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正>病人,男,24岁。身体健康,有输血史。双侧股骨粉碎性骨折术后恢复期,具备手术条件,入本院骨科行内固定取出术。患者术后切口皮下有紫色瘀血痕,外侧切口渗血且量较多,伴有出血,进行切口下血肿清除术。常规:RBC4.81×10~12/L,HGB143g/L,WBC4.9×10~9/L,PLT 218×10~9/L。凝血三项:PT10.6S,INR0.85.APTT37.4S.Fbg3.5g/L。  相似文献   

2.
3.
回顾性调查分析268例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生素情况,所有手术病历中,抗生素预防使用率为85.8%;63.1%的病例存在不合理用药;37.8%术后预防用药时间48h。骨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存在使用率高、首次使用时间欠佳、用药档次高、疗程长等问题,需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分析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22例急诊入院需要开颅手术的TBI患者即时测定凝血功能,术后再次复查凝血功能、血常规.根据无进展性出血以及术后再出血分组,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比较进展性出血及术后再出血与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6个月后对所有TBI患者随访,进行GOS评分,分组比较凝血功能障碍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术中失血量、PLT变化、FIB变化与APTT的延长呈负相关(P<0.05);TBI患者GOS评分与患者入院时的Hb、FIB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患者入院时TT、PT、INR呈负相关(P<0.05);TBI患者预后与术后即时复查的Hb、FIB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术后即时复查的TT、PT呈负相关(P<0.05).结论 颅脑损伤越重,凝血功能越差,TBI患者的预后与凝血功能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纠正严重肝损伤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8月~2008年7月收治的67例Ⅲ~Ⅵ级肝外伤患者,按术前、术中、术后不同比例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血浆、新鲜血小板、冷沉淀、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配合注射立止血、纠正低体温、纠正酸碱中毒、纠正低钙血症等综合措施。结果65例围手术期凝血功能获改善,治愈61例,死亡6例。结论围手术期合理补充血液及凝血因子是提高肝损伤合并大出血救治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患者骨科围手术期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经验。方法 对我科1989-2000年89例37-82岁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血糖控制在11mmol/L以下,根据个体情况,使用胰岛素及抗生素。合并2种以上疾病者62例,78例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5例局部麻醉,6例全身麻醉。截肢、截趾、关节离断45例,钢板螺丝钉固定21例,清创术29例,清创术后截肢5例。结果 糖尿病住院患者择期手术89例,死亡2例,其中术前死亡1例,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控制血糖和抗感染是围手术期处理的关键因素,可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8.
肖洁  朱国标 《西南军医》2003,5(1):41-42
全球首例肝移植术报道始于1976年[1],我国于1977年开展了首例临床肝移植[2]。当前,肝移植在西方国家已经广泛开展,我国的肝移植工作也已进入稳步、快速的发展时期。早期肝移植的适应症主要为肝恶性肿瘤,现在主要为良性终末性肝病。对  相似文献   

9.
10.
围手术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围手术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对患者的影响,作者从手术病例中随机分别选择100例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例和100例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尽管使用糖皮质激素组病例的手术创伤明显大于未使用糖皮质激素组,但两组患者术后的体温和脉搏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手术后使用糖皮质激素不仅可减轻患者手术后的创伤反应,而且不造成术后并发症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张颖  任惠彦  郑燕蓉 《武警医学》2016,27(4):353-355
 目的 探讨大量输血对受血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5-05首钢医院收治的85例需大量输血患者(≥1200 ml)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 天及第3天对受血者的血细胞计数值(HGB、HCT、PLT等)、血凝指标值(FIB、APTT、PT等)进行测量,观察各数值变化,以分析大量输血对受血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天受血者的PLT值明显降低,且术后第3天仍未恢复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受血者的HCT值、HGB值均显著高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受血者的HCT、HGB值较术前水平高。术后第1天,患者的FIB值明显较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患者的FIB值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第1天受血者的PT、TT、APTT均较术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受血者的PT、TT、APTT值较术后第1天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量输血后,受血者血小板显著减少,凝血功能大幅度下降,应加强监测,及早发现可能的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2.
冷沉淀在抢救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中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观察输注冷沉淀对大量输血后凝血异常的作用。方法 对 8例严重损伤大量输血后有凝血异常的病人 ,行输冷沉淀前、输冷沉淀后 12~ 2 4小时和输后 3~ 5天凝血象及血浆Fn水平测定。结果8例患者输注冷沉淀后 12~ 2 4小时及输后 3~ 5天与输注前相比 ,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均明显缩短 ,纤维蛋白原 (Fbg)含量增加 ,血浆纤维结合蛋白 (Fn)水平显著提高 (P <0 .0 0 1) ,5例患者D 二聚体转为阴性。结论 对大量输血后并发凝血异常的患者及时输注冷沉淀可提高血循环中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的含量 ,缩短凝血时间 ,纠正凝血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及冷沉淀输注对创伤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以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西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1例行大量输血治疗的创伤大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大量输血早期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和(或)冷沉淀预防性输注。将仅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设为血小板组;将仅输注冷沉淀的患者设为冷沉淀组;将联合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者设为联合组。观察不同输注方法对3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等的影响。结果联合组患者输注后PT、APTT、TT较输注前明显缩短(P0.05),FIB、PLT较输注前明显增加(P0.05);联合组与血小板组比较,PT、APTT、TT明显缩短,FIB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冷沉淀组比较,PT、APTT、TT明显缩短,PLT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住院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生存率高于血小板组和冷沉淀组,但无统计学意义(χ2=1.09,P0.05和χ2=0.64,P0.05);3组入院后24h红细胞输注量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组血小板输注量少于血小板组(t=6.30,P0.05),冷沉淀输注量少于冷沉淀组(t=7.17,P0.05)。结论创伤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早期联合输注血小板与冷沉淀可明显提高患者凝血物质的含量,缩短凝血时间,比单独输注血小板或冷沉淀更有利于避免凝血功能紊乱,具有更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测定与输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输血等有关问题。方法将69例严重创伤(AIS≥3或ISS≥16)病例,按照ISS值分为ISS<25组与ISS≥25组,分别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与纤维蛋白原(FIB),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计数(PLT);记录创伤后失血量与输血量;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总治愈率为84.1%,凝血象异常占76.8%(53/69),成分输血占总输血量的72.3%。ISS≥25组与ISS<25组比较,PT时间明显延长(P=0.016),失血量、输血总量显著增加(P=0.028,P=0.004)。结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损伤越严重对凝血功能影响越大;在积极进行快速液体复苏的同时,需要外科确定性手术止血;在补充血液丢失时须充分考虑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妇科急性腹腔内出血的不同原因的临床特征以减少误诊及指导治疗,探讨自体血回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收治的352例妇科腹腔内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2例妇科腹腔内出血患者术后诊断为:异位妊娠262例,占74.43%,卵巢破裂74例,占21.02%,出血性输卵管炎12例,占3.41%,其他4例,占1.14%。异位妊娠、卵巢破裂和出血性输卵管炎的术前误诊率分别是4.96%,31.08%和66.67%。腹腔内出血在急诊手术中需要输血的患者188例,其中108例采用了自体血回输,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自体血回输中加或不加抗凝剂,治疗效果及副反应均没有差异。所有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妇科急性腹腔内出血的诊断并不困难,大多数能明确其原因。妇科腹腔内出血急诊手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术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术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对52例重度溶血病新生儿换血术前后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进行测定分析,以同期出生的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结果换血术后的患儿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增高,血小板计数(PLT)数量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有轻度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术前后应进行凝血功能的检测,并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大出血及DIC。  相似文献   

17.
苏丽艳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350-1351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168例妊娠晚期孕妇(实验组)和55例健康育龄非孕非孕妇女(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实验组PT、APTT和INR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Fib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TT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孕妇临产前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和早期治疗产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日本Sysmex公司生产CA 15 0 0型血凝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我们对该机与德国生产的BC 4plus血凝仪做了对比试验、重复性试验、互染率及性能测试。对不同病例的血标本 ,进行凝血酶原时间 (PT)对比测试分析。结果 通过试验显示 ,两机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 CA 15 0 0型血凝仪性能好 ,可满足目前临床常规血液凝固指标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尿激酶治疗颅内血肿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尿激酶冲洗治疗颅内血肿对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 检测分析33例应用尿激酶治疗的颅内血肿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差比值(INR)、激活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酶原含量(FIB)。结果 术中、术后凝血机制无明显改变,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结论 尿激酶冲洗治疗颅内血肿疗效确切、损伤小,且不会破坏凝血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自体血液回收对骨科手术患者血液氧合和乳酸代谢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ASA分级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回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回收组术中应用血细胞回输仪进行血液收集、回输,分别记录两组病人术前、术毕及术后24 h动脉血氧分压(PaO2)、混合静脉血氧分压(Pv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氧摄取率(ERO2)以及动、静脉血乳酸(LacA、LacV)的变化。记录患者术中回收血量,异体浓缩红细胞量及血浆用量。结果手术开始至术后24h内回收组输注异体浓缩红细胞量及血浆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回收组术毕PaO2、PvO2、SvO2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回收组术毕及术后24 h ERO2以及LacA、LacV含量均降低(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应用自体血液回输技术能及时回收失血,维持有效循环,明显改善血液氧合和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