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语出《灵枢·五癃津液别》:“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综观古今医家对句中“气”字之解释,大致有四:一是释为“后气(屁)”。如马莳“天寒则腠理闭,闭之气与湿俱不行,其水  相似文献   

2.
一谈起“气”,大家都很熟悉,因为中医学在生理、病理、治疗等诸方面莫不与气相关。如《灵枢·决气篇》中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脉度篇》中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阳脉荣其藏,阴脉荣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相似文献   

3.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灵枢·脉度篇》),从而激发和推动了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气周流全身,无处不至,而以通畅为贵.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有“百病生于气”(《素问·举痛论》)之说.论其治当“调其气,使其平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实乃临床治疗之大法.  相似文献   

4.
《灵枢·五癃津液别篇》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又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相似文献   

5.
汗出异常与卫气关系之浅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辉 《陕西中医》2007,28(8):1085-1085,1101
正常的汗出有调节体温、滋润皮肤等作用。《内经》对汗的生理已有相当的认识,如指出汗液为血液所生化,为心所主;生理性的汗出与外界气温有密切关系,“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论》)。对汗出的异常朱  相似文献   

6.
“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语出《灵枢·五癃津液别》,原文是:“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综观古今医家对句中“气”字之解释,大致有四:一是释为“后气(屁)”,如马莳;一是“气化”说,以张景岳为代表;一是“呼出之水气”说,如江西何晓晖同志(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36年第10期);另有含糊其词释为“排出体外的水气”者,如现今统编教材。笔者认为,以上诸说有失原旨,此句“气”字当是“涕”,鼻涕也。现考析就教于同道。首先从五液来说,在《内经》论五液尚有  相似文献   

7.
痰湿体质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体质学说的内容可溯源至《内经》时代,在先天禀赋与体质关系上,《内经》认为:“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强有弱,有长有短,有阴有阳”《灵枢·寿夭刚柔》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灵枢·痛论》谓:“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在体质形成与后天因素的关系上,《内经》认为,首先是地理环境与气象因素对形成不同体质的影响,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从而造成了五方不同地域人群的体质特征。《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的不同地理条件的体质特征;其次是饮食…  相似文献   

8.
1来源关于卫气的来源,各家有争议,有卫气来源于上焦说、中焦说、下焦说,有来源于三焦说等。追本溯源,从《内经》原文分析,卫气来源于三焦说更为合适,即卫气者生于中焦,宣发于上焦,根于下焦。1·1卫气生于中焦《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素问·痹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可见,脾胃乃卫气的生化之源,卫气是水谷之精气,生于中焦。1·2卫气宣发于上焦《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素问·调经论》云:“阳受气于上…  相似文献   

9.
《内经·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内经·灵枢决气篇》日:“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8条曰:“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前者论“卫气营血”以物质而言,后者则以疾病的深浅而言。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可混淆,亦不可分开。《内经》中的“卫气营血”主要是指卫气、营气和血三种物质。其中,卫气和营气主要由脾胃中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中比较富有营养的物质,血是由营气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之而成。它们不仅生成于脏腑,并在人体中不断运行,对人体组织器官起着一定的作  相似文献   

10.
问题解答     
一、《内经》中的营、卫,气、血与(?)病学中的卫、气、营、血,在概念上有什么不同? 答:《内经》中所述的营、卫、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它们都来源于水谷之精微。卫气在胃中形成以后,由上焦出来,散布胸中,然后循阳经周流体表,循环25周后入于内脏,也循环25周,再出自体表。它的功能主要是温润肌肤,管理腠理,抵御外邪,如《灵枢·本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营气也在胃中形成,从中焦出来,变成血液,入手  相似文献   

11.
“气至”一词首见于《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这说明针刺时“气至”的重要和它与疗效的关系。在《内经》中“气至”又称为“得气”。后人对“气至”的理解有所不同。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初探。一、古代对“气至”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内经》守气法及临床应用730000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张全明指导郑魁山守气法源于《内经》,是针法中至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是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笔者仅就《内经》守气思想及临床体会做一简介:1《内经》关于守气法的论述《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粗守形,上守...  相似文献   

13.
《内经》关于汗出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英 《河北中医》2008,30(2):188-188
汗出是机体功能活动的一种生理现象,《内经》对此已有深刻认识。如《素问·阴阳别论》中“阳加之于阴谓之汗”,《灵枢·决气篇》中“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明确阐明了汗出的机制。《伤寒杂病论》所创汗法亦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后世历代医家提出的“阴虚盗汗”、“阳  相似文献   

14.
<正>《内经》中对痒的论述较少,往往与痛相关,《灵枢·刺节真邪》云:"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气所生也……邪气者……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灵枢·经脉》云:"任脉之别……虚则痒瘙,实则腹皮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相似文献   

15.
神阙穴拔罐调气作用的理论认识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对神阙穴调气的认识(1)从穴位命名来看 :神阙 ,首见于《内经》 ,在《素问·穴论》云“齐通脐 ,当脐之中 ,神阙穴也” ;《针灸甲乙经》称“脐中” ;在《针灸铜人》名“气合” ;《针灸大成》名“气舍” ,说明神阙穴与气有着密切的联系。(2 )从与脏腑经络的联系来看 :神阙穴为生命之根 ,先天之结蒂 ,后天之气舍 ,介于中下焦之间与脾胃肾相邻 ,又是肾间动气所处 ,故神阙穴与诸经联系密切。《灵枢·营气》云 :“肝的支脉……是督脉也……络阴器 ,上过毛中 ,入脐中……” ;《灵枢·经筋》云 :“足太阴之筋……上腹结于脐” ,“手少阴之筋……循…  相似文献   

16.
“宗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共出现了8次,分别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灵枢·邪客》、《灵枢·刺节真邪》四篇之中。另外,《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中的“大气”,也指宗气。笔者依据以上内容,系统论述《内经》中的宗气,以明确《内经》中宗气的概念、分布、功能、病证等,明晰《内经》中的宗气理论。  相似文献   

17.
《内经》对营血的论述颇多,然而中医界自古至今对二者关系的认识却未能得到统一。或日营是血中之气,或日血是营所化,或日营血一物,或日营是血的组成部分。现在中医学院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一九七八年版),引用《素问·痹论》和《灵枢·邪客》之文,断言“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营运周身”;“血液的化生必须有营气参与”。细玩《内经》有关营血的主要论述,二者的关系并不难理解,《中医学基础》所引《内经》原文下对营血关系的结论也是值得商榷的。《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  相似文献   

18.
《灵枢·营卫生会》说:“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所谓“五十而复大会”,是指营卫之气一昼夜在人体运行五十周次,然后再复会合于一起。然营卫之气一昼夜循行五十周次是怎样推算的呢?五十而复会的地方又是何处呢?根据《内经》有关篇章的记载,营卫之气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是据《灵枢·五十营》有关数据推算出来的。《灵枢·五十营》指出:营卫之气是沿着二十八脉循行,“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  相似文献   

19.
略论中医学“气”的实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气”在中医学中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几乎没有一本中医著作中不言及“气”。在《黄帝内经》中,“气”字的使用达2810次左右,其中《素问》出现“气”字1710次左右,《灵枢》出现1100次左右,给天地万物和人体以大量气的命名。如自然之气的天气、云气、清气、浊气、寒气、热气、火气、水气、金气、木气、土气、食气、谷气、酒气,病因病机类的药气、邪气、毒气、恶气、乱气、厥气、郁气、积气、聚气、痹气、疟气、痈气,生理类的人气、常气、正气、真气、精气、经气、动气、阴气、阳气、荣气、卫气、营气、形气、血气、脏气、…  相似文献   

20.
雷文贵(贵州省遵义县干溪乡卫生院)同志:膻中、心包络皆为心之外围,和心有密切联系。《内经》对此二者的论述本有区别,然后人每多混淆。今略述如下,供参考。膻中,根据《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及《灵枢·海论》“膻中者,为气之海”可知,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