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肠道微生物是一个与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可以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参与机体新陈代谢和免疫调节,抵御病原体、发挥生物屏障功能等。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调节化疗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用机制,继而影响化疗及免疫治疗疗效、调节相关不良反应。基于既往大量肠道微生物研究及相关文献,本文将综述肠道微生物影响结直肠癌化疗药物作用机制、疗效的现状,其有望成为提高结直肠癌化疗疗效、降低药物毒副反应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肠道生态系统的改变会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引发结直肠癌。大量证据表明,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中普遍存在一种病理性微生物群失衡状态。本综述从免疫与炎症反应、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和基因损伤三个方面总结了肠道微生物引发结直肠癌的机制,介绍了肠道微生物群相关的结直肠癌诊断标志物,分析了肠道微生物在结直肠癌放化疗及免疫治疗中的新进展,希望为结直肠癌的防治及诊疗提供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3.
肠道生态系统的改变会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引发结直肠癌。大量证据表明,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中普遍存在一种病理性微生物群失衡状态,失衡的微生物群衍生的代谢产物也会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由特定肠道微生物群代谢产物触发结直肠癌进程的方式,总结了肠道微生物群代谢产物对结直肠癌贡献的最新进展,并考虑代谢产物的积累效应以及多种代谢产物相结合的方式来预测和预防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4.
《自然·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两篇研究报告,研究者从近千份人类粪便样品中找出可用于预测结直肠癌的肠道菌群特征。虽然两项研究选取的样本来自欧洲、亚洲和美洲多个国家不同环境下有不同饮食习惯的人群,但肠道菌群微生物组在结直肠癌发生时有一致的特异性改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包括肿瘤发生和对治疗的反应等。两项研究中,一项由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研究者开展,5项研究对386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92名健康对照者粪便样本进行了宏基因组分析,分析粪便样本中整个微生物群体的遗传物质,找出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哪些与健康人群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人类肠道微生物已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人类肠道微生物不仅在人类健康方面,而且在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人们不断发现微生物与癌症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肠道微生物群和肠道肿瘤之间的联系。宏基因组学作为微生物研究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在微生物与结直肠癌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通过宏基因组学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为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且强调了癌症微生物群中宿主-微生物和微生物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本综述回顾了通过宏基因组学研究肠道微生物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希望为癌症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正>《自然·医学》杂志上在线发表两篇研究报告,研究者从近千份人类粪便样品中找出可用于预测结直肠癌的肠道菌群特征,尽管两项研究样本来自欧洲、亚洲和美洲多个国家,粪便样本来自生活在不同环境有不同饮食习惯的人群,但肠道菌群微生物组在结直肠癌发生时有一致的特异性改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包括肿瘤发生和对治疗的反应等。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研究者基于5项研究386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92名健康对照者粪便样本进行了宏基因组分析,对粪便样本中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死率均极高的肿瘤疾病  其发生和发展由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  并往往伴随着肠道微环境的改变。膳食成分是调节肠道微环境的重要因素。现阶段  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了饮食模式膳食成分和结直肠癌间的关系。本文首先讨论了不同膳食模式对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影响  证明了西方饮食可能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  而地中海饮食能量限制饮食素食饮食和生酮饮食对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的预防和干预作用。进一步分析了各类膳食成分如何通过直接作用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间接影响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其中  多酚类物质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等  可以维持肠道稳态  改善肠道内炎症及氧化应激等  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而特定膳食成分的缺失或过剩则可以改变肠道微生物组成  诱导肿瘤相关微生物丰度的升高  造成有毒代谢产物的积累  进而促进肠道炎症和肿瘤的发生。最后  本文提出了一套针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个性化饮食干预策略思路。利用宏基因组宏转录组代谢组等多组学手段  结合人工智能分析结直肠患者菌群组成及功能上的异常  进一步设计个性化的膳食模式  以实现患者肠道菌群的精准调节  并对结直肠癌患者进行膳食干预。 《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1,8(2):118-127
结直肠癌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死率均极高的肿瘤疾病,其发生和发展由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 定,并往往伴随着肠道微环境的改变。膳食成分是调节肠道微环境的重要因素。现阶段,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了饮食模式、膳 食成分和结直肠癌间的关系。本文首先讨论了不同膳食模式对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影响,证明了西方饮食可能促进结直肠癌 的发生,而地中海饮食、能量限制饮食、素食饮食和生酮饮食对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的预防和干预作用。进一步分析了各类膳食 成分如何通过直接作用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间接影响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其中,多酚类物质、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等,可 以维持肠道稳态,改善肠道内炎症及氧化应激等,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而特定膳食成分的缺失或过剩则可以改变 肠道微生物组成,诱导肿瘤相关微生物丰度的升高,造成有毒代谢产物的积累,进而促进肠道炎症和肿瘤的发生。最后,本文 提出了一套针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个性化饮食干预策略思路。利用宏基因组、宏转录组、代谢组等多组学手段,结合人工智能分 析结直肠患者菌群组成及功能上的异常,进一步设计个性化的膳食模式,以实现患者肠道菌群的精准调节,并对结直肠癌患者 进行膳食干预。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我国全部恶性肿瘤的第 3 和第 5 位,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结直肠癌病因复杂,其中 肠道微生态是影响癌变过程的关键环节。肠道菌群是维持人体胃肠道及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肠道微生物病原体在结直肠 癌发病机制包括微生物代谢、宿主免疫和炎症途径的调节、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调节、细菌基因毒素等环节。传统中药 给药方式主要为口服,中药进入胃肠道后不可避免与肠道微生物发生相互作用。中药主要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从而调 节宿主免疫功能,以及氧化应激与抗氧化防御调节等途径实现防治结直肠癌的作用。实验研究证实,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系 统的平衡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菌群失调具有改善作用;中药可以提高宿主抗癌免疫反应以及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下的 骨髓来源的细胞功能发挥抗肿瘤疗效;促进有氧培养菌的耐酸能力并抑制了厌氧培养菌的耐酸能力,从而增强了整体肠道 菌群的抗氧化性。另外,中药亦能改善微生物的代谢、减轻代谢性炎症,以及抑制产生大肠杆菌的体外和体内基因毒性, 中草药的药效成分经肠道微生物转化后发挥抗炎、镇痛和抗肿瘤等药理作用。综上,肠道菌群在部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中具有重要作用,调节肠道菌群是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的重要靶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16S rDNA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PIK3CA突变型与野生型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肠道菌群特征。  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癌患者19例,采用 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PIK3CA突变型(n=4)和PIK3CA野生型(n=15)之间肿瘤组织中微生物多样性和组成差异。  结果  在门水平上,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主要由变形菌门、栖热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组成,占总群落的98%以上。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PIK3CA突变型与野生型结直肠癌患者之间微生物多样性有显著性差异,且PIK3CA突变型患者中微生物多样性明显高于野生型。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PIK3CA突变型与野生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微生物特征有显著性差异。Spearman关联网络分析结果显示,在PIK3CA野生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双歧杆菌属与假单胞菌呈正相关。  结论  PIK3CA突变型与野生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性差异,且PIK3CA突变患者中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更丰富。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随着近年来微生物组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研究报道了微生物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发现了具核梭杆菌、脆弱拟杆菌等微生物促进结直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短链脂肪酸等细菌代谢产物抑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利用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的差异微生物,可以建立基于微生物标志物的结直肠癌诊断模型,使结直肠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成为可能。在结直肠癌的治疗领域,微生物可能成为抑制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药物靶点,并且能够影响化疗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本文以微生物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为切入点,结合近年的相关文献及自身研究,对微生物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赵静  张文 《肿瘤》2011,31(5):465-468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新药物的应用,使其化疗效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耐药仍然是结直肠癌患者化疗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显示,不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药物代谢相关酶的表达及活性也不尽相同,这可能是影响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此作一综述,探讨药物相关酶对结直肠癌化疗疗效和预后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后生元是指对宿主有益的无生命微生物及其组分的制剂,主要包括微生物本身的成分如细胞壁和胞壁肽,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生的产物。与之前的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产品相比,后生元具有固定的化学结构、微生物已灭活而安全无毒的特性、更长的保质期等优点。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增高呈现刻不容缓的态势,其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健康的肠道中,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调节肠道的能量获取、代谢和免疫反应。当肠道微生物受到环境、病原微生物侵袭等多种因素影响时,会出现菌群失调,破坏肠道免疫,诱导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一些后生元如短链脂肪酸、胞外多糖、色氨酸代谢物等通过不同的机制展现抗癌活性,为结直肠癌的防治提供了新方向,但具体的临床可行性和治疗策略仍需进一步探究。本综述旨在通过介绍后生元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及其与结直肠癌的关系,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后生元在结直肠癌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肠道黏膜屏障受损、慢性炎症反应、细菌酶和毒性代谢产物作用等多种机制促进肿瘤的发生.近年来通过无菌动物实验、基因敲除动物实验以及新一代的高通量测序使人们对肠道菌群和大肠癌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继而从不同角度提出肠道菌群失衡导致结直肠癌发病的作用模式,本文将结合相关作用模式从肠道菌群先后影响结直肠癌不同发病阶段的角度阐述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机制,为进一步认识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和结直肠癌的早期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肠道是人体内微生物定植量最高的器官,肠道菌群失衡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 BF)是由多种肠道细菌有组织生长形成的聚集体。生物膜的形成大大增加了肠道细菌对抗生素等杀菌剂和宿主免疫防御的抵抗力。最新的观点认为在肠道菌群诱导结直肠上皮细胞发生癌变的过程中,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本文结合最近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细菌生物膜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发生致癌转化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免疫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被应用于临床。免疫治疗为结直肠癌晚期转移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研究证实,错配修复缺陷/高度微卫星不稳定(dMMR/MSI-H)状态的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对免疫治疗更敏感,有较为客观及持续的临床反应。在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答中,肠道菌群被证实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部分细菌可通过免疫系统或机体代谢功能来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随着研究的进展,肠道菌群不仅有望成为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性生物标志物,也可能成为影响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结果的关键调控因素,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为更多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益带来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过程。肠道微生态的失衡可引起多种肠道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宏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许多研究发现具核梭杆菌参与了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过程。本文通过总结现有的文献,就具核梭杆菌与结直肠癌的关系进行概括,为未来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及国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十年来其发病率与致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生是遗传、环境、微生物等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具核梭杆菌如何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如何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对我们诊断及防治结直肠癌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直肠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谱中位居第3~6位。临床确诊的患者中多数已属晚期且大都为肝转移,预后较差,有效的治疗可以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化疗在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耐药和不能耐受化疗药物毒副反应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66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康莱特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作用效果,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BMI)、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等相关营养指标与晚期结直肠癌化疗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湖南省肿瘤医院行姑息性手术及术后行化疗治疗的Ⅲ~Ⅳ期结直肠癌患者97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及化疗前后营养指标结果,分析化疗前后各营养指标变化情况及各营养指标水平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①化疗前,超重组与正常组、超重组与低体重组在年龄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Hb水平在不同肿瘤部位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②化疗后低体重组和低Hb组患者明显增多,正常组和高Hb组患者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0.007)。③性别、化疗后Hb水平和化疗后ALB水平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分化程度及化疗后BMI水平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化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①年龄超过60岁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更容易出现低体重,结肠癌患者比直肠癌患者更容易出现贫血,此两类患者营养风险更高。②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出现低体重、贫血的患者比例较化疗前增大,化疗后营养不良发生率更大。③性别、化疗后ALB及Hb水平是影响晚期结直肠癌化疗预后的危险因素,但不能独立预测其预后;肿瘤分化程度和化疗后BMI水平是影响晚期结直肠癌化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济生散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对Ⅱ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南通市中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单化疗组和中药加化疗组,每组30例。单化疗组术后第4周开始采用CapeOX化疗方案。中药加化疗组同时给予济生散内服,1剂/d。化疗16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化疗期间毒副反应、胃肠动力、肠道菌群变化。结果化疗16周后,中药加化疗组总有效率(83.33%)高于单化疗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加化疗组白细胞减少等毒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单化疗组,其中两组患者的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加化疗组患者的排气、排便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少于单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疗16周后,中药加化疗组患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水平高于单化疗组及大肠杆菌低于单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济生散能减轻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近期疗效,促进胃肠功能和肠道菌群平衡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