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该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心之气血阴阳虚衰为主,标实主要为气滞、血瘀、痰浊。该文介绍温潜法治疗心房颤动的相关思路,认为心房颤动病机主要为心阳亏虚、肾阳虚衰、虚阳上浮,治疗以温潜为要,运用温潜复律方治疗心悸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突发突止,急骤多变,以心中悸动不安、脉结代为主症。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思想,据中医学取象比类思维方式,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的特征与风邪善动、风胜则摇的致病特点类似。笔者团队认为心风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重要因素,倡导从"心风内动"论治阵发性心房颤动。心风包括实风与虚风,以虚风为主。心主神明,主血脉。心之阴阳亏虚,导致心之气血逆乱,心脏主神明、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异常,则虚风内动,发为心悸。此外尚有肝阳上亢化风;脾虚生痰,痰郁日久化热,热极生风;湿属土,木属风,肺脾肾气化失常,水湿痰饮泛滥,而致湿极,则湿反克木,出现震颤等"风"之状;肝郁气滞出现血瘀,气血相搏,形成类似"风"的征象。心体阴阳失衡,兼夹肝风、痰浊、水饮、瘀血、热邪等实邪,激发心风,可诱发心悸。从心风论治阵发性心房颤动,宜重视阴阳平和,强调滋心肾之阴,以平虚风,同时重镇安神,以灭心风。对于夹杂实邪者,在调和阴阳的基础上兼顾实邪,以达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邵鑫  王彦 《河北中医》2023,(7):1214-1217+1222
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归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等范畴,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中医学在PAF的治疗过程中累积丰富的经验,临床中以辨证治疗为主,同时也有多种中成药和中医特色外治法在临床应用,优势日渐突显。对中医治疗PAF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归纳,以期为PAF的治疗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4.
王娟  王文举  刘真 《山东中医杂志》2022,(12):1342-1345
室性早搏和阵发性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是主要治疗方法,但部分患者术后仍可复发心律失常。刘真教授认为射频消融术属于中医病因学中的外来金刃损伤,易破坏心脉之气血阴阳,耗伤气血津液,且射频消融术不能阻断痰饮、瘀血、湿浊等实邪的产生。因此,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根本原因是正气亏虚,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刘教授强调治疗时应标本兼顾,以补虚为主,祛邪为辅。列举刘教授辨治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复发验案三则,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是一种心房快速无序颤动的心律失常疾病,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等范畴。该病病位在心,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标实有瘀血、痰浊、火热之邪为患。李文杰教授以疏肝泻火、宁心定悸为治疗原则,以经方为立方之根本,临证时灵活加减用药,治疗心房颤动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房颤)是临床最常见有害的心律失常之一,大多数患者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且其发生率随年龄和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等的增高有明显进行性递增趋势.因此了解房颤的发生与维持机制,充分认识房颤临床相关的各个环节,从各个层次对房颤进行综合治疗,仍然是当今心血管病医生的重要课题.自从1998年Dilaveris P E等提出了P波离散度(Pd)的概念以来,并认为Pd是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简单生理指标,并指出Pmax≥110ms及Pd≥40ms诊断阵发性房颤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2%,且重复性强、可靠性高.国内学者对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本文就有关P波离散度的相关概念、形成及P波离散度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性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们收治的5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房性期前收缩是引起心房颤动的主要因素,采用胺碘酮和螺内酯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86%,1年内复发率为17.86% 经过1年的治疗,患者的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阵发性房颤始动因素房性期前收缩为主,采用胺碘酮和螺内酯治疗,可以使患者有效转复为窦性心律,复发率低,提高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心悸的临床特点是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呈阵发性,多因情绪波动、劳累过度、饱餐、寒冷而发作。其病机的本质是本虚标实,本为气血亏虚,阴阳不足或失调,其标是血瘀、气滞、痰浊、水饮。施治本虚的治疗包括温通心阳、温阳利水、滋阴清火、补气养心、镇惊养心;标实的治疗包括活血化瘀、清热化痰、滋阴清火。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张文高教授认为心房颤动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本虚多以气虚为主,标实多以血瘀为主。治疗主张标本兼治,治本首重补益心气,酌情结合养血、滋阴或温阳,补心固本以养心安神;治标重在活血化瘀,酌情结合行气、清火、祛痰、利水,祛邪护心以调律复脉。方药采用自创健心复脉方辨证加减。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心律失常,随年龄的增加,其发生率显著增加.据保守估计,目前国内心房颤动患者约900万例,绝对数量占世界首位[1],其中阵发性和孤立性心房颤动的患者超过300万例,是需重点干预的人群[2].  相似文献   

11.
<内经>中"经脉"实际包含两套完全不同的脉道系统,即行气之脉--十二经脉和行血之脉--血脉.气血是分离的,气即卫气,血即营血,两者各自运行于这两套不同的脉道之中.古人误将"内视"所见的行气之脉与解剖所见的行血之脉及各自脉中的气血视为一体,导致了气脉与血脉、气与血相互混淆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肝纤维化表现为炎症细胞浸润、肝星状细胞激活、细胞外基质沉积及瘢痕组织形成,是各类慢性肝病向各类终末期肝病转变的关键病理过程。近年来,中医药被证明在防治肝纤维化方面成果突出,中医学对肝纤维化具有极富特色的诊疗理念,认为肝纤维化基本证候病机中“虚损”为其根本,并集中表现为气虚络瘀、肝郁脾虚和肝肾阴虚等证型,通过对以上3种常见肝纤维化证型总结相应常用效验方剂的临床及药理学研究进展,归纳其调控肝星状细胞命运、调节胆汁酸代谢、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抑制肝窦内皮血管化等潜在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肝纤维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参芪降糖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赵能江  杨叔禹  李博  代表专家组 《中草药》2020,51(17):4383-4387
参芪降糖颗粒由人参皂苷、黄芪等配伍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滋脾补肾之功效,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治疗。临床应用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数据。为精准临床定位,促进合理用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立项,糖尿病分会组织专家,共同编写。本共识明确了参芪降糖颗粒在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治疗中的应用,适用于全国各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各级临床医师(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专业)。  相似文献   

14.
李杲,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创始人。其著作《脾胃论》中记载很多关于针灸疗法的内容,并被高武整理、总结并命名为《东垣针法》。就《东垣针法》有关学术思想进行汇总与分析,分别从其理论基础、理论渊源和理论特点进行讨论,以期“东垣针法”能够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服务于针灸从业者。  相似文献   

15.
郝阳  刘纳文 《天津中医药》2021,38(8):1022-1027
膜性肾病是临床高发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肾脏疾病病理类型.文章运用中医学思维,基于《黄帝内经》开阖枢理论,从少阴枢机观点出发,对膜性肾病从辨病论治角度进行了探讨,阐明少阴枢机不利是发病的病机关键,阴阳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寒热失衡,水道不利是其基本病理变化.提出以"和畅少阴枢机,调和阴阳,调畅气机升降,平衡寒热,疏利水道"...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证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其中微观辨证是对中医宏观辨证的深化和扩展。代谢综合征(MS)是一种复杂系统性疾病,中医治疗MS具有多靶点与整体调节等优势,而准确辨证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文章从证的生物学基础角度出发,探讨近年来MS不同证的生物学研究概况,以期为今后多维度、客观化探求MS证的内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黄芪是药食同源的重要中药材品种之一,为了实现黄芪规范化栽培,提高栽培成效,在黄芪道地产区甘肃省陇西县试验基地行距30 cm条件下,分别采用8,10,12,14,16 cm不同的株距栽培蒙古黄芪。方法:通过测定返青株生长发育动态及药材产量和质量,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旨在确定合理的移栽密度,探寻规范的蒙古黄芪生产技术。结果:在行距30 cm条件下,移栽株距对蒙古黄芪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株距的增大,蒙古黄芪地上部分生物量减小,根冠比增大,但单位面积药材产量下降,药材外观性状随着移栽密度的减小有所改善。在株距14 cm的栽培密度下,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均最高。株距8~16 cm栽培密度条件下,黄芪药材浸出物含量均优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标准,各株距处理综合评价指数依次为14 cm> 16 cm> 10 cm> 8 cm> 12 cm。结论:结合产量与经济效益综合评判,最优移栽株行距30 cm×14 cm(密度23.81万株/hm^2),该密度下蒙古黄芪生长发育健壮,主茎较粗,根冠比较大,产量较高,质量优异。  相似文献   

18.
探究《黄帝内经》影响下的《金匮要略》"气化观"。运用历史考察、文本分析等文献研究方法,对先秦两汉文化背景下,《黄帝内经》等著作中"气化"这一概念所体现的哲学、医学内涵进行分析,从道、法、术3个层面揭示在其影响下的《金匮要略》"气化观"的形成原因。秦汉哲学认为"气化"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原因和运动的法则,古代医学认为人体气化遵循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的运行方式,这些都影响了《金匮要略》健康观、诊疗观及其遣方用药原则的形成。《黄帝内经》对《金匮要略》气化理论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壮火食气”思想反映了体内病理之火对正气的损害,尤其体现在脾瘅-消渴-消瘅的发展过程中,在实际临床中其内涵更为丰富。历代医家十分重视消渴病火热伤气的病机,常用清热益气法治疗消渴病,现代医家也逐渐认识到2型糖尿病火热伤气的病机过程。基于“壮火食气”理论探讨2型糖尿病“火热伤气”的基本病机,以此确立苦寒清热以直折火势、甘温益气以培正固本的治疗法则,临证时能明确改善患者症状和理化指标,有利于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20.
林丽婷  罗霄  王继森  廖婉  高天慧  杨青松  杨鹏  林薇  代文东  孔颖 《中草药》2022,53(11):3425-3431
目的 构建Copula函数,研究莪术Curcuma Rhizoma-三棱Sparganii Rhizoma药对治疗“气滞血瘀”证的方剂剂量耦合效应。方法 从自建方剂数据库中收集治疗“气滞血瘀”证并含莪术-三棱药对的中医方剂,对其中莪术剂量和三棱剂量进行数据处理和检验,从阿基米德Copula函数族、椭圆Copula函数族中选择出最佳的Copula函数建立数学模型,描绘联合分布函数图,测算Kendall秩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监测莪术剂量和三棱剂量数据间的相关性。结果 整理归纳出505首方剂。Gaussian Copula函数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莪术剂量和三棱剂量之间的相关性,莪术剂量和三棱剂量的Kendall秩相关系数为0.225 6,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333 0,说明莪术剂量和三棱剂量之间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关系,且呈正相关,当剂量增加时,两者之间的耦合效应会增强。结论 基于Copula函数模型,研究莪术-三棱药对在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剂量相关性,从数据挖掘和数理统计角度为传统经典药对相须为用提供依据,为研究中药药对在中医药方剂配伍中的剂量关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