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静脉给双膦酸盐类药物出现严重低钙血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膦酸盐类药物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治疗代谢性骨骼疾病和预防骨转移癌。唑来膦酸是新近被批准用于治疗恶性高钙血症的双膦酸盐类药物(静脉给药),但是却未被批准用于预防转移性癌症、骨痛和治疗骨质疏松、变型性骨炎(Paget氏病)。唑来膦酸的作用强度是下列药物的100~1000倍,包括帕米膦酸二钠、口服阿伦膦酸、利赛膦酸钠、氯屈膦酸钠和羟乙基双膦酸二钠。一项随机、对照的试验表明,唑来膦酸用于治疗恶性高钙血症时比帕米膦酸二钠更有效。唑来膦酸不会引起其他口服双膦酸盐类的胃肠道反应,但是出现低钙血症的几率增加了。下面是一些病人因使用了双膦酸盐类药物的静脉制剂而出现了低钙血症的案例。  相似文献   

2.
双膦酸盐类药物主要用于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减少其骨折风险。此外,还可用于减缓Paget病骨转移、肿瘤骨转移和高钙血症。美国批准上市的双膦酸盐类药物有阿仑膦酸钠(alendronate)、依替膦酸二钠(etidronate)、伊班膦酸钠(ibandronate)、帕米膦酸二钠(pamidronate)、利塞膦酸钠(risedronate)、替鲁膦酸钠(tiludronate)和唑来膦酸(zoledronic acid)等。  相似文献   

3.
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瘤疼痛的疗效与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减轻骨痛是治疗晚期肿瘤,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内容.双磷酸盐类药物是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强效抑制剂, 注射用唑来膦酸是继氯屈膦酸二钠、骨膦、帕米膦酸二钠后的新一代双磷酸盐类药物,其生物活性已被临床前试验证实,是迄今已发现的抗骨吸收能力最强的药物[2].  相似文献   

4.
钱珊珊  秦利荣  戴惠珍 《中国药房》2014,(22):2029-2031
目的:了解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使用状况及趋势。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为指标的分析方法,对南京地区34家医院2010-2012年的双膦酸盐类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膦酸盐类药物销售金额和DDDs逐年增加,销售金额平均增幅达25.5%,DDDs以年均14%的速度增长,DDC处于稳中略降的态势。双膦酸盐氯屈膦酸由于口服方便、价格便宜,市场占有率依然较高,2012年销售金额占10.65%。临床安全性和疗效方面更佳的第三代双膦酸盐占据了主要市场,以唑来膦酸(2012年销售金额占63.81%)和阿仑膦酸钠(2012年销售金额占12.59%)为主。结论:双膦酸盐类药物在骨吸收相关性疾病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第二代和第三代双膦酸盐已经占据了主要市场。  相似文献   

5.
双膦酸盐类药物用于预防与治疗骨吸收相关疾病,包括第1代的依替膦酸二钠、替鲁膦酸二钠、氯膦酸二钠,第2代的帕米膦酸二钠、阿仑膦酸钠,第3代的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唑来膦酸等。该类药物口服达峰时间较短,吸收率偏低,生物利用度很低;骨结合部分的半衰期较长,药物留存时间也较长。与双膦酸盐联用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主要为:含有二价阳离子药物、其他双膦酸盐药物、华法林、苯妥英、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癌药、激素、H2受体拮抗剂以及肾毒性药物。从药动学角度解释双膦酸的药物相互作用,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6.
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癌疼痛59例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转移癌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尤以肺癌、乳腺癌等多见.常表现骨痛、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唑来膦酸足第三代含氮的双膦酸盐类药物,由于它较第二代帕米膦酸二钠剂量小、疗效好、毒副作用小,而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我们应用唑来膦酸治疗59例骨转移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晓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9):1386-1386
双膦酸盐类药物可以明显减轻骨转移引起的骨痛,长期使用可以降低骨并发症的发生及新骨病变的发生率,有预防骨转移的发生作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破骨细胞,稳定结合于骨小梁表面,使破骨细胞溶解难以实现,还具有抑制破骨细胞向骨表面移动和破骨前体向破骨细胞转化的效能,2001年12月~2008年1月,我们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转移性骨肿瘤患者3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李勇 《海峡药学》2013,25(4):185-186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125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静脉注射唑来膦酸和帕米膦酸二钠,3周1次,治疗2次,采用VAS和ECOG评价疼痛和体力状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疼痛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6.19%和59.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COG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2.54%和66.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能明显降低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改善患者体力状况,疗效优于帕米膦酸二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接受双膦酸盐治疗的急性期不良反应。方法 120例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照双膦酸盐用药不同分为A组、B组与C组,各40例。A组使用唑来膦酸, B组使用阿伦膦酸钠, C组使用帕米膦酸二钠。对比三组治疗3、7 d内的急性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治疗3 d内的急性期不良反应发生率67.50%明显高于B组的2.50%和C组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7 d内的急性期不良反应发生率65.00%明显高于B组的2.50%和C组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治疗3、7 d内的急性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接受唑来膦酸治疗后的急性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以类流感症状、骨骼肌肉疼痛、消化道不适最为常见,临床应尽量使用阿伦膦酸钠或帕米膦酸二钠,严密监测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确保双膦酸盐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帕米磷酸二钠联合放射治疗肺癌、乳腺癌骨转移疗效。方法选择肺癌乳腺癌患者23例,应用唑来膦酸或帕米磷酸二钠之一后当天开始用60Co或加速器6m V-X线局部放射3Gy/次共10次,连用2周。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23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起效时间14d,平均起效时间6d,维持时间10~30d,平均维持时间27.1d。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唑来膦酸、帕米磷酸二钠联合放射治疗肺癌、乳腺癌骨转移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大段同种异体骨在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段的异体骨移植在骨缺损重建中的效果。方法:1996年2月—2001年9月应用大段异体骨治疗四肢骨缺损病例37例,其中外伤后大段骨缺损5例,肿瘤性骨缺损32例。节段性骨缺损14例,骨关节缺损23例。采用钢板内固定11例,股骨顺行带锁髓内针7例,股骨逆行带锁髓内针1例,胫骨顺行带锁髓内针10例,肱骨带锁髓内针固定6例,张力带固定1例,膝关节融合术1例。结果:本组随访6~81个月,平均31个月。因肿瘤复发行肿瘤再切除术1例,1例患者因异体骨移植后感染行截肢术。X线片显示1~3个月开始出现骨痂生长。平均愈合时间:骨干为18个月,干骺端为7个月。本组中3例4处截骨界面未愈合,5例发生感染,3例患者合并异体骨骨折。结论:髓内固定、足量的抗生素及避免过早负重是保证大段异体骨移植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组织工程自体骨的植入对大块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培养兔的自体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壳聚糖-明胶网络/羟基磷灰石多孔材料-重组人BMP2(CS-Gel/HA-rhBMP-2)复合材料。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与CS-Gel/HA-rhBMP-2进行复合。截去兔桡骨中段7mm长度的骨组织,建立骨缺损动物实验模型。实验组(每只兔的右侧)植入CS-Gel/HA-rhBMP-2-种子细胞复合材料,对照组(每只兔的左侧)植入CS-Gel/HA材料,2组均不做内外固定,逐层缝合伤口。分别在术后第4、8和12周对缺损处进行X线评分和组织学评分。结果:术后第4周实验组X线和组织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8周和12周实验组X线和组织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中所用移植修复材料具有优异的骨传导性、骨诱导性,可以缩短骨缺损的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13.
14.
15.
骨髓腔内移植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造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骨髓腔内骨髓移植 (IBM-BMT)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将供鼠 C5 7BL/6(H-2 b)骨髓细胞经微量注射器直接注入到经致死量照射后的受鼠 BALB/c(H-2 d )胫骨骨髓腔 ,在骨髓移植后 1、7、14天分别检测受鼠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骨髓有核细胞数 ;骨髓移植后 7、14天分别检测受鼠骨髓中的骨髓脾集落形成单位 (CFU-S)。结果显示 ,IBM-BMT组小鼠移植后 7、14天的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骨髓中的有核细胞数 ,骨髓脾集落形成单位均显著高于传统骨髓移植组 (IV-BMT)(P<0 .0 1)。提示 IBM-BMT较 IV-BMT更能促进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后造血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牙种植骨量不足患者应用骨诱导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1月2010年1月为牙种植骨量不足患者36例患采用种植体植入48枚,同时采用Bio-Oss及少量自体骨植入,并用Bio-Gide胶原膜覆盖的骨诱导术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依据观察内容术后10d对本组36例病例48枚种植体检查,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一例出现胶原膜外露,术后种植体无动度。结论应用Bio-Gide可吸收胶原膜和Bio-Oss粉,行骨诱导术诱导骨组织再生,在牙种植骨量不足患者取得良好效果,二者均有协同作用促进新骨形成,同时与种植体形成了紧密的骨性结合,使得种植体稳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1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7例行螺旋CT检查,15例行MR检查。结果原发性ABC共20例,继发性ABC1例,均发生于长管状骨。21例X线均表现为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9例病灶内见骨性分隔,18例有硬化边;17例行CT平扫,13例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小骨嵴、骨包壳中断情况,11例显示病灶内液-液平面,硬化边显示明显;15例行MRI检查,13例骨质膨胀,11例显示囊腔及液-液平面,囊腔周围间隔呈长T1、短T2信号。结论 CT及MRI、特别是MRI对ABC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ABC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性早熟儿童骨矿含量的变化..方法1995年5月~2004年12月对符合诊断标准的372例性早熟儿童进行桡骨骨矿含量的测定,对照组选自郑州市区同龄健康儿。结果两组骨矿含量和骨面密度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性早熟惠儿骨矿含量和骨面密度较健康正常儿童明显减低。结论性早熟儿童骨矿物质含量低于健康同龄儿,因此性早熟患儿应积极补充钙荆,加强营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