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造口旁疝是与肠造口有关的腹壁切口疝,发生率约5%~10%。但巨大切口旁疝罕见。我科对1例直肠癌Miles术后巨大切口旁疝的患者采用造口易位、疝原位聚丙烯网(Prolene)修补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女,61岁。17年前因直肠癌行Miles根治术。术后2年结肠造口旁有可回纳的肿块突出,以后肿块逐渐增大,呈半球状下垂于左侧腹股沟。 检查发现,患者造口旁疝呈半球状突出,约为40cm×25cm×30cm,经肠道准备在全麻下手术,先将结肠造口封闭。见结肠造口旁腹壁缺损,形成10mm×8cm疝口,左半结肠及大网膜经疝口进入皮下疝囊内,与疝囊壁明显粘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放杂交应用Sublay&Onlay-Keyhole术原位修补造口旁疝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采用腹腔镜与开放杂交应用Sublay&Onlay-Keyhole术原位修补造口旁疝11例。患者均为永久性造瘘,其中8例为低位直肠癌行Miles术式后的乙状结肠末端造瘘,3例为膀胱癌行回肠代膀胱术后的回肠末端造瘘。2例患者既往曾行造口旁疝修补术后复发。末次术后3.5~4.0年,平均3.75年。疝环最长径为4~8 cm,平均5.55 cm。 结果11例均以腹腔镜与开放杂交应用Sublay&Onlay-Keyhole术成功完成腹壁重建手术。手术时间110~190 min,平均141.55 min;术后住院时间6~18 d,平均10 d。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肠瘘及腹壁感染发生。2例(18.2%)发生血清肿。随访时间6~23个月,平均随访14.55个月。11例患者术后未见造口旁疝复发或发生其他切口疝。 结论腹腔镜与开放杂交应用Sublay&Onlay-Keyhole术原位修补造口旁疝是腹壁重建的有效方法,具有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3.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59岁,因"腹部无痛性包块12年,进行性增大1年"入院。33年前、23年前先后在当地县医院行"剖宫产"手术,14年前在当地县医院行腹壁切口疝修补术,12年前在我院行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查体:下腹部可见正中切口,切口左侧可见大小10 cm×10 cm包块,切口右侧见30 cm×30 cm包块突起于腹壁,皮肤可见6cm×7 cm破溃,疝环约12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生物补片用于污染或感染状态下腹壁缺损一期修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0年4月以来17例腹壁缺损手术均因肠外瘘或肠造口、切口感染或同时肠道手术等原因而处于感染或污染状态:切口疝6例,腹股沟嵌顿疝1例,肠外瘘8例、直肠癌柱状切除术2例。腹壁缺损范围在(3 cm ×2 cm)~(6 cm×17 cm),均采用...  相似文献   

5.
正腹壁切口疝和造口旁疝分别是开腹手术和肠造口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外科治疗较为困难,修补手术并发症较多。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基本外科收治1例巨大切口疝合并造口旁疝病人。现将其手术及术后复杂并发症的处理过程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男性,71岁。因"直肠癌术后14年,左下腹肠造口旁肿物13年,下腹壁肿物13年伴皮肤破溃1 d"为主诉,于2011-10-20急诊入院。身体检查:下腹正中可见一长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Sublay-Keyhole技术原位修补造口旁疝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2010年3月,采用改良Sublay-Keyhole技术原位修补造口旁疝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55~72岁,平均63岁。体重指数为23.5~32.5,平均28.2。患者均为永久性造瘘,其中6例为低位直肠癌行Miles术式后的乙状结肠末端造瘘,2例为溃疡性结肠炎行全结肠切除术后的回肠末端造瘘,3例为膀胱癌行回肠代膀胱术后的回肠末端造瘘。1例患者既往曾行聚丙烯补片修补后复发。末次手术至该次入院时间为1~4.5年,平均2.5年。根据George Eliot医院分类标准:2b级3例,3a级2例,3b级5例,4级1例。疝环最长径为6~12cm,平均9.5cm。结果 11例均以改良Sublay-Keyhole技术成功完成腹壁重建手术。术中测量疝环面积为30~112cm2,平均75.5cm2;应用聚丙烯补片面积为175~360cm2,平均280.5cm2。手术时间120~195min,平均165min;术后住院时间9~14d,平均11d。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腹壁感染发生。2例(18.2%)发生血清肿,1例(9.1%)发生腹壁血肿,对症处理后愈合。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9个月,平均26.3个月。1例(9.1%)于术后11个月造口旁疝复发,再次修补手术时发现疝环关闭处缝线松脱同时补片孔洞过于宽大,予以缝合缩窄后随访15个月无复发;其余10例患者术后未见造口旁疝复发或发生其他切口疝。结论改良Sublay-Keyhole技术是造口旁疝患者腹壁重建的有效方法,具有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7.
造口旁疝的防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造口旁疝是指与造口有关的腹壁切口疝,由各种原因使小肠或结肠经造口侧方脱出所致,多发生于术后两年内。其发生率占全部病例的10%左右犤1犦,仅次于造口脱垂。根据造口肠段的不同分为结肠和回肠造口,其中结肠造口旁疝发生率为5%~10%,回肠造口旁疝发生率为3%~10%犤2犦。根据造口目的不同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肠造口,暂时性肠造口多在术后1年内闭合,造口旁疝的发生率较低;永久性肠造口随着时间的延长,其造口旁疝的发生率有所增加,有人报道永久性肠造口术后造口旁疝的发生率为36%~48%犤3犦。对于典型切口疝的手术治疗,文献有详尽的描述,而对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造瘘口旁疝修补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11年5月~2016年3月对12例造瘘口旁疝行腹腔镜下造瘘口旁疝修补,腹腔镜下松解和游离肠管周围粘连,松解疝囊及造瘘肠管周围粘连,并将疝内容物回纳至腹腔,腹腔内置入带有刻度的硬膜外麻醉导管,测量疝环的大小和造瘘肠管的粗细。根据测量结果将疝补片裁剪后送入腹腔,环绕造口肠管,覆盖缺损区域腹壁,固定补片。结果 12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术中发现疝环直径3.5~8.5 cm,平均5.7 cm。手术时间55~100 min,平均70 min。住院时间3~9 d,平均5.2 d。12例随访3个月~4年,中位随访时间3年2个月,无死亡、复发。结论腹腔镜下造瘘口旁疝修补术安全、可行,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造瘘口旁疝修补是通过自体组织原位修补或另造口,其复发率均较高。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工合成材料逐渐应用于造瘘口旁疝修补[1]。我国自1997年以来逐渐开始广泛应用人工材料(聚丙烯或聚四氟乙烯网片)修补腹股沟疝、股疝、腹壁切口疝及腹壁缺损等,但尚未见用上述材料修补造瘘口旁疝的报道。我院采用此方法治疗2例病人,效果良好,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例1,男,58岁,于2000年5月因直肠癌行Miles手术,6个月后因左下腹结肠造瘘口处膨出并逐渐加重,影响排便,护理不方便,影响正常行走,遂来我院行聚…  相似文献   

10.
造口旁疝是与造口相关的腹壁切口疝,由各种原因使小肠或结肠经造口侧方脱出所致,是肠造口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5%~10%,仅次于造15脱垂。造口旁疝多伴有局部坠胀不适感,突出的肿物影响造口袋的安放,也会给患者的穿衣和美观带来诸多不便。造口旁疝不会自愈,手术是唯一的治愈方法。提高围手术期的治疗与护理技术对提高造口旁疝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极为重要。我科于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采用开放式无张力造口旁疝修补术实施手术17例,均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造口旁疝(parastomal hernia,PH)是指腹腔内容物通过造口周围的腹壁薄弱或缺损异常突起而形成的疝,一般而言,造口手术后出现造口周围筋膜关闭不全时,腹腔内容物在腹压的作用下突出到皮下形成可复或不可复性包快,是腹部造口手术后最常见的延迟性并发症,其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切口疝。造口手术常用结肠造口术和回肠造口术,造口旁疝也就有结肠造口旁疝和回肠造口旁疝。它需要与无实际疝囊存在的局部造口本身问题区分开来,如黏膜脱垂或 Si-phon肠袢,后者是由多余肠管在造口处的皮下折叠所致。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术术后戳孔疝一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例:男,76岁,发现左腹部戳孔处可复性肿块1年余.3年前在外院行腹腔镜右斜疝修补术,术后1年余左腹壁脐周戳孔处,有一半球形包块突出,大小7.0 cm×8.0 cm,无红肿及压痛,触之柔软,可回纳入腹腔,拟诊为戳孔疝(trocar site hernia).入院行疝无张力修补术.手术探查证实为腹壁戳孔疝,疝环口直径约3 cm,疝囊大小7.0 cm×8.0 cm,疝内容物为大网膜,回纳后置入补片,皮下放置负吸球.术后5 d痊愈出院,无明显并发症,术后随访恢复好,无复发.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80岁。14年前因子宫肌瘤行子宫次全切除术,2003年因下腹壁切口嵌顿疝行疝松解术+坏死小肠切除术,术后自行用腹带保护。2008年9月因下腹可复性肿块疼痛1周收住院。入院体查:肥胖体型,腹部正中原切口瘢痕长约20cm,下段见一巨大膨出肿物,约20cm×15cm大小,质中,站立时明显,平卧后肿物缩小一半,腹壁缺损明显。2008年9月13日在全麻下经腹腔镜行巨大切口疝修补。术前留置导尿。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59岁,因“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15个月”以“子宫内膜癌”于2011年3月7日入院.心肺腹查体及妇科检查未见异常.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于脐上4 cm处置入10 mm Trocar;双侧髂前上棘内上5 cm,左侧放置10 mmTrocar,右侧放置5mm Trocar,左侧穿刺口内上5 cm腹直肌旁置入5 mm Trocar,腹腔压力15 mm Hg.患者术后第2天肛门排气,第3天排便后感下腹痛,左下腹触及一10 cm×10 cm×15 cm质硬包块,压痛明显,边界清楚,叩诊浊音,后患者排气、排便停止,行立位腹平片(图1)考虑肠梗阻,遂急查腹部CT(图2)示左下腹壁疝并小肠系膜扭转、小肠梗阻,疝内容物位于腹外斜肌与腹内斜肌之间;左下腹壁软组织水肿.考虑诊断为Trocar部位疝(TSH).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造口旁疝的病因、修补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腹壁造口旁疝64例,手术治疗24例,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行Onlay修补术5例,复发1例,复发率20%.行Sublay修补术12例,复发2例,复发率16.66%;出现皮下积液、切口感染3例.行IPOM修补术7例,复发1例,复发率14.28%;出现肠粘连肠梗阻症状1例,出现肠漏1例.三组手术方式相比,IPOM及Sublay修补术造口复发率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χ2=0.462,P=1.000).预防性使用补片病例无一例发生造口旁疝,造口旁疝发生率低于常规手术组(χ2=1.533,P=0.539).结论 造口旁疝发病率较高,修补术后复发率高,并发症多,至今仍无统一的修补标准.预防性放置补片可有效的降低造口旁疝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正>患者,男,74岁,因右侧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5年,肿块不能回纳消失伴胀痛3 d入院。入院体检右侧阴囊见15 cm×10 cm肿块,质韧,边界尚清,平卧位不能回纳消失,外环口可触及扩大,阴囊透光未检,左侧阴囊及睾丸正常,入院诊断:右侧腹股沟嵌顿疝。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中见疝囊呈15 cm×6 cm,疝内容物为小肠肠管,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突出,证实为斜疝,内环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49岁,患者16岁曾行“阑尾切除术”,2006因右下腹嵌顿疝在外院行嵌顿疝还纳、疝修补术,术后半年疝复发。2007年8月以腹壁切口疝入我院。体检,右下腹有一长约20cm的手术瘢痕,其下有一大小约15cm×15cm的可回纳性包快。于2007年8月29日行无张力腹壁疝修补术,术中见疝囊极其菲薄,  相似文献   

18.
腹壁切口疝常发生于腹部大手术后,是切口除皮肤以外的腹壁全层裂开所致。我科采用未经特殊处理的新鲜小牛心包作材料,修补1例巨大腹壁疝,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病例简介患者,女.55岁。1988年11月因胆囊切除术后1月井发腹壁巨大切口疝入院。查体:右中上腹部立位或鼓腹时见22cm×20cm椭圆半球状包块,自原切口疤痕处突出。在全麻下行切口疝修补术,术中见皮下筋膜与大网膜、肠管广泛粘连。两侧腹壁各层融合成一瘢痕环,腹直肌极薄弱,行疝环分离,先腹壁全层减张缝合不打结,用已备好的16cm×12  相似文献   

19.
造口旁疝是腹腔内器官或组织从造口旁组织薄弱缺损出突出形成的疝,是各种腹部造口手术后常见的后期并发症之一,术后两年内其发生率可高达50%。目前应用人工材料的修补手术被认为是造口旁疝较为理想治疗方法,术后复发率较低。由于手术切口旁有污染的造口,切口易被污染引起术后感染而导致手术失败。针对此问题我院手术室就术前造口旁疝患者腹壁的消毒铺巾做了改进,  相似文献   

20.
造口旁疝是指腹腔内容物在造口过程中形成的腹壁缺损异常突出。作为肠造口、特别是永久性结肠造口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造口旁疝具有发生率高、伴随症状多、手术操作困难、术后复发率高等特点,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对医务人员而言,造口旁疝的处理也往往存在一定挑战。因此,做好造口旁疝的预防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