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的昼夜节律及其与住院期间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7年4月连续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1370例AMI患者,收集并分析其发病时间点、基线资料、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主要治疗以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等数据.结果:①将全天划分为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时间特点,为冠心痛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153例确诊为AMI者1天24h、每年12个月发病分为4个时间段。找出4个时间段的分布规律。结果每天早晨6时至中午12时,每年1~3月是AMI的发病高峰。每日6~12时发生率为38.6%,每年1~3月发生率为39.9%,与其他时间段的发病例数及占总例数的百分比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AMI发病高峰为每天上午。每年的1~3月.发病在我市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昼夜节律性与尿激酶溶栓疗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昼夜节律性与急性心肌梗死静脉尿激酶溶栓疗效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且发病至开始溶栓治疗时间小于等于3小时患者共95名。首先,记录其发病时间,按发病时间将其归入二组:上午组(n=42):6:01~12:00,其他时间组(n=53):12:01~6:00(次日)。第二,分别在溶栓前及溶栓开始后30分、120分抽取肘部大静脉血,测定其①抗凝活性:抗凝血酶Ⅲ活性。②纤溶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PAI-1)抗原、PAI-1活性、α_2-抗纤溶酶抗原、D-二聚体。第三,对溶栓开始后2小时是否再通进行判断。第四,对95名患者的溶栓再通率及抗凝纤溶活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午组较其他时间组再通率低,有显著差异(P<0.05)。上午组较其他时间组 PAI-1抗原水平高,有显著差异 (P<0.05),其他指标两组间无差异。溶栓前及溶栓后30、120分未通患者较再通患者 PAI-I 抗原、PAI-1活性水平高,均有显著差异(P 均<0.05)。而抗凝血酶Ⅲ活性、α_2-抗纤溶酶抗原及 D-二聚体无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尿激酶溶栓存在晨起抵抗现象,其原因可能与 PAI-1抗原及活性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昼夜节律变异。方法自1994年1月至2007年6月连续收集268例因发作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而收入CCU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另选268例非糖尿病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间年龄、性别匹配。将1d以6h为单位分为4个时间段,统计两组患者各时段内例数,并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在糖尿病组,第1~4时段的患者例数分别为60、73、64、71例,各时段间发病例数无显著差异。对照组分别为55,90,62、61例,第2时段发病例数显著高于其他时段(P〈0.01)。两组间比较,糖尿病组和对照组间发病例数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非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存在昼夜节律性,而2型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发病的昼夜节律消失。  相似文献   

5.
168例7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 70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1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2月 10年间所有 70岁以上AMI住院患者 ,共 16 8例的住院临床资料。结果  70岁以上AMI患者发病与高血压、糖尿病明显有关 ,起病时多无典型心绞痛 ,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胃肠道反应、意识障碍等症状。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及病死率均较高。结论  70岁以上老年人的AMI,起病常不典型 ,全身合并症多 ,并发症和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6.
回顾分析2001年-2004年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150例,将其中发生于初春的病人与其他时间的病人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临床发病特点.  相似文献   

7.
102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间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肌梗死的发病有季节和时间规律。本研究连续收集我院1994年至2004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资料,分析月、周、日发病规律。  相似文献   

8.
初发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2004-2005年北京及沈阳城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初步估计和分析各危险因素的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P)和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方法 采用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连续纳入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共426例,以性别和年龄为匹配因素,为每位患者匹配健康对照1例.结果 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纳入了8个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大量吸烟、糖尿病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豆类摄人较少、心理压力较大、海鱼摄入较少、文化程度较低及6个月内曾经历过负性生活事件.其OR值依次为3.170、2.835、2.243、2.243、2.138、1.740、1.572和1.515;ARP值依次为71.53%、58.33%、54.05%、40.81%、56.85%、41.53%、48.62%和54.00%;PARP值依次为38.79%、10.40%、4.69%、33.72%、36.03%、24.96%、29.56%,14.83%.结论 2004-2005年,对我国北京和沈阳城市居民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危害最大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大量吸烟、心理压力较大、豆类摄入较少、文化程度较低、海鱼摄入较少、6个月内曾经历过负性生活事件、糖尿病和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相似文献   

9.
1961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年龄和性别分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年龄分布。方法对13年间1961例AMI患者的发病年龄做统计分析。结果总体患者的年龄极差(年龄跨度)为74岁,四分位数年龄为56、65、71岁,偏度系数为-0.465,峰度系数为0.087;男性患者年龄极差为70岁,四分位数年龄为53、62、70岁,偏度系数为-0.319,峰度系数为-0.308;女性患者年龄极差为75岁,四分位数年龄为63、68、74岁,偏度系数为-0.691,峰度系数为1.947。男性在60岁前的构成比高于女性(P<0.01)。结论总体患者及男、女两性的AMI年龄均呈负偏态分布;男性患者年龄分布稍离散,女性患者年龄分布较集中;在两性年龄构成上,≥60岁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0.
心率变异(HRV)是指窦性心律在一定时间内周期性改变的现象,是反映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平衡的重要指标。国外许多专家的研究证实,许多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充血性心衰等均表现出明显的心率变异减低。运用频域法研究了心肌梗死患者HRV的昼夜节律。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就诊住院的心肌梗死患者30例。其中男27例,女3例,平均年龄563±91岁,诊断符合1978年WHO制订的诊断标准。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3例,下壁心肌梗死11例。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3例,侧壁心肌梗死3例。排除房颤、二度及二度以上…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712例发病时间的昼夜节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心肌梗塞712例发病时间的昼夜节律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450003)李荣堂王留义魏建国许多生物现象表现为明显的昼夜节律,包括激素的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等。晚近的动态心电图监测表明,心脏性猝死、急性心肌梗塞、卒中和心肌缺血具有上午发生率增高的...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的血脂异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  相似文献   

13.
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的心电图进行跟踪观察,包括:Ptfv_1值、异常Q波时限、QRS波电压。结果显示:前壁AMI、广泛性AMI、下后壁AMI时,如果有ST段压低和Ptfv_1值≤-0.04mm·s,同时QRS波电压降低者,在其临床病情表现上,症状反应较重、预后差。反之,症状反应较轻,预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发病时间及其节律性特征,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我们回顾性分析了烟台毓璜顶医院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772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比分析71例青年人心肌梗死患者和157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男性[OR=12.368,95CI%(1.379,23.343)],吸烟[OR=3.922,95CI%(0.362,11.324)],酗酒[OR=3.322,95CI%(1.128,12.343)],冠心病家族史[OR=6.34,95CI%(1.234,12.342)]是青年人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有自身的特点,减少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降低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护理中的重点与要点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选取自2011年6月—2014年6月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共计320例,征求得患者同意后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患者意愿将3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152例患者采取我院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168例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均提供范围内的优质护理,并对对照组与观察组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与研究,结果采取全面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在患者并发症出现情况、死亡率等方面均要十分明显地低于对照组患者,在反馈中,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也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间的各项数据差异有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有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患者在病情上有着预后能力较差、患者病情变化很快、患者死亡率较高等许多特点,采用全面护理干预的方法对于患者的预后能够起到十分明显的改善情况,并且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有着十分明显的临床应用性。  相似文献   

17.
我们总结247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的发病时间特点,以探讨其发病的昼夜节律及机理。对象和方法经胸片或胸部透视确诊的自发性气胸247例(男166,女81),年龄16~72岁。气胸位于左侧130例,右侧117例。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两组:Ⅰ组(特发性气胸组)13...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影响因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增加 ,发病年龄也有下调 ,3 6~ 4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并非少见。冠心病危险因素 :高血压、高血脂、肥胖 ,特别是糖尿病发病率增加。本文分析我院近 5年来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及危险因素等情况 ,并与 80年代的资料进行比较 ,以期探讨近年来AMI发病趋势。1 资料与方法由病案室选调 80年代末 (1987年 1月 1日至 1991年12月 3 0日 )和 90年代末 (1995年 1月 1日至 1999年 12月3 0日 )中住院的所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病志 ,采集各个病人的性别、年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季节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入住东莞市人民医院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的2610例冠心病患者,收集基础资料。依据国际通行的季节划分标准,按发病时间将患者分组:春季组(3~5月),夏季组(6~8月),秋季组(9~11月),冬季组(12~2月)。结果基础资料显示4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底脂蛋白胆固醇(LDL-C)、性别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春季组与冬季组的患者年龄稍大,而秋季组和冬季组的患者吸烟比例较高。各组男性AMI患者的发病比例均高于女性(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春季组作为参照,秋季组和冬季组与AMI的发病独立相关(OR=2.274,95%CI 1.487~3.478,OR=1.512,95%CI 1.023~2.235),男性(OR=2.424,95%CI 1.733~3.391)、吸烟(OR=1.862,95%CI 1.332~2.603)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OR=2.797,95%CI 2.356~3.320)是AM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提示,秋、冬季诊断AMI的AUC值为0.540,95%CI 0.503~0.578,P=0.033。结论秋、冬季是AMI发病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规律进行系统研究,对其积极防治具有重要意义。1963年,Pell S与D'alonzo Ca首次在世界上报道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存在昼夜节律,即白天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高于凌晨[1]。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规律存在地区与种族差异,因此,本文按照地区与人种的不同进行综述。1亚洲地区相关研究近期,在日本进行的一项入选了52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的研究证实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