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32例膜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目的 观察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经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表现诊断为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 ,如有临床症状但没有右向左分流 ,且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局部解剖结构满足以下条件 :(1)膜部室间隔缺损离主动脉瓣至少 1mm ,离三尖瓣隔瓣至少 3mm ;(2 )室间隔缺损的最窄直径小于 14mm ;(3)伴膜部室间隔瘤形成时 ,瘤体未影响右心室流出道 ;(4 )外科手术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后遗留的室间隔缺损 ,且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有影响。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对患者行经导管Amplatzer双面伞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关闭治疗 ,手术中连续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X线监测。术后随访 3个月。结果 自 2 0 0 2年 6月至 2 0 0 3年 3月共有 32例患者行经导管Amplatzer双面伞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关闭治疗 ,其中男 17例 ,女 15例。超声测定膜部室间隔缺损直径为 3~ 8mm(平均 5 1mm) ,左心室造影测定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 3~ 8mm(平均 4 4mm) ,所选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直径为 4~ 12mm(平均 7 6mm)。堵闭操作技术成功率为 10 0 %。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残余分流为 11 5 % (少量分流 3 8% ,微量 7 7% ) ,2 4h后残余分流为 7 7% (为微量 ) ,3个月后有 3 8%的微量分流。手术中出现一过性  相似文献   

2.
40岁以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 40岁以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 ASD)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全组 45例 ,年龄 40~ 65 ( 4 9土 7)岁。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 ASD最大直径 8~ 3 8( 2 7土 7) mm。并发高血压 13例 ,糖尿病 2例 ,三尖瓣关闭不全 2 9例 ,二尖瓣关闭不全 8例 ,心房纤颤 4例 ,频发房性早搏 9例。所有病例均经导管置入 Amplatzer ASD封堵器。 1例大小紧邻的两个 ASD,采用一个封堵器关闭两个缺损。 1例两个 ASD相距较远 ,用两个封堵器分别关闭。术后 48h,1~ 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 ( TTE)、心电图及 X线检查。结果 :44例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 10~ 40 ( 3 1土 7)m m。 1例双孔 ASD(分别 8m m和 16mm) ,分别采用 12 mm和 2 0 mm两个封堵器。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 ,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 ,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 ,TTE显示 3例 ( 7% )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48h TTE显示 2例 ( 4 .4% )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3月无 1例残余分流。术后右心房、室缩小 ,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适合于 40岁以上继发孔型 ASD的介入治疗 ,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技术成功率高及封堵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在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指导下置入 Am 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 :全组 5 0例 ,年龄 1~ 5 1(18.8土 14.6 )岁 ,术前经 TTE检查示 ASD直径平均为 4~ 33(18.3土 6 .0 ) mm。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及 TTE监视下经导管置入 Amplatzer封堵器封堵 ASD。术后 3d,1~ 3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 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5 0例 ASD直径的球囊测量值为 5~ 35 (19.1土 6 .9)mm,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 5~ 36 (2 0 .9土 7.0 ) m m。 5 0例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 ,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 ,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 TTE显示 4例 (8.0 % )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3天 TTE显示 2例 (4.0 % )存在微量残余分流。术后 1~ 3月 TTE显示 5 0例 ASD完全闭合。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右心房、室缩小。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下经导管置入 Am platzer封堵器治疗 ASD是一种有效、安全、可行的非外科手术方法。我们建议 30 m m以上的 ASD应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下监视封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一种新型超声专用导丝在单纯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下封堵房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于2017年1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入选10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均采用一种新设计的导丝进行单纯TTE引导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这种新型导丝的特点是头端为梭形弹性结构,可以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精确定位。手术由3名在单纯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封堵手术不超过10例的医生完成。术后即刻通过TTE评价手术疗效。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门诊随访,复查TTE和心电图。结果:10例患者在TTE引导下应用新型导丝成功封堵房间隔缺损。10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5.2±13.5)岁,平均体重(65.5±8.8)kg,平均房间隔缺损直径(14.9±5.1)mm。平均手术时间为(20.2±8.9)min,导丝从进入股静脉至左心房所需的时间为(3.6±2.6)min。无导丝脱入右心房。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无残余分流、外周血管损伤、三尖瓣损伤及心脏穿孔等并发症。随访至术后6个月,均无封堵器脱落、残余分流和心包积液等并发症。结论:新型超声专用导丝可以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精确定位,可安全、有效地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相似文献   

5.
经胸超声心动图下心导管法修补心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 ( TTE)是否可替代食管超声心动图 ( TEE)在经导管修补心房间隔缺损( ASD)术中指导封堵伞的定位。方法 :3 9例适合经导管法修补 ASD的患者入选 ,选用 Amplatzer封堵装置 ,局麻(小儿静脉麻醉 )下 ,在 X线透视和 TTE下进行手术。术后 2 4 h复查 TTE,2 2例术后 3~ 12个月进行了再次随访。结果 :4例未成功包括 2例 ASD实际直径过大 ,1例封堵伞不能到位 ,1例急性心包压塞 ;3 5例封堵成功 ,成功率为 89.7% ;无死亡及栓塞事件发生。3 3例 ( 91.7% )在 TTE指导下完成 ,仅 3例需要 TEE指导 (包括 1例未成功者 )。术后即刻 TTE见 3例存在少许残余分流 ,2 4 h后复查残余分流消失。 2 2例在术后 3~ 12 (平均 5 .5 )个月内复查 TTE,结果示右心房和右心室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平均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 3 8.1± 6.0 ) mm Hg,1m m Hg=0 .13 3 k Pa)〕下降至术后的 ( 2 7.3± 4 .0 ) m m Hg,术前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 P <0 .0 1) ,未见封堵伞移位及新的房水平左向右分流 ,房室瓣功能正常。结论 :90 %以上的 ASD病例可在 TTE指导下完成。 ASD缺损边缘残留组织少 ( 5 m m左右 )或组织菲薄及 ASD直径 >3 4 mm者还应采用 TEE指导手术 ,以免封堵伞位置不良 ,造成术后的移位甚至脱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院治疗的12例巨大房间隔缺损(ASD)患者,评估其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12例患者均为继发孔型ASD,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36.3±10.6)岁,超声测量ASD缺损直径平均为(33.1±4.5)mm.4例患者心房顶部残端<3 mm或边缘菲薄,3例患者主动脉部位的残端<3 mm或缺如;肺动脉平均压力(36.2±13.1)mm Hg,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7例;心脏显著扩大者6例.均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器直径36~42 mm.术后1周、3、6、12个月行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随访.结果:12例患者均采用右上肺静脉释放法,10例手术成功,2例缺损直径>40 mm者手术失败,手术成功率为83.3%.2例患者术后超声检查显示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周残余分流消失.1例心房顶部残端<3 mm患者术后1 d封堵器脱落,行急诊外科手术.术后3个月~6年的随访中,5例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3个月内肺动脉压力均显著下降,6例心脏显著扩大者心脏均明显缩小.所有患者均无房水平的分流,未发现栓塞性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传导系统异常、偏头痛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结论:介入治疗巨大房间隔缺损安全、有效,但应该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和术后监测.  相似文献   

7.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疗效评价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经导管置入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 ASD)的治疗效果。方法 :全组 67例 ,年龄 2~ 5 9( 2 9土 15 )岁 ,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 TEE)检查示 ASD直径 5~ 3 4 ( 2 2土 7) mm。所有病例均在透视及TEE监视下经导管置入 Am platzer封堵器封堵 ASD。 3例有大小紧邻的两个房间隔缺损存在 ,采用较大封堵器 ,一并封堵两个缺损。术后 2 4 h,1~ 3月及 1年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 ( TTE)、心电图及 X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67例 ASD直径的球囊测量值为 7~ 3 6( 2 2土 7) m m,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 7~ 3 8( 2 4土 10 ) m m。 67例封堵器置入后均获得成功 ,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 ,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 ,TEE或 TTE显示 7例 ( 10 % )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2 4 h TTE显示 4例 ( 6% )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术后 1~ 3月TTE示仅 1例 ( 2 % )多发 ASD存在少量分流。X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 ,右心房、右心室缩小。结论 :经导管置入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ASD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方法 ,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技术成功率高及封堵效果好等优点 ,适合于各年龄组继发孔型 ASD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外科微创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右心室穿刺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取19例VSD患者行微创非体外循环、食管超声(TEE)指引下经胸右心室穿刺VSD封堵治疗。膜周部VSD14例,干下型VSD3例,肌部VSD1例。缺损直径2.5~12(5.49±2.90)mm,膜周部VSD中2例形成膜部瘤。手术方法采用全麻,根据VSD位置选择切口位置,干下型VSD患者选择左侧胸骨旁第Ⅱ肋间切口,其余患者均选择胸骨正中中下1/3切口。TEE指引下安放VSD封堵器来封堵VSD。封堵器较缺损范围大1~2mm,干下型缺损选择偏心封堵器。结果:1例干下型VSD因封堵器释放后TEE显示主动脉瓣反流增加,经调整位置后无明显改善,遂改行常规体外循环修补VSD。其余18例封堵成功,其中16例应用等边封堵器,2例应用偏心(0mm)封堵器(均为干下型VSD),封堵器直径5~12mm,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均小于5h,平均住院时间约为5d。所有封堵成功患者均未输血,术后第2天常规口服阿司匹林3mg.kg-1.d-1(最大100mg/d)。全组均未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外科微创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右心室穿刺VSD封堵...  相似文献   

9.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后并发三尖瓣返流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发生三尖瓣返流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VSD封堵术后发生三尖瓣返流13(男7,女6)例,年龄3~12(平均5.0±2.7)岁。膜周部VSD伴膜部瘤患者11例,单纯膜周部VSD2例。其中囊袋型缺损10例,漏斗型缺损3例,VSD左室面直径为4~14(7.3±2.3)mm。结果13例患者,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4~15(7.5±2.4)mm,VSD距三尖瓣距离2.0~3.4(2.6±0.5)mm。囊袋型缺损右室面均有多个出口,其最大出口直径2~6mm。术后即刻9例有三尖瓣少量返流,1例三尖瓣少~中量返流。1例三尖瓣少量返流伴有海鸥鸣,术后24h海鸥鸣消失,3d三尖瓣已无返流。1例5岁患儿,其三尖瓣前腱索附着异常(在缺损口附近),术后24h无三尖瓣返流,5d超声心动图发现三尖瓣前瓣腱索断裂伴中~大量返流。1例VSD直径15mm、右室面多孔、最大孔直径6mm的患者,放置了16mm封堵器,术后即刻、7d、1月无三尖瓣返流,3月新出现三尖瓣少~中量返流。结论VSD封堵治疗后发生的三尖瓣返流可能与导管损伤隔瓣腱索、输送钢丝损伤腱索、封堵器磨损腱索及封堵器本身的设计缺陷有关,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1999年 11月~ 2 0 0 1年 4月 ,我们采用微创技术在心脏跳动下修补单纯房间隔缺损 10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3例 ,女 7例 ;年龄 6~ 11岁 ,平均 ( 8.4± 2 .6)岁 ;体重 2 8~ 5 2 kg,平均 3 6.9kg。均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 ASD) ,其中中央型 6例、下腔型 4例 ,缺损直径为 0 .9~ 2 .0 cm。10例患者均经心电图、 X线胸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均在右前外侧开胸、体外循环下、心脏跳动中施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上、下腔插管均采用球囊插管。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头低、左侧卧位。常规建立循外循环 ,…  相似文献   

11.
以往采用开胸、开心关闭室间隔缺损(VSD) ,术后损伤重、恢复慢,胸壁瘢痕影响美观。我院在多年封堵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基础上,在超声心动图监测下开展了经导管VSD封堵术,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单纯VSD患者38例,男18例,女2 0例,年龄2~15岁,平均年龄5 1岁。VSD 2 5~11 0mm ,平均4 6mm ,均为膜周型。31例为膜部;4例膜周流出道部(2例嵴下型和2例嵴内型) ;3例膜周流入道部(2例隔瓣后和1例隔瓣下) ;12例室间隔缺损伴膨胀瘤。有5例膨胀瘤存在两个破口,破口间距最大达5mm。2 .方法:以上VSD在介入治疗时均再次经…  相似文献   

12.
介入法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经导管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9(男4,女5)例患者,年龄5~40岁。其中膜部VSD术后7例,法洛四联症(TOF)术后2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VSD术后残余漏直径为3~12mm。有7例为1个残余漏口,2例有2个残余漏口。结果左心室造影5例膜部瘤的左室面直径14~28mm,漏口均在膜部瘤的出口。其中3例残余漏有1个孔,其大小分别为4、6和7mm,用6、9和10mmVSD封堵器。2例有2个孔,其大小分别为3、6mm和9、7mm,两孔之间距离分别为8和10mm,均放置两个封堵器,1例为5和9mmVSD封堵器,1例为14mmVSD封堵器和12/14mm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2例膜部VSD,其漏口直径分别为3和10mm,用5和14mm封堵器。2例TOF术后并发VSD残余漏,其漏口直径分别为9和14mm,用12和18mm封堵器。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8例无残余分流,1例两个封堵器的患者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全部患者无主动脉瓣返流。随访1~6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有残余分流的1例在3月消失,全部患者封堵器无移位,无主动脉瓣返流。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是一项操作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1988年以来,我们共收治上睑板腺癌患者9例,均施行下睑板结膜瓣再造上睑术,随访2~5年,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6例,女3例;年龄44~66岁,平均56岁。右眼5例,左眼4例;肿瘤最大11mm×7mm×8mm,最小5mm×4mm×2mm,均未侵犯上穹窿部结膜。肿瘤切除后,上睑缺损较大,其中眼睑缺损1/2者3例,2/3者5例,全眼睑缺损者1例。病理分型为分化型4例,鳞癌型4例,基底细胞型1例。临床分期为Ⅰ期5例,Ⅱ期3例,Ⅲ期1例。 手术方法:在病变侧上睑板上缘的提上睑肌肌腱处预置2~3针缝线,切除包括肿瘤在内的睑板与结膜,向上分离暴露提上睑肌,分别垂直切开缺损剩下部分的内、外侧缘,即得提上睑肌结膜瓣。沿下睑板沟切开结膜及睑板,使之与上睑缺损等长,充分分离至下穹窿部,做一个与上睑缺损相对应的睑板结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总结经右腋下小切口封堵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手术经验,探讨其疗效、适应证及技术要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市中心医院采用右腋下小切口行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5例,缺损大小5~36mm。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进行。患者取左侧卧位,在腋中线与腋前线之间做直切口,长度约2~4cm,约经第4肋间进胸,切开并悬吊心包,于右心房壁缝双荷包线并切开,通过输送导管在食管超声监视下释放房间隔缺损封堵伞。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中无恶性心律失常和气栓发生,术后无脑部并发症,1例封堵伞脱落至右房,经原切口改行体外循环下手术、1例术后有2mm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随访残余分流消失。结论 经右腋下小切口外科封堵是一种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有效手术方式,具有安全可靠、简便、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岁以下婴幼儿的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SD)行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三岁以下干下型VSD的患儿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依据手术方式将其分在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组(A组)和CPB直视修补组(B组)。分别对其手术成功率、术中术后的情况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组的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术后ICU和住院时间等方面均长于A组,输血量多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损直径≤5mm时,两种术式的成功率均为100.00%;缺损直径在5~10mm之间时,B组的成功率为100.00%,略高于A组的88.89%,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术后早期各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的总发生率为25.00%,明显低于B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的直径对不同手术的成功率有影响。CPB直视修补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组高,后者在直径小于5mm的VSD中优势明显,前者在直径较大的VSD中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失败后外科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ASD(12例)和VSD(4例)失败后需再行外科手术的16例,其中封堵器脱落7例,心脏穿孔3例,Ⅲ°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瓣膜关闭不全2例(其中1例合并Ⅲ°-AVB),残余漏和封堵失败各1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心内畸形,术后入ICU监护。结果:ASD介入治疗患者中,手术探查ASD直径平均31 mm,较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平均直径26 mm增大(P0.05)。ASD部位为中央型5例,下腔型7例,与术前诊断相符率41.7%,不相符率58.3%。VSD直径平均5 mm,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SD部位为膜部2例,流出部与肌部各1例。3例Ⅲ°-AVB患者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心内畸形修复完善,无手术死亡。结论: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介入封堵失败后并发症,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并可避免并发症造成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7.
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介入治疗的方法学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年龄在7~58岁之间的12例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者行介入治疗。封堵材料为Amplatzer非对称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AAVSDO)和对称性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SDO)。距手术修补时间平均为(10.2±5.5)年;9例为膜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患者,3例为法乐四联征(TOF)术后患者;8例修补术后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1例修补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安装了永久起搏器。以经食道超声(TEE)或经胸超声(TTE)以及左心室造影测量残余漏大小。9例患者各有1个残余漏口,3例患者右心室面有两个残余漏口。结果:超声及左心室造影所测残余漏直径分别为3~10 mm和4~10 mm,所选用封堵器直径为4~12 mm,封堵15分钟后造影示11例残余漏完全封堵,1例残留少量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及其它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安全有效,其远期效果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治疗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9例年龄≥ 6 0岁的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 ,术前经胸超声测量房间隔缺损直径为 10~ 34(2 4 .4± 8.2 )mm ,其中 3例患者为双孔型房间隔缺损。 11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或阵发性心房颤动。X线胸片示心胸比例均 >0 .5 (0 .5 2~ 0 .70 )。术前心功能 (NYHA分级 )Ⅱ级8例 ,Ⅲ级 9例 ,Ⅳ级 2例。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 ,应用X线透视和经胸心脏超声引导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结果术中测肺动脉平均压力 2 1~ 4 7mmHg(1mmHg=0 .133kPa) ,其中肺动脉平均压力 >2 5mmHg者 16例。所有患者均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或国产双盘状封堵器一次封堵治疗成功。所用封堵器直径为 14~ 38mm。 3例双孔型缺损 ,2例用 2 8mm和 32mm封堵器一并封堵 ,另 1例用直径 14mm和直径 2 6mm的封堵器封堵成功。所有患者于术后 5~ 7d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 ,无残余分流。术后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 ,随访 1~ 30个月 ,无封堵器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封堵治疗老年房间隔缺损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雷芸  张伟华  尹小龙  丁云川  姚雨凡 《心脏杂志》2005,17(2):190-191,194
目的评估介入治疗心脏复合畸形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心脏复合畸形患者10(男6,女4)例,年龄5~53岁。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并发肺动脉瓣狭窄(PS)2例、室间隔缺损(VSD)2例和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PDA并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和PS各1例;VSD修补术后遗留ASD2例,ASD修补术后遗留PDA1例和刀刺伤致左室前侧术后遗留VSD1例。ASD或PDA并发PS者,先扩张肺动脉瓣,再行ASD或PDA封堵治疗。ASD并发VSD者,先封堵VSD,再封堵ASD。结果10例患者介入手术均1次成功。5例ASD封堵器的直径为8~38mm,2例膜部对称性VSD封堵器的直径为14mm和6mm,1例用10mm肌部VSD封堵器。2例PDA均用弹簧圈封堵。封堵PDA或VSD后造影无残余分流。封堵ASD后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3例并发PS者,肺动脉瓣扩张术后即刻肺动脉跨瓣压差明显下降,由术前50、38、40mmHg分别降低为20、15和21mmHg。有1例PDA封堵弹簧圈脱落至肺动脉远端未能取出。随访1年肺功能正常,无肺不张。全部患者随访3个月~1年,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心脏复合畸形安全可行,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经导管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13例患者,男5例,女8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6例,A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ASD合并膜部室间隔缺损2例,PDA合并肺动脉瓣狭窄1例.ASD合并其他畸形的患者,均先治疗其他畸形,最后行ASD封堵.PDA合并肺动脉瓣狭窄者,先行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最后封堵PDA.结果:13例患者均经导管一次治疗成功.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6例,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平均(138.3±41.4)mmHg下降到术后平均(12.0±5.6)mmHg,有显著性差异(P<0.01).所用ASD封堵器直径为8~24 mm.ASD合并PDA4例,PDA最窄径2~5 mm,封堵器直径为6~8 mm;ASD封堵器直径为8~28 mm.ASD合并膜部室间隔缺损2例,室间隔缺损直径分别为3.5 mm和5.0 mm,用直径6 mm和8 mm的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成功,所用ASD封堵器的直径为12 mm和18 mm.1例PDA合并轻度肺动脉瓣狭窄,用聚乙烯球囊扩张、PDA用4 mm封堵器治疗成功.结论:经导管介入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具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