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谈温病治疗中的养阴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邪为病 ,本易损伤津液 ,若有治疗不当 ,更可劫阴耗液。而阴液存亡关系到疾病的转归、预后。吴瑭“热病未有不伤阴者 ,其耗之未尽则胜 ,尽则阳无所流恋 ,必脱而死亡”。故临证用药之际 ,须毋忘津液二字。今不揣浅陋 ,试谈养阴之法如下。1 邪盛津未伤 ,当先防之 温病常为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以及疫疠之气侵害人体所致 ,其邪性热属阳 ,最易伤津。风热之邪具有外散疏泄之特点 ,侵害人体首先犯及肺卫皮毛 ,发泄腠理 ,汗出伤津 ;暑热为害 ,性酷热 ,伤正气 ,耗阴液 ,阳邪燔炽于阳明 ,阳明之热蒸扰机体内外 ,迫津外泄 ,气伤液脱 ;湿热为病 ,…  相似文献   

2.
温病伤阴与伤阳山东中医学院(250014)于珠莹温病最易伤津液,轻则为伤津,重则为伤阴,甚则为亡阴。然而津液的存亡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转归和预防。吴鞠通说:“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耗之水未尽则生,耗之尽则阳无以恋,必气绝而死矣。”又如,董废翁说:“胃中津液...  相似文献   

3.
温病是感受温热之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此类疾病在儿科临床颇为多见。温为阳邪,最易伤阴。且小儿在生理上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特点,在温病发展过程中更易伤津劫液。因此,保津养阴在小儿温病的治疗中尤为重要。一、温病初起,邪热亢盛,当以祛邪为主,但要注意顾护津液温病初起,邪正交争剧烈,邪热亢盛之时,治疗上应首先立足于祛邪。但祛邪之法若用之不当,往往容易损伤津液。津伤则邪难除,结果势  相似文献   

4.
浅谈保津养阴法在温病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浪琪 《西部中医药》2003,16(11):26-27
保津养阴即保存津液,滋补阴津之意。温病由温邪引起,温邪为阳邪,其性上炎,易伤津耗气。故温病的各个阶段,除有明显的热象外,往往伴有渴喜冷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之症。吴鞠通曰:“温热阳邪也,阳盛则伤人之阴也。”津伤液耗是温病的基本病机之一,因此,保津养阴在温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1保津养阴的重要性津液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润泽机体各个组织器官和调节阴阳动态平衡的作用,《内经》有:“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说明阴精是人体防御温邪入侵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温病过程中,常因出汗、呕吐、泄泻,或误汗、误吐、…  相似文献   

5.
23.如何理解叶香岩“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答:叶氏在文中针对温病病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两种不同转归,指出其治疗的难易与具体方法。按其病候性质的不同,温病可分为温热与湿热两大类,温热性质的温病,临床上以热象偏重和易化燥伤阴为主要特征,且津阴耗伤为其常见之转归。根据《内经》:  相似文献   

6.
关于温病的治则 ,前贤有“存得一分津液 ,便有一分生机”的箴言。诚然 ,温病是热病 ,最易伤津耗液 ,故保津存液极为重要。正因为如此 ,也有人提出“温病忌下”的观点 ,其依据无非是因“下”能造成失水 ,导致耗津之液。如张凤逵在《伤暑全书》中说 :“暑病首用辛凉 ,继用甘寒 ,终用甘酸敛津 ,不必用下”。认为暑温耗气伤津 ,攻下则更伤津液 ,多生变证。笔者在多年的临证实践中体会 ,“温病忌下”的观点较为片面 ,温病该用下法的愈早愈好。清代名医柳宝诒说过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 ,位居中土 ,最善容纳 ,邪热入胃 ,则不复它传 ,故温热病热结胃腑…  相似文献   

7.
“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此语出自清代温病大师叶桂的名著《外感温热篇》第三十二节:“再温热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且二经之血、皆走其地,病深动血,结瓣于上。……”在温病中,验齿是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齿、龈的变化,可反映出胃肾津液亏损存亡及热邪之浅深轻重。其生理基础是肾主  相似文献   

8.
在热病急症中常因热郁化燥而致胃肠燥结,腑气不通,从而加重了病症的发展,热邪鸱张,伤津耗液,变证蜂起。此间若能合理运用清热通腑法(以下简称通腑法),常可收到“恶秽一去,邪毒从此而清,证脉从此而退”之效。一、毒随便解热病系感受温热病毒所致,其病理特点易化燥伤阴。阴伤则阳明热结,大便不下,以致邪热越加猖撅,故温热病祛邪撤热是其治疗关键。但热病祛毒撤热须腑气通畅,使邪有出路,方能毒随便解。清·吴又可在《温疫论》  相似文献   

9.
杨晓宇 《国医论坛》1994,9(5):43-45
“存津液”对温病的治疗及其预后是极为重要的。在温病发展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伤津耗液的病理变化;同时,扶除温热之邪又必须借助于充足的阴津方可制胜.近年来,在温病“存律液”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综述如下。1湿病与明津传统的观点认为,温病的临床特点,是以发热为主,易化燥伤阴,若不注意保存津液,则不仅传变迅速,且易逆传心包,所以吴锡玻特别强调:“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张氏[门指出,“冬不藏精”是湿病发生的基础,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精气亏损的程度与发病证型的浅深、轻重也有…  相似文献   

10.
阴伤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结果,温邪伤人每易伤津耗液。化燥伤津贯穿温病发展终始,它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因此,保阴护津是温病治疗之关键,津液固存对温热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决定性作用。温病的发展阶段不同,养阴的方法也不同。本文对养阴法在温病中的运用规律进行浅要的提出,邪在卫分或乍入气分宜护阴,热结阳明宜存阴,邪陷营血宜救阴,温病须时时顾护阴液。  相似文献   

11.
外感热病瘥后,指患者因伤寒、温病、疫证等外感热病,在病愈之后,或因正气亏损,或因将息失宜而引起的久久未能康复的一类病证.本文从辨病证,因证施食;知宜忌,防病复燃;善烹调,补偏救弊等三方面,提出外感热病瘥后中医食疗调摄法. 1辨病证,因证施食 外感热病瘥后,大多表现为体虚未复,余邪未消.食疗的关键应辨清虚之病性,虚属何脏,以及有无邪热的侵扰.选取的食物则以补益虚损,清泄余热为主. 叶天士曾说:“邪热不燥胃津,必耗肾液.”热病瘥后,津伤液耗,伤阴之候及于五脏和胃肠,然以耗伤胃腑肾脏的阴液为……  相似文献   

12.
刘燕 《新疆中医药》2006,24(4):9-10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其热盛伤阴特点尤为医家熟知,历代温病学家对此论述较多。如叶天士之“先安未受邪之地,急急泻南补北”;薛雪之“发痉神借笑妄开泄不效,急下存阴”;吴鞠通更是注意护阴,如“温邪久羁中焦,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引用上文,不难说明各温病学家非常重视温病热感化燥伤阴。然而,笔者通过学习温病学论著,结合临床实践,认为温热病过程中,耗气伤阳的证候亦不少见,有时甚至是病情急、变化快,成为致重、致危、致死的原因,故临床必须重视。1温病伤阳耗气机理温病临床…  相似文献   

13.
常州市中医院屠揆先主任医师,继承其师祖——清代孟河名医费伯雄的学术思想,且兼撷各家之长,在临证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现摘其鳞爪,介绍于后,以飨读者。一、温病后期,护阴益气并重温热之邪最易伤阴劫液,温病后期尤其多见津伤液涸之症。而津液之存亡,对温病之预后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存得一分津  相似文献   

14.
温病是由四时不同的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热性病。其临床表现是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由于温为邪阳,阳盛则热,所以温病是按着阳胜则阴病病变规律来演变的热性病变。又因温为阳邪,最易化燥伤阴劫液,尤其温病后期,此种现象更为突出,所以阴液之存亡,对于温病之预后,有着决定性意义,这就显出“存得一份津液,便有一分生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浅析温病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伤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结果,温邪伤人每易伤津耗液.化燥伤津贯穿温病发展终始,它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因此,保阴护津是温病治疗之关键,津液固存对温热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决定性作用.温病的发展阶段不同,养阴的方法也不同.本文对养阴法在卫气营血辨证中的运用规律进行浅要的分析,提出邪在卫表,辛凉甘润,禁汗护阴;邪入气分,清气逐郁;泄热保津;邪热入营,清营透热,滋阴生津;邪入血分,凉血散血,救阴增液.  相似文献   

16.
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由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人体所致,属中医温病范畴,其起始病因是湿热疫毒之邪侵犯机体,留滞经络,伏于肝脾,引起肝郁气滞,肝郁日久化热,气滞血瘀亦可化热,疾病后期引起肝肾阴虚或肝肾阳虚。有热必伤阴津,正如吴鞠通所谓"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热病未有不耗阴者,其耗之未尽则生,尽则阳无留恋,必脱而死"。可见,慢性乙肝从发病初期到后期都有阴伤表现。对于治疗,吴鞠通强调"温热为法,法在救阴",叶天士认为"留得一分阴液,便存得一分生机"。说明养阴法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崔黎霞 《中医研究》2001,14(4):14-15
《伤寒论》中共有五十余条条文涉及到渴 ,然其所表达的临床意义并不相同 ,归纳其含意 ,可大致概括为“热邪伤阴”、“津不上承”、“气不化津”、“阳复向愈”四个主要方面。以下拟就此四方面分别探讨其意义。1 表示热邪伤阴热为阳邪 ,盛于体内则常常导致阴液耗伤 ,阴液既伤。津液不足则不能濡润 ,在口表现为口渴欲饮 ,从渴之征象可推知体内津液不足。针对于此 ,治疗上一可祛邪清热 ,去除耗津之原因 ;二可滋阴增液 ,滋补其既伤之津液 ,或益气以生津。如 168条表达阳明病热邪伤阴症治 :“伤寒 ,若吐、若下后 ,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里 ,表里俱…  相似文献   

18.
对温病保津养阴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是感受四时温热病毒所引起的急性热病。因其发病急速,热象偏盛,最易化燥伤阴,尤其是病至后期,阴津耗伤更为多见,因而养阴保津成为治疗温病的基本法则,深为历代温病学家重视,故吴鞠通说:  相似文献   

19.
《温病条辨》对养阴法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作者吴鞠通在《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燥者润之”及叶天士《温热论》“热邪不燥胃津 ,必耗肾液”等理论的影响下 ,认为“温病者 ,津气先虚” ,其治疗当着眼于保津养阴 ,认为“留得一分津液 ,便有一分生机”。笔者试从《条辨》原文 ,略述其保津养阴法在温病领域的运用规律 ,以求正于同道。1 阴液已伤 保津为先1 1 肺胃津伤 ,甘寒生津 凡温邪热势虽退而肺胃津液已伤 ,症见口干舌燥 ,脉大出微喘 ,甚至鼻孔扇者 ,用白虎加人参汤 (上焦篇第 8条 ) ,以清热益气阴 ;气血两燔 ,出现身热心烦口渴 ,…  相似文献   

20.
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毒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其临床特征:发病急,传变速,初起即见热象偏盛,易于化燥伤阴。故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热“热变最速”之说。温病的治法,古人总结出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施治的理论。温病初起病邪在卫,亦在上焦。古人云:“在卫汗之可也”,因之常用的治法为辛凉解表,银翘散主之。但笔者认为,根据中医学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温病初起即当表里双解。其理由有三: 1 祛邪外出,同时预防病邪深入。温病初起,常见发热、咽痛、口微渴、脉浮数等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