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我院自1995~2006年应用改进的减张缝合方法在腹部手术术后切口可能裂开的病人中应用29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老年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发生率较高,本院2年来对65岁以上有切口裂开隐患病人进行了预防性减张缝合,无一例发生切口裂开,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1 临床资料 例1,男,25岁。因下腹部外伤后腹痛并漫及全腹1h,腹穿抽出不凝血。急症取右下腹经腹直肌探查切口手术。术中见:腹壁挫伤重,皮下、肌肉组织均有挫伤出血。小肠距回盲部10cm处有长约15cm的肠及肠系膜挫裂伤,肠管血运差。肠系膜血管有活动性出血。腹腔内积血500mL。行血运差肠管切除端端吻合。术后5d切口线结处有淡黄色渗液,拆除2针皮肤缝线见皮下各层均液化坏死裂开。急行减张缝合。术中见:肠管水肿增粗,肠管与肠管、肠管与腹壁已形成粘连,未见肠梗阻及肠瘘。分离肠管与切口周围腹壁粘连时,将肠吻合口分破1小口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1995~2006年应用改进的减张缝合方法在腹部手术术后切口可能裂开的病人中应用29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我们经治的17例腹部切口裂开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17例腹部切口裂开病人有14例二次减张缝合后治愈,2例三次缝合后治愈,1例老年人因出现中毒性休克而死亡。结论针对腹部切口裂开的不同原因采取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及预防措施,可以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正确认识和提高手术技巧,可以使切口裂开的发生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6.
减张缝合是预防老年腹部切口裂开较有效的方法。1991~1995年,我们采用改进的减张缝合法用于90例老年腹部切口的缝合,收到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0例老年患者,年龄65~94(平均76±9.8)岁。其中男68例,女22例。手术种类:胃癌根治术38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全层连续加内减张缝合在预防高龄患者腹部切口裂开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5~2009年笔者所在医院将有切口裂开危险的高龄患者103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全层连续加减张缝合和常规间断分层缝合关腹,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全层连续加减张缝合组中无1例切口裂开,切口感染2例,脂肪液化3例,皮下积液2例;对照组中切口裂开5例,感染4例,脂肪液化4例,皮下积液3例,切口裂开发生率连续加减张缝合组<对照组,两组愈合良好与不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层连续加减张缝合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层连续加减张缝合明显优于传统间断分层缝合组,能有效预防高龄患者腹部手术切口裂开,减少愈合不良,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滑车式皮下埋线减张缝合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184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采用滑车式皮下埋线减张缝合术的临床观察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术后无切口裂开,平均住院11.5d,均痊愈出院。结论 与传统的皮外减张缝合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易方便,经济实用,住院时间短,避免了皮外减张线引起的针眼线道感染和皮肤溃烂,是预防腹部手术切口裂开的理想措施。 相似文献
10.
腹部切口裂开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后伤口裂开的原因及预防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4例伤口裂开各种发病因素,提出合理预防措施。本组9例全部裂开急诊二次缝合;2例全部裂开放弃缝合,行切口腹带保护 换药治疗;2例部分裂开行切口腹带保护治疗:1例部分裂开行急诊二次缝合。结果:伤口裂开与机体基础营养不良;组织愈合能力差;手术操作不当;术后腹压增高;伤口感染;切口保护不力等因素直接相关。本组10例急诊二次缝合,9例伤口愈合。1例术后10d二次裂开,行伤口腹带保护换药4月后愈;2例全部裂开放弃缝合,1例切口保护换药80D后方愈;1例因高龄病重放弃治疗死于全身衰竭。结论:有术后伤口裂开倾向者,围手术期应加强营养支持及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缝合伤口时预见性增加减张缝合。术后加强伤口有效保护及护理指导。腹部切口一旦发生伤口裂开,只要情况允许均应及时二次缝合.避免切口疝及伤口延迟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行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皮内连续缝合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行妇产科手术的病人200例腹部切口缝合法随机分为皮内缝合组(对照组)和间断缝合组各100例,观察组100例(剖宫产术80例,妇科手术20例)用4-0可吸收缝线行皮内连续缝合皮肤切口,其中疤痕腹18例;对照组100例(剖宫产术70例,妇科手术30例)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切口,其中疤痕腹15例,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99例甲级愈合和1例乙级愈合(没有疤痕者);对照组有94例甲级愈合和6例乙级愈合,其中有2例疤痕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产后42 d,观察组术后腹壁遗留瘢痕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产科手术用可吸收缝线行皮内缝合,切口疼痛轻,愈合好。无需拆线,瘢痕小更加美容,病人恢复快,可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目的探讨肥胖剖宫产患者腹壁切口皮下脂肪组织的缝合方式。方法将2003年9月-2005年8月间,剖宫产腹壁皮下脂肪层厚达5 cm以上的肥胖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5例,采用竖“8”字缝合皮下脂肪层;对照组63例,采用传统的两层间断缝合方法。结果观察组切口一期愈合率96.9%,显著高于对照组77.8%(P<0.01);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率3.1%,显著低于对照组22.2%(P<0.01);观察组无1例切口裂开,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切口裂开率14.3%(P<0.01);术后平均住院日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缝合肥胖患者腹壁切口时,采用竖“8”字缝合皮下脂肪层对预防腹壁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是一个简便易行、效果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中胎头娩出困难的原因和对母婴产生的影响,以及采取的措施。方法对2003年8月-2006年10月本院所行的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中发生的胎头娩出困难116例作回顾性分析,并选择同期手术胎头娩出正常者116例作对照观察。结果原因依次为胎头深定25.86%,麻醉不满意25.86%,胎头高浮20.69%,腹壁子宫切口不当17.24%;医源性10.34%;对母儿造成影响主要为子宫撕裂出血及新生儿窒息,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O.01)。结论适当掌握剖宫产指征,避免不恰当试产发生,术中一旦发生娩胎头困难,则应尽快采取措施协助娩胎,以最大限度减少对母婴的伤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8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切口疤痕部位病灶切除术,病灶大小1.2~4.0cm,平均2.6cm,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诊3年,复发2例(5.3%)。结论:腹壁切口内异症与子宫内膜种植有关,手术是治疗本症的最好方法,自然分娩、减少医源性腹壁切口内膜种植和母乳喂养,可一定程度上防止腹壁切口内异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腹部手术后肠外瘘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彭金陵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7):91-93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肠外疾病人的病因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病人产生原因、诊疗情况。结果:42例病人产生的局部原因中,吻合口、残端及病理性胃、肠穿孔修补术后愈合不良22例,占52.38%;手术误伤15例,占35.71%;切口感染、裂开时,对腹内肠管保护不当3例,占7.14%;腹内脓肿及引流管压迫2例,占4.76%。全组治愈34例,占80.95%;死亡6例,占14.29%;因经济原因未愈要求出院2例,占4.76%。结论:手术后肠外瘘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局部原因,重在预防;其治疗原则包括维持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抗感染并建立有效通畅的引流、应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确定性手术治疗及维护重要器官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诊治的22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经采用积极治疗措施后切口在术后8-25天愈合,无1例继发感染。结论:切口脂肪液化的早期发现,及时有效的处理能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20.
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15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瑞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6(3)
目的 探讨腹部切口裂开的防治措施.方法 切口裂开者均立即采取切口裂开缝合术后,分层或全层分缝合.结果 及时清创减张缝合,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13例痊愈,2例死亡.结论 重视对手术前后危险因素的处理,正确运用缝合技术,可有效预防腹壁手术切口裂开.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临床常见,多与全身的营养状况、切口的切开缝合技术、腹腔内压力增高有关.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围手术期的有效处理预防其发生,一旦发生,通过及时、正确措施可使患者顺利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