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HE、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女性胫骨及腓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探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肿瘤的组织学特征是由较肥胖的上皮样细胞构成条索状及巢状结构,其间由典型的粘液样区域构成,镜下可见肯定的血管形成区域及浆内有空泡细胞组成的实性区域,异形核有时可见,免疫组化染色明显瘤细胞Vim、UEA-1、CD34阳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居间恶性的血管来源肿瘤,应当与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血管肉瘤及转移性腺癌要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观察6例EHE患者的临床及组织形态学特点,并随访。结果镜下,上皮样肿瘤细胞呈实性增生或小巢状、条索状、不规则状分布于透明变或黏液样变的间质中,形成裂隙样结构。肿瘤细胞胞质较丰富,呈弱嗜酸性或嗜双色性,见胞质内空泡形成。肿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像0~1个/10HPF,1例见小片坏死。所有患者弥漫强表达2项或以上血管内皮标记,1例TFE3弥漫强表达,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确认Xp11.2染色体TFE3相关基因异位。初诊时2例为多发病灶,1例伴有淋巴结累及。5例手术治疗,1例对症治疗。随访6~48个月,2例20~42个月后复发,所有患者带瘤或无瘤生存。结论EHE是少见的恶性血管肿瘤,极易误诊或漏诊。熟悉临床及组织形态学特点对避免误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齐良波  肖文姝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7):103-103,132
目的探讨甲状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病理形态特征。方法报道1例甲状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甲状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由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构成,具有上皮样细胞形态,胞浆较丰富,嗜酸性,多呈空泡状,细胞间可见血管腔,免疫组化:CD34(+)、CK(-)、TG(-)。结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属于低度恶性。  相似文献   

4.
肝脏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血管源性肿瘤,甚为少见。现报道一例影像学资料,以增加对该病认识。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37岁,主诉外阴肿块达1个月,近来增大。临床见肿块位于外阴大阴唇外侧,约4cm×3cm大,圆形,质中,疑为前庭大腺囊肿而手术。病理所见:肿块灰红色,界限清楚实性。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成短索状和小巢状,部分胞质内有小囊或见含有红细胞的微管腔,肿瘤基质呈黏液性变,不见异型内皮细胞和核分裂。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K-,S-100-,NSE-,Vim+,CD34+,F8+,诊断为上皮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EH)和肺上皮样血管肉瘤(EA)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二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肺PEH和1例肺EA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PEH形态特点为结节周边上皮样肿瘤细胞呈花冠状充填于肺泡腔,病变中心为粘液透明样变间质,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和坏死均少见。肺EA与PEH相比,肿瘤细胞异型性以及出血、坏死更为显著,且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二者CD31、CD34及Ⅷ因子均为阳性。结论 PEH和肺EA均为特殊类型的血管源性肿瘤,免疫组化可以证实二者细胞来源,鉴别诊断仍需通过病理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7.
程莉 《疑难病杂志》2006,5(1):60-60
患者,女性,27岁。因左侧胸痛、发热2个月,加重5天于2003年1月1日入院。患者自2002年10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部隐痛,时有发热,体温最高38.0℃,以下午及夜间发热明显,刺激性干咳,无盗汗,外院胸片提示左下肺炎,左侧胸腔少量积液。予静脉滴注菌必治、先锋霉素等治疗,效果差。入院查体:T37.5℃,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气管无明显歪斜。双侧胸廓对称,无畸形,胸骨无压痛,左肺呼吸运动度稍减弱,左下肺语颤消失;叩诊呈实音,呼吸音消失;右肺叩诊呈清音,呼吸音增强,未闻及干、湿性口罗音及胸膜摩擦音。心脏、腹部以及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27岁。因间断腹痛3年,腹胀伴间断呕血、黑便1个月入院。超声示:“肝内多发实性占位(考虑肝转移癌)、盆腔积液”。曾自服中药后疼痛基本缓解,后又逐渐加重,再次B超示:肝硬化、肝内实性占位不除外;脾增大;腹腔积液。  相似文献   

9.
10.
肝上皮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aemangioendothelioma,HEHE)是一种罕见的以上皮样细胞为特征的血管内皮肿瘤,其恶性程度介于血管瘤与血管肉瘤之间,属于中低度恶性肿瘤.本文报道1例HEHE,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女性,29岁.体检发现肝内多发占位1周入院.既往无口服避孕药及接触氯乙烯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血压120/73 mmHg(1 mmHg=0.1333 kPa),心率72次/min,呼吸18次/min.  相似文献   

11.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8岁,因“左胸背部、肩部疼痛不适8个月余”于2012年10月17日入住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接受治疗.既往体健.患者于2012年2月出现持续左胸背痛,伴胸闷及左颈部不适,无发热、恶心、呕吐,无声音嘶哑、夜间盗汗,患者曾于2012年10月3日在当地医院就诊,入院查体:全身皮肤黏膜无皮疹、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左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音可,心率80/min,心律齐,无杂音,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行胸部CT示左侧大量胸腔积液(图1A),左侧胸膜增厚(图1B).行胸腔穿刺置管,多次送检胸水脱落细胞示较多红细胞,有核细胞少,仅见少量淋巴细胞,未找到癌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淋巴结梭形-上皮样血管瘤(SEHE)的本质、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通过HE、免疫组化及组织化学观察1例原发性颈部淋巴结梭形-上皮样血管瘤,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主要位于淋巴结门区-髓质内呈结节状,见呈巢状、条索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区;梭形细胞束状、平行排列区及位于结节外周的具有管腔的索状细胞和血管区。肿瘤细胞胞浆丰富,嗜酸性,可见空炮;胞核圆、空泡状、核仁明显。间质见少量玻璃样、粘液样基质。组织化学染色,网状纤维染色显示无数血管腔隙结构。淋巴结副皮质区滤泡间、滤泡内均可见条索状上皮样细胞,部分见明显的血管腔。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部分CD31、FⅧ相关抗原阳性和少数细胞CD68阳性;而CK阴性。结论:SEHE应是一种少见的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恶性之间的交界性血管肿瘤,更倾向于良性过程;其发生在淋巴结内者罕见。组织形态需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淋巴管平滑肌瘤病、血管平滑肌错构瘤、转移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转归的认识。方法:对我院诊治的1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无典型临床表现,光镜可见:瘤细胞呈梭形、短梭形,空泡变形;深部瘤组织细胞丰富,圆形、卵圆形,可见核分裂。免疫组化(V im+,CD34+,S-100-,SMA-,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CK-)。结论:原发于鼻部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H)是为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进行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EH)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6例PEH患者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详细观察,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6例CT检查均提示肺部阴影,行胸腔镜下肺部肿物切除术,镜下肿瘤为边界清楚的嗜酸性结节,中心可见淀粉样变或玻璃样变组织,肿瘤细胞呈不规则巢索及上皮样;瘤细胞出现脂肪样空泡,可见有的空泡内含单个细胞,主要分布于结节周边,细胞边界不清,胞质丰富且为嗜酸性或嗜双色性;核多呈圆形或类圆形,核分裂不易见,部分肿瘤细胞可长入肺泡腔形成乳头状、肾小球样增生结构;肿瘤细胞特征性表达FⅧ、CD34及CD31等标记.结论 PEH是一种罕见的肺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需要结合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子宫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呈块状,瘤细胞呈条索状,巢状或散在分布于透明变性的黏液基质中。免疫组化显示:Vimentin(+),CD34(+),CD31(+)。结论:原发于子宫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需与转移癌、子宫上皮样血管瘤和上皮样血管肉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6.
石麒麟  夏慧  张晓岚 《浙江实用医学》2010,15(4):297-298,326,333
目的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ulmonary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PEHE)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PEHE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左肩背部疼痛半年,痰中带血10天,影像学检查发现左上肺占位。肿瘤呈多结节状。镜下肿瘤细胞呈上皮样,部分呈梭形细胞分化。瘤细胞排列结构多样,部分瘤细胞胞质内见含红细胞的空泡,肿瘤间质玻璃样变或黏液变,肿瘤边缘瘤细胞呈息肉样向肺泡内生长。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CD31、CD34、Vimentin、CKlow。结论 PEHE是少见的肿瘤,需与肺腺癌等疾病相鉴别,诊断有赖于病理学检查与免疫组化检测。PEHE是低度恶性肿瘤,当肿瘤体积较大、症状重、出现转移、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活跃、出现梭形细胞成分、肿瘤坏死、侵犯血管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根据2例EH患者的症状、体征、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结果及随访结果,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总结EH的鉴别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结果 EH的症状为颌面部无痛性暗红色膨隆,查体可见局部轻度压痛,活动可不受限。病理学特征为瘤细胞上皮样或短梭形,无明显异型性,核圆形,核分裂像少见,排列呈葱皮样或巢状结构。免疫组化显示CD34(+)、vimentin(+)。治疗予以局部广泛切除。术后定期复查,至今未发现复发。结论颌面部的EH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肿瘤广泛切除术后应严密随诊,如有复发需再次手术扩大切除,术后如病理证实有恶性表现需结合行放化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HEHE) 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方法 对6 例经肝穿刺诊断为HEHE 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男2 例,女4 例,年龄25~58 岁,平均年龄45 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发热、乏力、消瘦。2 例无任何症状。病理及影像学表现为5 例肝内多发,1 例单发,3 例有肺部转移。组织学特征:呈短梭形具有血管分化的树突状细胞和有胞质内血管腔的上皮样细胞,间质致密纤维化及黏液样变。免疫组化:6 例CD34 全部阳性,5 例CD31 阳性,5 例Vimentin 阳性,CK、F Ⅷ RAg 偶为阳性。3 例接受了肝脏介入栓塞治疗,其中1 例还接受了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及化疗;1 例给予肿瘤微波消融治疗;1 例等待肝移植;1 例未治疗。随访8 月~14 年,5 例健在,1 例失访。 结论 HEHE 为较为罕见的肿瘤,确诊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鉴别诊断需排除转移性腺癌及胆管癌;治疗方式为手术或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资料患者男,47岁,因"反复中上腹胀6个月,右侧胸痛4个月"于2005年2月2日入院.入院体检:右侧胸廓饱满;右侧腋前线第5肋以下压痛,右胸第4肋以下实音;纵隔第2至3肋间向左右两侧增宽,右肺呼吸音减弱,右肺底呼吸音消失,无干湿性啰音.  相似文献   

20.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pulmonary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PEH),又称血管内细支气管肺泡瘤,是一种罕见肺内血管源交界性肿瘤。目前国内文献仅有个案报道。现就作者医院2009—06月收治的1例经病理确诊PEH,结合文献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