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海南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60例海南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患者及276例黎族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观察DD、DI、Ⅱ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1)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组DD、DI、Ⅱ基因型频率为15.0%、37.3%、47.7%;D及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3.7%、66.3%。正常对照组DD、DI、Ⅱ基因型频率17.8%、40.6%、41.6%,D及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8.0%、62.0%。两组之间DD、DI、Ⅱ基因型频率及D、Ⅰ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在所有高血压者中,ACEDD型的MIMT比DI和Ⅱ型亚组显著增高(P〈0.05)。在高血压1级和3级组内,ACEDD型亚组的NIMT比DI和Ⅱ型亚组显著增高(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CEDD基因型增加了颈动脉硬化易感性,是海南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患者的危险因素,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早期预测因子,但DD型高血压并动脉硬化中颈动脉MINT与高血压分级无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16内含子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海南黎族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46例黎族正常对照组与111例高血压病人血中ACE基因16内含子I/D多态标记,得到3种基因型:缺失纯合子(DD型)、插入纯合子(Ⅱ型)及插入缺失杂合子(DI型)。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统计各基因型频率,计算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海南黎族正常对照组DD、DI、11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3.0%、43.8%、43.2%;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9%、65.1%。海南黎族高血压组DD、DI、11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8%、37.8%、51.4%;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9.7%、70.3%。两组之间DD、DI、Ⅱ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黎族正常人和高血压病人的D等位基因频率均比I等位基因频率低;ACE基因I/D多态性与黎族高血压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海南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的关系。方法收集有效的研究病例,其中黎族正常对照组276例,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组260例,采血检测血脂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黎族正常对照组与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组血液中ACE基因16内含子I/D多态标记,得到3种基因型:缺失纯合子(DD型)、插入纯合子(Ⅱ型)及插入缺失杂合子(DI型),统计各基因型频率,计算等位基因频率,进一步分析各基因型与血脂关系。结果海南黎族正常对照组与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组DD、DI、Ⅱ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海南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组各基因型之间血脂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无显著关联;与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病人血脂水平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海南黎汉族冠心病(CHD)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海南黎族CHD患者150例及正常对照组150例以及汉族CHD患者150例及汉族正常对照组150例的ACE基因D/I多态性.观察DD、DI、Ⅱ基因型频率,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结果海南黎族冠心病组DD、DI、Ⅱ基因的频率分别是24.7%、32.7%、42.6%,D及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1.0%、59.0%。黎族正常对照组DD、DI、Ⅱ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0O%、44.0%、42.0%,D及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6.0%、64.0%,两组之间的DD、DI、Ⅱ基因频率及D、Ⅰ等住基因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海南汉族冠心病组DD、DI、Ⅱ基因的频率分别是23.3%、45.4%、31.3%;D及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6.0%、54.0%。正常对照组DD、DI、Ⅱ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3.3%、42.0%、44.7%;D及Ⅰ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3%、65.7%,两组之间的DD、DI、Ⅱ基因频率及D、Ⅰ等位基因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海南黎汉族冠心病TG水平升高,HDL—C降低。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多态性与黎汉族冠心病有显著关联,是海南黎汉族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基因,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降低是海南黎汉冠心病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汉族、黎族正常人群ACE基因多态性插入/缺失(I/D)频率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97例海南地区汉族正常人与146例黎族正常人血中ACE基因16内含子I/D多态标记,得到三种基因型:缺失纯合子(DD型)、插入纯合子(Ⅱ型)及插入缺失杂舍子(DI型)。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统计各基因型频率,计算等位基因频率。结果海南地区汉族正常人DD、DI、Ⅱ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5.5%、44.3%、40.2%,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7,6%、62.4%;黎族正常人DD、DI、Ⅱ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3.0%、43.8%、43.2%,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9%、65.1%。两组之间DD、DI、Ⅱ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海南地区汉族、黎族正常人群ACE基因多态性(I/D)的频率分布相接近,与中国内地汉族人群ACE基因多态性(I/D)的频率分布相接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海南黎族冠心病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的关系。方法采集海南黎族正常对照组150例和黎族冠心病组150例的血样检测血脂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黎族正常对照组与黎族冠心病组血液中ACE基因16内含子I/D多态标记,得到三种基因型:缺失纯合子(DD型)、插入纯合子(Ⅱ型)及插入缺失杂合子(DI型),统计各基因型频率,计算等位基因频率,进一步分析各基因型与血脂关系。结果海南黎族正常对照组与黎族冠心病组DD、DI、II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海南黎族冠心病组各基因型之间血脂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黎族冠心病有显著关联,与黎族冠心病人群血脂水平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海南黎族和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于2010年对三个市县筛选高血压者85例作为病例组,血压正常者119例作为对照组,黎族101例,汉族103例。应用多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ACE基因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人群ACE基因I/D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和I、D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在黎族EH组ACE各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为II型44.7%、ID型34.2%、DD型21.1%,D等位基因频数38.2%;黎族NT组为1154.0%、ID33.3%、DD12.7%,D等位基因频数29.4%;黎族两组I/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0.05)。汉族EH组三种基因型比例分别是1153.2%、IDI0.6%、DD36.2%,D等位基因频数28.7%,汉族NT组1157.1%、ID28.6%、DD14.3%,D等位基因频数28.6%。汉族两组I/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数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南黎族和汉族地区人群ACE基因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无关联。  相似文献   

8.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抽取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52例及正常对照组150例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进行ACE基因I/D分型。结果:在正常对照组中,ACE基因I/D多态DD、DI、Ⅱ基因频率分别为0.12,0.76和0.62,其中DD和Ⅱ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3%、67%。EH组DD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增加。结论:基因型DD和D等位基因与深圳地区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相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海南汉族冠心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海南汉族150例冠心病患者和150例汉族正常人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检测。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结果冠心痛DD,DI,II基因的频率分别是23.3%,45.4%,31.3%;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6.0%,54.0%。正常对照组DD、DI、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3.3%,42.0%,44.7%,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3%,65.7%;两组之间的DD、DI、II基因频率及D、I等住基因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在年龄、血压、体重指数(BMI),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无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CHD组性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CHD组、甘油三酯(TG)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汉族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I/D多态性与汉族冠心痛有显著关联,是汉族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基因,ACE缺失多态性是汉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海南黎汉族高血压人群ACE基因多态性与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海南黎汉族高血压人群ACE基因多态性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海南黎族111例高血压患者、146例黎族正常人和海南汉族106例高血压患者、97例汉族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检测,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及等位频率,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并分析高血压患者经典危险因素.结果 海南黎族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D、DI、II基因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海南汉族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D、DI、II基因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ACE基因型分布与黎族、汉族高血压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黎族高血压无显著关联;ACE基因I/D多态性与汉族高血压有显著关联,是汉族高血压的主要致病基因;ACE基因型分布与黎族、汉族高血压经典危险因素无关,ACE缺失多态性是汉族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海南黎族、汉族高血压AC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对海南黎族111例高血压患者、146例黎族正常人、海南汉族106例高血压患者、97例汉族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检测,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并调查经典危险因素.结果 海南黎族高血压组DD、DI、II基因频率分别为10.8%、37.8%、51.4%;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9.7%、70.3%.正常对照组DD、DI、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3.0%、43.8%、43.2%;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9%、65.1%.两组之间DD、DI、II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汉族高血压DD、DI、II基因频率为16.0%、28.3%、55.7%;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0.2%、69.8%.汉族正常人DD、DI、II基因频率15.5%、44.3%、40.2%,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7.6%、62.4%.两组之间DD、DI、II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黎族、汉族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有显著性差异(P<0.05);黎族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汉族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海南黎族高血压和黎族正常人的D等位基因频率均比I等位基因频率低;ACE基因I/D多态性与黎族高血压无显著关联;海南汉族高血压和汉族正常人D等位基因频率均比I等位基因频率低;ACE基因I/D多态性与汉族高血压的发病有相关性,是汉族高血压的主要致病基因,早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治疗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与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的关联性。方法采用PCR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454例IS患者和334例对照者的ACE基因I/D多态和MTHFR基因C677T多态的分布。结果 病例组的DD、ID、Ⅱ和CC、CT、TT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22.5%、43.4%、34.1%和51.8%、40.5%、7.7%,而对照组则为17.4%、45.5%、37.1%和56.9%、38.3%、4.8%;DD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IS(LAA)相关,TT型和T等位基因与LAA和心源性IS相关。TT+DD和TT+ID存在协同作用,增加了患IS的风险。结论 DD、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是IS的易患因子,ACE基因与MTHFR基因在IS的发病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ACE)基因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性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 176名 2型糖尿病患者ACE基因 16内含子插入 /缺失(insertion/deletion ,I/D)型多态性 ,利用B型超声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情况 ,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筛选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1)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组ACE基因DD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组 (DD基因型频率 :0 .5 0vs 0 .18;D等位基因频率 :0 .71vs0 .38;P <0 .0 1)。 (2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ACE基因DD型、年龄、合并高血压及男性是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危险因素 (OR分别为 3 .86 9,1.0 81,2 .44 7,2 .173,P <0 .0 5 )。 (3)在控制了年龄、性别、高血压后的危险性分层分析显示 ,ACE基因DD型是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 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病相关 ,且其作用独立于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病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海南汉族心力衰竭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心力衰竭的关系。方法收集有效的研究病例,其汉族正常对照组150例,汉族心力衰竭组15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汉族正常对照组与汉族心力衰竭组血液中ACE基因16内含子I/D多态标记,得到3种基因型:缺失纯合子(DD型)、插入纯合子(Ⅱ型)及插入缺失杂合子(DI型),统计各基因型频率,计算等位基因频率,进一步分析各基因型与心力衰竭的关系。结果海南汉族正常对照组与心力衰竭组DD、DI、Ⅱ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海南汉族心力衰竭组各基因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CE基因I/D多态性与海南汉族心力衰竭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高血压病血瘀证(EH-BSS)首次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收集EH-BSS患者532例(EH-BSS组),高血压病非血瘀证298例(EH-non-BSS组),血压正常对照者512例(Control组),抽取外周静脉血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ACE基因I/D多态性类型。结果卡方分割显示EH-BSS组的DD频率(18.05%)高于EH-non-BSS组(11.74%)、Control组(10.74%),有统计学意义(X^2=12.93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危险因素后,ACE-DD型患EH-BSS的OR值为1.877(95%CI:1.140-5.088,P=0.013)。Kaplan-Meier回顾性分析,携带ACE-DD型患者在高血压病史前15年发生血瘀证首次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明显高于携带Ⅱ/ID型患者(X^2=10.056,P=0.002)。结论携带ACE-DD基因型是患EH-BSS独立危险因素,尤其在EH病史前15年发生BSS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6.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PIH)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运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54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100例正常妊娠妇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ACE基因II、ID、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9.6%、25.9%、44.5%,对照组II、ID、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0%、39.0%、19.0%,两组D等位基因各为57.4%、38.5%.两组的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ACE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