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恶性肿瘤治疗的不断发展,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 使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与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相同, 免疫抑制剂也会引起心血管事件, 从而影响肿瘤患者的死亡率。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 会日益成为影响这类疾病预后的关键因素。文章重点论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引起的心脏毒性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乳腺癌的靶向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针对不同靶点的靶向治疗通常能使相应的患者从中受益。但是,由于肿瘤细胞靶向治疗药物作用的某些靶点与心血管系统的部分细胞表达的抗原相同,靶向治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亦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造成损伤,因此,靶向治疗药物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医师重视。笔者综述了乳腺癌常用靶向治疗药物心血管不良反应的研究,包括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及相关事件等,并强调在相关药物的治疗选择方面,需要考虑发生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及应对措施,进行靶向治疗时需要对风险和收益进行评估,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监测和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更好地应用靶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治疗明显改善了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拉帕替尼、T-DM1这4种靶向药物是目前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主要选择。心脏毒性一直是抗HER-2治疗的重要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其表现形式多样,但可进行防治。了解靶向药物心脏毒性的表现形式、发生概率及防治手段有助于抗HER-2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靶向治疗是选择性作用于肿瘤发生中关键分子的新型抗肿瘤治疗策略。由于最大限度减少了正常细胞的损伤,其与化疗相比具有高效低毒的优势。然而,近年来靶向治疗导致的心血管毒性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因而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临床常见靶向药物的心血管毒性包括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血栓形成等。绝大部分心血管毒性的发生机制仍不是很清楚。在治疗基线完善心血管检查并后续进行密切随访和管理,对常见心血管毒性进行早期预防监测并及早干预对于心脏毒性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情  刘艳 《中国肿瘤临床》2021,48(12):644-648
因心脏毒性的发生使抗肿瘤药物的临床使用受限。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均表现出不同频度和程度的心脏毒性,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危及患者生命。不同抗肿瘤治疗导致的心脏毒性作用机制复杂,氧化应激、DNA损伤、细胞凋亡等均可能参与。miRNA(microRNA)是细胞增殖、死亡、凋亡和分化的关键调控因子,其失调还与心脏重塑和心脏毒性密切相关。本文将对miRNAs可能参与不同肿瘤治疗所致心脏毒性发生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监测和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近年来乳腺癌诊疗手段的丰富和靶向治疗药物的广泛应用,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较前有所延长,死亡率呈现下降的趋势。然而,与靶向药物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在乳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本文就乳腺癌靶向药物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蒽环类药物属于抗肿瘤抗生素,为细胞周期靶向非特异性药物,具有广谱、强效的特点,临床上广泛用于实体肿瘤和恶性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但是,因为容易引起心脏毒性事件而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经多年研究表明,与蒽环类药物普通制剂相比,脂质体制剂不但疗效相当,而且能减轻心脏毒性。本文就蒽环类药物普通制剂和脂质体制剂心脏毒性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作一综述,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王小林 《癌症进展》2015,(6):597-603
双磷酸盐是恶性肿瘤骨转移治疗中被广泛应用的药物。体外实验表明双磷酸盐对乳腺癌、肺癌、肾癌、黑色素瘤、结肠癌、胰腺癌有直接或间接抗肿瘤作用。临床研究显示双磷酸盐联合内分泌治疗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可对乳腺癌起协同抗肿瘤作用,但对绝经期女性使用双磷酸盐预防乳腺癌尚存在争议。去势抵抗前列腺癌患者使用双磷酸盐可减少骨相关事件(skeletal-related events,SRE)发生风险,但在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预防中未能显示出优势。双磷酸盐能够减少肺癌患者SRE发生概率,但其对患者总生存期无明显改善。对肾癌、膀胱癌骨转移患者使用双磷酸盐治疗可减少SRE发生风险,双磷酸盐可延长膀胱癌延长患者生存期。肾癌患者在双磷酸盐联合靶向药物治疗中获益与否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9.
随着恶性肿瘤治疗手段的改进,抗肿瘤药物如化疗、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及生物免疫制剂等相关心脏损伤已经成为肿瘤患者长期生存的难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某些肿瘤人群中,心血管死亡的长期风险已经超过了癌症死亡的风险。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人们对在抗肿瘤治疗开始时使用心脏保护策略越来越重视。相关研究表明右丙亚胺、神经激素拮抗剂、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激活剂等可干预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脏损伤,现对最近完成的以及正在进行的抗肿瘤药物致心脏损伤药物防治的临床试验的证据进行评价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张永飞  崔久嵬 《中国肿瘤临床》2018,45(24):1243-1247
随着抗肿瘤治疗方法的不断发展以及肿瘤患者预后的改善,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日渐凸显。以蒽环类药物为主的传统化疗药物对心脏产生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的损伤,所致心脏毒性的发生甚至在治疗结束后数年,部分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出现,使得心脏毒性的发生更加复杂,限制肿瘤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对其生存及预后也有重要影响。了解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病理生理机制,风险评估,早期监测系统管理及合理的药物治疗对于减少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发生和改善肿瘤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分子靶向抗血管生成药物使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在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中受益,多种抗血管生成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晚期肺癌的临床治疗,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肺癌治疗方式之一。然而,与抗血管生成治疗相关的潜在心脏和血管不良反应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治疗药物减量甚至停药,并因此影响抗肿瘤治疗效果。高血压(hypertension,HTN)、左心室功能减低、血栓栓塞和出血是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最常见的心脏和血管不良反应。因此,患者心脏、血管基线状况和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评估相当重要,可用于确认风险等级,帮助制定相关风险预防计划。  相似文献   

12.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一类通过特定连接头将靶标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与高杀伤性的细胞毒性药物偶联起来的靶向生物药剂,以单克隆抗体为载体将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以靶向方式高效地运输至目标肿瘤细胞中。ADC药物的概念最初源自100年前Paul Ehrlich提出的“魔术子弹”概念,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随着非免疫原性(尤其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发而出现飞速进展。ADC药物结合了靶向性、选择性强的抗体和高抗肿瘤活性细胞毒性药物的优势,在保留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肿瘤杀伤特性的同时,选择性降低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的脱靶不良反应,有效提高了抗肿瘤治疗的获益风险比。因此,近年来ADC药物一直是肿瘤精准治疗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王刚  刘生祥 《肿瘤学杂志》2015,21(12):1010-1014
摘 要:心脏毒性是抗肿瘤化疗过程中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对肿瘤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有着显著的影响。如何降低化疗药物对心脏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已成为肿瘤科和心内科医生共同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本文对常用化疗药物心脏毒副作用的临床表现和机制,化疗过程中产生心脏毒性的监测预防以及产生心脏毒性后的治疗方面进行综述,以期避免或减少抗肿瘤药物对肿瘤患者的心脏损伤,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包括恶性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近期并获得微卫星不稳定肿瘤的适应证。但与此同时也伴随一系列毒性的产生,主要为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几乎累及各个系统,与传统化疗药物、靶向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存在很大区别;同时尽管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不高,但部分为致死性,且治疗干预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临床认识不足。本文结合最新文献报道,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毒性风险特征、风险预测标志物、监测管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诊疗技术水平提高,乳腺癌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可治愈的疾病,但伴随而来的抗癌治疗相关心脏毒性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亦随之升高。化疗、放疗及分子靶向治疗是乳腺癌心脏毒性的主要原因,在保持疗效的基础上,做好监测和预防抗癌治疗相关心脏毒性工作,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乳腺癌治疗相关心脏毒性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在抗肿瘤治疗中肿瘤患者的心血管毒性正逐步受到广泛重视。尽管已发现一些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危险因素, 但建立准确的心血管风险预测模型仍然是困难重重。传统的心血管风险预测模型不能充分解释患者心血管毒性易感性的差异, 因此, 准确筛选心血管高危人群、早期诊断和预防心血管毒性仍有困难。寻找抗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易感基因, 将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纳入风险预测模型有助于更准确地识别心血管毒性高危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17.
在肿瘤患者的死亡原因中,恶性肿瘤本身导致的死亡为首位原因,其次为抗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脏疾病。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作为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抗肿瘤药物治疗可能导致多种心血管事件,并日益受到关注。抗肿瘤药物包括化疗药物、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多数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称为抗肿瘤药物治疗相关性心脏病。本文重点讨论各种抗肿瘤药物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为肿瘤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化疗作为肿瘤治疗手段的基石之一,可引起心力衰竭、冠脉病变、瓣膜病、心律失常等心脏毒性事件,其相关近期、远期心脏毒性问题均需受到临床医生重视。近年随着肿瘤心脏病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化疗药物相关心肌损伤问题在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该综述从不同化疗药物引起心血管事件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机制、诊断及治疗策略方面简要介绍其心脏毒性的诊治问题,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安涛 《中国肿瘤临床》2021,48(6):311-316
肺癌靶向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并不少见。心律失常可能是肺癌靶向治疗中最突出的心血管毒性,其中以QT间期延长的危害最大。在接受奥希替尼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需特别警惕QT间期延长。高血压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和第三代ALK抑制剂中需关注的心血管毒性。针对HER-2靶向药物的心血管毒性相对较小。在接受MET抑制剂和ROS-1抑制剂患者中周围性水肿的发生率较高。临床治疗时需提高警惕,注意监测和处理靶向治疗中的各种心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全球第一.随着靶向药物的出现及乳腺癌系统治疗的完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得到极大改善,但是对于多线治疗后和初诊远处转移等难治性乳腺癌患者,单纯的抗体或细胞毒性药物并不能满足治疗需求.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是一种通过连接子将细胞毒性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相连接的免疫偶联物,利用靶向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