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临床上比较多见。本病的早期症状是以感觉障碍为主,常见有下肢对称性疼痛或/和感觉异常。临床辨证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肝肾亏虚、风寒湿伤;另一类为肝肾亏虚、瘀滞化热。我们对前一类病人运用中药脊瓜饮治疗40例,并对用西药治疗的40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情感行为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3例情感行为障碍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40~60次;治疗前后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评定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患儿治疗显著改善23例,改善24例,总改善率90.55%;治疗前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分为12.14±3.24,治疗后为19.63±4.39,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情感行为障碍有明显疗效,有利于患儿尽快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3.
腹针治疗脑卒中后感觉障碍1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患者常有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感觉障碍^[1],在临床工作中较重视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常会忽略对感觉障碍的治疗,这成为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腹针治疗脑卒中感觉障碍,以探讨腹针对卒中后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刺血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偏身感觉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观察刺血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偏身感觉障碍的疗效。方法 6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伴偏身感受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刺血疗法 针刺)40例及对照组(针刺)20例.以感觉障碍评定积分及患者自述肢体感觉障碍程度的变化为观察指标。结果与结论 实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提示刺血疗法对急性脑血管疾病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腕踝针为主针刺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阁  周智梁  毛蕾  刘爽 《中国针灸》2011,31(1):35-39
【摘要】目的 观察腕踝针治疗中风后偏身感觉障碍的疗效。方法 8O例急性脑中风伴偏身感受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腕踝针组(腕踝针+针刺)40例及对照组(单纯针刺)40例.以感觉障碍评定积分及患者自述肢体感觉障碍程度的变化为观察指标。结果与结论 腕踝针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提示腕踝针对急性脑中风伴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庞莹 《河南中医》2014,(3):428-428
目的:观察针刺夹承浆治疗中风后面部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刺夹承浆为主穴,治疗中风后面部感觉障碍48例。结果:治疗后患者面部感觉功能的恢复显著性提高,总有效率93.75%。结论:针刺夹承浆治疗中风后面部感觉障碍,疗效确切,对面部感觉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罗新 《光明中医》2014,(7):1429-1430
目的:观察通络麻消汤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引起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符合影像学改变,有明显感觉障碍的病人,采取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20例给予脑血管病的常规处理,并配合甲钴胺、神经妥乐平、神经节苷脂应用,治疗组12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通络麻消汤口服,15天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痊愈59例,显效34例,有效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4.2%,对照组痊愈36例,显效38例,有效31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87.5%,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络麻消汤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感觉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毛细支气管炎在临床上以2岁以下婴幼儿较为多见,以严重喘憋为主要表现,治疗上以抗病毒为主要治疗方法。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2月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氧气雾化吸入佐治毛细支气管炎40例,并与α-糜蛋白酶注射液治疗的40例对照观察,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股外侧皮神经炎亦称感觉异常性肢痛症,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皮神经炎,属针灸门诊常见病,笔者自1992年以来采用梅花针叩刺加拔罐疗法治疗本病36例,获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所选病例均以一侧或两侧大腿外侧面感觉异常,如灼热感、蚁行感、麻木刺痛感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刺络拔罐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肢体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1例中风后肢体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刺络拔罐、穴位注射、常规治疗)63例,对照组(常规治疗)48例.两组均治疗15 d,以感觉障碍评定积分及患者自述肢体感觉障碍程度、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变化为观察指标.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8.41%,高于对照组的79.17%(P〈0.05),两组均能有效降低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结论 刺络拔罐配合穴位注射对中风后肢体感觉障碍具有良好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皮肤针配合TDP加外涂中药治疗骨外侧皮肌炎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外侧皮神经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其主要表现为大腿外侧局限感觉异常、麻木不仁、感觉减退、蚁走感等,多见于中年以上。我科采用皮肤针配合用TDP(特定电磁波)照射加用中药外涂治疗6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自1999年起,笔者采用大脑皮层运动区和感觉区在头皮表面投影区进行针剌治疗脑梗死40例,疗效显著,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感觉障碍恢复的临床有效性,为临床康复及护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1月~2018年3月住院的中风后下肢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护理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治疗前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对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采用《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评定进行感觉功能恢复疗效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 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M B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感觉障碍恢复有一定的疗效,可以为临床康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急性附睾炎是最常见的男性生殖系统的炎性疾病。从新生儿到老年人均可发病,但以16~50岁多见。而临床上急性附睾炎合并结核者也并不少见,且治疗时也比较棘手。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附睾炎并结核4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并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的4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本体感觉诱发术(PNF)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运用及与针灸联合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予针灸和PNF法;对照组予单纯针灸治疗。疗程为40次。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意义。结论神经肌肉本体感觉诱发术与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一般资料 2002~2006年以来,笔者在门诊治疗中老年带状疱疹患者过程中,选择病期不超过1周、未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8例,女12例。对照组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40~79岁。发病前往往先有感觉过敏或神经痛,伴轻度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也有无前驱症状而突然发病者。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442-1443
目的:观察井穴放血配合针刺治疗肢体感觉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接受井穴放血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单予针刺治疗。两组连续治疗10次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井穴放血配合针刺疗法治疗肢体感觉障碍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感觉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致感觉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50例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无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均给与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感觉再教育、实体觉训练及视觉代偿。治疗后2组均采用Fugl—meryer评定量表进行感觉评定。结果:治疗90天后,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觉障碍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配合感觉训练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阳痿,现代医学又称勃起功能障碍(ED),是男性常见疾病,临床以功能性者多见。由于受社会、心理等因素影响,治疗效果不满意。2001年3月-2004年8月,笔者采用长针针刺白环俞治疗该病患者42例,并与40例应用毫针治疗者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中风患者通过电刺激健患侧肢体感觉刺激的对比,和强制性训练对患侧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存在偏身感觉障碍患者40例,排除意识丧失和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者,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康复组给予强制性训练和电刺激;对照组给予一般康复训练,采用Fugl—Meyer四肢感觉评定进行比较。结果:康复组在21天治疗后,感觉功能评分、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频电刺激健患侧肢体争强制性训练能有效改善中风患者的偏身感觉障碍,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