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动态心电图对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扩张型心肌病 (DCM)心电图 (ECG)和动态心电图 (DCG)特点 ,探讨两者对DCM的预后意义。方法 选择 63例DCM进行ECG和DCG检查 ,并进行长期随访 ,按照随访结果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各种异常对比分析。结果  63例DCMECG以室早和T波改变多见 ,分别为 79 2 %、5 7 5 %。DCG以室早、房早及S -T段下移多见 ,分别为 89 6%、64 4%、2 2 9%。在室早中ECG以偶发室早多见 ,DCG以频发室早、成对室早及短阵室速多见 ,并有室颤发生。在ECG死亡组室早总发生率、频发室早及T波改变检出率比存活组高 (P <0 0 1)。在DCG死亡组频发室早、成对室早及短阵室速检出率比存活组高 (P <0 0 1) ,分别是存活组的 6 5、4 6、2 6倍 ;房早也比存活组高 ( P <0 0 1)。结论 DCM患者ECG发现频发室早和T波改变 ,在DCG出现频发室早、成对室早、短阵室速及房早 ,预后差 ,生存期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中Lorenz散点图的特点与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择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者72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常规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Lorenz散点图法进行分析,对比两组研究对象心率变异性测值结果差异,归纳总结观察组心律失常患者散点图形状,采用Lorenz散点图法对比常规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在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患者中的用时情况。结果 经检测,观察组心律失常患者变异性测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Lorenz散点图分析患者性状多呈彗星状、格子状、倒Y状、线条状、扇状。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患者准确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结论 采用Lorenz散点图法对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具有用时短等优势,能够有效反映出患者病情,为临床提供可靠支持,倡导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李碇 《中国卫生产业》2012,9(17):121-121
目的 探讨病毒性心肌炎24h动态心电图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256例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快速心律失常占41.0%,缓慢心律失常55.8%,ST-T改变61.3%.结论 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指导用药、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芳 《中国保健》2010,(4):42-43
目的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临床分析。方法选择经超声诊断为DCM的病例36例进行Holter临床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有Holter的异常改变,其中室性早搏最为常见(97.22%),其次是ST—T改变(61.11%)和室性心动过速(44.44%)。心功能越差,复合心律失常越多。结论DCM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多样,复合心律失常的患者应加以重视,很可能提示心力衰竭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挑选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检查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室性早搏阳性率60.00%,远高于对照组的22.22%,同时房性早搏、心动过速、心房过速、房颤、室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也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SDNN、SDANN、RMSSD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患者,有着突出的优势,诊断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散点图与24h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效果,旨在为心律失常的影像学诊断提供更丰富的相关资料与数据。方法:以2019年1月~2010年12月为研究背景时间,以心律失常患者68例为分析对象,患者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检查,随着将检查结果绘制成散点图,分析散点图与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心律失常临床诊断价值。结果:(1)差异性传导与室上性前期收缩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室性早搏与室上性前期收缩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2)散点图与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在窦性心律、差异性传导、心房颤动、室上性期前收缩以及室性早搏中诊断符合率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ROC曲线结果显示,窦性心律、差异性传导、心房颤动、室上性期前收缩以及室性早搏诊断的心律失常的AUC分别是0.859、0.778、0.640、0.721、0.681,B线斜率诊断心律失常的AUC为0.928,B线斜率AUC值比其他指标的AUC值高(P<0.05)。结论:在心律失常临床诊断中,应用散点图作为参考依据,诊断准确度高,可减少误诊,为临床诊治提供有利依...  相似文献   

7.
动态心电图监测阵发性心悸38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心电图因记录时间短,难以更多地发现有关心电图异常,尤其是心律失常.为解心悸的病因,探讨心悸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我们对387例心悸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其对DCM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78例DCM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心功能分级(NYHA)分组,其中心功能Ⅱ级组16例,心功能Ⅲ级组38例,心功能Ⅳ级组24例,观察不同心功能分级DCM患者的心脏彩超及心电图特点,并选择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37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脏彩超检查主要表现为心腔扩大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对照组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和LVEF分别为(34.1±6.4)mm、(51.8±7.9) mm和(69.2±7.3)%,心功能Ⅱ级组分别为(35.2±7.1) mm、(57.1±8.3) mm和(47.3±7.4)%,心功能Ⅲ级组分别为(38.6±6.9)mm、(61.7±8.6) mm和(34.6±7.2)%,心功能Ⅳ级组分别为(41.5±7.3)mm、(71.6±7.5) mm和(28.3±6.9)%,随着DCM患者心功能的降低,RVED和LVED逐渐增大,LVEF逐渐降低,且除心功能Ⅱ级组与对照组RV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心功能分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心电图均有异常,其中以ST-T改变最为常见,占94.9%(74/78).心律失常以传导障碍最为常见,占57.7%(45/78),其中室内传导阻滞41例(52.6%).异位心律占52.6%(41/78).各心功能分级组患者的异位心律,其中心功能Ⅱ、Ⅲ级组以心房颤动常见,心功能Ⅱ级组与心功能Ⅳ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功能Ⅳ级组以室性期前收缩常见,与心功能Ⅱ、Ⅲ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心功能分级组患者心电传导障碍中,室内传导阻滞比例逐渐升高,以心功能Ⅳ级组最高,与心功能Ⅱ、Ⅲ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室传导阻滞在心功能Ⅳ级组亦有较高比例,与心功能Ⅲ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心功能Ⅱ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QT离散度(QTd)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且随着心功能的下降,QTd逐渐延长(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DCM患者的QTd与RVED、LVED均呈显著正相关(r=0.392,P< 0.05;r=0.679,P<0.01),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538,P<0.05).结论 通过观察DCM患者心电图中传导障碍、异位心律等心律失常情况以及QTd的测量可为DCM的诊断及预后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扩张型心肌病 (DCM)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与病程变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病程 2年以上病史仍存活的扩张型心肌病病人 36例 ,先后两次收集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两次检查间隔 (3.3± 1.2 )年 ,心功能无明显变化 (NYHA分级Ⅱ~Ⅲ级 ) ,左房内径 [(4 .12± 0 .78)cmvs (4 .86± 0 .95 )cm ,P <0 .0 5 ],左室舒张末内径 [(6 .95± 1.2 4 )cmvs (7.6 7± 1.6 5 )cm ,P <0 .0 5 ],左室收缩末内径 [(5 .14± 1.6 5 )cmvs (5 .89± 1.5 4 )cm ,P <0 .0 5 ]。心电图PR间期 [(174± 5 3)msvs (195±80 )ms,P <0 .0 5 ],QRS间期 [(10 3± 4 2 )msvs (14 7± 39)ms,P <0 .0 5 ],P波宽度分别为 (12 2± 4 5 )ms和 (139± 5 3)ms,P >0 .0 5 ) ,V1~ 6 QRS高度 (15 0± 94 )mmvs (14 2± 85 )mm ,P >0 .0 5。结论 随着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的扩大 ,可出现严重的传导障碍 ,不同程度地累及心房、房室传导系统和左心室。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QRS间期加宽 ,可出现双峰P波及P波增宽。这些变化可反映左心电和机械的不同步而影响心脏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0.
李朝银 《工企医刊》1999,12(3):41-42
本文收集了自1995年以来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DCM)58例,就其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心电图作一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8例中男39例,女19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64岁。诊断方法:对临床上凡有原因不明的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衰,在排除其它心脏疾病后,结合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予以明确诊断。1.2 临床表现 DCM起病隐袭,病情复杂,临床症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准确真实血压测量不仅有利于高血压病的控制,更能减少各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几率。24h动态血压较传统的偶测血压更能准确地反映病人血压一天中的波动。本文主要对近年来24h动态血压监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吴霰 《现代保健》2011,(15):25-26
目的 观察美托洛尔治疗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68例扩张性心肌病出现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和洋地黄类制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定期随访,观察1年后临床心功能、超声心动图等.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病情恶化减少.结论 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长期服用美托洛尔可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芪参护心煎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DCM心衰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参护心煎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LVEDD、 LVEF、 6MWT,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5%(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LVEF、6MW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芪参护心煎能够进一步改善DCM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在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预激综合征中的疗效。方法对6例有显性房室旁道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单纯药物治疗的12例扩张型心肌病作为对照组。术后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进行随访,术前及术后6个月使用二维多普勒彩超测量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测定血浆中B型脑钠肽(BNP)水平。结果全部治疗组病例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术后LVDd、LVEF、BNP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对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预激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心脏再同步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周乃菁  蒲鹏  江洪 《职业与健康》2011,27(8):947-949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万爽力辅助治疗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25)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Ⅰ(n=25)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治疗组Ⅱ(n=25)在治疗组Ⅰ的基础上再加用万爽力。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治疗组Ⅰ总有效率为80%(P〈0.05),治疗组Ⅱ总有效率为88%(P〈0.01);治疗组Ⅰ、Ⅱ在治疗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厚度(IVST)均明显减小,左室射血系数(LVEF)显著增加,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使用培哚普利、万爽力辅助治疗可明显缓解扩张性心肌病心衰竭患者临床症状,还可显著改善左心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状况和血浆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浓度改变及其关系。方法选择35例DCM患者(DCM组)和32例健康成人(对照组)。DCM组按心功能分为两个亚组:A组:心功能Ⅱ级;B组:心功能Ⅲ~Ⅳ级。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ADMA,高频超声测定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径扩张度(FMD)。结果同对照组相比,DCM组vWF值明显增高(220.67±64.36vs138.57±67.44%,P=0.000);而FMD值明显降低(6.73±2.80vs11.13±3.16%,P=0.000);ADM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19±0.301vs0.542±0.204μmol/L,P=0.225)。DcM亚组间比较vWF、F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8,P=0.433)。结论DCM患者存在内皮功能失调,但血浆ADMA含量无明显异常改变,提示ADMA与DCM病人内皮功能紊乱无关。  相似文献   

17.
基于智能手机的穿戴式移动监护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生理参数监测系统,具备较好的移动性、舒适性以及可扩展性。方法:使用可穿戴技术实现基本生理信号的低负荷获取,使/8蓝牙实现生理数据短距离无线传输,使用内嵌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实现生理数据的接收、处理、存储以及远程传输。结果:基于智能手机的穿戴式移动监测系统可实现心电、呼吸、体温以及体4A/体动等多项基本生理参数的低负荷获取,具有较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和移动监护特性,可扩展性强。结论:智能手机可作为一个理想的家庭医疗系统开发平台,具有可扩展性强、开发便捷等特点,基于智能手机和蓝牙技术的穿戴式移动监测系统将在未来的健康护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运动平板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0年3月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接受运动平板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对两组受检者的运动心率、运动率及运动时间、两种检查方式的精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心率、运动时间及运动量均较低(P<0.05)。运动平板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精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较高,24h动态心电图精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相比较低,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的诊断上,运动平板实验的诊断精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扩张型心肌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心功能和生存率,目前除心脏移植外尚无很好的治疗方法,多年来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学的一个难题。目前临床医学采用的治疗措施主要是依基因缺陷、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等因素诱发的心肌变性、坏死和纤维化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功能衰竭为理论基础的发病机制学说。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我们发现这一理论可能存在与临床病理变化不一致的方面,为此我们提出扩张型心肌病的基因缺陷、感染和自身免疫等因素首先导致心脏骨架结构的损害和扩大,进而发生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和纤维化过程,最后导致心功能降低和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原发性肥厚性心肌病(HCM)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2例肥厚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该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数伴有临床症状;心电图的改变多种多样,以ST-T改变多见,超声心动图的改变具有诊断价值。42例HCM患者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为(18.33±3.8)mm,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d为(10.77±2.95)mm,IVSTd/LVPwTd比值为1.74±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为(45.06±5.85)mm。梗阻性和非梗阻性HCM两组病人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后壁收缩期增厚率(LVPW△T%)均值较室间隔收缩期增厚率(IVS△T%)均值为大,梗阻性IVS△T%较非梗阻性更小(P〈0.05),梗阻性组IVSTd、ⅣsTd/LVPWTd比值、二尖瓣A波峰值与非梗阻洼相比更大(P〈0.05)。E/A比值在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1,而在非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则〉1,但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很好地识别HCM室壁异常增厚的特征,并能评价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结合临床、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可以对HCM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