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比较 7种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及其体内成瘤性的影响。方法 噻唑蓝 (MTT)比色法检测胃癌细胞的增殖 ;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的胃癌细胞 ;裸鼠移植瘤实验检测胃癌细胞体内成瘤性。结果  5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胃癌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且呈剂量依赖关系 ,以塞来昔布作用最显著 ,对SGC790 1细胞抑制率为 (43.4± 1.6 5 ) % ,对AGS细胞抑制率为 (45 .1±2 .74 ) %。布洛芬和萘普生对细胞增殖无作用。塞来昔布、尼美舒利、舒林酸、吲哚美辛对裸鼠移植瘤的抑瘤率分别为 (93.8± 0 .97) % ,(93.1± 1.78) % ,(89.3± 2 .0 7) %和 (89.9± 5 .6 1) %。流式细胞术检测塞来昔布组和吲哚美辛组凋亡细胞所占比例分别增加了 30 .4 % (34.5 %比 4 .1% )和 2 3.9% (2 8.0 %比4 .1% )。结论 塞来昔布抑瘤作用最明显 ,其次为尼美舒利、舒林酸、吲哚美辛 ,而布洛芬和萘普生作用不明显。诱导细胞凋亡可能是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胃癌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非甾体类抗炎药是一类广泛用于消炎、镇痛的药物,根据对环氧化酶的选择性不同分为三类,研究发现其对心血管事件有一定的影响。环氧化酶-1选择性抑制剂对心血管疾病有二级预防作用,但一级预防作用尚存争议。大多环氧化酶-2选择性抑制剂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部分尚存争议。非选择性抑制剂大多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少部分则几乎无影响。现拟对非甾体类消炎药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据报道,非选择性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与充血性心衰危险增加有关。然而目前关于新型NSAIDS之一选择性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的心血管效应尚未清楚。本文意就新型COX-2抑制剂或非选择性NSAIDS对老年人充血性心衰住院率影响的可能差异进行了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4.
祁珩  李迎 《临床内科杂志》2013,30(8):533-535
目的 评估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对心肌梗死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出院后服药差异分为:观察组,87例,长期服用选择性NSAIDs;对照组,95例,仅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随访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高血压、接受血运重建术、2级以上心力衰竭以及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NSAIDs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高血压、接受血运重建术、2级以上心力衰竭及猝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3.79%(12/87)和9.47%(9/95)、14.94% (13/87)和10.64%(10/95)、22.99% (20/87)和12.63% (12/95)、3.44% (3/87)和2.10%(2/95,P均<0.05).服用NSAIDs使心肌梗死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分别为:高血压(OR=1.48,95% CI:1.26~ 1.69)、接受血运重建术(OR=1.33,95%CI:1.17 ~ 1.53)、2级以上心力衰竭(OR=1.84,95% CI:1.49 ~2.06)及猝死(OR=1.42,95%CI:1.29~1.68).结论 心肌梗死后患者服用选择性NSAIDs会显著增加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随着医学的飞速进展,首发心肌梗死(MI)后首年内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应迅速降低,然而当首发MI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可能将影响其预后,但就其确切相关关系尚存在争议。现就首发MI后使用NSAIDs对其继后以及若干年后心血管事件罹发风险间关系进行大样本长程调研分析。  相似文献   

6.
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氧合酶(COX)是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关键限速酶。非甾体类抗类药(NSAIDs)能减少人和实验动物结直肠癌(CRC)的发生,并能减少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息肉数量和体积。资料表明NSAIDs是通过抑制COX-2来达到抗肿瘤作用的。本文综述近年有关NSAIDs、COX-2、CRC三者之间关第研究的文献。  相似文献   

7.
非甾体类抗炎药临床应用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目前国内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对我国上海、北京、天津、沈阳及广州5个城市约50家医院消化科、风湿/骨科、心内外科、神经内科及全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575份.结果 54.7%的医师会选择使用环氧合酶(COX)-2选择性抑制剂;传统NSAID中,选择处方洛索洛芬、双氯芬酸、美洛昔康的医师比例分别为22.6%、23.3%、14.6%;选择处方常规剂量的非肠溶阿司匹林、小剂量非肠溶阿司匹林、常规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及其他剂型的医师比例分别为17.0%,14.7%,36.8%、28.5%及3.0%;在分别处方阿司匹林、传统NSAID及COX-2时,不同的预防性用药频率(不、偶尔、经常、通常及仅在高风险患者中使用)中,选择"偶尔"使用药物预防NSAID相关胃肠道损伤的医师比例分别为41.1%、40.7%及45.1%,同时处方比例最高的药物分别为Hz受体阻滞剂及质子泵抑制剂;处方NSAID前37.1%的临床医师会检查患者的幽门螺杆菌,76.3%的医师会实施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结论 最常使用的传统NSAID是双氯芬酸;最常使用的阿司匹林剂型为肠溶型阿司匹林;临床医师均多为"偶尔"处方药物预防三类NSAID相关胃肠道损伤,且最常使用的药物均为抑酸剂;仅有较少比例的临床医师在处方NSAID前会检查患者的幽f J螺杆菌.  相似文献   

8.
罗非昔布撤出市场已经过去1年多了,由此引发的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心血管安全性问题的热浪也慢慢趋于常温,而今人们可以更加理智地关注NSAIDs的综合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非甾体抗炎药的化学分类及其对环氧合酶选择性的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虽然对环氧合酶 (COX)异构体理论[1 ] 存有争议 ,但是其对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在提出COX异构体理论之前 ,一般认为抑制COX愈强者 ,其抗炎作用就愈强 ,副作用也愈大。然而当COX异构体理论提出后 ,可以看到NSAIDs的疗效与副作用并非完全平行 ,这就为研制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NSAIDs打下基础。特异性抑制COX 2的药物目前仅有 2个昔布类NSAIDs ,即塞来昔布和罗非昔布 ,它们在西方国家已经用了 3年多 ,在我国也用了 1年多。虽然由此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观点 ,但NSAID…  相似文献   

10.
非甾体类抗炎药与心血管血栓发生的相关性(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和抗炎的功效 ,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NSAIDs主要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缓解较小的创伤或头痛发热引起的不适以及减轻各种炎症性和退行性关节病引起的剧烈疼痛。但在使用过程中可出现毒副作用 ,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和肾脏毒性。为了减小NSAIDs对胃肠和肾的副作用 ,并保持其抗炎止痛的作用 ,研究者致力开发研制对环氧合酶 (COX) 2抑制相对较大、而对COX 1抑制相对较小的药物。同时也就将NSAIDs分为COX非选择性抑制剂 (阿司匹林、吲哚…  相似文献   

11.
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甾体抗炎药(NASID)抑制环氧化酶,从而减少前列腺素合成来产生消炎,解热,镇痛作用,环氧化酶有两种同功酶COX-1和COX-2,COX-1参与生理过程,而COX-2负责炎症或病理情况下前列腺素的产生,目前临床应用的NSAID均非COX-2特异性的COX-2特异性NSAID还处于实验阶段,但啮齿类及灵长类动物体内实验的结果是令人鼓舞的。  相似文献   

12.
13.
非甾体类抗炎药与环氧化酶异构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岫岩  董怡 《中华内科杂志》1996,35(12):834-835
非甾体类抗炎药与环氧化酶异构体杨岫岩董怡1971年,Vane等提出环氧化酶(COX)理论,解释了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作用机制。O′Banion等于1991年发现COX存在不同的异构体[1],从而提出了COX异构体的新理论。这个理论揭示了各...  相似文献   

14.
当选择镇痛药物时,在什么情况下医生和患者应考虑到有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对此临床试验的数据已经提出了质疑。自从2005年AHA发表关于非甾体抗炎药应用的科学建议以后,又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情需要更新该建议(Circulation,2007,115:1634.1642):(1)关于环氧化酶.2(COX-2)选择性药物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公布,并且有Meta分析的结果,引起了COX-2阻断剂可增加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抗炎药物之一. 近来也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以及骨关节、肌肉疼痛. 但是在长期大量使用的时候, 常引起胃十二指肠黏膜损害. 随着临床诊疗手段的不断发展, 发现NSAIDs引起的肠黏膜损害日益增多. 本文就NSAIDs相关性肠病发病机制及防治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既往证据表明,传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均将增加心肌梗死(MI)风险,而选择性环氧化酶-1(COX-1)抑制剂则不然。本文旨在就所有NSAIDs药物包括NSAIDs、COX-1和COX-2抑制剂等与中老年人罹发MI风险间关系进行了大样本分析。  相似文献   

17.
胃粘膜对非甾体类抗炎药损伤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次给予人或动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可造成急性胃粘膜损伤,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持续给药,胃粘膜产生适应性,损伤明显减轻,胃粘膜损伤及适应性的产生与给药剂量,给药方式有关,且有一定的时间限度。中性粒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城胃粘膜适应性变化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胃粘膜血流量、内源性前列腺素可能不起主要作用。胃液含量及胃酸浓度变化的作用仍无定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质子泵抑制剂(PPI)预防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相关性溃疡复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等,纳入PPI预防NSAID相关性溃疡复发的所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4.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10项随机临床试验共3361例患者纳入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PPI显著降低NSAID相关性溃疡的复发率(8.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2%,P=0.03).其中,接受埃索美拉唑治疗和兰索拉唑治疗的患者溃疡复发率明显减低(4.4%和18.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4.7%和28.7%,P值分别为0.01和0.05),而奥美拉唑组与对照组相比并无明显优势(P=0.16).不同剂量PPI比较,埃索美拉唑20 mg/d、40 mg/d和兰索拉唑15 mg/d组NSAID溃疡的复发率分别为4.4%、4.3%和19.7%.将NSAID分层分析发现,PPI可有效预防非选择性NSAID溃疡的复发(P=0.009),但对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无明显优势(P=0.58).未发现PPI治疗组和对照组发生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以埃索美拉唑为主的PPI在不停用NSAID的情况下,能有效预防已经发生的NSAID相关性溃疡的复发,疗效可靠、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9.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广泛用于抗炎、镇痛、抗风湿等方面,临床疗效得到公认,有关的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日益增多,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据美国FDA资料,NSAIDs约占药物不良反应的1/3,其中对胃和十二指肠损害的研究和报道最多,而结肠的报道较少。但实际上,它不仅损害正常的结肠,而且可以加重其它的结肠疾病如憩室病和炎症性肠病。  相似文献   

20.
非甾体类抗炎药广泛用于临床,其诱发的胃肠病并非少见。预防这种不良的药物反应,日益受人重视。本文从流行病学、发病机理、危险因素、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综述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