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我科20例儿童带状疱疹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门诊收治的儿童带状疱疹20例,对患儿起病原因进行分析,观察其临床表现,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中药水调散外敷方法予以治疗,1周治疗后,观察患儿症状缓解情况。结果20例患儿大部分经1周治疗后,疼痛消失,红斑颜色变淡变暗,水疱干涸,部分结痂脱落,未见新发皮疹;10 d后皮疹完全消退,留色素沉着。经治疗20例患儿均获痊愈,无1例留下后遗神经痛。结论儿童带状疱疹发病率逐年增加,一经发现应及时就诊,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且应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
儿童带状疱疹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状疱疹多见于成年人.近年来儿童患病明显增多,笔者近来收治1例儿童带状疱疹患者,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带状疱疹致奥格尔维综合征(Ogilvie’s syndrome,简称Ogilvie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过,提高临床医师对Ogilvie综合征的认识。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24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带状疱疹引起Ogilvie综合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致病机制。结果 患者,男,72岁,因“肛门停止排便7 d,加重伴腹痛3 d”入院,结合患者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考虑诊断为肠梗阻,经过细致的查体发现患者患有带状疱疹,故诊断为Ogilvie综合征,经积极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顺利出院。结论 带状疱疹致Ogilvie综合征临床报道较少,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通过此次病例报道加深对Ogilvie综合征的认识,尤其是对带状疱疹引起的Ogilvie综合征,早期抗病毒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疾病诊治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影像学检查,入微细致的查体仍然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儿童Kimura病的临床特点,探讨儿童Kimura病的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14年收治的1例儿童Kimura病进行报道,同时检索2005-2015年的中国医院知识总库(CHKD),收集资料完整的7 例儿童Kimura病报道,对这8例Kimura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儿童Kimura病主要表现为头颈部肿块、淋巴结肿大、大涎腺侵犯,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血清IgE水平升高,病灶边界不清无包膜,激素治疗有效,但容易复发。结论:Kimura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的、病因不明的慢性炎性疾病,儿童Kimura病更加罕见,常表现为头颈部肿块,伴淋巴结肿大及大涎腺侵犯,手术、激素治疗有效,但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5.
丙戊酸钠(VPA)应用于临床已有40多年,它具有疗效肯定、口服吸收快、安全性高等特点,因此被当作一线药物广泛应用于癫痫的治疗当中.VPA的广泛应用,使得它的部分不良反应研究也逐渐深化.在这些不良反应中,丙戊酸诱发的高氨血症相关性脑病(VHE),简称丙戊酸脑病,这是一种发生率低,容易被误诊,可逆转的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正>利多卡因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随着对疼痛管理认识的逐渐深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包括静脉穿刺、腰椎穿刺、激光治疗、包皮环切等操作前。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作为局部麻醉药,使用方便,但若过量使用,可发生严重不良后果。我院收治1例因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过量而中毒的患儿。本文回顾该例患儿的病历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进行总结,旨在以提高同行对该病的认识。1病历摘要患儿女,4岁,既往无惊厥史。1岁时因“烧伤”(烧伤面积约70%),遗留大面积烧伤后瘢痕。  相似文献   

7.
8.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神经皮肤综合征(neurocutaneous syndromes)的一种。该病多起源于神经上皮细胞,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因基因缺陷导致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从而引起机体多系统损害,目前尚无临床治愈方案。神经纤维瘤多造成皮肤、中枢神经、骨骼及眼部病变,发生于气管内较少见,一旦发生于气管内,常引起患者气道狭窄或阻塞,出现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科学有效的医院职能部门效能考核体系,提升医院职能部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方法 查阅文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于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本次课题研究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68例带状疱疹患者,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各34例,两组均采用抗病毒的基础治疗方法,其次进行为期两周的分组治疗,甲组注射强的松龙(20~40 mg/d),10 d~2周后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20~30 mg/d,乙组仅保持抗病毒疗法,不使用糖皮质激素。观察临床效果并做好记录统计,讨论研究结果。结果甲组34例患者都有疼痛缓解的现象,19例患者已脱痂痊愈,另有11例患者疱疹已开始结痂,其余4例患者病情已控制并渐渐转好。患者均未出现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乙组34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已痊愈,另有8例患者开始结痂,其余16例患者病情好转但未痊愈,且仍有7例患者有病位疼痛感,严重程度不一。治疗后乙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指标检测均明显低于甲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在控制病情、脱痂痊愈、结痂和止痛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1.
儿童带状疱疹门诊治疗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儿童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儿童带状疱疹性别、年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男∶女=1.36∶1,幼儿发病3例(9.1%),学龄前发病8例(24.2%),学龄儿童发病22例(66.7%)。春冬两季发病占66.7%。诱发因素以感染为主占16例(48.5%),其次是疲劳有12例(36.4%)。皮损分布多见于躯干部,有18例,占54.5%,有疼痛者13例,占39.4%,伴瘙痒者10例,占30.3%。33例予以利巴韦林或阿昔洛韦治疗,10~14d皮损消退,部分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无1例有后遗神经痛。结论发病以年长儿多见,随年龄增长发病有增多趋势。以春冬两季发病相对较多。诱发因素中以感染为主,其次是疲劳。皮损均为局限型,躯干部肋间神经受累为主,占54.4%,临床症状较成人轻,无后遗受神经痛,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儿童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预后,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患儿,男,8岁,以反复喘息、咳嗽为首发症状,后逐渐出现大量咳脓痰.既往有重症肺炎、肺炎支原体感染、乙型流感病史.肺部高分辨率CT(HRCT)早期无特异性,后期提示支气管扩张症;纤维支气管镜...  相似文献   

13.
胰岛素瘤(insulinoma)属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较少见的一类肿瘤,其发病率为1~4/百万人,其中85%~95%为良性,5%~15%为恶性,所以恶性胰岛素瘤的发病率更低,约为0.05~0.6/百万人[1,2].与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一样,胰岛素瘤的生长相对缓慢,临床表现复杂,早期确诊不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儿童耐锑剂黑热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耐锑剂黑热病患儿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的病例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女,1岁10个月,主因“间断发热伴脾大1年余”入院。生后10个月首次发病,表现为高热、贫血、肝脾肿大,抗感染效果欠佳,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黑热病,予多次锑剂治疗,出现复发及锑剂耐药,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监测外周血及骨髓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利什曼原虫转阴,获得临床及病原学治愈,目前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两性霉素B脂质体可治疗儿童耐锑剂黑热病,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粒细胞性膀胱炎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分析1 例嗜酸粒细胞性膀胱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诊断性治疗,随访患儿病情转归情况。并复习嗜酸粒细胞性膀胱炎相关文献。结果:患儿,女,7 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及夜尿增多,血常规提示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给予糖皮质激素及抗过敏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缓解,复查血常规提示嗜酸粒细胞降低。结论:对于临床以尿路刺激症状为主要表现结合嗜酸粒细胞升高患儿需警惕儿童嗜酸粒细胞性膀胱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儿童糖尿病性白内障可能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控制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1型糖尿病患儿继发白内障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确诊1型糖尿病后8个月发生白内障,病程短,发展迅速,成熟快,严格控制血糖后行手术治疗获良好视力。结论多元醇通路是组织细胞内葡萄糖代谢的一个重要途径,晶状体内糖代谢紊乱而导致的高血糖状态,可激活多元醇通路,导致晶体内渗透压升高及氧化应激、蛋白质糖基化,促进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发展。良好的血糖管理是预防及延缓儿童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发展的关键;一旦发生,成熟后需通过手术治疗方可获良好视力。  相似文献   

17.
18.
陶珊珊  李群  彭晓杰 《江西医药》2022,(12):2268-2270+228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我们报告1例SLE合并PRCA的儿童病例,经治疗后患儿狼疮活动得到控制、贫血得以纠正,并在随访的6年内未再复发。本文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过程以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国内外SLE合并PRCA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复习和治疗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9.
1 病历摘要患者 ,男 ,6 7岁。因右面眶下颊部出现疱疹伴疼痛在某省级医院诊断为带状疱疹 ,经常规综合疗法一个月后疱疹结痂愈合 ,但发病以来持续剧痛 2个月未能缓解而求治 ,患者全身检查无特殊 ,经行右眶下神经及 /或右面颊部痛点阻滞共 1 3次。在治疗前期 ,单纯行右眶下神经阻滞 5次 ;治疗中期 ,行右眶下神经阻滞加右面颊部痛点阻滞 2次 ;其余 6次均单纯行右眶下面颊部痛点阻滞。阻滞液配方 :2 %利多卡因 1 ml,Vit B1 2 0 .5 mg,6 5 4 - 2 2~ 3mg,玻璃酸酶 1 5 0 0单位 ,氟米松 2~ 2 .5 mg,其中 2次加利美达松 3mg,2次改用利美达松 4mg…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及总结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方法 总结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神经科临床诊治的2例MELAS综合征患儿病例资料,查阅及复习中外相关文献。结果 病例1,女,12岁,临床表现为卒中样发作、癫痫发作、顽固性头痛、呕吐、运动耐力差、身材矮小、背部多毛等症状;头颅磁共振可见枕叶病变,血生化及脑脊液可见乳酸水平明显升高;患儿及其母线粒体基因检测发现MT-TL1基因的m.3243A>G变异。病例2,女,5岁,患儿有癫痫发作、身材矮小、多毛,且血乳酸明显增高、心肌酶谱异常,线粒体基因检测发现MT-TL1基因的m.3243A>G变异。2例均明确诊断为MELAS综合征。通过临床实践并结合相关文献,进一步明确2例患儿的治疗方案及药物用量,目前正在随访中。结论 掌握MELA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能更快速有效找到诊断依据,通过文献复习进一步明确了MELAS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辅助检查的选择方案、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