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构建可回复性永生化逆转录病毒载体,为肝细胞可回复性永生化奠定基础。方法扩增加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及胸腺激酶(TK)并采用重叠延伸拼接法(SOE)连接EGFP和TK,将EGFP-TK融合基因亚克隆至pBABE-puro-lox,构建成新载体pBGTKlox,再将永生化基因SV40T连接至pBGTKlox,构成新载体pBTGTKlox,最后将雌激素受体与重组酶融合基因(Cre-ER)连接至pBTGTKlox,构成新载体pCTGTKlox。将pCTGTKlox和pPDF15质粒共转染包装细胞PT67,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测SV40T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包含EGFP-TK、SV40T、Cre-ER及重组序列loxP的新载体pCTGTKlox,经酶切鉴定证实为重组阳性体,经测序验证无核苷酸突变。pCTGTKlox转染PT67细胞24h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散在多处绿色荧光。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细胞胞核呈阳性染色。结论成功构建并表达可回复性永生化逆转录病毒载体pCTGTKlox,为细胞的可回复性永生化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新型载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可回复性永生化逆转录病毒载体,为肝细胞可回复性永生化奠定基础。方法扩增加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及胸腺激酶(TK)并采用重叠延伸拼接法(SOE)连接EGFP和TK,将EGFP-TK(融合基因亚克隆至pBABE-puro-lox,构建成新载体pBGTKlox,再将永生化基因SV40T连接至pBGTKlox,构成新载体pBTGTKlox,最后将雌激素受体与重组酶融合基因(Cm-ER)连接至pBTGTKlox,构成新载体pCTGTKlox。将pCTGTKlox和pPDF15质粒共转染包装细胞PT67,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检测SV40T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包含EGFP-TK、SV40T、Cre-ER及重组序列loxP的新载体pCTGTKlox,经酶切鉴定证实为重组阳性体,经测序验证无核苷酸突变。pCTGTKlox转染PT67细胞24h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散在多处绿色荧光。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细胞胞核呈阳性染色。结论成功构建并表达可回复性永生化逆转录病毒载体pCTGTKlox,为细胞的可回复性永生化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新型载体。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永生化细胞技术快速发展,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通过导入永生化基因SV40抗原和hTERT基因成为细胞永生化的常用方法,但存在安全性隐患.利用可逆性永生化技术,使细胞在获得永生化能力的同时去除永生化基因,使细胞恢复到原始状态.文章综述了永生化后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并讨论了临床应用可能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取材方便、多向分化及低免疫原性等优点,是转基因细胞移植镇痛领域中的理想载体细胞,但由于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含量有限、体外培养的复制性衰老等问题,制约其在镇痛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构建永生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为转基因细胞移植镇痛提供载体细胞来源。 方法:构建携带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慢病毒pLV-Puro-EF1α-hTERT并转染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进行嘌呤霉素筛选,获得阳性细胞克隆并扩大培养,分别采用RT-PCR和TRAP法检测转染细胞人端粒酶反转录酶的表达和端粒酶活性,同时观察细胞形态、增殖和诱导分化能力、表面分子以及Nestin、MHC-Ⅰ和MHC-Ⅱ的表达,检测细胞染色体核型和致瘤性。 结果与结论: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体外连续培养超过30代。与未转染的细胞和对照病毒转染的细胞相比,慢病毒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表达、端粒酶活性以及细胞增殖能力均提高,细胞周期主要处于G2/M以及S期,增殖指数明显升高;细胞表面分子CD29、CD44、CD90表达阳性率大于70%,而CD34、CD45表达阳性率不足5%,胞浆Nestin的表达阳性,而MHC-Ⅰ和MHC-Ⅱ未见表达,保留了干细胞成骨、成脂、成神经的分化能力,细胞形态、染色体核型均正常,裸鼠接种无致瘤性。以上结果提示成功构建了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修饰的永生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为转基因细胞移植用于镇痛研究提供了生物学性状均一、稳定的安全载体细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HPV18永生化人胚食管上皮细胞的细胞遗传学改变 ,为深入研究食管癌发病机理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采用Giemsa染色、G显带、间期核荧光原位杂交 (FISH)分析人胚食管上皮永生化细胞株 (SHEE)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畸变。 结果 人SHEE第 10、2 0代细胞染色体众数分别为 5 8~ 6 3、5 7~ 6 4,第 6 1代为双众数 :5 8~ 6 0、6 3~ 6 5。G显带发现 ,在大多数核型中出现异常染色体 :1 del(1) (q12 ) ;2 .del(1) (p32 ) ;3.der(4 ) ,t(4 ;?)(q31;?) ;4.der(5 ) ,t(5 ;?) (q31;?)。FISH结果显示 ,1号 3体和 7号 4体伴随传代数目增加而明显增加。 8号 2体保持相对恒定。 结论 SHEE细胞伴随传代数目增加 ,染色体众数有双众数分布倾向 ,染色体数目异常表现为不平衡增加 ,结构异常的染色体恒定存在 ,提示细胞的永生化是一个由多染色体参与的多阶段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hTERT-逆转录病毒载体,向脐血间质干细胞(MSCs)中导入hTERT基因,观察该基因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能否延长细胞的寿命以及转基因细胞的分化能力。方法: PCR法扩增出hTERT全部片段,定向克隆入pLNCX2载体。将病毒质粒导入包装细胞内,筛选阳性产毒细胞,测定病毒滴度。取病毒上清感染脐血MSCs,筛选转基因细胞。检测转染前后hTERT在mRNA水平的表达,端粒酶活性的变化,hTERT转入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用5-氮杂胞苷将转基因细胞向心肌方向诱导,检测心肌特异抗体的表达。结果:用BglⅡ和NotⅠ双酶切构建质粒,证明PLNCX2-hTERT构建成功,转基因细胞的hTERT基因在mRNA水平得到表达,细胞端粒酶阳性。生长曲线显示转基因细胞增殖速度快于未转染细胞。向心肌细胞诱导后,心肌特异性抗体 α-sarcomeric actin和connexin-43均有表达。结论:在逆转录病毒介导下,外源性hTERT基因转入脐血MSCs后得到表达,激活细胞端粒酶的活性,有效延长了细胞的寿命,不影响其分化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系列截短及缺失的hTERT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并验证其活性.方法 PCR扩增系列截短及缺失的hTERT启动子基因,克隆人pGL3-Basic质粒,构建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分别与pRL-TK内参照质粒共转染HepG2和COS-7细胞,48h后裂解细胞,双荧光素酶分析法检测启动子的活性.结果 成功构建系列截短及缺失的hTERT启动子报告载体,分别命名为pGL3B-895、pGL3B-371、pGL3B-DELS2、pGL3B-349、pGL3B-329、pGL3B-318、pGL3B-306.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在肝癌细胞和工程细胞中上述报告载体均具有启动子活性.结论 成功构建具有启动子活性的系列截短及缺失的hTERT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载体,为进一步探讨肝癌发生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表达调控机制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生物体内免疫系统中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机体对免疫原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功能细胞之一。DC广泛存在于血液、淋巴、肝脾及皮肤等组织,能激活功能性淋巴细胞,诱导产生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水平,特别是能显著提高弱抗原和自身抗原诱导的特异性反应,因而在抗肿瘤和抗病毒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免疫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但DC生存期短,难以大量扩增,因而限制了其抗原提呈功能及表达能力的深入研究。建立永生化DC可对此进行弥补。永生化DC的建立是通过病毒、癌基因转化,使其在体外大量扩增繁殖,满足抗肿瘤、抗病毒等免疫治疗的需要。目前国外已有研究者探索了永生化DC的建立技术。本文就目前永生化DC的研究作一综述,并讨论应用前景及可能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Epstein-Barr病毒(EBV)及其介导的细胞永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pstein- Barr病毒 (EBV)因其与众多肿瘤的相关性以及其在体外能使 B淋巴细胞永生化形成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 (L CL s)的特性而成为近年来细胞永生化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 ,EBV主要是通过其潜伏蛋白激活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相互作用的途径而使细胞永生化的 ,但是病毒蛋白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无定论。本文综述了 EBV生物学特性方面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并以 L CL s为切入点初步探讨了 EBV介导的细胞永生化。  相似文献   

13.
Epstein—Barr病毒(EBV)及其介导的细胞永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pstein-Barr病毒(EBV)因其与众多肿瘤的相关性以及其在体外能使B淋巴细胞永生化形成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LCLs)的特性而成为近年来细胞永生化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EBV主要是通过其潜伏蛋白激活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相互作用的途径而使细胞永生化的,但是病毒蛋白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无定论。本综述了EBV生物学特性方面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以LCLs为切入点初步探讨了EBV介导的细胞永生化。  相似文献   

14.
为构建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重组腺病毒载体,采用PCR法从pCI-neo-hTERT中钓取hTERT全长cDNA,定向克隆到pADTrack-CMV穿梭质粒。通过分步转化把pADEasy-1和重组穿梭质粒(pADTrack-hTERT)转化入BJ5183菌进行同源重组。hTERT重组腺病毒骨架质粒(pAD-hTERT)转染HEK293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收获重组腺病毒(AD-hTERT)提取DNA行PCR鉴定并扩增。经PCR、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hTERT的cDNA正确插入穿梭质粒且与pADEasy-1正确同源重组;PCR鉴定及报告基因分析说明hTERT重组腺病毒包装正确且具有较好的感染活力。结果表明本研究已成功构建了hTERT重组腺病毒,为hTERT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汉族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患者永生化细胞株;分析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活性。方法:将研究对象20例分为3组:(1)FH纯合组6人,为临床确诊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患者;(2)FH杂合组12人,为纯合患者的父母;(3)正常对照组2人,为血脂正常者;采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法观察细胞表面LDL-R分布;流式细胞技术观察淋巴细胞LDL-R功能,4 ℃时检测其对LDL结合能力,37 ℃时检测其对LDL内化功能。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在光镜下可见淋巴细胞表面散在分布的LDL-R,呈现棕褐色颗粒样;流式细胞技术对3组细胞株检测证实LDL-R功能存在差异,EB病毒转化的细胞株具有永生化特性;正常组LDL-R平均表达量111.35,高于杂合组(97.17)及纯合组(60.62);纯合组37 ℃内化量228.61,4 ℃ 结合量95.20,结合量为正常人的41.6%,杂合组37 ℃内化量91.28,4 ℃结合量67.42,结合量为正常人的73.8%。结论:采用EB病毒转化外周血淋巴细胞,成功地构建了汉族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永生化细胞株,此细胞株的功能研究表明其具有稳定的永生化特性,完整地保存了FH患者的细胞种质。  相似文献   

16.
背景:牙囊细胞体外培养时易丧失自我更新能力、发生老化,且纯化非常困难,难以实现大量扩增,制约了其在牙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应用。 目的:探讨永生化对鼠牙囊细胞成骨效应的影响。 方法:利用脂质体介导含有SV40T-Ag的质粒pSSR69-pAmpho转染293细胞,取病毒上清液感染鼠牙囊细胞,潮霉素筛选,建立永生化的鼠牙囊细胞,以未转染细胞作为对照组。利用RT-PCR检测两组鼠牙囊细胞成骨相关因子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形态发生蛋白2、Runx2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与对照组鼠牙囊细胞成骨相关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Runx2、碱性磷酸酶基因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实验组骨钙素基因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在永生化鼠牙囊细胞分化晚期可促进骨钙素的分泌使成骨细胞提早进入骨钙化阶段。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转化的永生化B细胞(命名为LEBV)并研究其对肝癌细胞抗原的提呈作用。方法 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用等体积的EBV上清混合培养4周以上建立永生化EBV转化B细胞(LEBV),用流式细胞计数仪(FACS)检测其细胞表面功能相关分子CD86、CN40、HLA-DR和HLA-ABC的表达情况。LEBV与自体淋巴细胞和肝癌细胞抗原共培养3d,结束培养前12h加入37kBq/孔^3H—标记的胸腺嘧啶(^3H—TdR),收获细胞,用液体闪烁计数仪测定cpm。结果 培养3周以上即培养出EBV转化的永生化B细胞,可连续培养1年以上。经FACS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86、CD40、HAL-DR和HLA—ABC的表达率分别为74%、91%、83%和86.7%。该细胞接触肝癌细胞抗原后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结论 EBV转化的永生化B细胞对肝癌细胞抗原具有提呈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导入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 RT)基因构建永生化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hTERT),探索永生化HUVEC对汉滩病毒(HTNV)感染效率及细胞固有免疫调控的影响,评价HUVEC-hTERT作为研究HTNV细胞模型的潜能.方法 将hTERT基因克隆入慢病毒载体,构建pCDH-CMV-hTERT-EF...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携带双自杀基因且可诱导敲除SV40T的逆转录病毒载体,优化目前的肝细胞永生化。方法去除eGFP终止子taa的pSEB-HUS质粒为逆转录病毒基础质粒。先将SV40T及其启动子hEFH亚克隆至pSEB-HUS,再将LoxP位点插入至pSEB-SV40T质粒的抗性基因Blasticidin上游获得pSEB-LoxP-SV40T质粒。同时将CD自杀基因定向克隆至pSEB-HUS的eGFP下游;然后设计一段HSV-tk自杀基因引物,在上游引物的5′端加入方向一致的LoxP序列。PCR获得TK基因后,定向克隆至CD下游获得pSEB-CD-TK,最后将pSEB-CD-TK上的双自杀基因亚克隆至pSEB-LoxP-SV40T质粒上得到携带双自杀基因及SV40T的质粒。结果PCR及酶切鉴定均证实两个自杀基因及SV40T正确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质粒中,目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报道一致,两个LoxP位点方向相同。结论成功构建携带双自杀基因且可诱导敲除SV40T的逆转录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20.
背景:细胞永生化是细胞获得持续增殖能力的一种特性,大T抗原基因可使细胞永生化效率提升,并广泛应用于实验中,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永生化细胞株,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使用含有猴空泡病毒40大T抗原基因的重组质粒载体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连续传代培养,通过形态学、细胞增殖能力、细胞表面标记、多向分化潜能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1)该方法构建的永生化细胞株为贴壁生长的梭形细胞,具有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2)转染后第50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仍然可表达猴空泡病毒40大T抗原基因;(3)永生化细胞株的增殖能力优于未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永生化细胞株具有向成骨、成脂肪、成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5)由此可见,转染猴空泡病毒40大T抗原基因不影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化能力,该方法可以用于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永生化细胞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