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评估血管内支架(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行CAS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5例颈动脉狭窄均成功进行了CAS,颈动脉支架植入成功率为100%,其中100例(80%)采用脑保护装置;多发性狭窄40例(32%),伴发颅内动脉瘤3例(2.4%);术后30天内死亡2例(1.6%),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小中风6例(4.8%);100例随访6~52个月(平均22个月),无TIA及中风发生;DSA发现3例(3.0%)再狭窄.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的CAS治疗是安全的,操作规范能减少并发症,中远期随访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究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接受治疗的5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经过血管内治疗后,参考北美颈动脉外科学会(NASCET)制定的标准,对全部患者术前、术后管腔狭窄情况进行评估、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再狭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全部颈动脉狭窄患者均采用脑保护装置和/或颈动脉球囊扩张术并置入颈动脉支架,其中有15例患者行支架置入行后扩张,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颈动脉支架。全部患者的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3.14±6.1)%,手术后残余狭窄率为(13.6±5.1)%。28例患者颈动脉狭窄部位血管恢复正常管径及形态。在术中18例患者出现心率、血压下降,其中2例发生持续性低血压,2例患者发生脑梗塞,1例患者出现脑过度灌注,并发症发生率为8.92%,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内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本组全部患者随访3-48个月,其中术前所有TIA患者临床症状消失;5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均无出现脑缺血症状。结论: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能够有效改善管腔狭窄情况及缓解患者症状,治疗效果肯定,并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安全性,操作相对简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支架置入能使狭窄的血管得以重建,大脑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有效防止脑缺血及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和并发症少等特点,被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新方法。但目前血管内支架置入后再狭窄仍影响介入治疗的长期疗效,支架置入损伤血管壁从而激活一系列的愈合过程是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原因,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药物洗脱支架通过局部输送针对支架置入后局部炎症的抗炎药物,以达到增加疗效、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119例,其中观察组60例,给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对照组59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记录手术并发症,术后一年随访比较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共置入63枚支架,手术成功率达100%。治疗后观察组病变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于治疗后3、6、12个月对两组患者行NIHSS评分随访,观察组评分明显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个月随访,观察组复发率5.00%,病死率5.00%;对照组复发率达22.03%,病死率为18.64%,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复发少,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总结16例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病人的护理,其中3例脑血管痉挛、1例高灌注损伤、1例心动过缓合并低血压、1例皮下血肿经及时处理后恢复。提出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围手术期护理,特别是术后抗凝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神经外科在国内率先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以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起病的颈动脉狭窄 ,效果良好 ,且与传统的内膜切除外科手术相比 ,具有创伤小、术中几乎无出血、术后康复快的优点 ,现将护理体会总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 0 0 2年 7月~ 2 0 0 3年 1月 ,共行颈动脉支架放置术 10例。男 7例 ,女 3例 ,年龄 5 0~ 70岁。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经脑血管造影确诊为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所致。平均狭窄率 76± 6 %。1.2 血管内支架治疗的适应症(1)有TIA症状的颈动脉狭窄 >5 0 % ;(2 )无症状的…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晓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17):3304-3307
目的:评价血管内支架置入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分析支架置入后颈动脉狭窄率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以计算机检索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CNKI:2000/2008)检索关于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自身前后对照实验,检索词为"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检索后对每项研究的资料结果进行提取、分析.结果:共有17项实验52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血管内支架置入后颈动脉狭窄率均较术前降低,随访结果显示支架形态良好、无变形、支架处血流通畅,无血管内再狭窄发生.同时支架置入可使狭窄段血流速度恢复,提高远端的血流速度.有效改善脑血流灌注和血流动力学障碍,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成功率高,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但由于纳入试验少,证据的强度不足,其他有效性指标和安全性,有待更多证据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8.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占人口死亡的第三位,是造成成人长期严重残疾的首位原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约20%~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狭窄(carotid stenosis,CS)、栓子脱落所致。所以,及早地发现和诊治CS可以有效地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具有手术病死率和致残率高、适应证范围窄等原因,因此CS的治疗已越来越多地采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相似文献
9.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的抗凝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是采用股动脉穿刺的方法将合适的支架通过导管置入脑动脉狭窄部位,以改善脑动脉血液供应。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因创伤小、安全、并发症少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崇。对老年人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确保血液循环重建,提高老年病人生活质量,有效改善预后。但术后抗凝药物的应用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2005节8月-2005年12月我科共对18例老年病人行经皮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住院期间除1例并发蛛网膜下隙出血外,其余17例均未见出血以及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现将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颈动脉狭窄的DSA诊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介入诊疗资料.结果 DSA检查均能获得明确的诊断.颈动脉造影显示全部患者颈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面积狭窄百分比≤50%者26例,狭窄程度>50%而≤70%者66例,狭窄程度>70%者50例.3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拟行血管内支架者,37例成功地置入了血管内支架,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由术前的78.7% (64%~100%)下降到约32.4% (0~58%).结论血管内介入技术在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于颈动脉内膜剥离术(CEA)高风险的老年颈动脉狭窄病人,经皮颈动脉成型及支架植入术(C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从2002年6月至2005年1月间选取了35例(共38处病变,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55~81岁,平均(67.3±9.4)岁。CEA高风险的严重颈动脉狭窄病人行CAS,并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观察终点事件包括死亡、中风及轻微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但1例(2.86%)术后4d诱发心绞痛加重后外科搭桥前心梗死亡。其余并发症包括1例轻微脑梗塞,1例高灌注综合症,半年随访未见其它并发症及终点事件。结论:初步结果表明,对于CEA高风险的老年颈动脉狭窄病人,经皮颈动脉成型及支架植入术(CAS)是安全及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的最佳护理措施。方法对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42枚支架置入术的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0例患者共42条血管,共植入支架42枚,成功率100%。手术过程顺利,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是近年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新技术,做好术前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加强体位护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CAS治疗,评价手术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共置入支架23枚,术后造影证实狭窄程度≤10%,术中出现5例颈动脉窦综合征,2例血管痉挛,1例轻度栓塞,经治疗均恢复良好。随访2~4个月,均未出现与手术血管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CAS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段,是预防脑梗死的有效措施,而提高操作者本身技巧、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护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有症状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行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外段超声检查,测量其血流动力学参数,计算狭窄率。结果以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作为标准对照,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5.8%,特异度为83.3%。对轻.中度狭窄的敏感度为90.4%,特异度为93.6%,对重度狭窄的敏感度为94.6%,特异度为93.6%。与CTA结果比较,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为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CT灌注(CTP)成像评价单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PTAS)效果。方法 选取单侧MCA狭窄患者40例, 根据CTA测量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50%-69%)组14例和重度狭窄(70%-99%)组26例, 另根据药物疗效将重度狭窄组分为有效亚组16例和无效亚组10例。利用CTP评估狭窄侧与对侧的绝对灌注值, 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达峰时间(TTP), 及相对灌注值(rCBF、rCBV、rTTP), 评价支架治疗术前及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中度狭窄组狭窄侧与对侧比较, 仅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5, P <0.01), 重度狭窄组CBV和TT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BV:t=3.83, P <0.001;TTP:t=8.89, P <0.001)。治疗无效亚组rTTP较有效亚组显著延长(t=-2.18, P=0.04)。无效亚组接受PTAS后, rTTP较术前明显缩短(t=5.94, P <0.001)。结论 CTP能有效评估MCA狭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筛选介入治疗患者, TTP能敏感反映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发生、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8例60岁以上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过程中发生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病例,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88例患者中血流动力学紊乱发生率为33%;70岁以上患者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明显高于70岁以下者,狭窄与颈动脉分叉部距离≤10mm者高于〉10mm者,分叉部伴有钙化灶者高于无钙化灶者(P〈0.05)。结论 血流动力学紊乱是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中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高龄、狭窄位置和分叉部钙化是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 n=54)和对照组(n=54),两组均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两组患者在围术期均实施护理干预,给予对照组围手术期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给予观察组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 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工作满意度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其SAS评分以及SD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观察组在经整体护理干预之后,其SAS评分以及SDS评分显著优于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 P<0.0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52%,明显高于观察组(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满意度更为显著,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围术期实施整体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负性心理,辅助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加强了护患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