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桃夹综合征及其相关解剖的多层螺旋CT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研究正常人及胡桃夹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的大小及其对左肾静脉形态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回顾性观察123例正常人及5例胡桃夹综合征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的大小,左肾静脉水平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的距离及明确正常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的大小对左肾静脉形态的影响。结果:123例正常人中,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为60.9°±19.4°,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为27.9°±13.2°;正常人左肾静脉平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距离为(15.6±7.7)mm,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为(7.4±2.7)mm,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肠系膜上动脉的发出角度可以影响左肾静脉的形态,漏斗状左肾静脉的出现率在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35°时为8.4%(9/107),<35°时为68.7%(11/16),出现率在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存在漏斗状左肾静脉时经常出现粗大侧支。结论:多层螺旋CT重建功能可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的大小,此夹角可以影响左肾静脉及其侧支的形态。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对门脉高压分流侧支血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体之间侧支血管扩张,形成多处门体循环;在这些扩张的侧支血管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常导致上消化道出血,危及患者健康和生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实施手术或介入治疗时,术前了解侧支血管的情况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及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开发,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能全面准确地显示肝硬化患者门体循环之间侧支血管的部位和范围,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术前评估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齐志刚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4):233-234,24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在诊断胰源性门静脉高压(PSPH)中的价值。方法对15例临床疑诊胰腺体尾部病变累及门静脉系统的患者的增强CT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门静脉系统形态改变,并测量胃冠状静脉、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径。结果急慢性胰腺炎及胰腺癌侵犯或压迫脾静脉,血液向门静脉回流受阻,致其远端显影不佳,近端血管扩张以及侧支循环形成最终导致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结论多排螺旋CT可连续观察侧支循环走行,清晰显示病变与邻近结构关系,为胰源性门脉高压患者提供血管形态、病因诊断等多方面有价值信息,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分析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pancreatogenic segmental portal hypertension,PSPH)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和特征.方法 对32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患者,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行上腹部CT平扫、多期相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异常的脾静脉及侧枝血管情况.结果 脾静脉均有受压、血栓或受侵表现,孤立性脾静脉阻塞中,食管静脉(EV)、胃短静脉(SGV)、胃冠状静脉(CGV)、胃网膜静脉(GEV)、胃结肠干(GCT)曲张分别占9.37%,67.65%,65.63%,96.88%,28.13%;非孤立性脾静脉阻塞伴有肠系膜上静脉SMV阻塞时,其属支结肠右上静脉(RSCV)、胃结肠干(MCV)、胰十二指肠前上静脉(ASPDV)曲张例数分别为15.63%,18.75%,5.88%.同时伴门静脉海绵样变5例.结论 MSCT及图像后处理系统对PRPH诊断具有莺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MSCTP) 的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10例临床推荐行腹部增强扫描的患者.运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两种后处理成像方法,10例增加曲面重建(CPR).结果:MSCTP能很好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系统的全貌及其与病变之间的空间解剖关系,直观地评价门静脉的位置、轮廓、有无门静脉受侵或癌栓形成, 了解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分布范围和程度.结论:MSCTP是肝静脉和门静脉无创性检查的可靠方法, 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VR比MIP重建的血管图像更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临床确诊的19例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64层螺旋CT表现.19例均行平扫,14例加行增强扫描,并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结果 19例平扫均显示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增粗,12例肠系膜周围脂肪密度增高,13例管腔内高密度,10例有不同程度腹腔积液,14例肠管扩张、积气积液,10例肠壁增厚水肿;14例增强扫描均显示静脉内低密度充盈缺损,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管壁环形强化,肠管管壁强化呈靶征,3例肠管未强化,5例显示肝脏一过性供血不足,门静脉期供血减少.结论 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以及三维重组技术相结合能够早期发现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静脉成像技术及后处理方法。方法:20例患者行肝脏动脉期、门静脉期及肝静脉期3期扫描,肝静脉期图像分别行1mm及2mm层厚重建,图像重叠60%,分别对两组薄层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遮蔽表面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比较各种后处理技术显示肝静脉的优缺点。结果: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第二肝门的肝左、肝中及肝右静脉,20例中有18例显示第三肝门静脉属支,另2例在第二肝门以下未见明显肝静脉引流入下腔静脉。1mm重建层厚较2mm重建层厚对微小肝静脉的显示更好,图像质量好。4种后处理方法中轴面薄层MIP显示的引流静脉数目最多,冠状面MPR对第二肝门及第三肝门的解剖关系显示最好。VR及SSD对门静脉系、第二肝门及第三肝门各静脉属支立体结构关系显示最好。结论:多层螺旋CT肝静脉成像可显示主要肝静脉,1mm重建层厚,60%影像重叠后的重建图像质量较好,各种重组技术相结合可清晰、立体显示门静脉系、第二肝门及第三肝门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测量正常儿童肠系膜上动脉(SMA)夹角的相关解剖数据,为临床诊断胡桃夹综合征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利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测量32例无相关血管疾患的儿童卧位状态下,SMA与腹主动脉(AA)夹角度数,左肾静脉(LRV)上、下缘水平SMA与AA的直线距离(m,n),主动脉左侧LRV最大内径(a)和SMA与AA间的LRV内径(b)及两者的比值.结果:SMA与AA的夹角为(68.4±22.6)°,m为(6.5±2.7)mm,n为(9.5±2.8)mm,a为(4.7±1.5)mm,b为(2.6±0.73)mm,a与b的比值,》2者14例,》3者2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可准确测量SMA夹角等相关解剖数据,从而有助于临床诊断胡桃夹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多层螺旋CT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APS)的多层螺旋CT(MSCT)增强特征及形成机制,评价MSCT在APS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3例APS的CT影像特征及其基础疾病,所有病例均采用MSCT机扫描,对比剂注射流率3ml/s,剂量90ml;动脉期延迟25~28s,门脉期50~55s,实质期3~5min。其中75例完成了动脉期三维重建。结果 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提前显影127例,其中75例容积成像(vR)清晰显示APS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三维关系。动脉期肝实质呈楔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片状强化139例,其中单发94例,2~3处40例,弥漫性5例;门脉期部分病灶密度仍较高,实质期病灶与肝实质密度一致。90例原发肝癌及16例转移瘤中,动脉期瘤灶部分实质明显强化67例,门脉期多数病灶仍呈高密度,实质期呈低密度,其余39例瘤灶未见明显强化。上述APS按发生部位可分4型:即中央型(60例),周围型(32例),混合型(56例)和弥漫型(5例)。结论 多种疾病均可形成APS,原发性肝癌是最主要原因。CT上APS可有多种特征性表现形式,MSCT多期扫描及VR重建能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11.
12.
MSCT重组技术对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SCT重组技术在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LRVES)诊断中的方法与价值. 资料与方法 26例(LRVES)患者经16层螺旋CT扫描后进行了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 结果 MSCT通过MPR及VR三维成像可清楚地显示左肾静脉的解剖结构和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CT征象.正常对照组肠系膜上动脉在下降之前从腹主动脉呈近似直角分出,其平均角度为(85.6±10.5)°,经过左肾静脉中点垂直腹主动脉的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相邻边缘的直线距离为(15.4±4.2)mm,而病变组则分别为(35.6±9.5)°和(5.7±3.6)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左肾静脉受阻远端前后径的最大值与夹角段前后径的最小值之比平均为3.6±1.5. 结论 MSCT重组技术能直观显示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影像特征,是一种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上动、静脉病变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增强血管造影诊断肠系膜上动、静脉病变45例。采用Philips 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增强扫描于注射对比剂后延迟25~30 s扫描动脉期、65~75 s扫描门静脉期。在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ting,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容积再现(volumetric rendering,VR)重组肠系膜上动、静脉图像,分析肠系膜上动、静脉血管成像对肠系膜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45例患者均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共发现肠系膜上动、静脉病变49处,其中累及肠系膜上动脉23处,肠系膜上静脉13处,肠系膜上动、静脉同时累及13处。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清楚显示肠系膜上动、静脉解剖结构,对肠系膜动、静脉病变有确诊价值,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节省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14.
15.
16.
肠系膜上动脉夹角的CT解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 测量正常人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夹角以及在左肾静脉和十二指肠中点水平SMA至AA距离的正常值范围。方法 利用 16排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测量 41例正常检查者卧位状态下SMA与AA之间的角度和距离。结果 41例正常SMA夹角的平均值为 47. 4°±18. 3°,其中≤15°者 3例,占 7. 3%,≥70°者 10例,占 24. 4%。在左肾静脉和十二指肠中点水平,SMA至AA的距离分别为(1. 3±0. 4)cm和(1. 4±0. 4)cm。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准确测量SMA夹角并显示SMA与左肾静脉和十二指肠的解剖关系,对十二指肠淤积症和胡桃夹现象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肠系膜下静脉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肠系膜下静脉(IMV)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显示及其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并探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IMV的变化情况。材料和方法:腹部增强CT扫描221例连续病例,全部用16层螺旋CT做三期增强扫描。运用容积重建显示IMV,观察IMV的显示情况和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其中经临床证实的肝硬化患者22例,无肝疾病及相关疾病患者30例作为正常组,测量IMV的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221例中207例(94%)显示IMV主干,159例(72%)显示一级分支,68例(31%)显示二级分支。显示IMV主干的207例中,IMV汇入脾静脉占12%,汇入门静脉汇合处占19%,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占69%。在正常组和肝硬化组IMV直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中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较好地显示IMV及其分支。多数IMV汇入肠系膜上静脉。肝硬化患者IMV不受累。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肠系膜上静脉梗塞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SMV梗塞中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7例SMV梗塞患者,行CT平扫、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分析其CT表现特点,并与超声及手术后病理结果对照. 结果 临床病理证实的SMV主干梗塞患者CT平扫均表现肝脏呈等密度,肠系膜充血水肿.增强扫描显示SMV内圆形充盈缺损,肠管扩张、肠壁增厚、靶征、肠壁强化程度减低等肠缺血表现.门静脉供血减少,门静脉期延迟,肝脏一过性血供不足.延时扫描对比剂在肝脏内分布均匀. 结论 螺旋CT多期扫描在SMV梗塞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