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医骨伤手法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中医骨伤科疾病中的伤科疾病、筋伤疾病和骨病均需要骨伤手法技能。中医骨伤科学以理论教学、实训、临床见习相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实情的需要,2020年初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的中医骨伤手法教学采用了微课学习、线上理论教学、线下实训、临床见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医骨伤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适合本课程的教学体系,认为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规范合理的教学程序、建立骨伤科教学素材库和示教室、充分运用直观性教学法、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等方面构成了《中医骨伤学》完善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医经典中蕴含中医临床诊疗的思维方法,最主要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2个要素。中医骨伤科作为中医学重要学科门类,在研究骨关节及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过程中应用中医思维可形成独特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但是,目前中医骨伤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课程构架、师资队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中医骨伤专业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中医思维弱化,运用中医辨证论治能力不足等问题,使中医骨伤专业逐渐失去了其特色。因此,此文以紧密结合中医思维模式的中医骨病教学内容为切入点,系统探讨中医骨伤教学中,通过加强中医经典学习、教材与课程建设、师承教育及临床带教等多途径、多形式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对培养中医骨伤思维模式,促进中医骨伤科学传承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陈波  邹华 《中医药导报》2005,11(9):89-89
文章就中医骨伤专业的教学阐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对中医骨伤专业学生的培养制度,以培养出更合格的现代化中医骨伤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本科教育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小玲  刘献祥 《中医正骨》2003,15(12):49-51
我院于 1981年在全国首先创办中医骨伤科学专业 ,2 0多年来 ,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骨伤专业临床、教学、科研人才。 1999年国家教育部进行专业目录调整 ,将中医骨伤专业并入中医学专业 ,设置为中医学专业 (骨伤方向 ) ,以下简称为骨伤专业。为了解本科骨伤专业教学状况 ,进行面向 2 1世纪中医骨伤专业后期临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适应社会发展 ,我们对我院本科骨伤专业的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1 一般资料本次调查对象包括四个方面 :本科骨伤专业在校生、历届骨伤专业毕业生、骨伤科临床带教教师、用人单位。共 2 0 9人 ,15个单位接受…  相似文献   

6.
稿约     
1本刊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和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本刊宗旨是振兴中医骨伤学事业,促进中医骨伤学的发展与繁荣,交流学术经验,传递骨伤学最新信息,反映骨伤学研究动态,推动中医骨伤学研究的深入开展。2本刊是医药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者发表学术见解、报道科研成果、推广临床经验的学术论坛,辟有实验研究、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7.
科技的进步和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的发展对高层次骨伤人才的培养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全新要求 ,而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医骨伤人才的培养要求 ,因此 ,改革中医骨伤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培养适应新经济发展要求的高质量骨伤科人才的重要举措。1 单一的培  相似文献   

8.
临床能力训练是中医骨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和关键,是中医学本科生转变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而逐步成长为临床中医师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为了解目前中医骨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轮训情况及对临床带教的满意度,完善我院研究生培养模式,特组织本次调研,期望调研结果能对提高临床轮训质量提供依据。1研究方法1.1调查对象、内容本次调查对象是我院中医骨伤专业学位研究生共77人,包括一年级(2013级)29人、二年级(2012  相似文献   

9.
骨伤科X线诊断学是中医骨伤专业重点基础课程之一,为配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培养合格的中医骨伤专业人才,我科于2006年成立影像教研室,并开始承担北京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骨伤专业医学影像学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与现代医学知识结合较紧密,涉及面广,发展迅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训练出较强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适应以后临床工作的需要。我校1989年创办中医骨伤专业,1994年成立骨伤系,2002年成立中医骨伤学科,为保证教学质量,我们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改进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现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创伤患者的急剧增多,使骨伤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专科层次的中医骨伤专业培养发展迅速。中医骨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文章探讨了中医骨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改进,为进一步提高中医骨伤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与关节及周围筋肉损伤和疾病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临床课程。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骨伤教研室在2011年成功申报了《中医骨伤科学》校级精品课程,并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进行思考与实践,对如何提高中医骨伤科教学进行了探讨,从教学理念转变、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优化、动手能力训练、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教研室文件的规范管理和教师积极性提高等方面进行创新,进一步提高了中医骨伤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研究中医骨伤专业临床技能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在社会医疗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中医骨伤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培养高水平的中医骨伤临床人才显得尤为迫切。然而,目前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方案仍存在不足,亟需深入探讨,构建一套符合现代临床需求、融合理论与实践的中医骨伤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文章采用文献综述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和课程实践案例,总结经验与不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传统教育模式与“定位教育”模式在中医骨伤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运用的差异性.方法 根据中医骨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医筋伤》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骨伤筋伤临床常见病的发病情况,确定颈椎病、膝骨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关节周围炎作为重点“定位”学习内容,根据该四类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治疗、预防调护等方面设计考核问卷,对2010级中医骨伤班学生(对照组)进行传统教育模式教学,学习结束后,发放、回收、分析考核问卷;对2011级骨伤班学生(实验组)进行定位教育模式教学,学习结束后发放、回收、分析考核问卷,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个组别的平均分,比较各分数段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结果 实验组平均分数为67.05分,对照组平均分数为51 58分;对照组60分以下分数段人数百分比高于实验组,对照组60分以上各分数段人数的百分比均少于实验组,二者具有差异性.结论 定位教育模式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定位教育模式更有利于中医骨伤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完成.  相似文献   

15.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课程教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献祥  林燕萍 《中医正骨》2004,16(10):23-24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简称<伤基>)是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的专业基础课,是连接中医基础与骨伤临床专业课的桥梁课程,对进入骨伤专业课的学习至关重要.为解决骨伤专业基础与中医学基础、骨伤临床课衔接问题,建立中医骨伤基础与后期临床课教学新体系,作者对我院<伤基>课程教学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全韩 《中医药导报》2010,16(1):96-97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中医骨伤学》教学中"引、读、看、论、写、行"6种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根据《中医骨伤学》教学中存在的难点,指出通过临床实践能够较好的加以解决.认为临床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熟练掌握骨伤科治疗技术,培养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医疗程序、规章制度,为将来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学生进行临床实践时,应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培训,做好组织工作,使其能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医骨伤专业临床教学改革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在省教委资助下进行了本课题的研究,希望通过一系列改革,彻底解决骨伤专业临床课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操作技能差的问题,建立一套与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中医骨伤临床课教学新体系.通过2年的研究,课题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八桂骨伤流派起于先秦,盛于当代,像一只奇葩树立于祖国医学的历史长河中,八桂骨伤流派不仅吸收了当地壮族医学的精髓,还与中医骨伤学紧密结合,在吸收西方医学的同时,创立新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八桂骨伤流派"及其学术特色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伤患者的急剧增多,使骨伤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专科层次的中医骨伤专业培养发展迅速。中医骨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文章探讨了中医骨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为进一步提高中医骨伤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