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肝两对半检测的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09年6月在本院接受乙肝两对半检测的体检者145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检测结果及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因素。结果:该组体检者中具有传染性的大三阳占2.40%(35/1457),小三阳占8.92%(130/1457),双阳占1.24%(18/1457),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有样本的采集及处理,试剂的影响,操作因素的影响。结论:乙肝两对半检测对乙肝病毒的检出有重要作用,应尽量排除影响因素的干扰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酶免法检测在乙型肝炎两对半定性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与2015年1月采集的120份患者血清标本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全自动酶免疫仪、免疫发光仪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比较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结果免疫发光仪组检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至少一项阳性率80.83%,全自动酶免疫仪组检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至少一项阳性率为81.67%,两组比较χ~2=0.0274,P=0.868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至少1项标志物为阳性模式具体情况见表2。各模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发光仪与全自动酶免疫仪均可作为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的重要手段,但全自动酶免疫仪检测稳定性更高、特异性更强,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两对半的检验结果,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70例患者应用乙肝两对半检验,统计分析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检验结果。结果 7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乙肝两对半检验结果,有28例为大三阳,占40%,有16例为小三阳,占22.9%;检测HBsAg与HBcAb阳性2例,占2.9%;检测HBsAb与HBcAb阳性4例,占5.7%;检测HBeAb与HBcAb阳性4例,占5.7%;检测HBeAb与HBcAb、HBsAb阳性12例,占17.1%;经HBV-DNA检测阳性43例,占61.4%。结论应用乙肝两对半检验慢性乙型肝炎可以及早发现大三阳和小三阳,可以使患者及早接受临床治疗,为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总结病例资料分析乙型肝炎两对半临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评价监测结果的临床价值,从而确定进一步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间246例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结果,应用英科新创酶标仪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法)对患者血液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间对246前来就诊的患者及体检人员进行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其中感染HBV的总人数为45例,其所占的感染率为18.29%,45例感染者中包括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患者17例,占总人数的6.91%,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患者28例,占总人数的11.38%,而一五(HBsAg、抗HBc)为阳性的被检人数为21例,占8.53%;二五(抗HBs、抗HBc)阳性的被检人数为19例,占7.72%;单五(抗HBc)阳性的被检人数为16例,占6.50%。结论在我国感染HBV的患者众多,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比例也较大,并且乙型肝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对广大人群的两对半检测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乙型肝炎的作用,检测所得各项指标可以准确、直接的反映出被检测者机体内的真正感染情况,以便于今后更好的为临床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TRF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乙型肝炎两对半的测定结果的进行比较,从而对TRFIA在乙型肝炎两对半测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以190例医院患者血清样本作为标本,对190例血清样本同时采用TRFIA法和ELISA进行乙型肝炎两对半的测定,对计算结果符合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使用TRFIA法和ELISA法测定190份随机样本HBV-M结果符合率较高,对结果进行配对资料的χ2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相比于ELISA法,TRFIA在对乙型肝炎两对半的测定方面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和更高的灵敏度,是一种比较理想可靠的临床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检测方法。通过使用TRFIA对乙型肝炎两对半进行定量测定,可以为乙型肝炎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全面及时的动态监测,为疫苗接种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苗静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145-146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结果准确度,评价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而制定进一步的措施.方法 对2009 年12 月至2011 年12 月期间乙型肝炎两对半监测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时采用英科新创酶标仪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 法)进行.结果 260 例进行检测的体检者中其中为大三阳者90 例,占34.6%,小三阳40 例,占15.4%.结论 两对半检测是预防、诊断、治疗、大样本筛查乙型肝炎的重要依据,临床检验操作中加强统一管理,督促检验工作者严谨负责、规范操作,使检测结果能更准确反映出体检者体内真正的情况,以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宝安区乙型肝炎母婴阻断效果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制定乙型肝炎防控策略提供情报科学依据。方法从各街道人民医院的病案室或产科随机抽取HBsAg阳性且所生孩子在7~12月龄的产妇基本资料(姓名、联系电话、文化程度等),通过电话访问,通知家长带儿童到所属街道的预防保健所接受调查,并采集儿童静脉血2mL,进行检测和血清分离,标本在冷藏条件下送到区疾控中心,-20℃冷冻保存,统一用ELISA方法进行检验乙型肝炎两对半。结果检测的201例中,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结果是HBsAg阳性率为0.50%;HBsAb阳性率为99.50%;HBeAg阳性率为0;HBeAb阳性率为1.49%;HBcAb阳性率为97.01%。结论 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孩子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与性别、分娩方式没有关系,但与喂养方式可能有关。及时有效地对母亲HBsAg阳性所生的新生儿进行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的接种,能达到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张砾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528-529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前S1抗原(Pre-S1)与乙型肝炎两对半之间的关系,正确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246例乙型肝炎患者及8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Pre-S1抗原、乙型肝炎两对半及HBVDNA检测,并对其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re-S1抗原与两对半中HBeAg的阳性符合率为83.5%,而HBeAg阴性组中HBV PreS1抗原仍有一定的检出率,说明部分HBeAg阴性患者仍有病毒复制。在乙型肝炎患者中,HBVDNA与Pre-S1抗原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果表明Pre-S1抗原是HBV感染与复制的可靠指标,是病毒复制最直接的证据,可弥补两对半的缺陷,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互补性,两者联合检测可更好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存在与复制情况,有助于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献血前采用乙型肝炎/梅毒联合检测试纸条对献血者进行初筛,查看其对降低不合格血液采集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对于献血者在献血前采用HBsAg胶体金试纸条进行检测筛查,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对于献血者在献血前采用乙型肝炎/梅毒联合检测试纸条经检测筛查,对比两年间抗-TP、HBsAg不合格的情况。结果经过对比研究发现,使用HBsAg胶体金试纸条检测的无偿献血者抗-TP的不合格率为0.38%(390/101807),HBsAg不合格率为0.28%(291/101807);采用乙型肝炎/梅毒联合检测试纸条检测的无偿献血者抗-TP的不合格率为0.21%(236/109961),HBsAg不合格率为0.18%(201/109961)。两组的抗-TP不合格率存在显著差异(P <0.05),HBsAg不合格率存在显著差异(P <0.05)。结论在献血前采用乙型肝炎/梅毒联合检测试纸条对献血者进行初筛,可以减少不合格血液的采集情况,降低抗-TP、HBsAg造成的血液反应概率,因此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关系。方法 167例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于治疗前进行HBV基因分型,并检测治疗前和治疗24、96周时乙肝两对半定量、HBV-DNA定量、肝功能,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抗病毒疗效。结果 167例患者HBV基因分型中B基因型有98例,占58.7%,C基因型69例,占41.3%,未检出其他基因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24周时和治疗96周时,B基因型与C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DNA低于检测下限率(103 copies/ml)、乙肝e抗原(HBe Ag)转阴率、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HBe Ag分组后,两种基因型在治疗96周时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基因型B或C对恩替卡韦抗病毒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并分析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l-Ag)与HBV血清标志物乙肝"两对半"的关系,以评价同步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1236例乙肝患者及18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Pre-S1及乙肝两对半检测,测定结果并对其比较分析.结果 PreS1-Ag与HBeAg的阳性率具有一致性,PreS1-Ag敏感性优于HBe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reSl-Ag与乙型肝炎两对半联合检测,可弥补两对半的缺陷,在乙型肝炎诊断、治疗及疗效考核中将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两对半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2年1月~2014年10月间某院收治的临床确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201例,对其展开乙肝两对半检测和HBV-DNA检测,并对其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例患者中,大三阳者82例,占40.80%;小三阳者48例,占23.88%;HBV-DNA检测结果阳性129例,阳性率为64.18%。结论:两对半检验结果对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及预防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乙肝患者的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356例体检对象乙型肝炎两对半的检测结果。方法 356名体检对象,年龄在20~30岁,平均年龄26岁。其中男189名,平均年龄(25.6±3.22)岁;女167名,平均年龄(26.3±3.12)岁。对所有体检对象进行了乙型肝炎两对半的检测并进行了记录和分析。结果男性的HbsAg、HbeAg以及HbcIgG显著低于女性。二者在小三阳、潜伏期、窗口期、有免疫力、既往感染以及易感者的差别也具有统计学差异。综合来看,我门诊查出青年乙型肝炎,HbsAg阳性占8.43%,大三阳占3.37%,小三阳占4.78%,有免疫力占66.01%。结论做好乙型肝炎的预防工作,使得我国的乙型肝炎患病率下降是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杨丰 《中国医药指南》2012,(26):103-104
目的探讨低水平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人群分布。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对非肝炎病患者1000例进行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测,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结果 HBsAg阳性患者187例浓度在5μg/L以下,占检测总人群的18.70%。结合两对半检查结果发现低水平HBsAg人群主要体现血清学特征为"HBsAg+HBc-Ab+HBe-Ab阳性"和"HBeAg+HBs-Ab阴性"模式为主(81.81%)。结论提高HBsAg检测灵敏度对于低水平的人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同时分析血清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欢  桂丹 《中国医药指南》2010,8(19):140-141
目的为了解近年来健康人员体检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携带和免疫情况,对制定合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结果本组患者中,168人检测结果显示HBsAg阳性,占总数的6.6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只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可以有效控制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儿童接种疫苗两对半检验后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进行疫苗接种的儿童共173例,对儿童进行乙型肝炎血清学检验,并检验其乙型肝炎两对半,具体采用金标快速免疫层析法进行相关操作。结果对于降低人群Hbs Ag阳性效果显著,伴随着儿童年龄逐年增长,一些儿童血清抗-HBs抗体阳性率出现变弱的趋势。结论通过普及相关知识并有效使用乙型肝炎疫苗对儿童进行接种,可以有效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传播,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180例乙肝患者,病例选取时间为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并将其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90人。对照组患者给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检测,观察组患者给予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进行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符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77.78%),观察组的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可以进行比较。结论:经研究证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替比夫定治疗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研究时间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86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常规组(n=43)拉米夫定治疗,研究组(n=43)替比夫定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1年的跟踪随访,研究结果以不同时间段(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治疗1年)HBV DNA转阴率、HBeAg阴转率,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个月,治疗1年研究组(n=43)HBVDNA转阴率,HBeAg阴转率均高于常规组(n=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n=43)应用替比夫定治疗有效率(95.35%),与常规组(n=43)应用拉米夫定治疗(77.46%)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替比夫定治疗临床效果优于拉米夫定治疗,其影响因素为长期药物使用的耐药性影响,替比夫定长期治疗效果更优,临床应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9.
ELISA法乙肝两对半定性检测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检验中普遍应用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由于该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易操作、重复性好、试剂稳定等优点,多年来一直被推广使用。但在ELISA法乙肝两对半检测实际工作中,各实验室环境条件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厂家生产的试剂盒质量也不尽相同;检测者对实验方法操作的掌握熟练程度等多种因素,都对乙肝两对半测定准确性造成干扰。检测结果不能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同一标本在不同实验室或使用不同试剂盒可能得出不一致结果。本文就ELISA法定性检测乙肝两对半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一些因素和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ELISA法和GICA法检测乙型肝炎两对半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分别用ELISA法和GICA法对315例门诊和住院患者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并与MEIA法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以MEIA为参照,ELISA有38例未检出,假阳性率为5.36%(3/56);GICA有165例未检出,出现的假阴性率为70.21%(165/235)。结论 ELISA法和GICA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ELISA法适用于常规检测,GICA法适用健康人群的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