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设计并合成一系列3-硝基-2H-色烯衍生物,研究其抗菌活性与构效关系。方法以水杨醛和2-硝基乙醇为原料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活性。结果目标化合物结构均经过1HNMR和HRMS确证,3-硝基-2H-色烯衍生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MIC=4μg·mL-1)。结论 3-硝基-2H-色烯衍生物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设计并合成一系列3-硝基-2H-色烯衍生物,研究其抗菌活性与构效关系.方法 以水杨醛和2-硝基乙醇为原料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活性.结果 目标化合物结构均经过1HNMR和HRMS确证,3-硝基-2H -色烯衍生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MIC =4 μg·mL-1).结论 3-硝基-2H-色烯衍生物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初步探讨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剂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构效关系.方法 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设计一些新的7H-噻唑并[3,2-b]-1,2,4-三嗪-7-酮类化合物,采用化学方法合成这些目标化合物,采用Ellman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筛选.首先由...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设计合成1H-1,2,3-三氮唑环衍生物,并测定其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方法 以取代吲哚为原料,经取代、环加成反应得到14个目标化合物,通过1H-NMR、13C-NMR和MS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以HepG2.2.15为细胞模型进行抗乙肝病毒体外活性实验,测试化合物在体外对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分泌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其中4个目标化合物能较好地抑制HBeAg和HBsAg的分泌,化合物2-(4-((5-氯-1H-吲哚-1-基)甲基)-1H-1,2,3-三唑-1-基)乙酸乙酯(IC50=75.41μmol·L-1,SI=9.23)能较好抑制HBV DNA。吲哚5号位含有吸电子基团卤素原子的化合物对抑制乙肝病毒的分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沙利度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设计合成1,3-二氢-1,3-二氧代.2H-异吲哚-N-取代沙利度胺衍生物。并对其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方法以2.氨基-β-D-吡喃葡萄糖盐酸盐为原料,经过6步反应得到化合物N-(3’,4’,6'-三乙酰-1’-溴代吡喃葡萄糖)-1,3-二氢-1,3-二氧代-2H-异吲哚,该化合物经过溴代、取代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通过对4T1细胞存活率的测试测定20个目标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设计合成的20个目标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所有化合物均经过1H-NMR谱确证,部分化合物经IR、MS谱确证。结论所有目标化合物对4T1细胞均具有-定的抑制生长作用。表明所合成的沙利度胺衍生物均有-定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6.
郁件康  周良  龚银华  卞金磊 《药学研究》2022,41(5):281-286,311
目的 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ndoleamine-2,3-dioxygenase 1,IDO1)催化色氨酸的氧化裂解,是色氨酸-犬尿氨酸途径中的关键限速步骤。在肿瘤组织中,肿瘤细胞高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1,因此设计其小分子抑制剂有望成为有效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方法 本研究在前期高通量筛选发现的先导化合物LVS-19的基础上,通过分子对接模型,设计合成新型吲哚胺-2,3-双加氧酶1抑制剂。结果 设计并合成5个衍生物。其中最优化合物6e测得的IC50值为2.61 μmol·L-1,相较于苗头化合物活性提高约3倍的。结论 本研究能为吲哚胺2,3-双加氧酶1抑制剂的结构修饰与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吴斌  夏霖  江振洲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4,14(5):271-276,M004
目的设计合成新型吲哚乙酰胺类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评价其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活性.方法 结合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所构建的药效团模型,设计合成了19个N-取代-3-吲哚乙酰胺类化合物,并测定拮抗参数pA2值.结果 18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均经1H-NMR、IR及ESI-MS(HRMS)确证.结论 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多数具有较好的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设计合成一系列靛红衍生物,研究其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活性和选择性。方法 以5-溴靛红为起始原料合成5′-溴螺[[1,3]二氧戊环-2,3′-吲哚啉]-2′-酮的三环骨架,然后经N烷基化反应、Suzuki或Heck偶联、水解合成了目标化合物。测定目标化合物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活性和选择性,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合物与醛糖还原酶活性位点的相互作用模式。结果 设计合成了14个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与MS谱确证。化合物6a~6g,8a~8f对醛糖还原酶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和选择性。其中,化合物8d的活性最强,IC50为0.090μmol·L-1,与阳性对照药依帕司他相当。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化合物7、6b、8a和8d能与醛糖还原酶的活性位点较好结合。结论 构效关系和分子对接研究表明三环结构上N-1位的羧酸基团与C-5侧链上的苯乙烯结构是提高醛糖还原酶抑制活性的关键。甲氧基或者酚羟基的引入可显著改善化合物对醛糖还原酶的抑制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新型吡咯烷衍生物并测定其抑制明胶酶(MMP-2,MMP-9)的活性,研究其构效关系。方法以L-羟脯氨酸为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吡咯烷类衍生物,采用体外抑酶试验测定化合物抑制明胶酶(MMP-2,MMP-9)的活性。结果合成了33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吡咯烷衍生物,其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确定。其中化合物A0、A8、A9、A10、B9、C10抑制明胶酶的活性较强。结论吡咯烷类衍生物对明胶酶有较强的抑制活性。有可能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大黄素衍生物的化学合成与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设计合成一系列大黄素衍生物,以研究其构效关系.方法以天然产物大黄素为原料,通过不同的方法合成一系列大黄素的衍生物,并且通过MTT法测试它们对KLE细胞株的抗肿瘤活性.结果合成了11个大黄素衍生物并通过元素分析、IR、1H-NMR、13C-NMR和MS确证了它们的结构.活性试验显示某些化合物的活性强于大黄素.结论大黄素类化合物是一类很有希望的肿瘤抑制剂,值得进一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