵小鼠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寻求改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率的有效中药方剂。方法:将45只小鼠随机分成3组:模型组(GnRHa HMG HCG)即GnRHa长周期促排卵方案,治疗组(安胎合剂 Gn-RHa HMG HCG),对照组为生理盐水组。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目、腺腔大小、间质情况、间质细胞形状、血管情况以及腺上皮细胞等组织学结构特点;扫描电镜观察胞饮突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组子宫内膜厚度与模型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模型组子宫内膜发育不良,间质和腺体发育不同步。治疗组子宫内膜间质疏松、水肿,间质血管丰富,腺体数目增多,腺腔增大,有利于胚泡的种植。3)治疗组子宫内膜胞饮突数量、发育同步性均优于模型组。结论:中药安胎合剂可能通过改善GnRHa长周期辅助超排卵小鼠子宫内膜间质、腺体以及血管等组织结构以及胞饮突的发育以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3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进行光镜观察(视野直径>1 mm)、免疫组化研究及部分病例随访。结果:23例诊刮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镜下观子宫内膜腺体增生拥挤且不规则,增生腺体分布区域大于间质分布区域(局灶性或弥漫性分布)。腺上皮细胞多具有非典型性,表现为核大、核浆比大,核变圆、有明显的核仁,核染色质粗颗粒状分布不均。23例均做抑癌基因(PTEN),肿瘤抑制基因(p5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检测,60.9%(14/23)PTEN(-),8.7%(2/23)p53(+),43.5%(10/23)ER,PR(+)。5例随访病例中2例发现存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结论:在子宫内膜癌前病变诊断标准上强调子宫内膜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在诊断中可重复性较好,更易于组织病理诊断标准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