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魏娟 《中国医刊》2002,37(10):49-50
进入围绝经期的妇女 ,由于卵巢功能的衰退 ,激素水平下降 ,临床上易出现一系列综合征 ,常称之为围绝经期综合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 ,本文对达州市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随机问卷式调查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调查对象  1996年 3月~ 1996年 6月随机对本市城乡 4 0~ 6 0岁妇女用问卷填写表格式进行抽样调查 ,资料完整者共 2 86 4例。1 2 诊断标准 轻度 :轻微症状不影响日常工作者 ;中度 :有明显症状但能坚持日常工作者 ;重度 :有严重症状而不能坚持工作者。2 结果2…  相似文献   

2.
围绝经期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包括从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一直持续到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围绝经期妇女约1/3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而无自觉症状,2/3妇女则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多发生于45~55岁之间。  相似文献   

3.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从接近绝经时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时至绝经1年内的时间。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症状,激素替代疗法即应用雌孕激素联合方法,对于治疗围绝经期症状、预防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改善生存质量起到一定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以内分泌改变引起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症候群,是围绝经期妇女最常见的一种健康问题,大约2/3的妇女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减少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使其症状得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和治疗,从而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随着围绝经期妇女的内分泌改变,此期妇女可能会在身体及心理上出现很多变化,临床上出现各种症状,包括神经精神症状、月经改变、血管舒缩症状、心血管系统、骨骼系统等,有时会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工作、健康和生活质量。出现症状的年龄可能在35岁、40岁或45岁,也有可能没有任何改变。[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乌鸡白凤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1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乌鸡白凤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从2002~2004年来本院就诊的12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口服乌鸡白凤丸进行治疗,同时予以心理治疗,并随访1a。结果 12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口服乌鸡白凤丸3个月后以潮热出汗、烦躁易怒症状改善最为显著,Kupperman评分明显下降,服药前与服药后比较分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所有研究对象均无胃肠道反应度阴道大量流血。结论 乌鸡白凤丸能明显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珠海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晓燕 《海南医学》2007,18(8):41-41,22
目的 调查珠海市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关系,提出合理的围绝经期保健措施.方法 对520名40~60岁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由本文作者亲自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常喝牛奶及吃豆制品者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明显低于不喝牛奶或不吃豆制品者(P<0.05).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后只有28.6%的妇女就医.结论 大多数的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意识不强,保健工作者应加强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的宣传,提出符合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方案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冯少华 《吉林医学》2004,25(3):88-88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处于围绝经期的妇女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内分泌、躯体和心理方面的变化,有些妇女易激动、易怒、焦虑不安、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或多疑不能自我控制。我科对收治的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患者进行了心理分析及治疗。  相似文献   

9.
任爱琴 《中外医疗》2009,28(24):55-55
目的探讨心理保健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中的效果和意义。方法对我院2年来收治确诊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47例进行激素替代疗法和激素替代疗法辅助心理保健,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症状均有所缓解,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采用激素替代疗法并辅助心理保健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纯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雌激素替代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一步探讨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雌激素替代治疗(HRT)的临床应用价值.针对临床中国绝经期不同症状实施相应的HRT治疗,严格掌握HRT适应症和禁忌症.规范化、个体化、系统化治疗,定期评估使用剂量和方案,可保证所有使用HRT的妇女冒最小的风险得到最大的利益.围绝经期的HRT是针对围绝经期问题的临床医疗措施,是妇产科常用的一种医疗手段,应用要适时、及时,但也不能滥用,并与其他健康措施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1.
围绝经期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围绝经期综合征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预防与调护5个方面评述了治疗现状,并总结了中、西医研究的特点、优势和发展趋势,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调护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提供一个新的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方案,包括选穴和手法有异于传统治疗方案。围绝经期综合征以选取任脉、督脉穴位及阳明经在面部的穴位为主穴,并在手法上浅刺及深刺并用,针及灸并用。通过临床和中西医理论研究,作者认为新的针灸治疗方案能够更有效地调整阴阳,补益气血,从而更有效地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建议广泛使用和验证。  相似文献   

14.
绝经是妇女生命进程中必然发生的生理过程,绝经提示卵巢功能衰退,生殖能力终止。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激素替代疗法(HRT)即雌孕激素联合疗法,对于治疗围绝经期症状,预防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征,改善生存质量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402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太原市40~55岁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症状发生率及心理健康现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在妇科门诊就诊的40~55岁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进行调查,采用统一的问卷调查表进行面对面访问填写。结果:402例围绝经期妇女的自然绝经平均年龄为(46.7±2.9)岁。Kuppennan平均分为(30.6±5.2)分,并且46~50岁年龄组Kupperrman评分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各项症状中发生率最高的前5位症状依次是:疲倦乏力、失眠、易激动、潮热出汗、头痛,38.1%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13.7%的妇女患有焦虑症。结论:围绝经期妇女以疲倦乏力、失眠等躯体症状为主,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应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常见症状分布情况及其与性激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43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通过四诊资料规范化采集,研究常见症状分布特点及其与性激素水平的关系。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发生频率较高的依次为易激动、潮热、眩晕、头痛、心悸、失眠等。潮热与黄体生成激素(LH)呈等级正相关,与雌二醇(E2)、FSH/LH呈等级负相关;心悸与卵泡刺激素(FSH)、LH呈等级正相关,与E2呈等级负相关。结论易激动是围绝经期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这种情志的异常改变突出体现了肝在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变中的重要作用。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与性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综合应用氟西汀、性激素及心理治疗与单用性激素治疗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伴发焦虑/抑郁症状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66例,随机分成3组:第1组23人单用性激素替代治疗,第2组23人应用性激素和氟西汀,第3组综合应用氟西汀、性激素及心理治疗。应用调查表、精神障碍诊断量表、Hamilton抑郁量表、Hamilton焦虑量表、副反应量表进行评估。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6周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与第2组间、第2组与第3组间无明显差异,但第1组与第3组间疗效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性激素替代治疗虽然对围绝经期伴发焦虑/抑郁症状有效,但联合应用性激素替代疗法、氟西汀及心理治疗更有益于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手术绝经对围绝经期妇女精神神经症状的影响.方法 对68例因妇科良性疾病行双侧卵巢切除的围绝经期妇女,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法对术前、术后的围绝经期综合征进行评分,包括对精神神经症状进行评分.并让患者对手术再次选择,分成暂缓手术组(n=38)和立即手术组(n=30),再次对两组精神神经症状进行评分.结果 术前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67.65%(22/68),其中中、重度症状发生率为30.88%;术后发生率为97.06%(66/68),其中中、重度发生率为70.59%,术后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前(P<0.01).术后精神神经症状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失眠:(1.68±1.39)分 vs(1.55±1.60)分;情绪波动:(2.51±1.82)分vs(1.68±1.77)分;抑郁:(0.98±1.46)分vs(0.60±0.38)分](P<0.01).选择立即手术的患者仅术后情绪波动的评分明显高于术前评分(P=0.005);而选择暂缓手术的患者术后情绪波动和抑郁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评分(P=0.051,P=0.010).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升高,症状严重程度加重,精神神经症状评分升高,其中抑郁症状可能影响患者再次选择手术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手术绝经对围绝经期妇女精神神经症状的影响.方法 对68例因妇科良性疾病行双侧卵巢切除的围绝经期妇女,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法对术前、术后的围绝经期综合征进行评分,包括对精神神经症状进行评分.并让患者对手术再次选择,分成暂缓手术组(n=38)和立即手术组(n=30),再次对两组精神神经症状进行评分.结果 术前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67.65%(22/68),其中中、重度症状发生率为30.88%;术后发生率为97.06%(66/68),其中中、重度发生率为70.59%,术后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前(P<0.01).术后精神神经症状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失眠:(1.68±1.39)分 vs(1.55±1.60)分;情绪波动:(2.51±1.82)分vs(1.68±1.77)分;抑郁:(0.98±1.46)分vs(0.60±0.38)分](P<0.01).选择立即手术的患者仅术后情绪波动的评分明显高于术前评分(P=0.005);而选择暂缓手术的患者术后情绪波动和抑郁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评分(P=0.051,P=0.010).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升高,症状严重程度加重,精神神经症状评分升高,其中抑郁症状可能影响患者再次选择手术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健康指导,使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进行自我调理,保持心理平衡,不因客观环境和工作、生活能力下降而致心理痛苦,从而减轻围绝经期症状,较快地平安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