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评价各种运动试验的方法时,需要考虑运动的生理类型、临床应用和目的、主要动态运动试验类型间的生理差别、需氧量和循环反应的比较、推荐的目的和理论基础、普遍应用的经验以及临床上用以评价治疗效果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有严重气道阻塞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病人对运动的耐受性降低,但此时气道反应性并未增加。然而哮喘并非如此,一旦体力负荷增加时,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哮喘急性加剧,因此哮喘病人对运动的反应性是独特的。本文就哮喘病人运动试验的生理、病理生理及其诊断价值诸方面作一探讨。【运动时的循环、通气和代谢反应】  相似文献   

3.
排便的生理和便秘的病理生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便秘可以看作是不同病理生理过程的最终症状表现 ,其胃肠运动主要出现以下病理生理变化 :( 1)结肠运动功能异常 :表现为运动亢进、减弱、不协调。结肠非推进性收缩幅度、频率增加 ,肠传输时间延长 ,肠内容物水分吸收过多 ,粪便干燥 ;结肠推进性收缩的幅度频率减少、结肠蠕动无力 ,肠传输时间增加 ,粪便无法正常推送至直肠 ;不协调运动 ,结肠某一部分收缩增强、逆向蠕动 ,影响传输时间 ;( 2 )直肠运动异常 :直肠张力下降 ,顺应性增加 ,感觉功能下降 ;( 3 )肛门括约肌功能异常 ;( 4 )盆底肌群收缩功能下降 ,持续收缩、不协调收缩或松弛。本文对排便的生理和便秘的病理生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胃运动生理与病理生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周吕 《中华消化杂志》1994,14(5):287-289
胃运动生理与病理生理周吕胃的运动是由胃平滑肌周期性地产生电活动和机械运动,以完成三个主要运动功能:(1)近端胃肌舒张和胃内压升高以适应进餐后大量食物的涌入和加快液体排空;(2)远端胃肌收缩进行机械碾磨,并将食物颗粒与胃液搅拌混合;(3)把初步消化的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胃肠运动的生理、生理调节、临床研究;中医对胃肠病的认识,中药与针灸对胃肠运动的影响等;同时提出了研究中的不足及展望。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世界,功能性胃肠疾病在胃肠科门诊中属最为常见,但对其运动功能紊乱的病理生理基础,迄今未能在胃肠道平滑肌电生理特性或其神经控制的水平上得到证实。作者报告8例表现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内脏植物神经功能试验和上消化道动力学检测的结果。由  相似文献   

7.
本文重点叙述了血管活性肠肽(VIP)对胆囊的生理调节作用和对胆囊的病理生理影响,从而提示,VIP不仅参与了胆囊的运动、吸收和分泌功能的生理调节;而且可能通过改变胆囊的这些功能,参与胆石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器质性心脏病终末期的表现。随着运动心脏病学的发展,运动康复对于慢性心衰患者是安全有效的,适当运动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命预后。2005年新版慢性心衰治疗指南中,也将适量运动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之一,与利尿剂列为同等要位。欧洲心脏病协会心脏康复和运动生理工作组和美国心脏协会下属运动心脏康复和预防分会建议,运动锻炼应作为心脏康复的一部分而应用于所有的稳定心衰患者。心泵功能贮备可以用心脏每分钟能射出的最大血量来表示。在不同的生理情况下,心脏的泵血功能能够发生改变以适应机体代谢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太极拳运动与健身走运动的锻炼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60名老年俱乐部和太极拳协会的中老年人发放"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对太极拳及健身走练习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自测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健康3个评定子量表共9个维度内容。结果 SRHMS测试结果太极拳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3个因子都高于健身走运动。结论太极拳影响心理健康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正>帕金森病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我国≥65岁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7%[1]。以往认为,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在于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缺失,进而引起皮质基底节环路功能异常,导致运动障碍的发生。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帕金森病的主要运动症状。但近年来,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得到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认识,病理生理研究发现,帕金森病病理改变可累及周围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1.
人体生理机能有强大的储备力,在安静状态下,生理机能的早期障碍可由于储备力的代偿而无任何表现。在运动负荷下机体生理机能的储备力相应地动员,以满足承受运动负荷的需要。在病理条件下,生理机能储备力均有不同程度地减弱,在一定负荷时,一旦储备力全部动员,机体进入失代偿状态,便会产生相应的表现,这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也可以评价生理机能储备力的大小和病变的程度。而心功能常是体力活动能力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 我院设计的踏车多指标心血管功能评价系统(E系统)具有心电图运动试验各项指标外,尚能无创测定运动前、后心血管功能。本文通过E系统检测77例正常人运动试验前、后心血管功能变化初步探讨了在运动状态下(静与运动)心血管功能变化规律以供评价病理条件下,运动试验时心血功能状况、疾病诊断和康复疗效评价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有人强调心理(精神)与生理是本质不同的两种活动过程,因为两者是有其各自不同的概念和内容。心理活动比生理活动是更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这种观点的根本论据是,人乃“万物之灵”。人不但有生理功  相似文献   

13.
耐久性运动要求一系列生理适应。本文研究 5 2名男性运动员与 2 2名非运动员的二维超声心动图与极量运动试验血乳酸水平。证明运动员的心脏有明显结构与功能适应性变化 ,心脏呈向心性、偏心性肥厚、舒张功能超乎正常。运动试验时每公斤体重最大耗O2 量明显增高。踏车运动时 ,血乳酸为 2、3、4mmol/L时耗O2 能力与做功输出明显较高。运动后 6分钟HR是一个很重要的判定生理状态指标。 2 0分钟后恢复期乳酸测定也对运动员的生理状态提供重要信息。结论 :运动员的最大心脏作功能力明显增高。有氧与无氧的运动能力也大有不同。最佳运动…  相似文献   

14.
<正> β阻滞剂对心脏具有广泛的代谢、血液动力学和电生理作用,而且在治疗某种室性心律失常中具有临床效果。但是其治疗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来,Sung等依临床表现和电生理特征对运动引致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了分类,该分类有助于了解β阻滞剂治疗运动引致室性心律失常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运动锻炼对心血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锻炼曾长期被认为是心脏科的“禁区”,心脏科医生主张病人延长休息。近 30年特别是近几年来这种观点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目前认为中度到剧烈的运动不但可预防缺血性心脏病 ,而且是心肌梗塞、PTCA、冠脉搭桥、心脏移植后、先天性心脏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本文就运动锻炼对心血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作一简单综述。1 运动锻炼的生理效应从心脏生理、病理角度讲 ,经常的运动锻炼对心血管系统有直接和间接双重作用。运动锻炼达到一定强度其间接作用即可表现出来 ,但对心肌的直接效应则较小。1.1 运动的间接效应1.1.1…  相似文献   

16.
读《山东医药》1977年试刊第5期“试论通法”一文后,认为该文作者(以下简称作者)是在为整理祖国医学、创造新医药学而努力。但是又觉得有一些问题值得提出来商榷。错误之处请作者及同志们批评指正。一、怎样区别生理与病理? “在活的机体中我们看到一切最小的部分和较大的器官的继续不断的运动,这种运动在正常的生活时期是以整个机体的持续平衡为其结果,然而又经常处在运动之中,这是运动和平衡的活的统一。”(1)人体的生理状态应是运动和平衡的活的统一,反  相似文献   

17.
有关年轻人和中年人高强度运动对生理的影响有过许多研究,而老年人长期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很少知晓。通常认为有规律的长年运动可延长生命,降低患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然而运动期间猝死的危险相对增加,推测是因为心律失常。本文就此对老年男性长期高强度运动与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心理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发生和发展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FD患者症状的严重性和疾病行为受到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合理的治疗应考虑到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因素.情绪因素与胃肠道生理间存在可能的联系,往往导致异常的胃分泌、胃肠运动和功能,这也是心理治疗的基础[1].  相似文献   

19.
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是采用高强度磁场、短时限的刺激所诱发形成的运动诱发电位 ,以之测定中枢及周围运动通路的波形、传导时间及速度、潜伏期、波幅 ,以判断运动通路的功能状态。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目前已发展成为有实用价值的临床电生理检测技术 ,特别对老年人脑卒中的发病、病程、预后及治疗效果有较明显的临床实用价值。国外对本技术的运动功能电生理研究已 10余年 ;我国开展本技术应用于临床始于 2 0世纪 90年代初[1] ,但迄今仅国内部分大医院拥有该诊断手段。其刺激模式有两种 :电刺激和磁刺激 ,电刺激经颅运动诱发电位始于 …  相似文献   

20.
背景:卒中后的物理治疗包括各种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核心都是建立在“神经生理”、“运动学习”和“整形外科”原理基础上的。目的:判断以整形外科、神经生理或运动学习原理以及综合这几种原理的不同物理治疗方法在促进卒中患者的姿势控制和下肢功能恢复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